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图片
1、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起演讲时,也上前拥抱说:“你才是真正的天才”
2、186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成了《白痴》。这部小说中,拿破仑和1812年的卫国战争是重要的背景题材。
3、陀翁其实也是移民后代,他的父母均是出自立陶宛的没落贵族家庭。那时他是在描述出现于近代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次移民潮,由于沙皇政权在1871年的改革,俄罗斯人民第一次有了自由迁徙权,于是纷纷离开了这个给自己带来羞耻和痛苦的农奴国家。据俄罗斯相关记载,从1871年到1915年四十多年内,离开俄罗斯移民外国的整体人口数量为450万。俄罗斯官方在1897年进行了全国人口的第一次普查,那时候的全部人口为2亿。移民率高达75%,位居世界及历年之最。换句话说,从120多年前,俄罗斯的人民就已经想逃离那里了。被十月革命推翻的沙皇政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府呢?我们光是从沙皇的称号就可以看出来,这里的国家统治者,面对全球的土地,有一种完全不知道节制的贪欲。难怪西方有些媒体称俄罗斯领导人为“新沙皇”,真是其来有自。根据1906年《俄罗斯帝国基本法》,俄罗斯帝国皇帝的头衔全称为:
4、亚历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Nevsky,1220年5月30日-1263年11月14日),十三世纪俄罗斯人的领袖,诺夫哥罗德大公。因在涅瓦河打败瑞典人被称为涅瓦河英雄,在冰上之战打败立窝尼亚骑士团而名声大振。
5、书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犯罪后,多次梦见凶案现场;斯维德里加依洛夫在自杀之前,做了奇幻的梦……这些对于体会到人物惊慌和杂乱的心情,分析个人的潜意识、理性思考对行动的不同作用,具有非凡的价值。
6、原先,“斯基”是波兰贵族姓氏的后缀,在中世纪的波兰,用“斯基”作为姓氏的固定后缀,是典型的命名方法,表示这个人来自哪里,一般是在这个贵族的封地后面加“斯基”。俄罗斯人如果姓氏中带有“斯基”,那么他的祖上一定可以追溯到某个波兰贵族,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祖上在波兰有一块封地叫陀思妥耶沃村,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姓氏的得来就是在这个村子的名字后面加“斯基”,就好像在中国农村里说某个人是高家庄的,或者是李家屯的,这时“斯基”就与中文中的“的”类似,是个助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图片)。
7、人在世间要受到许多痛苦与灾难,但是,当人们身处这些痛苦与灾难仍然能够自觉地选择某种道德及利他的行为时,他便无形中把痛苦与灾难转换成了某种人生的成就;因其有此成就,而使他在痛苦与灾难之中获得了意义与价值;因其有意义与价值,而使他有了活下去的愿望与追求。
8、西伯利亚服刑期间,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9、陀司机出生于1821年,患有癫痫(终生伴随),16岁丧母;18岁丧父;26岁参加空想主义革命;28岁因涉反沙皇被逮捕,并被判死刑。
10、纪德说,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
11、同年在朋友介绍下,他认识了速记学校的高材生安娜,两人高效率的工作,一个月内完成了《赌徒》,于1867年出版。186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成了《白痴》。这部小说中,拿破仑和1812年的卫国战争是重要的背景题材。(陀思妥耶夫斯基图片)。
12、在一定程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两个棱镜都使用 。
13、1871年春季完成了《白痴》《罪与罚》,还带回了《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构思。1872年,完成了《群魔》。1873年开始他创办作家日记期刊,很受欢迎。1880年他发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他后期最重要的作品。
14、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空想社会主义感兴趣,参加了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同年果戈理发表《与友人书信选》,别林斯基撰写《给果戈理的一封信》,对其观点给予驳斥。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喜欢别林斯基这篇文章,并寻找到手抄本在小组上朗读。1849年4月23日,他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于11月16日执行死刑。在行刑之前的一刻才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变,同时癫痫症发作的也愈发频繁。
15、——俄文版编者 C.В.别洛夫、В.A.图尼马诺夫
16、《罪与罚》可以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为知名的小说,这是他的代表作品,可以说他最擅长写的就是人的心理描写,讲述了这位大学生如何的苦难,如何的遭遇不公,他的内心受到了怎样的煎熬,最后不得已他杀死了一直迫害他的高利贷债主,最后又是一层接着一层的心理害怕,躲藏,他害怕别人知道是自己做的,但是最后他却还是走向了光明。
17、《罪与罚》这本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邀你与他同行的一段深刻的人性观察与理性自省之旅。
18、不管真懂还是“装x”,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宛若点睛之笔,让钟国伦身上那种文艺青年独有的敏感忧郁一下子鲜明起来。
19、因其有意义与价值,而使他有了活下去的愿望与追求;因其有了这样的愿望与追求,他就有可能在最为艰难的处境下、在最最痛苦的状态里生存下去,从而使自我的生命保有了尊严,显示出熠熠光辉来。
20、《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不好读,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内容最丰富最深刻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有各种极点存在——恶的极点,贪欲的极点,痛苦的极点以及爱的极点。在动荡变化的情节中,这些极点可以被统一在一个中心之中,这是这部作品的一个伟大之处。
21、所谓“ский”在斯拉夫语言里是所有格,就是来自哪里的或者是哪个家族的这个意思。但是这个“斯基”与其他外语的“德”或“冯”不一样的,不只是贵族有用,平民一样也可以用。
22、陀氏的描写秉承了天蝎座作家一贯的风格:过度敏感,窒息的压抑,每一丝感情波动都神经质地夸大。此段描写中情感的关键词全部是激烈且负面的:不快,懊丧,烦恼,疯狂,激动,害怕,大发脾气,心慌意乱,张皇失措。陀氏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几乎无一例外地体弱多病,深陷贫穷。男性大多是彻头彻尾的酒鬼,在犯罪的念头间摇摆不定,女性则神经过度敏感,甚至随时可能休克。米兰昆德拉因此一向厌恶陀思妥耶夫斯基。1968年苏联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一位朋友向失去生活来源的昆德拉介绍了一份出演《白痴》舞台剧的工作。在《一种变奏的导言》里昆德拉写到:我因此重读了《白痴》,我明白就是我饿死,我也不能干这工作。那个世界充满了过分的举动,阴暗的深刻性,和咄咄逼人的感伤,令我厌恶。与昆德拉不同,山本耀司曾在采访中表示他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书,还特别强调“所有的”。联想到他做的衣服,山本耀司喜爱陀氏也不足为奇。
23、他居住在贫民区的一间斗室里,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妹妹为了他的学业和前途甚至接受了自己并不爱的人的求婚。
24、内容简介:她的回忆录在数量众多、相互矛盾的回忆文献中占有相当独特的地位。这些回忆建立在仔细筛选、核实素材的基础上,是最为可靠的,它们鲜活地讲述了最富创作成果时期(1866至1881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他创作了那些伟大的悲剧小说——从《罪与罚》到《卡拉马佐夫兄弟》。
25、作者: (俄)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原作名: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инаказание译者: 朱海观 / 王汶
26、如果要说文学地位知名度之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似乎要更高一点
27、创办的杂志亏损严重,妻子、哥哥相继离世,癫痫症频繁发作,再加上自己沉溺赌博,沉重的债务压得作家喘不过气。
28、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穷人》。1846年1月《穷人》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1849年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宣布于1849年11月16日执行死刑,但是在行刑之前的一刻被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癫痫症时常发作。1854年他终于得到释放,但是要求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直到1858年升为少尉后他才有自己的时间来思考与写作。这十年的经历让他开始反省自己,笃信宗教。
29、在为韦丛芜翻译的《穷人》写的“小引”里,鲁迅把他称为“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他在作品里拷问别人,更在作品里拷问自己。
30、当然,如果死刑真的执行了,我们就失去了这位伟大的作家;事实是,这是一次有预谋的残忍的“假死刑”,行刑前一刻,他被改判流放西伯利亚。
31、小说主线是拉斯科尔尼科夫从犯罪到自首流放的过程,他的罪或许是最严重的,他在良心与审判之间的权衡也是最丰富的。
32、都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对人性全方位刺骨描写的大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对于每一人物的语言描写方面了。
33、1809年,果戈理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得县素罗庆采镇。孩提时期的果戈理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果戈理从小就把文学看做是为人类服务的高尚事业,为此曾不断试笔,但未获成功。
34、李安之外,侯麦的《绿光》,伍迪·艾伦《赛末点》,黑泽明的《白痴》,今敏的《东京教父》……都闪动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影。
35、一个人的本性可以从他的做事方式中看出,也可以从他对待别人的态度中略窥一但这些都是一些表面的现象。
36、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圣彼得堡,次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部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他前后期的过渡作品,既有前期的对社会苦难人民的描写,又带有后期的宗教与哲学探讨。这段时间他文学上有所进展,但生活却连遭打击。1864年他的妻子和兄长相继逝世,他还需要照顾兄长的家人,这使得他濒临破产。他希望通过赌博来还清债务,却欠下更多债,整个人陷入消沉之中。
3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38、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不仅是他最出名的代表作之也是犯罪题材当之无愧的名著。
39、他最充分地利用俄语的不规则语法 。他的句子有一种发烧 、歇斯底里 、乖僻的步速 ,它们的词汇学内容几乎是美文 、口语和官僚语言的疯狂大杂烩 。确实,他绝非悠闲地写作 。就像他的人物一样,他写作是为了糊口 :永远有债主或最后限期在等待他 。不过,对一个受最后限期困扰的作家来说,他的离题是非同寻常的,而这些离题,我敢说,更多是由语言引起的,而不是由情节的要求引起的 。读他,你不能不想到,意识流不是源自意识 ,而是源自一个词,这个词改变或重新定位你的意识 。
40、书中主要人物为旧俄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和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伊凡、阿辽沙及私生子斯麦尔加科夫。老卡拉马佐夫在行将就木之年仍贪婪、好色,不仅霸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而且还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女人争风吃醋。
41、小说的结尾,保尔在近乎绝望地期待中,终于迎来了州委的电报:“小说大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现实生活中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却没有那么幸运,而是经历了更多的磨难。
42、来源|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
43、这个人物几乎是文豪野犬里塑造得最富有矛盾的角色了,高傲与谦卑,阴险与真诚,邪恶与神圣,毒辣与温柔,冷淡与癫狂,不修边幅与从容优雅,看似不能共存的元素全都糅合在一起,造就了从不同角度揣摩能得到完全不同体会的立体效果。
44、《少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7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少年》中,作者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主人公阿尔卡季十九岁时的几段难忘经历,体现了主人公逐渐走向思想成熟、性格完善以及精神丰富的过程。这部小说打破了传统教育小说单一的线性层次,而体现出现代成长小说丰富的多层内涵,作者大胆地把社会小说、悬疑小说、心理小说融入教育小说之中,并以戏剧化手法使之融合起来。
45、今天是俄国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的诞辰。
46、《密尔格拉得》中包括《旧式地主》、《塔拉斯·布尔巴》、《地鬼》和《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等4部中篇小说。
47、可是倒推上几十年,这位大文豪曾是几代人的精神偶像,作家们在书里致敬他,导演们让他一次又一次在自己的电影中“出镜”。
48、183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49、但是这位作家的主人公在读者面前以近乎加尔文主义的固执裸露他们的灵魂,并非只是为了逼真性 。尚有某种东西迫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他们的生活从里到外翻出来,摊开他们肮脏的精神亚麻布的每一个褶层和每一条皱纹;并且这也不是为了追求真理 。因为他的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不止是真理 ;它们暴露了生活的织物,而这织物是褴褛的 。
50、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空想社会主义感兴趣,参加了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后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于11月16日执行死刑。在行刑之前的一刻才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变,同时癫痫症发作的也愈发频繁。
51、《罪与罚》是俄国文学家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作品,出版于1866年,在他穷困时仓促完成,与《战争与和平》并列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俄国小说。
52、句子的意思:这句话写出了青年人稳重端庄的本质,四季变化在人心里引起的种种变化,他都能淡然处之。
53、我们租的车是一辆右舵老款丰田,在并不宽阔的马路上要想左侧超车有些困难,司机性急,经常把车开到对面车道,探着脑袋才能看清有无来车。这样的神操作总让我们心惊肉跳,好在哈萨克大草原地广人稀,路上车辆不多。
54、与此同时,小说还通过阿尔卡季的母亲索菲娅的无权地位、通过少年对父爱的渴求,“提出了女权和亲情的欠缺的主题,分析了造成偶合的’家庭的因素 ,而整个小说第一部的中心主题是彼得堡这一最富于幻想的城市中传 统的贵族家庭的瓦解,偶合家庭成了相当普遍的现象。小说是通过许多复杂曲折的生活细节故事、个人隐私来表现这一主题的,这使小说具有了接近于我们时代的现代性。在彼得堡流动着的现实中,可以看到赤裸裸的金钱追求,遗产的争夺,悲观论者或不堪忍受屈辱的女子的自杀,等等。在第二部中,小说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现象:以放高利贷者为代表的金融势力开始挤压到不善于理财的贵族头上,并且通过少年对卡捷琳娜的爱,表现了“这种纯洁的审美感情的伦理教养意义。
55、俄罗斯的姓氏不仅可由绰号演变组成,个人名字的各种形式也可作为姓氏的基础,这就使得俄罗斯姓氏愈加多样化。
56、我们沿着他所指的方向,穿过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经过一些破旧、废弃的房屋,终于看到一间别致的小木屋。木屋外墙是用直径约30厘米的树干垒起来、再用木楔子钉牢的,门窗漆成绿色,旁边一尊白色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大理石碑高过木屋。
57、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快地处死,竭力要放他们活得长久。(鲁迅评)
58、然而读完全书,我倾向于认为“罪”与“罚”代表了一对贯穿人生始终的道德矛盾:“善”与“恶”。
59、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甚至恶人,要比我们想象中的他们幼稚得多、天真得多。其实我们自己也一样。
60、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也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名老二。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9岁首次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
61、“罪”这个字看似过于沉重,读者或许在内心存有一丝侥幸: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局外人,或许我与这个字不会有过多的牵连。
62、他不仅要拷问出人性的“恶”,也要拷问出人性的“善”——《罪与罚》里的索尼娅,《白痴》里的梅什金公爵、《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阿廖沙,都闪耀着理想人性的光辉。
63、本文选自诗人布罗茨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论:他的苦难生活、深邃的心灵与高强度的俄罗斯语,成就了他复杂而深邃的文学。他曾写道,“苦难是什么,苦难应该是土壤,只要你愿意把你内心所有的感受、隐忍在这个土壤里面,很有可能会开出你想象不到、灿烂的花朵。”他笔下那些生活在狭窄环境的人,至今仍撼动着无数读者的灵魂。
64、他在中国不被理解,知名度也不如托尔斯泰。在俄罗斯也是半理解,半不被理解,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在欧洲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有点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味道。
65、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40年代结识了涅克拉索夫,1845年,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励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短篇小说《穷人》。1846年1月《穷人》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广获好评。《穷人》的单行本在一年后正式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24岁时成为了文学界的名人。但是不久之后由于文学上的分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决裂。
66、他的小说元素建构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强弱的对立—被拯救者心中善恶的冲突,拯救者和被拯救者思想的冲突—被拯救者的皈依。这一链条的第一个矛盾是故事建构的基础,后两对矛盾构成故事的主体部分,它们三个具有依次减弱的趋势,最终以阪依的形式而告终,所以小说在形式具有闭合性的特点,呈现出线形结构的特征。
67、卡夫卡认为自己的小说和陀思要耶夫斯基的小说是有亲暴关系的,卡夫卡在给他的写情节的时候提到:“在我认为与我有血亲关系的四人一格里尔帕策,陀思妥耶夫斯基,克莱斯特,福楼拜中间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结了婚。并且,也许只有克莱斯待才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他由于受内外危机的在万湖边开枪自杀。“
68、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
69、在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期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习他于之不屑的数学。与此同时,他还涉猎了莎士比亚、帕斯卡尔、维克多·雨果等人的文学作品。
70、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再次是以后永远不要相互遗忘。
71、德米特里对父亲恨之入骨,一再扬言要杀死他,并且有一天夜晚真地闯到父亲的窗下,掏出了凶器……是夜老卡拉马佐夫被杀死了,德米特里因而被拘捕。可实际上,真正的弑父者并不是德米特里,而是斯麦尔加科夫。
72、“地狱是什么?”我以为它是“由于不能再爱而受到的痛苦”。
73、强者是与弱者对立的一个故事元素,主要指那些拥有金钱和权力而又无视任何道德原则的人。他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为所欲为。
74、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出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
75、《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它是根据一桩真实的弑父案写成的。
76、他是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最耀眼的明星之也是一座挖掘不尽的精神宝藏。
77、从第一部小说《穷人》,到《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到最后一部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拷问从来没有停止过。
78、后来,在《白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借梅诗金公爵之口,回忆了自己“濒死之际”那种奇特难忘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