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要想不断进步,不仅需要“见贤思齐”,还要善于“见不贤而内自省”。“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这样才能让自己在贤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荀子在《劝学》中也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3、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4、A:钱穆翻译:先生说:“遇见贤人,当思与之齐等,遇见不贤之人,当自反省莫要自己亦和他一般。”
5、“贤”字从贝,本义是会管理钱财的人,一般指有才德的人,儒家偏重贤德多些。此句,南怀瑾《论语别裁》把“贤”解释为“道德、学问有修养的贤者”,李泽厚《论语今读》则直接解释为“好人”。
6、“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不是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别人羡慕我,那是今之学者,为人,为了别人的眼光。你学习是为了别人羡慕的眼光,还是自己人格的完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区别。
7、创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创作年代:春秋
8、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贤就是镜子,不能严于待人宽于律己,照别人也照自己,责人须责己。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d三大优良作风之也是深得孔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精髓。
9、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0、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1、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
12、一个知道反省的人一定明白人类社会对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价值以及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标准予以认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处理事情;在不断失败和挫折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反省开始明白哪儿不对头,哪些地方需要纠正,我们在纠正自己行为的同时,也开始修正自己的行为标准,以使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一个具备反省能力的人是一个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所以反省的过程也是我们对所遵循的标准不断反思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1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4、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15、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6、我们要反思自己有没有类似的不妥之处。不过别人是不是圣贤,一旦他们身上有我们需要学习的品质,我们就可以向他学习;就算别人不是大恶之人,一旦他们有不好的地方,我们也要反思自己。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通过别人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使自己更加的具有仁德。
17、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8、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9、在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能做出什么伟大功业,而是能否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是促使自己内心向善力量的增长,去除心中的不良念头,塑造和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自省是办不到的。
20、见贤思齐焉: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2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2、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23、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时,自比“管仲、乐毅”。他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和德行,终于成就了蜀国大业,成为千古一相。许多重度残疾的青少年,原本打算放弃生命。因为看了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他们发奋拼搏,活出了精彩人生。能“见贤思齐”的人,一定善于发现身边人的优点,真心欣赏他们的才干,赞叹他们的美德,并博采众长,完善自我。
2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2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仅个人应这样做,也适用国家集体。从历史看,以我为本,开放包容,博采众长,消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的优秀成果,成就了灿烂光辉的大唐盛世。看如今,中国梦要实现,中华文明要弘扬,我们国家依然需要这种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大胸怀大气魄。
26、第一:“思齐”“自省”是孔子修身的指南针和试金石?
27、我们也可时常扪心自问,遇到贤人思齐乎?遇到不贤自省乎?是知行合还是说一套做一套,真修还是假修,能不能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很好的试金石。
28、 ——《论语·里仁》
29、孔子说:“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30、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31、这问题非常好,直指现实不良现象。但我们要有数,不能一刀切,也不是人人如此。
3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3、这也从另一角度提醒我们,国家和个人都是贤与不贤的统一体。不贤的人身上也有贤的地方,也有值得我们思齐的地方,不能简单的一棍子打死。贤的人身上也有不贤的地方,值得我们自省,不能简单的一好就百好。比如有些干部犯错误,有些也非一无是处,只是在某件事上出了问题,这就不宜简单的全部否定。有些人还是很能干的,在经济或学术等方面有独道之处,有些可以肯定的还是要肯定,分清主流支流就好。同样,我们有时不敢怀疑批评圣贤,也是不对的。该批评的也可批评,实事求是,把握好度和方式方法就好,特别注意不要哗众取宠恶意攻击就好。
34、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列举别人缺点的时候,本质上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还是源于“骄傲”。
35、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36、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37、释义:孔子说:“看见贤能的人就希望自己也能有相同的贤善,而见了不贤善的人也要问问自己是否有像他一样不贤的地方。”
3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39、但是对别人要求少一点,那别人会怎么样呢?叫做“人乐为善”,别人就会更愿意放得开,去做一些好的事情。比如说有人做了好事,但是如果旁边对他指指点点,你就会觉得有点心寒,可能后面有些事你就不想做了。
40、这也是非常好的问题,为什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从现实角度看,最主要原因是利益冲突,这是根本所在。这种利益可能是政治的,也可能是经济的;可能物质的,也可能精神或心理的;可能钱权,也可能名声。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这些老话,都有这方面告诫的意思。你厉害啦,就可能威胁别人,有人就会想对付你。
41、反省是纠正个人的偏差,从而让自己的路走的更踏实,反省也对别人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个人的经验教训虽然直接真切,但其广度、深度毕竟有限。要想获得更广博深刻的经验,还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成本最低的财富是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青年人如果能反省自己,还能反思别人,善于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就可能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
42、还有一个,听说古代有个人叫周公,周公这个人多才多艺,非常厉害。那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古代的君子又开始自我反省了:人家周公也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也没有比我多出一颗脑袋来,多出一只手来,为什么他那么厉害,我却不行呢。
43、出处: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仁》
4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第四篇《里仁》。 初步意思
45、一次,在课堂上,几名弟子问孔子:“怎样加强自身修养?”
46、自省的方法很多,比如慎独和曾子的三省吾身,这两个方法都注重内在的感悟。而孔子这里提出的方法则是由外而内,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疲倦和迷茫,从而使自省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
47、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8、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文人是否相轻,同行是否冤家,没有必然性。嫉贤妒能各行各业都存在,因人而异,不能简单的以职业行业划分。只不过因三国曹丕《典论·论文》讲“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从此令人耳熟能详。同时文人容易为大家熟悉,又能写文章,文人相轻的故事也就容易被记录。看到这种不良现象的危害性,但不要夸大。其实文人互助,同行相帮在现实中也很多。
49、《论语·为政》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的修养方法,就是为了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50、一个年轻人,他是王公馆的园丁,他是一个时刻反省自己,时刻审视自己的人。
51、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