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文案精选60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17 10:29:08 浏览59

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

1、有人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2、    陀氏在给波别多诺斯采夫的信中谈到了这个问题答案:“您给我提出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实际上这个和无神论相关的问题答案我暂时还无法说清楚。也就是说‘无法说清楚’中隐藏着我全部的焦虑……”(2)

3、两百多年过去了,俄罗斯文学过时了吗,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要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文学作品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哪些精神的依托?

4、    美拯救世界之不可能同时表现在俄罗斯文化中对女性的态度。一方面,俄国文化将女性之美当成万物之美的最高表现形式,恰如别尔嘉耶夫所指出的那样,“俄罗斯民族不想成为勇敢的建设者……俄罗斯是温顺的女性国度”但俄罗斯民族对女性的崇拜并不妨碍这个民族的男性对女性的鄙视,即该民族对女性态度上存在一种悖论:在崇拜的同时让现实中的女性处于无任何话语权的地位,换言之,“永恒女性”一般存在于艺术的各种形式中,别林斯基在谈及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夫盖尼·奥涅金》的意义时指出,“男子在俄国社会所有的地位中,所有的阶层中始终扮演着主要的角色;但我们不能说,妇人在我们这里扮演着次要的和低微的角色,因为她根本不扮演任何角色”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更能清楚地反映出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如像“鸟要关在笼中,少女要关在阁楼里”、“谁给了妻子自由,就是盗自家财物”和“母鸡不是家禽,女人不是人”等诸如此类的沉淀于俄罗斯民族意识深处的谚语都是俄罗斯妇女真实地位的写照。

5、    在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万对上帝存在真实性的质疑和阿廖沙因佐西玛长老尸体腐烂所引发的对信仰的动摇使该作品更像一部有关痛苦的百科全书。痛苦会破坏人对天国的想象,人因痛苦而失去理智,从而可能丧失被拯救的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将人从痛苦中拯救出来是否有可能,或者直接按伊万·卡拉马佐夫的方式来表述,将人从痛苦的苦海中打捞出来是不是值得。借伊万之口说出的这个问题似乎处于一种无解的状态,陀氏实际将苦难的问题和儿童联系在一起,他声称自己找到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6、③、小说的全面对话性,由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的平等对话形成全书的复调性结构。

7、    首先,这句话并不是梅什金公爵本人亲口说的,而是借助伊鲍里特的一席话间接地引出的,伊鲍里特又是在郭略处听到的,所以,该命题存在的真实性无法确定,而且梅什金本人在听完这番话后,只是“仔细打量着他,没有回答”他并没有肯定自己说过类似的话,这就意味着这可能是“二手”甚至是“三手”的声音;其次,即使梅什金本人说过类似的话,也和他说话的语境有关,即他处于恋爱状态之中,处在这种状态的人会产生某种“游戏的思想”,因此,就小说中的语境而言,对美能否拯救世界,听众(就小说中的场景而言)不必太认真;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假设“美拯救世界的”命题真是梅什金公爵说过的,那么这个“美”又是什么呢?这个“美”要拯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8、他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坛殿堂级人物,一生都极为坎坷、悲壮、充满着戏剧性命运的哀歌。将所思所想都倾注在作品中,铸就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

9、“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子粒来。”

10、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到西伯利亚。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的沮丧和悲观成分加重,从而使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

11、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于1880年11月。

12、    《罪与罚》创作于《白痴》之前,但以“美”为中介的“苦难美学”思想已见雏形。小说中的索尼娅是退职的九等文官马美拉多夫的女儿,她温柔善良,在“赤贫却是罪恶”(14)的碾压之下,不得不领一张“黄色执照”,靠出卖肉体来换取微薄的收入以维持全家的开销。马美拉多夫通过类似自虐式的对女儿职业的讲述来描绘下层市民的生活状态。而索尼娅在这种常人无法承受的苦难面前表现出只有圣徒才拥有的品格。

13、结束在西伯利亚的流亡生活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重归故土。在他缺席的十年间,车尔尼雪夫斯基引导的“合理利己主义”统治了俄国思想。这一融合了费尔巴哈的无神论思想、十八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以及英国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的思潮成为俄罗斯激进主义的基础。

14、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闻名世界的俄国大文豪,他的诸多作品都深受读者喜爱。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什么错》却是一本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争论。下面就来具体看看是怎么一回事。

15、“当尘世间的人没能通过爱为人们或另一个人牺牲他的自我时,他会陷入痛苦,并把这种情况称为罪恶。于是,他必将不断感到痛苦,对它的补偿来自遵循该法则所带来的天堂般的快乐,即来自牺牲。这是尘世的均衡。否则,尘世将失去意义。”

16、他说:“上帝和魔鬼在哪里搏斗,不过是隐藏在人们心中。”借用木心所言,文学作品不是什么崇高的事情,只是让人们在里面了解自己。陀翁的作品就是这样的存在。

17、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特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8、以上中奖者名单将于活动结束后一周内在本公号公布,敬请关注!

19、尼采说,陀氏是“在心理学上唯一可以教我的人”。越到近代,陀氏的研究者,崇拜者越多,而陀氏的世界,仍然大有研究的余地和处女地。

20、    不需要任何物质形态来表现的某种空灵之美对于陀氏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小说家所青睐的美需要借助某种载体来显现自身的价值,而陀氏之美的载体是“女性”,因为在俄罗斯文化视阈下,女性能和宗教产生直接的联想,如女性的“孩童性”和“圣智索菲亚”。

21、陀氏的小说的情节结构多由两个以上的线索构成(《卡》以阿辽沙、米卡、费多尔、伊凡四条线索编织而成;《被》由娜塔莎、涅莉和万尼亚为中心线索,集中于娜塔莎的婚变;《罪与罚》以马美拉托夫的生活困境——无路可走的人生——受罪和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精神困境——无路可走的精神——犯罪为主要线索,辅以索尼亚灵肉苦难、杜尼亚人格、爱情磨难的情节,),常以阴谋小说、作案小说、惊险小说方式(《罪》作案;《被》、《白痴》、《群魔》阴谋陷害、阴谋暗害;《卡》仇杀作案),在精神的奔突与命运的转折跌宕之中,布下种种悬念,插入聚会、争吵、辩论、谋杀、歇斯底里的情感暴发和突然发病等急风暴雨式的横生结外的场面加以点缀,因此其情节变化突兀,神秘莫测。同时,还因故事发生的时间高度集中和大段大段地展示人物的紧张激烈的思想矛盾,因此,其作品除了具有情节上的急遽(ju,聚)陡险外,还具有高度的膨胀感,显示出一种拢千头万绪(千军万马)于一端(片刻:主人公——心灵)和刹那的集聚性。《罪》写了14天事,故事集中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作案前后的精神跌宕,灵魂出窍;《卡》故事跨度13年,却集中于费多尔被杀的三天时间。彭克巽(音逊,八卦之懦弱)在1988版《苏联小说史》中说陀氏小说善于“选择人生的一个危急时刻,在紧凑的高度浓缩的时间过程里,在漩涡般相继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中,展开小说人物之间的心灵对话,展开对世界性问题、人类灵魂问题的辩论。”

22、(5)罗赞诺夫:《论宗教大法官的传说》,张百春译,华夏出版社,200第74页。

23、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享誉世界。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上,下面就来看看陀思妥耶夫斯基成就。

24、1837年他妈咪死于肺结核,他和他弟弟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1839年在莫斯科当医生的父亲去世,死因不明。有人说是因为他醉后对农奴发脾气,农奴被激怒将他制服,灌入伏特加直至他溺死。也有人以为是自然死亡,而临近的地主为了把土地轻易拿到手而编了这个故事。也许这个专制的父亲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大的影响,以至于他把父亲的形象搬到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老卡拉马佐夫这个"邪恶而感情脆弱的小丑"父亲身上。

25、在他的作品中会看到人性的深刻、信仰的力量、一股全新的生命力在内心闯荡。

26、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什么错》的最后,作者将赞同者和反对者的思想进行了对比和总结,并且将俄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从而说明了两者观点存在的合理性和特殊性。

27、(32)转引自赖因哈德·劳特:《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沈真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第208页。

28、(33)Н.А.別尔嘉耶夫:《俄国魂》,参见索洛维约夫等:《俄罗斯思想》,贾泽林、李树柏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第263页。

29、    俄语中索尼娅(Соня)是索菲亚的指小表爱,其名字本身就指向“圣智”。所谓美本身所具有的拯救力量只有和神发生联系时,换言之,只有当美处于神的位格时,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拯救功能。所以有学者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永恒女性的艺术家和报信者,因为索尼亚(即索尼娅)和拉斯科尔尼科夫(即拉斯柯尼科夫)的故事是永恒女性引领我们上升的最好例证”

30、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尼古拉•涅克拉索夫和维萨里昂•别林斯基对他的第一部小说《穷人》(1844-1845)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来的四部作品被挪威图书俱乐部和挪威诺贝尔研究所列入“史上最好的100本图书”之列。

31、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上的成就非常高,熟知他作品的人们发现他的作品前后相差非常大,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经历离不开,接下来就来看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遭遇。

32、1834年他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33、VIP权益:“PUP小书童”专属服务,主要包括书目查询与推荐、试读章节发放等

34、读他的作品你会感受到强烈的痛苦,被混乱的看似毫无逻辑的语言裹挟在漩涡中,甚至觉得都是在说胡话,被人物之间剧烈的冲突所折磨。

35、在《关于〈陀氏小说中的诗学〉一书的修改》一文中,巴赫金指出,陀氏在小说艺术上有三大发现:

36、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的写作风格和他对小说中的人物的心理刻画上,他的写作风格非常的独特,它对人物阴暗面描写的氛围非常的奇特,一字一句中透露着阴沉又尖锐的感伤。有人将诗人分为两大类,感伤和朴素。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属于感伤类,但是又不同于以往的感伤派的作品,他将自己的思想和经历融合在作品中,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尖锐又深沉的感伤,开创了感伤类另一种写作的方式。所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上的成就在某方面也是因为他独特的创作形式。

37、陀翁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无论行凶的理由是多么正当,无论那人是如何卑贱低劣,谁也没有审判的权利。生命是崇高而平等的。

38、①把读者引入一个平等相待积极参与“思考”的空间之中。

39、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圣彼得堡,次年发表了长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4年他的第一任妻子和兄长相继逝世,他濒临破产,整个人陷入消沉之中。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与罚》出版,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两年后,他完成了小说《白痴》。1872年完成了《群魔》,1880年他发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他最后一部作品。

40、与托尔斯泰不同,陀氏不再像19世纪中期的大作家们那样,把关注点主要集中对准于客观事件对人生结果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明确作用上,而是走向了对人类精神流程本身及其复杂性——思想链条和灵魂的隐秘的揭示上来。关键情节(典型情节)的特写镜头让位于感情细节的精确描绘,人的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而又难以把握的精神与肉体的流变成了作家把握的核心。这一点在陀氏身上更明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让位于典型思想中的典型心灵。陀氏与托氏不同之处在于,托氏重视的是在生活的广袤性的前提下,突现的是主人公从外部崩塌的世界中抽身而出,反躬自省,通过自我净化,走向重生和自我完善,为外部世界寻找一条全新的健全的道路。因此在托氏笔下,对精致优雅事物和和谐完整人性的追寻成为其主要特征,不管列文是如何紧张苦恼,也不管安娜是如何惨烈,在作品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上,都显示出了托氏有条不紊的稳健智慧。而陀氏则不同,在重视精神的深度的前提下,精神的内在分裂性和紧张性成为其主要内容,主人公负荷着人类文明史的全部精神重负,思考的都是始终难以解决的中心课题,灵魂的动荡起伏、命运的突然逆转因而带来了情节结构上的突变性和语言上的痉挛性。陀氏把托氏视为“地主阶级完美人格和完善生活的历史学家”(中上等贵族),而托氏则把陀氏视为“一个在内心斗争,即在善与恶之争的最激烈过程中死去的人。”“一个浑身都是斗争的人。”我们的鲁迅也说他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作家”,“无与伦比的心理学家”,“识透人心者”,他在犯人身上写出了一个“活的灵魂”。对人类灵魂苦难与存在荒谬的持续不断的忧虑与思考决定了陀氏成了一个继往开来的大师,决定了他在艺术上的创新性。

41、(4)(9)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上卷,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第324页,第329页。

42、ФёдорМихайловичДостоевский(11ноября1821-9февраля1881)-русскийписатель,мыслитель,философипублицист.Достоевскийвыступалвкачественоваторавруслетрадицийрусскогореализма,чтонеполучилодолжнойоценкисовременниковприжизниписателя.

43、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9岁首次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中,梅什金公爵也患有癫痫,不得不以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意为之。

44、    舍斯托夫将陀氏这种具有宗教宿命色彩的苦难意识和基尔凯郭尔的美学思想联系起来,认为与伦理学中那种永远将人置于痛苦的祭坛上不同是,美学思想观照下的苦难(страдания,переживания)之所以闪现美的光芒,是因为苦难会在苦难者的审美意识中回归为一种美,当苦难成为审美的内容时,其涵义会发生改变,苦难的内容甚至被取代,具体而言,陀氏之所以将马卡尔·杰符什金(《穷人》中的男主人公)当成苦难的祭品,是因为作家那时还没有经历流放的辛酸,他对痛苦的理解尚停留在肤浅的伦理层面,但当陀氏从流放地回到首都之时,他对苦难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换言之,对杰符什金来说,苦难并未上升为一种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思考,但对于拉斯柯尼科夫(《罪与罚》中的男主人公)而言,苦难是他理解人性和忏悔过去的一剂良药。(3)

45、它可以毫无逻辑章法,大段心理意识流的描写,不断的自我剖析忏悔和声声对上帝的质询,甚至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感到疲惫不堪,但慢慢的却会甘之如饴。

46、Роман«БратьяКарамазовы»сталпоследнимпроизведениемДостоевского,онбылдописанвноябре1880года.

47、走近他的精神世界,对于人存在的意义、人性隐秘的深处、对于信仰、世界的黑白参差、如何看待自我他人世界,我们越走近他,越看到自身的渺小人性的卑劣和精神的伟岸。我想,这就是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根本的意义。

48、    但是,索尼娅并不能拯救世界,作为一个偶在的生命个体,她的力量仅仅能够拯救拉斯柯尼科夫,而且这种拯救需要许多外在的因素,如他误杀的丽莎维塔恰恰是和索尼娅一样笃信上帝的女人,他的恐惧源自他对神性的践踏,“我必报应”将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

49、    蓝色(голубойцвет,这是按耿济之的译法)具有神性,蓝色是通过神的语言说出的能够和真理相匹配的色彩。如果说索尼娅的名字和圣智产生联想仅仅是一种偶然,那么她那天蓝色或蔚蓝色的眼睛表现出神性的光辉就是某种必然了。但是,这种色彩和名字所传达的灵性依旧可能是表象,真正使索尼娅具有拯救力量的是她非同凡响的经历、她在苦难中对信仰的顽强坚守和她本身的“孩童性”。拉斯柯尼科夫能够跪在她面前,吻她的脚,就像圣经中圣徒们吻基督的脚一样,因为基督注定要通过惨烈的死亡来换取对人类的救赎,而索尼娅用年轻稚嫩的少女身体来赎罪。所以,拉斯柯尼科夫才能说出“我不是向你下跪,而是向人类的一切苦难下跪”(20)的话来。拉斯柯尼科夫不明白,索尼娅是如何平衡自身中污秽与圣洁这两种情感的,他坚信这样的人一定在痛苦的深渊中挣扎,所以他劝索尼娅“干脆投河自尽,了此残生”索尼娅之所以没有“了此残生”,是因为“她想到了罪恶,想到了他们,那些孩子们”(22),此处的грех(罪恶)其意为“винапередБогом”(人在上帝面前的罪过)。虽然小说中对这个罪恶并没有深入解释,但从上下文中不难看出,这个词表示人的原罪,但更多地表示人之所以有罪恶,是因为抛弃了上帝,在她眼里,拉斯柯尼科夫对信仰的怀疑恰恰是他身上存在罪恶的原因,而摆脱罪恶的唯一办法是相信奇迹,就像拉撒路在基督耶稣的呼唤声中复活一样,人只有彻底将自己献给上帝,诚心忏悔,必将清洗罪孽。苦难是奔赴天国的第一道门槛,只有近距离触摸苦难,才能与神同在,因此,索尼娅愿意佩戴被拉斯柯尼科夫杀死的丽莎维塔的十字架。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拉斯柯尼科夫并未真正理解苦难的价值,在西伯利亚服刑期间,“他那变得冷酷的良心并没有从他以往的所作所为中找到特别可怕的罪恶,除了那个任何人都会碰到的简单的失策之外”如此看来,索尼娅并没有真正拯救拉斯柯尼科夫,她这个人物所具有的神性价值就打了折扣。

50、比如《罪与罚》中,男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太,他有一套自洽的逻辑理论:只是杀死了一个对社会毫无益处的人,一个虱子,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然而事实是他终日生活在恐惧中惶惶不可终日。

51、他想要消灭所有的异能力,却又是DA中唯一和自己的异能力关系融洽相处友好的异能力者,他能一次又一次地颠覆你的想象,让人看到他偏执和疯狂的表象下又似乎隐藏着让人惊讶的坦率和通透。

52、    对女性之美的崇拜和东正教信仰密切相关,当将这种美映射于文学作品之中时,女性的美带着其圣洁和崇高自然而然地居于神的位格,但拯救世界的前提是这个世界可以被拯救,当可以翻转世界的美主动放弃这个世界时,拯救之说当然就无从谈起,美拯救世界就可能成为一个伪命题。

53、    苦难美学建立在文学文本中对苦难成因和价值的追问之上,其中,“美拯救世界”是苦难美学核心的命题之旨在探讨美为何物,美能否拯救世界,以及所要拯救的世界之无法拯救的原因。苦难的发生在陀氏的创作中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是源自社会地位的不对等;第二是源自人灵魂深处对上帝存在的深度怀疑;第三是源自人性本身。苦难的后果使拉斯柯尼科夫们拿起斧头戕害无辜,使索尼娅们感谢上帝让她们认识现世的残酷和期盼来世可能的美好,使娜斯泰谢们宁愿放弃可以翻转世界的美以死亡的代价获取腐朽堕落世界的震惊,然而,这些直接导向宗教的行为并没有拯救世界,因为“宗教是一种超越性形式,而非一种安慰性的幻想的社会倒影”苦难美学恰恰给人提供的就是“一种安慰性的幻象”。作家试图在苦难叙事中寻找到一种残酷的美,即人只有经过苦难的洗礼,才能如索尼娅一样成为圣徒式的女性。需要注意的是,“美拯救世界”的言说尽管只出现在小说《白痴》中,但却是贯穿作家所有创作的公共命题,其核心内容为美是苦难的代言者。然而,纵观《罪与罚》和《白痴》中的苦难,人们发现苦难可以使个体陷入对天堂的冥想,但不能真正拯救世界,因为作为美的载体的女性无论是索尼娅还是娜斯泰谢仅从道德层面去触动他人的灵魂,而且她们自己都无法拯救自己。另外,美能拯救世界的前提是这个世界有可能被拯救,遗憾的是,在作家的系列作品中,世界已经腐烂,没有被拯救的希望。

54、好奇心日报网站2019年11月1日载《最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的缩编本,关于作家和他的时代》,作者曾梦龙(http://www.qdaily.com/articles/647html)

55、1873年开始他创办“作家日记”期刊,很受欢迎。

56、陀氏的描写秉承了天蝎座作家一贯的风格:过度敏感,窒息的压抑,每一丝感情波动都神经质地夸大。此段描写中情感的关键词全部是激烈且负面的:不快,懊丧,烦恼,疯狂,激动,害怕,大发脾气,心慌意乱,张皇失措。陀氏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几乎无一例外地体弱多病,深陷贫穷。男性大多是彻头彻尾的酒鬼,在犯罪的念头间摇摆不定,女性则神经过度敏感,甚至随时可能休克。米兰昆德拉因此一向厌恶陀思妥耶夫斯基。1968年苏联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一位朋友向失去生活来源的昆德拉介绍了一份出演《白痴》舞台剧的工作。在《一种变奏的导言》里昆德拉写到:我因此重读了《白痴》,我明白就是我饿死,我也不能干这工作。那个世界充满了过分的举动,阴暗的深刻性,和咄咄逼人的感伤,令我厌恶。与昆德拉不同,山本耀司曾在采访中表示他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书,还特别强调“所有的”。联想到他做的衣服,山本耀司喜爱陀氏也不足为奇。

57、巴赫金的对话性和复调式结构理论的基础是他的镜像论,他认为,人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我之自我”,即具有自我意识,在自我中体验着的主体自我,亦即自我心中之我。另一种是自我之外的客体化的“他者”,这“他者”既包括别人,也包括他人眼中之我,肉体之我,还包括主体经过创造客体化了的自我,如小说中的人物、戏剧中的角色、水中的倒影,镜子里自我的映像(镜子:自我意识的自省镜面)。“我中之我”异于:a镜中此时的我;b、主体客体化了的“他人中之我”;c、主体性的他人之我。而“镜子中的映像永远是某种虚幻;因为从外表上我们并不像自己,我们在镜子前体验的是某个‘不确定的可能的他者’,因此,我们试图寻求自我价值的位置,并从他者身上在镜前装扮自己。”即借镜像而装扮自己,因为在镜中的自我映像是自我与他者(世界)结合的产物,是已经客体化了的自我,因此其与自我就形成了既否定又肯定的关系。“当我看到镜中的自我,我就被他人的灵魂控制住了,”(回声女神科厄被那喀索斯控制住了,那喀索斯被自己的影子控制住了),借此“我可以像体验自我一样体验他者”,他者、世界,借此进入了自我,“在他人身上才给我活生生的审美的(和伦理的)对于人的肢体和经验的具体内容令人信服的体验”。经过客体化了的自我——这种既有部分自我,又有部分他人的镜像中介,人在自我与世界间才建立起了相互沟通又相互排斥性的联系,由此才能自我理解和理解世界。这种主体自我与外部镜像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的思维与语言的分化矛盾性质和对话交流性质。人通过分化的自我,在进行着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对话。而人与自我、人与世界虽能相互沟通和转化,但却永远也不能完全重合,永远处在理解的极限和中途,不能完全理解,通过镜像中介,人只能部分理解别人和自己。人与自我,人与世界就这样在差别中互证着,矛盾着,对抗着,由此显示出人与世界、人与自我关系的全部复杂性和可能性。客体化的自我的这种既肯定又否定的关系便是一种对话性。这样巴赫金就得出了对话性是思维和语言的本质特征的结论。不过在巴赫金看来,小说语言的全面对话性在陀氏之前还不充分(古希腊《厄特科特拉》与《对话录》),以前作家创作的人物都还未获得彻底完全的独立状态,多是作家的一种内心独白,是作家任意摆布的工具,只有到了陀氏,人物才摆脱了作者,具有了与作者、与观众,与其他人物平起平坐的地位,人物才有了一个“一体双声”的灵魂,因此才有了响彻全书的对话性,人物的内心世界才真正成了一个“众语喧哗的世界”。

58、《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什么错》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也许就是因为他独特的写作风格,才成就了他现如今在世界文学上的独特地位。

59、    揭开苦难深处的形而上意义的钥匙是在阿廖沙整理出的“已故司祭佐西马长老的生平”中找到的。在这一部分里,长老回忆了他在北方某省B城度过的童年。最能震颤长老心灵并影响到他对人生态度的是其哥哥马尔克尔在肉体承受极度苦难的情况下说出的他关于天堂的理解。在一只脚已经迈进坟墓的哥哥心里,天堂并不遥远。他对自己的母亲说:“妈妈,你不要哭,生活就是天堂,我们都活在天堂里,可是我们却不愿意知道这个,如果愿意知道,那么明天全世界就都会变成天堂了。”(4)意识到生活就是天堂的真理需要付出死亡的代价,这并不是人们常常所说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么简单。罗赞诺夫将《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苦难理解为“人的心灵极化的特征,这是神秘的和无法解释的特征”作家企图用孩童的痛苦来赎买成人世界的罪孽,因为“孩子们苦难的功课将伴随他们一生,如同落入地里的种子,在他们将要临到的人生境遇中提示他们孩童的真诚和善良,使之成为救赎的希望。”(6)只是,任何人都有过纯真的孩童时代,所有人都具有孩童性,即便在费多尔·卡拉马佐夫的身体里,也应该具有这种善的因子。但作家在费多尔·卡拉马佐夫的身上预设了无法更改的“恶”之基因,他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给他人制造苦难,“恶”作为一种遗传特征很自然地表现在“偶合家庭”里出生的孩子身上,如柯里亚·克拉索特金的行为里表现为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他的语言中有一种和儿童不相称的阴谋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