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
1、(9)库诺·费舍尔.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M).张世英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
2、例如,黑格尔在谈到神秘主义者雅可布·波墨时说道:“波墨有一个主要的思想,认为宇宙是唯一的神圣生命,是神在万物中的显示”,“他用Qual(痛苦)这个字来表示所谓绝对的否定性,即自己否定自己的否定者,因而也就是绝对的肯定”。⑨其实这也是黑格尔的夫子自道。同样,马克思也说:“在物质的固有的物质特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更是趋向、生命力、紧张或者用雅可布·波墨的话来说,是物质的痛苦(Qual)。”⑩当然,如果是别人不用机械力来解释物质的运动,而是诉之于“物质的痛苦”,就会被人称之为“神秘主义”、“物活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因为通常认为只有人及人的精神才会有“痛苦”,才会体现为“自己否定自己的否定者”,所谓唯物主义就在于把这种“痛苦”还原为某种精致的机械关系,因而把这种自否定还原为物质的相互作用。但这些话恰好是马克思说的。马克思认为把精神的属性考虑在物质固有的各种丰富特性中,而不是把它还原为物质的某种单一属性,这不是唯心主义,而正是唯物主义。马克思还说:“唯物主义是大不列颠的天生的产儿。大不列颠的经院哲学家邓斯·司各脱就曾经问过自己:‘物质能不能思维?’”“为了使这种奇迹能够实现,他求助于上帝的万能,即迫使神学本身来宣扬唯物主义。”(11)在马克思看来,物质能够思维,思维就包含在物质的本性中,而这种本性固然不能诉之于上帝的万能,但也不能归结为低层次的机械运动和数学运动,而是物质本身的最高本性:这就是唯物主义。
3、“思辨理性”吸收了“主观理性”的合理内核——主体性 (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
4、原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P4-8页
5、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6、由此,与30年代开始的进程完全相反,这一次是为了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不服并让我们承认它的丑恶,人们才再一次操纵我们哲学核心思想这个谜:黑格尔和马克思在辩证法问题上的相互印证和分裂。
7、所有这些疑问都要涉及一个问题,即我们一般对“辩证法”的理解是否根植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原理解之中。按照黑格尔的用语,“否定性的辩证法”(dienegativeDialektik,又译作“消极辩证法”)属于逻辑学辩证发展的第二个大的阶段,即“消极的理性”阶段,它超出前一个阶段即“知性”,从“存在论”进到了“本质论”;但低于后一个阶段即“积极的理性”,尚未达到统摄一切的“概念论”。这一套程序其实在《精神现象学》中也是适用的,即积极的理性克服了消极的理性的那种躁动不安,而达到了矛盾的调解(合题),成就了科学的体系。然而,马克思却独独把这个环节从黑格尔的程序中挑出来,认为《精神现象学》的“最后成果”不在他的积极理性或积极的辩证法,而在于他的消极理性和消极辩证法,并从中引出“人的自我产生”和“劳动的本质”。这到底是为什么?(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
8、“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观理性”能力的发挥,一方面人们实现了“人为自然立法”,并把人从自然的支配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实现了“人的上帝化”,并把人从社会生活中控制着人的异己力量,诸如传统偏见、宗教迷信、权威思想中解放出来。但是主观理性的夸大导致个体的人与普遍的法则之间产生对立,“生活世界统一性”受到挑战。“所谓‘生活世界统一性’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某种共同的纽带形成的生活世界的整体性,亦即通过某种普遍承认和一致接受的方式相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和结合的共同体。”①主观理性的膨胀导致个体与普遍性对立,生活世界的统一性被打破,现代性的弊病随之产生。
9、黑格尔在康德对知性形而上学批判的基础上,充分自觉到以往哲学的本体规定实质是纯粹的思想规定。但他不满足于康德对哲学理念辩证幻想的揭示,而要让纯粹思想自己运动起来,在自己的运动中从抽象走向具体,建设一种非知性、非独断的思辨形而上学,亦即思维过程为主体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显然,这种已经包含着对旧唯物主义原则的扬弃的唯心辩证法,是旧唯物主义无法理解也无法颠倒和超越的辩证法。以自然态度思维、以朴素实在论的信念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必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倒退到旧唯物主义的水平上,从而也不能懂得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10、⑤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96页。
11、根据这两年来读西方哲学史的经验,在读史的同时,还要读一点哲学原著,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哲学战线上的两军对战。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不少读者要读的一本。黑格尔的著作,十分晦涩难懂,《逻辑学》一书更是如此。这次重印《逻辑学》上卷,我们对这本书试作一点粗浅的评介,以供初读者参考。译者后记仍按初版时的安排,将置于下卷卷末。
12、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关子尹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13、G.W.F.Hegel.OnChristianity:EarlyTheologicalWritings(M).TranslatedbyT.M.Knox,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48:2
14、貌似黑格尔是一部强大的思维机器,可以八面玲珑的思考各个层次的前进位置并指出其范畴。这是我们平常人所难以企及的! 只要小逻辑能够在我脑中演绎一遍,且我也能同时思考到各个层面,那么我的立体小逻辑结构图便建立起来,从而对整个的框架便有深刻的认识了。
15、黑格尔哲学集德国古典哲学大成,是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基石也源于此,黑格尔哲学把作为对历史意义的信仰的历史学当做宗教的替代品。但恰恰是产生自黑格尔的精神历史形而上学的历史主义,与从自然观中提取人类的发展形式和生活形式的。灵魂出窍般的希望,是人的追求的目标。
16、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有许多高度的评价,在这里不可能一一引述。从经典作家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如下一些辩证思想:关于运动、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黑格尔认为一切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他反对形而上学把事物看成是孤立、静止的。在他表述“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中,都贯穿了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每一过程、每一环节和每一个方面,都不是固定不移的,都不是孤立自在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彼此都有内在的联系,由一个转化到另一个,都有必然的联系。黑格尔的发展观,是有规律的。尤为可贵的,也是最击中形而上学要害的是,黑格尔认为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而不是如形而上学所认为的是外力的推动。我们从《逻辑学》这本书中,可以看到,黑格尔在表述“绝对精神”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和每一环节,它们本身都包含着内部的矛盾;概念间的转化和推演,都是由于概念的自我矛盾运动而转化、发展的。例如:“有”这一概念,其所以转化为“无”这一概念,并非在“有”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跟“有”并无内在联系的外力,把“有”推动了转化到“无”去的,而是由于纯粹抽象的、毫无规定性的“有”,其本身就已经蕴藏着跟它自身相反的“无”的因素的缘故。在黑格尔的时代,虽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已经被打破缺口,自然科学的发展,大量地证明了自然过程的辩证发展,但是当时形而上学还是占居统治地位。形而上学根本不理会矛盾观念,认为矛盾是不可思议的,他们的公式是:“是就是是,否就是否,其余都是鬼话”,而黑格尔则坚持矛盾观点,认为矛盾绝不是什么反常,而是正常的,是推动一切自我运动的源泉。黑格尔提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思想,揭示了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黑格尔认为,量变是渐进性的运动,量变在一定限度内并不影响质,但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的突然变化,质变表示渐进的运动的中断,使事物出现飞跃式的发展。黑格尔的这一发展观,从根本上打击了把运动归结为纯粹是量变的形而上学观点。黑格尔认为真理是过程,真理是具体的,认识是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和具体的。黑格尔惯用的“否定”这个术语,和形而上学所说的“否定”含义是不一样的。黑格尔所说的否定,并不是简单的摒除、抛弃,而是扬弃;他所说的否定,有继续和提高的意思,有保留原来合理的成分,而超过原有的含义。“绝对精神”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否定;每经一次否定,概念就深化一步,内容也更具体。真理就是这样的长河,是一个过程,是历史的、具体的。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过程,也就是它自我认识的过程,所以他表述的逻辑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体的过程。这样,黑格尔就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下把逻辑、认识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
18、“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法则之间的对立是“现代性”问题产生的根源。要克服“现代性”的弊病就要求对“理性”重建。但是学界对于“理性”的重建往往没有脱离“主观理性”以“主体”作为根据的局限。要重建理性必须:一方面超越主观理性的主体性,另一方超越客观理性的普遍性。黑格尔的思辨理性实现了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思辨理性是对“理性”的重建并且是对现代性弊病的回应。
19、⑨(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9—40页。
20、章忠民:《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理性的颠倒”的“颠倒”》,《学术界》2000年第4期,第41—54页。
21、已知的世界名人这几个名字,马克思、舍勒、歌德、黑格尔,他们的思想观点是用整本的书去阐述的。
22、(2)王天成.直觉与逻辑(M).长春出版社,2000.
23、一般认为,黑格尔哲学是西方两千多年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辩证法作为列宁所说的对世界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和结论,②可以说是西方哲学史、认识史的理论概括。和一些重要的哲学家一样,黑格尔本人也持有目的论的哲学史观,把自己的哲学理论看作是西方哲学所欲趋赴的目的和目的的实现。他认为,古希腊哲学中巴门尼德作为纯粹思想的“存在”与赫拉克利特哲学的“运动”和“变化”,是哲学的起点,而纯粹思想的自身运动即思维过程作为主体,正是辩证法的根本原则或本体基础。从我们习惯的日常思维和科学思维去想,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和接受思维过程的本体论。思维只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在我们之外的事物和世界的思维,事物和世界本身才是对象、实体和主体。然而,从哲学思维方式出发,黑格尔的辩证本体论却有其逻辑的根据和思想的必然性。
24、 王天成:《直觉与逻辑》,长春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25、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他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以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说为根据,主张客观事物是可知的。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一方面比康德走上更彻底的唯心主义;一方面却又发展了康德的辩证法思想。在马克思以前,黑格尔算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最系统地阐述辩证法的哲学家。所以,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包含了“合理的内核”,这就是辩证法。当然,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置的辩证法,在它原来的形式上,是完全不中用的。其所以说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有“合理的内核”,是因为他实际上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曾利用了黑格尔哲学的成果,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秕糠中清理出“深刻真理的内核”。遵循毛主席关于“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的教导,我们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哲学所作的分析和批判。
26、“颠倒”问题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问题。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实现了①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颠倒,亦即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把现实生活和物质看作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而黑格尔则把抽象精神和主观意识看作是理论基础,因此马克思是唯物的、黑格尔是唯心的。马克思因为关注现实生活,因而是一种坚持具体经验实证的科学理论,而黑格尔因为关注抽象精神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因此,马克思实现了从②具体的经验科学理论对抽象形而上学思想的颠倒。因为马克思关注社会现实,因而对社会现实充满了批判性,而黑格尔只关注抽象理论而忽视了客观现实因此思想上充满保守性,因而马克思实现了③批判性的革命哲学思想对非批判性保守理论的颠倒。
27、黑格尔哲学在法国的生命力,不仅在历史上是很新的现象,而且经过了一番特殊历程,直到今天,这一历程都只能令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模糊不清,同时也对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再次得到展现造成困难。
28、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29、(11)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第3404页。
30、柏拉图把理性看作是把握世界本质的理念,普遍的理念是可感世界一切事物的原因和根据,是可感世界中的创造者和发光的“太阳”。自柏拉图以降,人们对“理性”的理解形成了一种共识,即判定是否“理性”是以“合理性”(Rationality)或者可理解性为原则,“合理性”成为判定理性之为理性的标准,“这个合理性之‘理’从古希腊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逐步被归结为逻辑”②。合理性的判定标准即是否符合逻辑,这种以逻辑为判定理性标准的做法,自古希腊以来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并不自觉地加以应用。这种逻辑法则成为近代之前的传统社会人们的生存、生活所遵循的法则。这种法则代表着一种普遍性、权威性和外在的客观性,为传统社会的运行提供价值规范和合法性依据。普遍性的价值规范法则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具有着绝对的权威,“在此条件下,共同体所极力维护的必然是支配着个人和社会生活全部领域的普遍的、强制性的价值法则,个人所信奉的也必然是外在于他并支配着他的抽象共同体的普遍的、永恒的价值尺度”③。因此,这种理性是一种客观的、普遍的理性,强调的是一种超脱于个人之上,强调共同体价值追求的普遍性法则。
31、它指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组成的纽带。
32、胡适结合自己写的《实验主义》, 胡适生前说:“只有实践证明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批判胡适运动中,实验主义是批判重点之一。大都把它说成唯心的,有的说是机械唯物论,还有别种说法。总之,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其实,实验主义的研究方法,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有许多相通之处,不仅不应当否定,而且应该发扬。
33、 巴迪欧在文中对阿尔都塞的攻击,散发着那个年代法国激进青年浓郁的中二气息。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巴迪欧特别强调了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黑格尔,预示了一种新的唯物论立场的形而上学。
34、黑格尔对历史的这种深刻洞见对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奠基性的意义。正如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的这一发现时说的:“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单单由于这种历史观,也就为逻辑方法提供了一个出发点”,而在历史中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18)所谓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也就是不亚于从费尔巴哈那里吸收过来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一观点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接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并建立新唯物主义的“直接的理论前提”。马克思并不是毫无前提地接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他是先在黑格尔那里早已接受过某些历史唯物主义萌芽的影响,才在遭遇到费尔巴哈的思想时豁然开朗、一泻千里。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这种看待历史的方法使马克思远远超出费尔巴哈自然观中的唯物主义和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而构建了一个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立足点,把自然界、人类社会、逻辑方法、认识论和世界观全都统一为一个整体的哲学体系。平心而论,从思想来源上说,这一哲学体系最多地得益于黑格尔。
35、贺来:《“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第22—44页。
36、主观理性;普遍性;现代性;思辨理性;黑格尔
37、自20世纪以来,现代性问题(Modernity)逐渐成为学界主要批判的问题。“现代性”问题是“理性”导致的,这一点已经无可怀疑。对现代性的批判有一个共识:即认为理性是现代性的核心观念,理性主义原则是现代社会最根本的原则。
38、理性是哲学最根本的概念之“意见和行为的合理性是哲学研究的传统主题。甚至可以说,哲学思想就是源自对体现在认识、语言和行为当中的理性反思。理性构成了哲学的基本论题”①。从词源学上来考察,是由古希腊逻各斯(Logos)一词引申而来,意为:理性、关系、定义、概念、判断,是最真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