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经典语录(文案精选66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31 09:20:18 浏览59

战争论经典语录

1、1812年的俄国战争(拿破仑进攻俄国)告诉我们,一是要征服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是很困难的,二是会战的失利、首都的沦陷和局部地区的失守,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三是当敌人的进攻力量消耗殆尽时,原本防御的一方转守为攻就是最强大的。(悟理哥注:所以即使乌克兰基辅失守也不注定结局)

2、所谓经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典作为名词的时候有以下两种所指:一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从各国对于经典一词的定义出发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认定,凡是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应具备以下几点:历史的积淀性、广泛的认同感、文化的影响力。首先,经典之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历史的深厚积淀。一部刚出版的,哪怕是非常畅销、非常引人关注、切中当下热点问题的著作,充其量是畅销书,乃至是名著,但不能称之为经典。其次,经典之为经典,就是一个认同的结果。它依靠自身携带的思想力量,使人们对它产生一种敬畏之感。这种认同,有时虽然也受到政治强制,但主要还是源自经典内在的思想权威。第经典对它所处的文化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堪称当之无愧的经典。对待经典的态度有两种,一是经典崇拜,二是科学对待。在目前,我大约只能采取第一种态度。克劳塞维茨1780年生于马德堡附近的布格,很早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他花很多时间来比较他个人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观察,并研究了古斯塔夫、查理士十二世以及腓特烈大帝战史,认为只有从历史的精密分析中才能导出军事原则。说明一下,我读的这部《战争论》是广西师大所谓新版,摘编的,商务印书馆是三册版,一部冗长的大作。我实在不能凭借一部摘编本,并且以这样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出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以及它在军事史上应该具有的地位等等,这些都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只有从一些段落以及别人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一些他的观点。本书的主题不是战略、战术,而是“战争”本身。战争是“一种以迫使对方实现我方意志为意图的暴力行为”。(战争论经典语录)。

3、读书是需要坚持的,学习也应该是一种习惯,静心、静心、再静心,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是该磨刀的时候了,停下笔,多看书。如今在一次翻开《战争论》我也不期望能够完全将他吃透,只是希望有所收获,并希望以后看第四遍、五遍、六遍的时候每次都能有所收获。

4、与《战争论》相比,中国古代军事书籍写得更早,可能与中国古代战争频繁有关。从古代的涿鹿之战、汉泉之战开始,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战例资源。据统计,从公元前26世纪传说中的神农时代到公元1911年清朝灭亡,大约4500年间,中国发生了3791场文字战争。

5、二:《战争论》中强调战略,明确提出了交战、战局及整个战争的一些实施原则: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尽可能的兵力于主突方向;发挥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坚决性。(战争论经典语录)。

6、迫同敌人两面作战,无疑是危险的,假如没有退路,就会造成更严重的危险。努力保障自己的背后并想方设法威胁别人的背后是战斗中一个务必争取实现的任务。无论哪一次战斗,除了单纯的硬冲以外,必须采取上述两种或者其中一种措施。(悟理哥注:对中美有启发)

7、克劳塞维茨在此书中有如下精彩记叙:“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总是在某种政治形势下产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种政治动机引起的”。

8、而他对各地景色的描绘,亦是引人入胜。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作一封又一封的信件,让他成了那个时代最勤奋的书信写作者。任何其他伟大的军人的信件,都不能同他的书信相媲美。里面还有不少诗歌创作,甚至不必同时代的专业诗人差。曾在军事学校做过教员的他,一个月时间里就准备了八本讲稿,有二百四十四页。他充分利用各种时间充实着自己,为他生命中那个“崇高目标”做着积累。

9、因此,他对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提出的那种,排除其他因素的“绝对战争”的概念,非常的反对。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成纯粹的人命的消耗战,就是因为各国(尤其是德国)的将军们,接受了克劳塞维茨的这种“绝对战争”的概念。

10、其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在战争中.一切行动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结果,战争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四分之三好像隐蔽在云雾里一佯,是或多或少不确定的。人们对隐藏着的敌情,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进行推测,同时也很难每时每刻都确切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增加了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的困难。

11、一:《战争论》的结论是:“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

12、恐惧来自于对身体的关注,勇气则是出于对精神生存的需要。战争论

13、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本来就包含敌对意图和敌对感情这两种不同的要素。

14、《战争论》是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它是可以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15、阐述了战争的性质有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对民众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等理论

16、我们再重复一下我们的论点: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克劳塞维茨

17、几乎所有的战局,间歇和平静的时间远多于行动的时间。平静的局面最终可能出现均势。

18、关于第一条(1)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们所可能动用的一切兵力。这是指尽可能的增加作战力量,这是力的第一个要素,力的大小对作用效果有影响,力越大,效果越大。在广义动量定理公式Fαt=MV中,增大力F的大小,会使成果MV增大。

19、否则就会容易陷入“绝对战争”能解决和指导一切政治问题的死路上去。

20、另一点论述与之有类似的情结,也确实让我在如此浩瀚的文字中产生了些许共鸣,既为不确定的感情因素。我们的理性告诫我们应该追求斩钉截铁的“是或不是”,我们的情感却驱使我们逗留于“大概”“也许”之间。哲学探索和逻辑推理的道理会将人引入陌生的“冰冷”世界,而侥幸的情感则带人步入偶然的幸运国度。尽管概率不定,但思维的惰性总是让人们偏至于感性的不肯定。

21、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22、美国是世界上一个唯武器论的国家,但凡每次战争太过度依赖与武器的作用。

23、就好比在《说岳全传》里面的高宠吧,他冲锋陷阵如入万无人之境、力挑十二辆铁滑车。

24、克劳塞维茨对情报的价值则几乎完全予以否定,他说:“战争中有许多情报都是矛盾的,甚至于更多的情报都是虚伪的,而极大多数情报都是不确实的。”

25、都是相同的一件武器,这就看是哪一个人使得问题了,所以说在这里是人的作用大。

26、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27、诚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在二战时期重放光辉后,奠定了他在军事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但如果只把克劳塞维茨看作是“军事著作家”,那就从根本上低估了他。他从未把自己的领域仅仅局限于纯军事上,他对一切领域都是开放的。

28、在以打败敌人为目的的前提下,消灭敌军才是最有效的行动,而夺取对方阵地不过是消灭敌军后的战果,没有消灭敌军就占领了敌人的阵地,只能被看作是迫不得已的下策。(悟理哥注:精辟!人比土地重要)

29、其中,克劳塞维茨的故事给我印象挺深的。第二部分我就来说说我对他的观感。

30、阅读《战争论》不光可以让我们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洞察那些国际冲突背后的缘由,更能对我们生活处世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方法论。

31、作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战争论》系统地总结了战争经验,在战争的概然性、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精神因素的作用、民众战争、集中兵力等许多方面有精辟论述。 

32、克劳塞维茨不是一个在战场上很有成就的军人,他的一生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的战役。此外,虽然深受德国哲学的影响,但是他还称不上是哲学家,所以他写的书既算不上地道的军事著作,也算不上地道的哲学著作。但是关键在于他有了创新,用哲学的方法来解释了军事学。

33、克劳塞维茨将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比例等作为物质要素。克劳塞维茨将物质要素仅局限于军队本身,同时兼顾了一些军事后勤问题,但他忽略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问题。可以推想,他在书中的一个重大的漏洞(即忽视了战争准备的问题)和他这个思维盲区是有关联的。

34、此外,华为设立战略预备队大约就是受到这本书的启发。

35、我不了解作者的背景,不了解军事,不了解德国以及它周边国家环境的政治情况,而且主要是对它里面讲的战争一无所知,都是我学的教科书上一带而过的,德国的统一战争,欧洲各小国打来打去争地盘,也就是一战前包括一战期间欧洲的一些战争。

36、这就显得它们的装备很多,而参战的人数则相对较少!

37、但是,克劳塞维茨始终感到自己身上存在着某种崇高目标的追求,而且所有力量都会服从这一追求。这一追求或许便是妻子后来在日记中写道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著作为社会造福,这成了他生活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克劳塞维茨不仅人生的最后12年里孜孜不倦的思考、写作,从他从军以来,就认真观察和记录每一场战争,研究发生过的战争,用空闲的时间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并不断练习表达。

38、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所应打的战争种类、所应采取的战争形式和所应达到的战争热度。

39、实际上,这本书是他12年的手稿,在他死后由他的夫人帮他整理出版,书中很多的章节都不完整。克劳塞维茨自己也曾经在遗稿中说过:假使我过早地去世,因而中断了这项工作,那么现有的一切东西当然只能叫做一堆不像样的思想材料了。它们将会不断地遭到误解和任意的批评。

4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是什么?战胜者也是歼敌一万、自损八千,它们都要付出流血牺牲作为代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争强斗胜、惊夺更多的财物,霸占更多的领土,奴役更多的民众,称王称霸。

41、他具有极其深厚的哲学素养,是一位深悉知识价值的人。

42、(4)用最高的精力来追随已获的成功。追击已败的敌人实为获致胜果的唯一手段。

43、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44、军队的.武德是战争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

45、军事活动总是少不了危险,而在危险中最可贵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呢?是勇气。

46、解释: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总是在某种政治形势下产生。而且只能是某种政治动机引起的。当代的战争,很少以大面积获取对方的领土和人口为目的,更多是获取中长期的政治利益为目标。以2022年初的俄乌战争为例,无论结果如何都未必是“和平终局”,因为北约和俄罗斯的政治分歧愈加严重,目前也没有911反恐战争之类的新矛盾来缓和分歧,即使达成了短暂停火,大概率也会为将来的战争埋下伏笔。站在美国主导的北约的角度,即使这次乌克兰无法取胜,也会进一步煽动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对立情绪,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地缘空间;站在俄罗斯角度,如果西方制裁进一步加剧,面向欧洲的经济合作无法达成,则政治上会更加倾向于与东方大国合作。对于中国来说,美俄两国的对立加剧,其实并非是街头巷尾认为的“好事儿“,而是更加考验我国的政治智慧,既要防止被西方塑造成所谓的“帮凶”;又要巧妙维持与俄乌双方的合作关系,因此未来的外交和经贸往来需要有更强的弹性,以面向更加复杂的风险局面。

47、事物的意义从时间角度来看,分现时和长远两部分,意义越是久远,其价值就越大。《战争论》对19世纪的现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演进至21世纪,《战争论》的长远价值也开始凸现。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战争,这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思想就绝不会过时。当代西方许多国家军事战略的制定,主要来自于克劳塞维茨的思想。

48、第三条(3)不可浪费时间,行动快速始可制敌机先。奇袭,为获致胜利的最强力因素。不可浪费时间指的是广义动量定理公式Fαt=MV中的时间,增加时间t会使成果MV增大。行动快速始可制敌先机指争取时间t优势,快速行动可以使敌人没有准备,措手不及,这样敌人的抵抗能力变弱,更容易取得成果,行动快速就是相对于敌人增加了力量的作用时间t。

49、会战失败之后,希望几次急行军就能摆脱敌人站稳脚跟是大错特错的,一定要与紧追自己的敌人进行血战。

50、战争不是消遣,不是一种追求冒险和赌输赢的纯粹的娱乐,也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为了达到严肃的目的而采取的严肃的手段。

51、        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根本性质,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指明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对于战争胜负的作用,认为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等是作战的关键;阐述了战争的性质有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对民众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等理论。        《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是军事思想史上自觉运用辩证法总结战争经验的战争理论经典,为近代西方军事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被誉为“战略学的《圣经》”。克劳塞维茨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52、玛丽就这样在精神上同他一起参与了很多战局,到过很多作战总部。“她既对政治改革,也对军事改革有所了解。所有那些把普鲁士从灾难中拯救出来的重要人物,她也是很熟悉的”。所以后来克劳塞维茨在完成《战争论》的时候,无论动笔之前,还是逐步形成文字的时候,或者在改写和进一步推敲的过程中,总会与玛丽进行多次的讨论,而玛丽也自愿成了克劳塞维茨的“秘书”,帮助克劳塞维茨誊写书稿。

53、在像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由仁慈而产生的错误思想是最为有害的。不顾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对方不同样做的同时,必然会取得优势。由于厌恶暴力而忽视其性质的做法毫无益处,甚至是错误的。

54、读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学习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学风,没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我们那里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呢?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没有绝顶的天才,人需要付出才可能得到回报。回首四年大学生活,洋洋洒洒写下了三十多万字,也有不少得以见报,小试牛刀,小小的成功心情是喜悦的。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奋斗的开始,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得多了渐渐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在研究一些深入问题的时候我才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

55、人们必须承认,数量上的优势是决定一次战斗结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只不过这种优势必须足以抵消其他同时起作用的条件。从这里得出一个直接的结论:必须在决定性的地点把尽可能多的军队投入战斗。

56、穷人家的孩子只能念书 ——读《卖米》的感想

57、毛伟人也精辟地论述了战争与政治之间的一致性。他认为这种一致性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治决定战争,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战争。

58、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的开篇就抛出了这个问题,随后马上给出了他对战争的定义:战争就是迫使敌方服从我方意志的武力行为。 

59、苏联既不是一个单纯的依赖人海冲锋的军队,也不是单纯的依赖唯武器论的军队。

60、其次,经典之为经典,就是一个认同的结果。它依靠自身携带的思想力量,使人们对它产生一种敬畏之感。这种认同,有时虽然也受到政治强制,但主要还是源自经典内在的思想权威。

61、克劳塞维茨出身一般,家里挺没钱的,12岁就当兵了,还是父亲托关系走后门让他进的。因为当兵相当于上班,不用家里解决口粮了。

62、战争是迫使对方服从我方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使对方丧失抵抗能力是战争行为真正的直接目标。(悟理哥注:所以俄乌互相喊话对方士兵放下武器)

63、我们来分析为什么作者会以拿破仑战争为主要事实依据来写本书。“最高大的小巨人”拿破仑是在历史上、军事上都提到非常多的伟大人物,他是法国历史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领袖。拿破仑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不仅在短时间内统一法国,平息了内战,其征战脚步还遍布整个欧洲,直逼现在的俄罗斯版图。狂热的作战欲望使拿破仑成功赢得两次“反法联盟”的军事打击。然而百密终有一疏,自“滑铁卢”惨败后,拿破仑再难东山再起。就作者选择拿破仑作为其论述的主要史实,笔者谈几个拙见:拿破仑无可披靡的军事才华,作者在本书文字的描述了或多或少的给我们透露了其对拿破仑的崇拜。这样一个热爱军事的人在面对优秀军事人才的时候,他的内心不免翻起崇拜,当你“爱上”你的写作对象时,你就能更好地在书中把对他的想象加以利用。

64、一九九一年的海湾战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伊拉克当时装备着先进的T72坦克还有先进的第三代战机米格但面对着多国部队的狂轰滥炸,手中的武器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这就不得不说这是人为的因素了。

65、六:战略包括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五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