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言解释
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未微明。”(第三十六章)
2、他说天又效法什么呢?没有什么,那是天道自然的法则而已,什么是自然的法则呢?“自”,便是天道自己的本身;“然”,便是天道自己本身本来当然的如此而已,更没有别的理由可说。合起来讲,自然,便是天道本身自己当然的法则是如此的。时代愈向下降,由上古用单字作为文辞语言的原始面目,逐渐演变成为名句文章,于是,大家容易忘了本来的规范,把自然定作一个名词,就自然而然,弄不清它的所以然,便变成想之当然的道理了。(老子名言解释)。
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
4、这种“无为”、“无欲”、“无私”、“无争”,救治生命本能的盲目冲动,平衡由于人的自然性和外物追逐引起的精神散乱,也是道家哲学的基本内容。。
5、老子从激烈的社会运动中感到社会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中认识到了一些事物变化的规律,事物间相互依存、彼此消长的状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乐相合,前后相院。”老子特别注重物极必反的现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8、在看当今世界,美国奉行“单边主义”,使世界各国,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做法正是“损不足,而补有余”。逆天而行,其下场可想而知。
9、尹喜回话:“但战争的胜利,是可以收获巨大福利的。比如,别国军事、政治的臣服可以壮大自己的国势,连年的朝贡也可满足自己的财富需求。”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1、纵观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d为什么能够打败国民d?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顺天道,得民意。做到了“损有余,而补不足。”中国共产d代表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打土豪,分田地,是为广大的劳苦民众谋幸福。国民d正好相反,它们代表少数的官僚、资本家、地主等利益。其做法“损不足,而补有余”,他们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正是“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1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3、“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第十五章)
14、老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这就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就叫作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15、译: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1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懂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是真懂)
1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功勋不没;不自高自大,所以成为民众之长)
1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9、所谓“古之所谓曲全者,幾语哉!诚全归之”,是说,古人所说的“曲全”,辞甚微妙,却是晓畅玄机,如果确然需要得以保全,自然要循其道而行啊!所谓“曲全”,是指适时委屈,从而得以保全;所谓“幾语”,是指微言大义,言辞虽微,蕴含大义,洞悉了玄妙之枢机;“诚”者,确实、实在也;“全”者,保全、成功且全身也;“归之”也,尊照、执守“曲全”之道也,循其道而行也。而于“曲全”一词,“曲”为方法、途径和手段,“全”为目的、结果和追求。于例,帝舜“曲全”,成就大而不丧其身,可谓大智大慧、道德具足之圣人也。
20、人只要心不贪,就很难上别人的当。我们都要记住,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免费的馅饼。越是便宜的事,越是容易让人上当,买东西也如此,便宜没有好货。做人也是如此,别人无缘无故对自己很好,肯定别有用心。凡事留点心,就不用总是上当被骗交学费了。
2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2、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3、所要努力实现的功业已经成功,便急流勇退,这是自然规律。此言做人要懂得见好就收,在人生的路途上作一个优美的转身比什么都好。其意是在劝勉世人千万不要贪恋富贵权位。
24、“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中国人有点小聪明,于是统治者竭尽心智折腾老百姓,何知摒弃个人智能,发挥法治、市场的作用?
2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6、“归”:返回,回来,这里指归功于、终归要之义。《广雅》:“归,返也。”西周金文《矢令彝》:“明公归自王。”《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
2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
2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事学问,知识要天天增加;致力于提高境界,知识要天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虽然无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
29、释义: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30、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2、按照孔子的逻辑,“殷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都可以说是上是“得仁”,其中,比干虽然被“剖心而死”,却是“求仁得仁”,因而无需怨恨。故而,人到尘世走一遭,不过是一场修行之旅,种下因缘,求得果报,各从其道,各从其好,自度度人,随缘欢喜可也。
33、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国小人希,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轻易冒险,不向远方迁移)
34、等于老子与孔子,他们把道与德的观念,是分开来讲,可是后来一提到老子,便把道德二字合而为作为一个名词来解释它了。老子有名的“无为”学说,便是根据他自己天道自然的至理,用“无为”一词来说明天道的境界和功能,“无为”与“无不为”的观念,也便是他自己解释“无为”的道理,并非是不作的意思;“无为”并非是不为,后人一提到“无为”,便把它纳入不为的观念,那真冤枉了老子。
35、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官令尹喜站在关门望见远处有紫色的祥云从东边徐徐飘来,便知道有圣人过关,
36、明星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向观众推销自己,甚至不惜故意制造一些花边新闻来提高自己的存在度,越是漂亮的女人,越是爱惜自己的容貌,并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包装自己,学者们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去迎合一些俗人的口味,说一些根本不着边际的话题。
37、伐,夸耀。矜,骄傲。长,指进步。喜欢自我夸耀的人是不会事业有成的,骄傲自大的人是不会进步的。谦虚谨慎才能使人事业有成、成长进步。
38、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0、有得宠之时就有失宠之时,因为得与失掌握在别人的手里。
4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是坏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为善,这是恶事)
42、得与亡孰病?就是指那些不明白名利和身体哪个更要的人,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名逐利,却忘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直到躺在病床上才知道生命的可贵。
4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44、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45、得时乃能驾,不时蓬累行;良贾藏若虚,去执断欲行
46、 (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4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48、“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49、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规律,叫作明智。不知道规律,轻取妄动,其结果必凶)
5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51、“幾语”:微言大义。“幾”,微妙而有关枢机、旨通枢要,虽则微妙,蕴含大义。“诚”:确实。确实,的确。《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战国策·齐策》:“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全”:保全。
5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5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5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各小国之间踮脚可望,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人民直到老死,也互不往来)
55、善人说:怒恨怨恼烦,人生五毒丸,吃半丸就生病,吃一丸就要命。
5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57、⊙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58、“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第十五章)
59、“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60、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傅佩荣)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跟这有相通的地方。当局者容易迷,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清”。怎样才能从混乱中找到头绪,唯有镇定沉着。言之易而为之难,需要静下来。
61、舜行大孝而身全,可谓尽得“曲全”之妙。《史记·五帝本纪》:“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逃避,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又云,“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常在侧。”又云,“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愕不怿,曰:‘我思舜正鬱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舜之父瞽叟、继母、弟象如此这般反复欲置舜于死地,而舜却更加恭谨,并未有任何怨言,而危险来临之时,舜每次都能巧妙地予以化解。由此,舜是至孝,却非愚孝,而是有大智慧。正如孔子教导曾参那样,“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舜是尽孝以道,是道德与智慧的完美化身。
6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64、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杆秤,你老是喜欢占别人便宜,别人也不傻,当他给便宜你占,他在你身上得不到便宜,他还会跟你来往吗?图你什么呢?你长得也不是很帅,很漂亮,就算你长得很帅很漂亮,也只是暂时的,没有不老的人。
6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6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6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9、经史子集所记载的历史,并非非黑即白,绝非是非昭然,而是混混沌沌,因愚忠、愚孝而屈死的冤魂,在人世间游丝如织,比比皆是,因而人世间,恍若心灵之炼狱,正所谓“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创立“阳明心学”,以“致良知”、“知行合一”著称于世的阳明先生,其所创阳明心法,便是明朝官场之人间炼狱所得之真丹。阳明先生原名王云,五岁改名“守仁”,名、心相应,既然“守仁”,于是“始以直节著”,很快便是遍体鳞伤:”因“抗章救”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而得罪太监刘瑾,于是被谪贵州龙场驿丞;平定南康、赣州民乱,随后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继而平定嘉靖六年的思恩、田州土酋叛乱,然“当是时,谗邪搆煽,祸变叵测”,屡屡被人进谗言,无法当面觐见明武宗,不得已而“曲全”,通过太监张永上奏,最后,有“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阳明先生,却落得个心力憔悴,郁郁病终。由此可知,阳明先生之“直”,与波诡云谲的明朝官场之间,是如何的难以相容。
70、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各从其道,各从其好,故而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能一刀切。《论语·微子》有云:
71、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72、说到这里,如果大家对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满意,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老子很经典的语录,道出了人世间,最大的祸害莫过如此!富有哲理,文字如下:
73、“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陈鼓应)这几个词最为人们所喜欢所熟知,原因可能各种各样,但有一种可能大概是因为他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在“数量”的层次上聚合是没有意义的,从“小”超脱到“大”的境界总是要等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悟到。相信这一点,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很多挫折。
74、老子的这句话意思是有时候能够委曲求全反而能够保全自己,能够懂得退让和变通,反而能比较顺利的到达目的地。
75、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76、解释: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
7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