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到底多厉害
1、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19世纪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知识渊博的学者。黑格尔属于大器晚成,他用15年时间攀登哲学的高峰,随后他的哲学便超过了谢林哲学。他一生著作等身,在知识领域中,可以说是一个巍然屹立的巨人。(黑格尔哲学到底多厉害)。
2、三人商讨统一看法之后,立即动手开始策划执行。我们围绕该公司的创刊思想,从刊物的封面设计、到内容的选择到版面设置等,大约两周内就交出的样本,主要操刀者就是正琳,样刊真的就是他手操剪刀加浆糊做成,这次合作亲眼见证了正琳高超的编辑水平。正琳编辑功夫之深,从丁邢在怀念朱正琳的文章中可见一斑,因投稿《东方》结识朱正琳的他至今仍然认为,朱正琳和该杂志另外一位编辑都是中国最优秀的编辑家。(黑格尔哲学到底多厉害)。
3、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常缩写为G.W.F.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
4、当然,黑格尔在一些真正哲学人的心目中,永远是座不朽的丰碑。
5、然而,我们也众所周知,马克思最终也没有完成一部真正的——哲学作品。
6、为了体验一下黑格尔邪教的教义,我们来看几个黑格尔著作的段落(商务印书馆译本)。我也会说明,为什么,依据什么标准而言,这些段落通通是错的,或者是正确的废话。这样的分析,其实每一个有基本科学素养和生活经验的人,都能想出来。
7、于是我想讲三件往事,三件围绕着黑格尔的与张世英、杨祖陶和《守道1957》这本书有关的往事。
8、正琳1947年生,文革时,读中专的他在校被打成“反动学生”,1971年因反“革命案被捕”入狱,至75年获释79年平反,随即于80年考上北京大学外国哲学所硕士研究生。朱正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而且还是“进去”过的人,却考上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他特殊的经历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并成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他最后被录取的消息,鼓励了无数好学上进的青年。
9、他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更确定地把死亡规定为对上帝之爱的最高行为,因为所谓爱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消除自己的个体性,实现人与上帝同一。上帝是人关于精神的一种认识,是精神的普遍性本身,人与上帝同一最后就归结为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认识,是人的个体性与人的普遍性的同是精神的特殊性与精神的普遍性的同是精神同它自身的和解。所以,黑格尔的死亡哲学其实是个圈,终点就是“我=我”。以此种态度对待死亡,他对这样的人的人格作了很有特色的解说:“一个不曾把生命拿去拼了一场的个人,诚然也可以被承认为一个人,但是他没有达到他之所以被承认的真理性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我意识。”
10、其实,也有媒体报道过很多“学霸寝室”、“学霸班级”的新闻。曾经有一则#最强学霸寝室,6人全上清华北大#的新闻刷爆朋友圈。
11、但是,如果上帝要真正地意识自我,就不能永远沉睡在梦幻之中。因此,黑格尔便开始描述上帝达到完全的自我意识这个巨大的过程。首先,上帝必须开始寻找自己,必须经历第二个阶段,即自我异化阶段,必须将自身外在化。它观察自己,将自己分成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将被观察者看成是陌生的、外在的东西。黑格尔提出了非常大胆的观点:这种外在化了的上帝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世界。上帝的自我异化就是上帝的世界化。但这也意味着:黑格尔必须从上帝,从“绝对精神”出发来解释整个现实。他的哲学思辨的出发点是上帝,黑格尔成了人化了的世界精神,即:上帝精神变成了人。
12、这样,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人就离开了自我异化阶段,与自己和解,再次回到了自我,这就是自我意识过程中合题产生的时刻。结论是:人的精神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发展变化着的自我意识,是辩证性的。
13、近日,又有一则关于“北大保安”的新闻冲上热搜。还记得掌握15000+英文词汇量的北大“网红保安”许文龙吗?据新闻报道,许文龙在工作之余完成了所有大学本科课程并通过答辩,即将获得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本科学历。
14、老朱哥猝然离世,悲伤不已。认识他时间不长,但近年来交往频繁。在这座省城知识界的老人中,他是一个传奇。他思想深邃,知识广博,是国内少有接受过西方理性训练的学者,跟他聊天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本来说好十一月回贵阳好友们再聚。不料生命无常,临别时相约竟成永诀。看到他一篇几年前的文章在此转发,以纪念这位眼光能够穿透历史与现实的思想者。(程建三)
15、我知道黑格尔的名字是在1966年之前。那时我是高中学生,不知怎么就忽然对马克思的一脸大胡子有了兴趣;后来参与每时每刻无处不在激烈进行着的大辩论,才知道除了毛主席语录,还可以引证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语录。那时全社会都在打“语录仗”:谁引用的语录多,谁能说出别人都不知道的马、恩、列的语录,谁就立即在理论上占了上风。于是我也就很快有了一本《马恩列斯语录》,是《人民日报》无产阶级革命派、首都红代会中国人民大学三红和陕西师范大学革命委员会联合印制的,比《毛主席语录》更厚。有点遗憾的,就是所引马克思的话并不多,恩格斯次之,多的是列宁和斯大林的语录。就在这不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语录中,出现了黑格尔的名字(恩格斯借用黑格尔的辩证法去反驳杜林)。杜林肯定是“坏人”了,黑格尔是好人还是坏人?不知道。1966年前如我这样喜欢读书的人,也是首先要搞清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冬妮娅,《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都是自己心中所喜欢的人物,但又不可能说他们是“好人”。这个问题纠缠了我们这代人很久,一直到刘少奇、邓小平、林彪、彭德怀、“四人帮”的出现,好坏之分依然是一个说不大清楚问题,尽管已然是在更深层次上的区分与思考了,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本该超越了质的判断、反思的判断和必然的判断,达到了概念判断的层次。紧接着的,应该是下一步的推论了。那是要冒一定的理论风险的。只不过当时并不懂得而已。但自小就灌输进大脑里的一大推抽象概念,却一直是我自己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16、我们所看到的物质及自然,实际上是上帝本身,而上帝却把这种自我看成是陌生的东西。在黑格尔看来,自然哲学就是上帝的学说,即关于上帝的自我异化的学说。“人的精神认识自然”这句话的意思便是:位于人的精神之中的上帝在认识自我。在这种自我观察的过程中,回归自我已经发生,自我意识的第三阶段开始。这时,上帝看到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本来是统一的,都是自我意识发展完成的根本标志。黑格尔认为,通过人,上帝这种回归自我得以完成。在人身上,上帝完成了自我意识,在人身上,自我意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达到了终点。这是怎样发生的,黑格尔在他的巨著《精神现象学》中做了描述。
17、事实上,他的一生都是在冷静的哲学思考中度过的。他要探讨的,是包围着我们的现实存在在其深层是什么样子,而以思考与行动的方式生活在这种现实之中的人又是怎么回事。这是所有伟大的哲学家给自己提出的问题。理解黑格尔时也必须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不落窠臼,避免将黑格尔简单化、庸俗化,避免将他的思想功绩归纳为好像非常易学的辩证法,看成是正题—反题—合题的简单重复。只有从这出发,我们才能将他的思辨理解为活生生的哲学思辨,它源自于现实存在之中的具体问题,进而才发展成为系统的学说,成为西方思想史上最后一套伟大的形而上学理论。
18、人的精神范围内所发生的一切,人的精神所创造的一切,在其本质上,都是上帝的自我认识。这种自我认识表现在个人的存在之中,同样表现在历史之中,以法律、国家、科学、艺术、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其最高形式则是哲学。如果通过哲学思辨,人最终将整个现实理解为上帝精神的表现,这就意味着:上帝结束了自己的世界化的冒险经历,结束了自我分裂的状态,重新回归到了自身。
19、毕业以后,黑格尔经荷尔德林介绍成了一名家庭教师,谢林则在二十岁时就当上了教授。后来,受谢林的邀请,黑格尔来到当时被称为“哲学家摇篮”的耶拿大学,成了一名未经正式聘用的讲师。他举办的讲座哲理深奥晦涩,非常难懂。另外薪水少得可怜,黑格尔被迫定期地写信给在魏玛专管此事的歌德,请求他给些补助。在这里,黑格尔经历了法国人攻占耶拿的场面。当拿破仑来到此城时,黑格尔写道,他看见“世界精神”在马背上驰骋。当然,“世界精神”并不仁慈。黑格尔的家遭到抢劫,最后由于战乱那点可怜的工资也没有了。失了业的哲学家被迫另谋生路。他来到小城班堡当了报纸编辑,不久又对这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苦役”感到厌倦,到纽伦堡当了中学校长。这位深奥乖僻的哲学家是怎样从事与忍受孩子王这一职业的呢?诗人布伦塔诺在一封信中非常生动地写道:“在纽伦堡,我见到了老实笨拙的黑格尔。他在一所中学当校长,喜欢阅读那些古代英雄的传说以及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为了欣赏这些著作,他在阅读时总是先把它们译成希腊语。”
20、原来,高中时期的Booth每次回家的路上都会路过一个赌场,还交了很多不学无术的朋友,后来渐渐开始沉迷赌博,最终选择辍学,走上了不断犯罪的道路。而MindyGlazer身边都是爱学习的同学,在学校积极融入集体,不断努力进取,后来成为了当地的女法官。
21、今年2月,在贵阳河滨公园与朱正琳伉俪和其他朋友再次小聚,得知他们将到匹兹堡与儿子一家小住一段时间,大家因此相约待我回到纽约后看看能否在美国相会。谁知这位知名学者与资深书评人,突因疾病10月21日在美国谢世,这次见面竟然成了与正琳的诀别,这位睿智的仁兄走的这么早,悲伤不已,不胜唏嘘!
22、从黑格尔至今,我们再也找不到如此一位哲学大师了。
23、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诸于人类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罗素《西方哲学史》绪论
24、“哲学用以观察历史的惟一的‘思想’便是理性这个简单的概念,‘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8页)
25、而在知晓了中国历史之后,以他这种观点看来,中国的历史是没有变化的,只是不断地重复皇朝的更迭,没有看到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发展,当时他所在的时代正是清朝道光皇帝在位期间,还是处于封建皇朝中,因此黑格尔更加坚定了他的观点。
26、在黑格尔的眼中,自秦朝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帝制时代。政治上,整个国家由君王统治,实行中央集权,经济上,不断进行土地私有制度,百姓自给自足,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会在上层统治阶层的土地兼并之中爆发出战争来,当失去了生存权利的百姓发起武装斗争后,推翻了旧皇朝的统治,结果又建立了一个新的皇朝,产生了新的统治者,土地又开始被这群推翻旧皇朝的上层阶级占据,周而复始,一代接着一代轮回。
27、因此,爱的本质这个问题便成了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通过观察爱,他得出了第一个决定性的发现,奠定了他的整个哲学思辨的基础,因为这个发现不是别的,正是辩证法。后来黑格尔才在整个现实中都找到了这个规律。因此,辩证法的根源并不是抽象的思考,而是完全来自于对具体现象的观察。辩证法不是哲学反思的对象,而是所有现实存在的本质结构。
28、黑格尔如此地受到学生们的爱戴,倒也令人费解,一是因为他的学说深奥抽象,并不易懂,二是因为黑格尔本人不会演说,口才平平。尽管如此,他的讲话确实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其原因就在于黑格尔的哲学本身,在于黑格尔对哲学的献身精神。
29、他因感染霍乱病逝于柏林。这位天分虽不高却一直都很勤奋的哲学家就此与世长辞了。德意志民族又陨落了一颗文化巨星,死亡是对上帝之爱的最高行为。
30、(导读)250年前的8月27日,德国古典哲学代表、政治哲学家黑格尔诞生。今天,国人提到黑格尔时已觉陌生,但近百年来,他对中国影响颇深:历史唯物主义就深受其哲学影响,而其著名的“主奴关系”论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哲人,例如新儒家代表唐君毅就曾呼吁国人应有“主人认识”,摆脱“奴隶意识”,不必以“他者”对自己文化的“承认重视”来确定其有无“价值”。这或许是“文化自信”最早的黑格尔式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