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文案精选58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17 10:28:21 浏览59

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

1、《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研究对象的人的思维》

2、(7)丹纳《艺术哲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05页。

3、1880年发表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或译《卡拉马助夫兄弟们》),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

4、他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坛殿堂级人物,一生都极为坎坷、悲壮、充满着戏剧性命运的哀歌。将所思所想都倾注在作品中,铸就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

5、谁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就会成为新人。谁能战胜痛苦和恐惧,他自己就能成为上帝。

6、认识自然、灵魂、上帝、爱——这只能通过心灵,而不是依靠智慧。

7、   读过陀氏的人,也许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陀氏信上帝么?个人以为,陀氏一定陷入过对上帝的深刻怀疑,否则那些“正题”与“反题”的激烈对决也绝不会如此耀眼地闪烁在他的作品中间。然而值得玩味的是,他所有的“赞成”与“反对”又都是建立在上帝存在的前提之下。在他的世界里,“上帝”即便不置一词,但是,他知道祂“在”。这就像伊凡,虽然他不接受上帝创造的这个充满不公和“孩子们的眼泪”的世界,但是他承认那个超越人之上的“绝对存在”的存在!这不仅是陀氏笔下的主人公的全部的道德激情的所在,也是他自己的,这虽然令人费解,但这很俄罗斯。   

8、(31)ДостоевскийФ.Полн.соб.ТомЛ.: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Наука»,1972–1990,с.20

9、    卡拉瓦乔曾有一幅作品,叫《多疑的多玛》,画面中性格乖戾的基督徒多玛显然并不完全相信他的老师真的能死而复活,他正用手挑拨基督身上的钉子眼。这些钉子眼是基督被钉上十字架的伤口。多玛看得是那么认真,他眼中的怀疑是显而易见的。无独有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记》中对米哈依洛夫之死的描述中将这种反叛进一步深化了:“他喘气的声音越来越嘶哑,最后他用一只颤巍巍的软弱无力的手去摸胸前的十字架,并想把它扯下来,仿佛那小小的十字架也使他感到沉重感到不安和有压力似的。人们帮他把十字架解下来。十分钟以后,他就死了。”(16)这里没有出现上帝的字眼,只有十字架作为指代。米哈依洛夫一生虔诚地背负着生命的“十字架”,但终究没有逃离贫困、病痛、罪孽的苦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意欲将压在胸前的十字架挣脱开来,表明了他对上帝存在的怀疑和被救赎的无望。他一身无挂地死去,灵魂的涅槃”在无所羁绊中超脱。可见,陀思妥耶夫斯基高明的能力正在于将自己世界观的矛盾和宗教信仰的游移从绘画主题中生发,同时又从中去寻找某种形象而又意蕴丰富的指代,借助于绘画语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传递自己思考和情感的复杂性,表达某种“意犹未尽”的感受。

10、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再次是以后永远不要相互遗忘。

11、可以说教育项目《俄罗斯文学之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是在俄罗斯和国外庆祝陀思妥耶夫斯基200周年诞辰的开场白。

12、两百多年过去了,俄罗斯文学过时了吗,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要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文学作品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哪些精神的依托?(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

13、俄罗斯文学作为人类文学历史上的第三座高峰,陀思妥耶夫斯基更令其伟大。

14、(10)(28)(30)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下),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第474页,第506页,第533页。

15、陀氏的小说的情节结构多由两个以上的线索构成(《卡》以阿辽沙、米卡、费多尔、伊凡四条线索编织而成;《被》由娜塔莎、涅莉和万尼亚为中心线索,集中于娜塔莎的婚变;《罪与罚》以马美拉托夫的生活困境——无路可走的人生——受罪和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精神困境——无路可走的精神——犯罪为主要线索,辅以索尼亚灵肉苦难、杜尼亚人格、爱情磨难的情节,),常以阴谋小说、作案小说、惊险小说方式(《罪》作案;《被》、《白痴》、《群魔》阴谋陷害、阴谋暗害;《卡》仇杀作案),在精神的奔突与命运的转折跌宕之中,布下种种悬念,插入聚会、争吵、辩论、谋杀、歇斯底里的情感暴发和突然发病等急风暴雨式的横生结外的场面加以点缀,因此其情节变化突兀,神秘莫测。同时,还因故事发生的时间高度集中和大段大段地展示人物的紧张激烈的思想矛盾,因此,其作品除了具有情节上的急遽(ju,聚)陡险外,还具有高度的膨胀感,显示出一种拢千头万绪(千军万马)于一端(片刻:主人公——心灵)和刹那的集聚性。《罪》写了14天事,故事集中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作案前后的精神跌宕,灵魂出窍;《卡》故事跨度13年,却集中于费多尔被杀的三天时间。彭克巽(音逊,八卦之懦弱)在1988版《苏联小说史》中说陀氏小说善于“选择人生的一个危急时刻,在紧凑的高度浓缩的时间过程里,在漩涡般相继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中,展开小说人物之间的心灵对话,展开对世界性问题、人类灵魂问题的辩论。”

16、    《白痴》中的梅什金公爵用“美是很难判断的。我还没有学会审美的本领。美是一个迷”(27)这句话来表达他对美的认知。如果将女性当成美的载体来实现拯救世界的构想,娜斯泰谢无疑是最佳人选。然而,她的人格是否具有某种神性,她所面对的世界是否能被拯救?

17、    如同“在伦勃朗的画作中一样,起主要功能的是阴影。陀思妥耶夫斯基集合了他的人物与事件,将一束强光打在他们身上,使光线只照一面。每一个人物都沉浸在他人的阴影中,又依靠在自己的阴影上。”(2)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贯倾心于对立的、互相排斥的因素—悲与喜的冲突,爱与恨的纠葛,审美的和谐与不和谐,他在这些因素中看到了生命意志和激情的挣扎与搏斗。所以,他虽然倾心于西斯廷圣母的崇高与和谐,但又大胆而真实地描写了邪恶与混乱。为了突现这种二元对立冲突,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素材组织、人物设置、情节安排上,有意设立伦勃朗似的光影配置,采用绘画技巧中明暗线条对比,光影晕染反差,以语言符号强调事件的悲剧性和哲理性。

18、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群魔》

19、只要能活着,活着,活着!不管怎样活着——只要活着就好!

20、《俄罗斯语境下的末世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方案及其在现代俄罗斯历史上的实现》(霍鲁日)

21、陀氏的描写秉承了天蝎座作家一贯的风格:过度敏感,窒息的压抑,每一丝感情波动都神经质地夸大。此段描写中情感的关键词全部是激烈且负面的:不快,懊丧,烦恼,疯狂,激动,害怕,大发脾气,心慌意乱,张皇失措。陀氏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几乎无一例外地体弱多病,深陷贫穷。男性大多是彻头彻尾的酒鬼,在犯罪的念头间摇摆不定,女性则神经过度敏感,甚至随时可能休克。米兰昆德拉因此一向厌恶陀思妥耶夫斯基。1968年苏联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一位朋友向失去生活来源的昆德拉介绍了一份出演《白痴》舞台剧的工作。在《一种变奏的导言》里昆德拉写到:我因此重读了《白痴》,我明白就是我饿死,我也不能干这工作。那个世界充满了过分的举动,阴暗的深刻性,和咄咄逼人的感伤,令我厌恶。与昆德拉不同,山本耀司曾在采访中表示他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书,还特别强调“所有的”。联想到他做的衣服,山本耀司喜爱陀氏也不足为奇。

22、读他的作品你会感受到强烈的痛苦,被混乱的看似毫无逻辑的语言裹挟在漩涡中,甚至觉得都是在说胡话,被人物之间剧烈的冲突所折磨。

23、②、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位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的地位。

24、茨威格则完全相反。射手座(天蝎的死敌吧),出生于富有的犹太家庭,字里行间透露着轻松的资产阶级气息:精巧的异国玩意儿,装帧精致的书籍,有礼有节的男仆“一本本拿起来用小棍和掸帚仔仔细细地掸掉书上的灰尘”。从以茨威格为灵感而拍摄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即使面临牢狱,逃亡,战争,疾病,死亡,主角也一如既往轻松地保持精致,礼仪,美。就算处于迫在眉睫的越狱关头也不忘喷上“奢华香氛”,坚守着没落时代的etiquette。

25、   整个公寓弥漫着一种简朴、清贫的氛围,同时也氤氲着一种天才个人的神秘气息。今天的莫斯科国立И.М.谢切诺夫第一医科大学肺结核临床医院的所在地,就是当年莫斯科郊外著名的玛利亚济贫医院,它与这套医生公寓仅隔着一条栅栏,原本,它们是在一个院子里的!   

26、活动价 ¥1433   预估到手价 ¥1193

27、(7)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下卷,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第593页。

28、一个最高尚的人也可以因为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

29、《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基督教世界观(节选)》

30、广义模糊的读者:《卡》与每个人心中的时代良心。

31、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圣彼得堡,次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部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他前后期的过渡作品,既有前期的对社会苦难人民的描写,又带有后期的宗教与哲学探讨。这段时间他文学上有所进展,但生活却连遭打击。1864年他的妻子和兄长相继逝世,他还需要照顾兄长的家人,这使得他濒临破产。他希望通过赌博来还清债务,却欠下更多债,整个人陷入消沉之中。

32、首先是最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钱;光有金钱而没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会是会崩溃的。

33、对人不尊敬的人,首先就是对自己不尊敬。陀思妥耶夫斯基

34、这一切、一切过去了的痛苦算得了什么呢!现在,在初次的精神振奋中,他觉得一切,甚至他的犯罪,甚至判刑和流放都是身外的、奇怪的,甚至仿佛不是他亲身的遭遇。——《罪与罚》

35、    首先,这句话并不是梅什金公爵本人亲口说的,而是借助伊鲍里特的一席话间接地引出的,伊鲍里特又是在郭略处听到的,所以,该命题存在的真实性无法确定,而且梅什金本人在听完这番话后,只是“仔细打量着他,没有回答”他并没有肯定自己说过类似的话,这就意味着这可能是“二手”甚至是“三手”的声音;其次,即使梅什金本人说过类似的话,也和他说话的语境有关,即他处于恋爱状态之中,处在这种状态的人会产生某种“游戏的思想”,因此,就小说中的语境而言,对美能否拯救世界,听众(就小说中的场景而言)不必太认真;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假设“美拯救世界的”命题真是梅什金公爵说过的,那么这个“美”又是什么呢?这个“美”要拯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36、幻想家徒然在往日的梦想中翻寻,在这堆死灰中搜索一星半点余烬,企图把它吹旺,让复燃的火温暖冷却的心,让曾经如此为他所钟爱、如此触动灵魂、连血液也为之沸腾、热泪夺眶而出的一切,让曾经使他眼花缭乱、飘飘欲仙的一切在心中复苏。

37、首先是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钱;光有金钱而没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会是会崩溃的。

38、    这种超乎寻常的成人化使得另外一个小男孩斯穆罗夫对其极其崇拜。另外一种儿童之“恶”是成人对儿童影响的产物。小小的伊留莎之所以能把口袋里最大的一块石头扔了过来,重重地打在阿廖沙的背上,皆因为是阿廖沙的哥哥曾经让伊留莎的父亲受到过屈辱,这屈辱以“恶”的形式发泄到阿廖沙身上。

39、    舍斯托夫将陀氏这种具有宗教宿命色彩的苦难意识和基尔凯郭尔的美学思想联系起来,认为与伦理学中那种永远将人置于痛苦的祭坛上不同是,美学思想观照下的苦难(страдания,переживания)之所以闪现美的光芒,是因为苦难会在苦难者的审美意识中回归为一种美,当苦难成为审美的内容时,其涵义会发生改变,苦难的内容甚至被取代,具体而言,陀氏之所以将马卡尔·杰符什金(《穷人》中的男主人公)当成苦难的祭品,是因为作家那时还没有经历流放的辛酸,他对痛苦的理解尚停留在肤浅的伦理层面,但当陀氏从流放地回到首都之时,他对苦难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换言之,对杰符什金来说,苦难并未上升为一种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思考,但对于拉斯柯尼科夫(《罪与罚》中的男主人公)而言,苦难是他理解人性和忏悔过去的一剂良药。(3)

40、有将他和同时代其他出色的作家作品相比较,像是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有将他看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比如意识流派;而最为流行和普遍认可的是将他看作一位思想家来解读,俄罗斯人认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

41、1835年写出的剧本《结婚》,揭示了婚姻问题上的等级观念和金钱关系。1836年正式发表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42、   在房间一角的地毯上,摆放着一些廉价出版物、木质的民间玩具,这是陀氏一家在去谢尔盖圣三一教堂的途中,陀氏的父母买给他们年幼的孩子们的。那些数学、拉丁文和历史教科书也是当年陀氏兄弟们用过的。墙上的版画刻印着中世纪教堂林立的莫斯科和谢尔盖圣三一教堂,这些地方都曾是古时候俄罗斯的精神中心。在陀氏看来,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更容易回到“人民的根基”。   

43、谁否定个别的“施舍”,谁就是否定人的天性,蔑视人的个人尊严。

44、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

45、一个最高尚的人也能够因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

46、   时近80年代,陀氏已人到中年,虽然功成名就,但那个“梗”依然在作家的灵魂里折腾,但此时,在陀氏的创作里,“穷”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状态,他把它提升到一种形而上的高度,一种可以引发人的精神本体变异的介质。一些人由此向下探到恶的深渊,在恶的边缘,有的人反弹上升了,有的人则直接坠入地狱;另一些人则通过这一介质度己度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47、    在《白痴》第三部第六章的伊鲍里特独白中有一段关于基督画像的叙述。在这段叙述中,伊鲍里特通过一幅画着从十字架上卸下来的基督形象来阐述他对发生在耶稣基督身上奇迹的怀疑,那个能让拉撒路死而复生的救世主并没有摆脱常人的劫数,尸体的姿态完整地揭示了基督生前所遭受的非人折磨,于是,伊鲍里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这位老师能够在被处死之前看到自己的形象,他自己会那样从容升上十字架,像现在那样就死么(吗)?”(28)换言之,救世主自己并不知道他的死亡可能只会引起恐惧和对信仰的怀疑。基督自认为他能拯救世界,能为所有的人去赎罪,但是,这个所有人中的一部分未必能够理解基督的苦心,他的死亡具有最高的道德意义,这种道德意义所传达的真理更多具有神话色彩。

48、    就陀氏创作的本质而言,其宗旨并非要再现人物或事物的外部表象,写出它们之间一般事理的逻辑关系,而是要表现作家心中的人物与事件的内在关联,如此一来,“阴森森”的房子和阉割派教徒就超出了一般的逻辑关系,而成为一种情感辨识关系、心理逻辑关系。借鉴绘画语言中形状与色彩的特殊构图效果,传达作家难以用平白的叙事语言表述的形而上的精神意象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诗学又一潜在的形态特征。

49、作者简介:郑永旺,辽宁大连人,男,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俄罗斯宗教哲学和俄罗斯文学研究。代表性著作有《游戏·禅宗·后现代——佩列文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俄罗斯东正教与黑龙江文化》《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理论分析与文本解读》等。

50、    从1735年鲍姆嘉通提出美学是一门“感性认识的科学”开始,美学正慢慢变成了艺术哲学,以诠释理性无法企及的“感性认识”问题。这其中,十九世纪的俄罗斯美学思想正是从文学批评和文学实践中找到确定自身话语合法性的前文本。文学批评方面,别林斯基确定了“真”是“美”之前提的美学观。他指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魅力在于“诗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透彻和清晰的反映,像普希金的个性反映在《奥涅金》里一样。这里有他的全部生活、全部灵魂、全部爱情。”(1)这表明,美学作为方法论不应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就文学研究而言,作品的内容决定了作品的价值。无论是别林斯基还是稍晚些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两人都坚定地相信世界存在着能使人得到拯救的美。但是,能够透视人类灵魂秘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系列作品中却发现了人类生活无法避免的矛盾和悲剧。这一点倒是与别林斯基接近,后者用《马太福音》第十一章第二十八节中“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来强调苦难是天国荣耀的报偿。只是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审美来说,苦难的报偿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已。

51、(4)《白痴》,南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5页,以下出现的《白痴》引文,均出自该译本。

52、陀氏是一个一思想的深广度而不是以生活的深广度(如巴尔扎克)震撼人类的大作家,他把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以来困扰着人类的有关人生、社会、道德、习俗的悲剧性问题,提高到了有关人性本质、文化作用、世界善恶、人类命运的哲学整体高度来加以认识,这就是他成了19世纪批现实主义的总结者,而他因置身于人类文化赖以成长的根基——人的自我矛盾,自我对立,自我分化的痛苦感知之中,以此索解人类的整个存在之谜,这又使他成了现代主义思想艺术的先驱。

53、1866 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速记员安娜·格利戈里耶芙娜·陀斯妥耶夫斯卡娅的帮助下完成了中篇小说《赌徒》。安娜后来成为他的妻子,在两人的婚姻生活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仍然试图通过赌博来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为此经常在信中向妻子道歉。在小说《赌徒》中,他清晰地揭示了赌徒的种种心理:

54、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

55、如果他必须在高耸的峭壁上或在一块只容两脚站立的弹丸之地过活,而周围是一个深渊,一片汪洋;永远是漆黑一片;永远是孤独无依;永远是狂风暴雨;他还是愿意在这块一俄尺宽的地方站一辈子,站一千年,永久地站着,既使这样过活也还是比马上死好!只要能活着、活着、活着!不管怎样活,只要能活着!这话一点不错!天哪,这话一点不错!人是卑鄙的

56、是说,我描写的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切。”“在小说里我要把所有的问题翻掘遍”,其目的在于表现“人在人类精神发展中感受”,并“靠着最充分的现实主义在人身上挖掘人”。鲁迅先生称陀氏是“残酷的天才”,“人类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出了灵魂的深。”在这“最高的写实主义者的实验室里,他所处理的是人的全部灵魂”。

57、小说的结尾,保尔在近乎绝望地期待中,终于迎来了州委的电报:“小说大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现实生活中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却没有那么幸运,而是经历了更多的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