歌颂老师的现代诗歌20字左右
1、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2、想起你那三尺教鞭和粉笔都指引着我们未来的方向和书写传奇的一生
3、老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
4、我们当展翼翱翔赞美老师的现代诗5《老师是本书》
5、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6、所有拼搏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赞美老师的朗诵诗歌篇4当菊花悄然绽放的时候
7、天天陪伴在我们生边,告诉我们一些丰富多采的知识。
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9、 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10、杨卫华 || 春光在槐花里流动,生命在芬芳中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