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程颐(文案精选62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29 10:29:30 浏览59

程颢程颐

1、就这样,不管水涨水落,程氏兄弟稳坐书台读书。从此这里传说这样一句口语:“十八鲤鱼沿台走,把得凤桥锁住口。”

2、可惜的是,在宋神宗元丰八年,程颢病逝了,时年54岁。对理学观念的传播,就落在了他弟弟程颐的头上。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感慨到:“大程子早卒,向微小程子,则洛学之统且中衰矣!蕺山先生尝曰:‘小程子大而未化,然发明有过于其兄者。’信哉!”全祖望认为,大程去世后,如果没有小程的话,洛学就会中断。而后全祖望又引用了刘宗周对小程的评语,刘认为在某些方面,小程超过了大程,而全祖望认为刘宗周的这句评语很到位。

3、原来他们是慕名来拜访河洛大儒程颐先生。然而,不巧的是,他们发现先生正在冥坐。管家发现他们站立门外后,连忙外出相迎,并邀请二人进屋。二人顿感进退两难:进,不忍惊动先生;退,又不忍放弃请教的机会。虔诚、迫切的求学心情让二人决定在门外静候先生。

4、程颢(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号明道,学者称其“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5、侯氏在程颢的书本上写“殿前及第程延寿”的字样,而在程颐的书本上则写了“处士”两字,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为何要这么写?为何作为母亲,对两个儿子的未来进行如此不同的预测激励?其实不难理解,所谓“知子莫如母”,侯氏认为程颐的秉性不适合做官。通过志向激励,帮助孩子完成各自的志向设定,为孩子读书设置可预见的目标。

6、程颢说:“道路遗弃小儿,屡收养之。”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有小商,出未还而其妻死,儿女散,逐人去,惟幼者始三岁,人所不取,夫人惧其必死,使抱以归。”当时程家是个大家族,对侯氏收养弃婴的行为,许多族人表示不满,“人皆有不欲之色”。于是,侯氏就另外想办法解决弃婴们的吃饭问题(乃别籴以食之)。其父归,谢曰:“幸蒙收养,得全其生,愿以为献。”夫人曰:“我本以待汝归,非欲之也。”

7、  黄陂县城关河东岸鲁台山上,有座双凤亭。

8、程颢其祖先历代仕宦,世代居住在中山府。先祖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迁居开封府,高祖父程羽迁居河南府(今洛阳),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宋仁宗录旧臣后代,程颢的父亲程珦因此被授为黄陂县尉,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

9、  程颐还相当重视教育,是颇有成就的教育家,曾与兄长程颢一起四处讲学。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圣人,以伦理道德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还主张学习需要自我思考。

10、程颢讲学和蔼动听,弟子有“如坐春风”的比喻。他资性过人,又具修养,有门人与他交往几十年,从未见他恼怒过。程颢还亲自为嵩阳书院制定学制、考察等规条,使书院名声大振。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颢去世后,元佑七年(1092年),程颐被“差管勾嵩山崇福宫”,继续在嵩阳书院讲学,各地学者慕名而来。“当时院中学生常有数百人,奠定了洛学规模”。杨时曾就学于程颢门下,程颢死前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这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晚年隐居家乡龟山,著有《龟山集》,世称“龟山先生”。

11、这一年中,到底学习了什么我们不清楚,但是从程颢、程颐,对弟子的教导,已经给后世留下的著作之中,我们发现他们对周敦颐并没有那种师徒之间的尊敬,反而更多的是调侃。而且对于周敦颐的得意之作太极图,两人极少有提及,也不认为周敦颐是儒家学说正统的传承人,进而导致三人在政治和仕途上也是有分歧的。

12、总之,二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北宋时期理学初创阶段比较典型的形态,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熹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13、北宋嘉v四年(1059年),程颐受诏,赐进士出身。

14、父母对子女的爱最高最大,因而子女应当孝顺父母,否则伤了父母之心,父母之爱便会松懈、减少。

15、后来,有人说,孟夫子与梁惠王谈话时,梁惠王说自己有“好色”、“好货”的毛病。孟子说,只要与民同享,好色、好货均无妨害。而现在在程夫子面前,皇帝连柳条也折不得一根,程夫子是不是也太迂腐了些。

16、宋朝仁宗时期,河南人程y在黄陂县为官,继而落籍黄陂西郊程家乡坊。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朝廷任命他的长子程为黄陂县尉。

17、遇到这样一位优秀青年,侯道济高兴极了,心想:这是上天专门恩赐给我那尚未出阁的爱女做女婿的。于是,赶紧请人说媒,两家联姻,侯氏嫁了程珦。常说,千里姻缘一线牵,当真不假,侯家远在山西,程家籍出河南,两家却在镇江结了亲,冥冥之中,焉无天意?

18、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19、程颢上任以后,立即派人将这伙人的首领捕获归案。经过审理,又抓获五十余人。程颢看他们是为生活所迫,就既往不咎,让他门在河沿分散居住,以当纤夫为业,而且令他们维护沿河的治安秩序。

20、自此以后,程颢治理的境域内,再也没有发生过勒索焚舟的事件。

21、程颐一生成就颇多,他在理学方面的建树颇高。在北宋神宗时期,程颐就建立了自己的理学体系,与程颢开创了“洛学”,奠定了宋代理学的基础,使理学有了完整的形态。程颢、程颐两人的学说虽然在一些方面有所差异,但是学说的基本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出入。

22、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跟从程颢学习的人。

23、为什么给出这样的结论呢?冯友兰在文中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在道学家中,确立气在道学中之地位者,为张横渠,如上所述。至于理,则濂溪《通书·理性命章》已提出。康节《观物篇》亦言物之理。横渠《正蒙》亦言:‘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不过此诸家虽已言及理,而在道学家中确立理在道学中之地位者,为程氏兄弟。”原来,上述三人对道学理念多有贡献,但并没有提纲挈领地总结出一套道学理论,直到二程这里,这套理论方才最终完成,因为二程兄弟确定了“理”在道学中的重要地位。

24、  程颐,字正叔,被世人称为伊川先生,与他的兄长程颢一样,同是北宋时期颇为著名的理学家与教育家。程颐从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慧,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和兄长程颢两人拜著名的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为师。与程颢一样,程颐也自小就深受家学的熏陶影响,年少时就已胸怀大志,在政治思想上也因受到父亲的影响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25、  有一年,程氏兄弟正在凤凰台读书,长江发了大水,谌家矶溃了口,三丈高的洪峰奔来,凤凰台已成了茫茫大水中的一叶孤舟。这时候游来了十八条红鲤鱼,围着凤凰台四周游动,好像护卫着凤台一样。洪水涨,十八条鲤鱼就抬着凤凰台往上长,洪水落,凤凰台也就往下落,就这样,不管水涨水落,程氏兄弟稳坐书台读书。从此这里传说这样一句口语:“十八鲤鱼沿台走,把得凤桥锁住口。”

26、程颢(1032~1085),字伯淳,号明道。程颐(1033~1107),字正叔,号伊川。兄弟二人年少时皆师从理学大师周敦颐,入仕之后又都曾任崇福宫提举,同时在嵩阳书院讲学。二程之所以在嵩阳书院讲学,其原因有五:

27、作为伊川程氏的代表人物,“二程”十分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兄弟二人将“九思立德”推而广之,以明德为目标,为唤回世道人心,建立了新的道德理想。

28、  程颢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中世代为官,儒学气氛浓厚,因此程颢、程颐两兄弟从小就对儒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这也是他们两人在日后成为第二次儒学复兴重要人物的原因之一。程颢出生在北宋年间,除了理学之外,他还是一个诗人和教育家。在北宋神宗年间,得势的是王安石,主张变法,但是从小受到传统儒学熏陶的程颢不同意王安石变法的意见,因此不被当时的皇帝神宗重用。政途失意的程颢便潜心研究学问,将自己放空在儒学经典中。

29、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30、程颢小时候,读书很用功,把孔子、孟子的《诗经》、《尚书》、《中庸》、《大学》、《论语》等都背得烂熟,还研究天文、地理、世俗、人情。他一进学馆,读上好书,便着了迷,几天不出学馆门。

31、二程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在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使“理”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32、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或曰:“学者亦有无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后人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示其思想绵长。个人学说程颢与程颐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33、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程颐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按旧例,程家世代为官,其父程享有荫庇子弟当官的特权,而程颐却把每次“任恩子”的机会让给了本家族的其他人,自己没出去做官,长期以“处士”的身分潜心于孔孟之道,并且又大量接收学生,从事讲学活动。

34、二程兄弟自幼熟读圣贤之书。后来,兄弟二人终于成一代儒学大师,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纷纷拜师于其门下。二人不仅竭尽全力为之传道受业,并开创了自己的学派——洛学。程颐年轻时在太学一举成名,20余岁就开始接纳门生,教授儒学。程颢自诩于“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二程集》第638页)程颢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退休回乡,便同其弟住在一起,二人日以读书劝学为事,当时“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虚往实归,人得所欲”。由于兄弟二人长期讲学于洛阳,其所形成的学派才被称为“洛学”,这个学派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35、程颢在十六七岁时,特别喜欢打猎,而后他改变了这种喜好。可能是他跟周敦颐说自己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喜好了,周则跟他说,这种改变并不容易,过一段时间还会重新萌发。不知当时程颐听后是否以老师所言为然,但12年后,他果真又对打猎动了心。由此可见,周敦颐是何等有预见性,同时也说明他对人性也有着洞若观火的了解。

36、程颢、程颐勤奋好学,信奉孔子。孔子曰:“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在他们看来,不会射箭算不得六艺齐全,就决心学习射箭。射啊射啊,早射日头,晚射月亮,风里雨里,从不间断。

37、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着称。

38、意思是不讲信用的人寸步难行,没有诚信的人与任何人相处都不会长久。

39、北宋元v三年(1088年)起,程颐便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

40、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41、由此可见,“九思”堪称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讲的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修养的功夫。程氏先祖将“九思”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见其对自身和后人要求之严。

42、据今尚保存在河南嵩县程村的碑刻记载: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太尉文彦博鉴于程颐“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甚众”,就在洛阳鸣皋镇的一个小村庄拨了一块土地,专门为他建修了一座“伊皋书院”,让他在此讲学近20年。

43、程颢、程颐学业有成之后,他们的名声随之而起。文人志士慕名拜师的人很多,大家尊老大程颢为明道先生,老二程颐为伊川先生。但是二人在品德修养、心性定力方面,仍有一定差异。

44、从此之后,儒学的每一次大变革几乎都离不开这片土地。

45、研究学问若没有诚心,则必然杂乱;做事没有诚心,则事情必然失败;自己谋事的时候若没有诚心,就是自己欺骗自己而丢掉了自己的忠诚之心;与人相处没有诚心,就会丧失自己的道德而增加人的怨恨。

46、追求富裕的生活,是人的正常欲望。假如与义相符合,虽然使自己受委屈也可去追求;如果与义不相合,就要守住贫贱以保持心志。这样做不是以贫贱为乐,而是因为义不可舍弃呀!

47、  在苏东坡升任翰林学士不久,司马光在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逝世。那天正好是神宗灵位送入太庙的斋戒之日,灵柩停在灵堂,司马光的朋友本当前去拜祭,并且吊丧者应当哭几声。但是偏巧全体官员都要遵礼去斋戒,反倒没有时间去向去世的宰相吊祭。九月初依照古礼在盛大肃穆乐声悠扬的典礼中,将神宗的灵位安置在太庙里。朝廷举行大赦,罢朝三日。文武百官都参与大典。但是一件有趣而重大的事发生了。

48、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49、高尚的道德确立起来了,各种善行就会相应产生。

50、程颢的父亲程珦更是恪守家训。据宋史记载,程珦在江西兴国任县令时,积极推行礼仪教化,鼓励私塾,一时间,当地民风向好,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物阜民丰,夜不闭户,治安良好—“狱空者数岁”,监狱里边都没了犯人。

51、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52、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53、程颐在《二程集》中说:“苟未遇贤者而以配世俗常人,是使之抱羞辱以没世。”近千年前的先贤都有如此开明的想法,今天的某些家长难道不惭愧吗? 得遇这样的长辈,真真是程家千金的大幸。然而许是红颜薄命,也或许是才高易折,程千金只活了25岁就殒没了。她去世后,程颐痛心疾首,哀叹:“恨其死,不恨其未嫁也。”我痛心、遗憾侄女这么年轻就去世了,不遗憾她还没嫁人。

54、传说,程颢在某县任官时,县境内有两条河,即广济河和蔡河,沿河的不法之徒,专靠威胁索取来往船民的钱物来生活。若有不从,则聚众焚烧船只以显示淫威,这样每年都有几十只船舟被他们焚毁。

55、二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他俩的学说,以“心传之奥”奠定了道学的基础,更以“理”为最高的范畴,因此亦称作理学。二程的学说,特别是其核心观点:“存天理,去人欲”,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56、事实是否如朱子所言,在这里不再做争论。但从历史记载看,周敦颐对二程确实有着不小的影响,比如《言行龟鉴》卷二中录有这样一段小故事:“明道先生年十六七时,好田猎,后自谓今无此好。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一日萌动,复如前矣。’后十二年,暮归,在田野间见田猎者,不觉有喜心,乃知果未无也。”

57、自文章推出一周内,凡是阅读量达到400的,发放基本稿费20元;阅读量每增加稿费增加5元,直到100元封顶。

58、但对于真正的理学观念,二程却否认是从周敦颐那里继承而来者,程颢曾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乃是自家体贴出来。”程颢承认周敦颐给他们以启迪,但其却认为理学最重要的观念——“天理”二字却是他兄弟二人独自发明者,那言外之意则是,他兄弟二人才是这一派的创始者,而非继承人。

59、程颢出仕之后,奉行家训,将“视民如伤”四个大字制成匾额悬挂于大堂之上,奉为自己从政的座右铭。所谓“视民如伤”,意为把百姓视为需要小心呵护的伤病之人,由此可见程颢的为政之德。

60、程珦娶了侯氏,八九年间,侯氏连生五子一女,但活下来的只有最小的程颢和程颐兄弟两个。为何说程颢和程颐最小呢?按照年谱来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程颢13岁、程颐12岁,那么,这一年,侯氏应该是40岁,程颐之后,侯氏再无所出。

61、其实从性格而言,二程差异较大,比如《宋元学案》中称:“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大程喜欢每天安静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然而对人却特别和蔼。《宋元学案》上又称:“明道先生与门人讲论,有不合者,则曰更有商量。伊川则直曰不然。”大程在跟弟子们讨论学问时,如果他听到不同的意见,他会容忍弟子保持自己的观念,而后他再慢慢做思想工作。但小程就不会这样。从生活中的点滴也能看出二人之间的区别,《昨非庵日纂》一集卷十中有如下的话:“两程夫子赴宴,有妓侑觞,伊川拂衣起,明道尽欢而罢。次日伊川愠犹未解,明道曰:‘昨日座中有妓,吾心中却无妓。今日斋中无妓,汝心中却有妓。’伊川自谓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