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的意思
1、再看《韩非子》用这个故事讽喻的是什么。原书中借此典故批评的是学者们以浮夸的辩辞淹没经世致用的理论,完全没有指责读者(听众)欣赏其词章的文采,而现行成语及其释义,却把原书对学者以文害用的批评,变成了批评受众的取舍不当,显然也完全违背了原著的旨意。
2、买椟还珠的寓言,可以说是脍炙人口。韩非子讲这个故事,是用“椟”来比喻当时那些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说;用“珠”来比喻法家学派的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常常得不到君主的重视。
3、(解释):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4、......小朋友们,“买椟还珠”的意思是买下了木匣,却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识别价值的眼力,取舍不当。
5、他既拿得出这一大笔钱,可想而知是有财务自由的。有能力为自己的审美观背书,也有信心给世人的价值观以反动。我觉得这个人不仅有趣,而且很有品。他欢欢喜喜以溢出市场的价格买了这个匣子,心甘情愿背了傻子的恶名,不被通俗观感框架自己的价值观,不但不可笑,反而很有些可敬。本来他可以留下珍珠再转卖,可是他诚恳退回毫不留恋,对于多余的东西,这个断舍离的决心岂非也很了不起。
6、出处:宋·程颐《与方元寀手帖》:“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蔽;人人皆是。”
7、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8、中国民间“送灶神”时要吃粘牙的甜食,这是为了?
9、中国国家大剧院最终采用了哪国设计师的方案?
10、昔秦佰嫁女于晋公子,为其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也,未可谓善卖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yù)珠,秦佰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也。
11、《韩非子》已经给了这个寓言一个准确名称:“楚人鬻珠”。后来人们把它改为“买椟还珠”,真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寓言的情节、主旨跟着也都变味了。可见,现行成语“买椟还珠”,无论其命名,本来意义,还是引申意义,都是对《韩非子》的错误解读。
12、楚1人有卖其2珠3于4郑5者为7木兰8之9柜薰11以12桂13椒缀15以珠玉饰17以玫瑰辑19以翡翠郑人买其椟21而22还23其珠。此24可25谓26善27卖椟矣,未28可谓善鬻29珠也。
13、当然,韩非子还借此嘲讽了秦穆公嫁(公)女怀赢一事,说晋文公重耳娶了秦国公女、自己的侄媳妇晋怀公子圉的老婆怀赢,这个怀赢初看就是一河东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因为侍候老公重耳洗手,重耳甩手不接毛巾,怀赢大怒,说你这个老不死的,我可是国婚啊,老娘虽说是二婚,你老小子多大个糟老头子啊,吓得重耳穿上囚服跪洗衣板去了,不过,这女人对重耳的政治上的帮忙是大的,通过策划,重耳与老姐夫上演了一场歌咏比赛,表明心志,秦穆公大喜,“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当了晋国国君。当然这个怀赢也得了很好的下场,“夏,(晋文公)迎夫人于秦,秦所与文公妻者卒为夫人。秦送三千人为卫,以备晋乱”(史记-晋世家)。不仅有三千卫队、豪华嫁妆,还带了七十位美女陪嫁过去作妾媵。怀嬴的陪嫁亲友团,实在太漂亮了,就像镶满宝石的美丽匣子,而怀嬴本人,就是匣子里品貌一般的珠子。是有点讽刺意味啊。
14、买椟还珠 (mǎi dú huán zhū)
15、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
16、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17、令他意外的是,一个郑国人拿起盒子很是喜爱,便买下了,走后打开盒子才发现有个珠宝,又回去把珠宝还给老板说:刚才走得匆忙,竟然没发现盒子里有颗珠宝,我是专程来归还珠宝的。商人苦笑不已,看来自己并不适合卖珠宝,更适合卖木盒子。
18、虽然这位楚国商人的做法不妥,但是郑国顾客“买椟还珠”不也是取舍不当,舍本逐末吗?不,这位郑国顾客仅仅看中了美丽的匣子,因而买椟还珠,正是取舍有当,精明得很。如果把自己不喜欢,或不需要,或不能识别,而且很昂贵的珍珠一并买了下来,那才真是取舍失当。因此,《韩非子》没有指责郑人的买椟还珠,是符合常理的。而成语“买椟还珠”及其释义,要求人们一定要买下昂贵的珍珠,才是错误的“导购”。
19、今天的问题是,跟买椟还珠意思相近的成语还有哪些?赶快在评论区写下你的答案吧!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更多历史人物,更多成语故事欢迎您继续关注小学语文教师平台成语故事学堂!我们明晚再见啦!拜拜!
20、(示例):不善读书者,昧菁英而矜糟粕。~,虽多奚益?改用白话,决无此病。
21、这个珠宝商人小心翼翼地把珠宝放进特意做好的盒子里,带着这些珠宝,满怀信心地动身去了郑国。抵达郑国之后,他在一条热闹非凡的街市上展出了他的珠宝。果真不出所料,展出没多久,很多郑国人便都聚拢过来欣赏他盛放珠宝的盒子。眼见客人越聚越多,他心中暗暗高兴,以为肯定能赚到不少钱。
22、(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23、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不要混淆颠倒,不能做出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傻事来,不要太过注重外表,反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买椟还珠原文及解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24、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25、 楚王的意思是说,墨子这个人干工作很务实很卖力,但是经验总结写得太平实。田鸠听了楚王的话,回答说:“我给您讲两个故事吧。一个是秦伯嫁女的故事。过去啊,秦国的君主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秦君让晋国为自己的女儿准备嫁妆,所以没给自己女儿好好打扮。但是秦君让女儿带去七十个陪嫁女子,这七十个陪嫁女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到了晋国以后,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妾,却看不起秦君的女儿。这种情况就叫做善于嫁妾却不能叫善于嫁女儿呀。
26、(近义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舍本求末、取舍不当。
27、(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28、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yìng)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29、释义: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
30、这时有个郑国人拿起盒子,仔细端详了一番,喜爱得不得了,便想出高价买下它。珠宝商看到终于有顾客上门了,激动不已。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郑国人把钱交给了珠宝商,就带着盒子走了。可是他刚走了没几步,却又折回来了。珠宝商以为他改变了主意,想退掉珠宝。谁知那人走到珠宝商面前,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取出里面的珠宝递给珠宝商说:“刚才走得匆忙,竟然没发现盒子里有颗珠宝。这肯定是先生您放到里面去的,我是专程来归还珠宝的。”
31、在韩非子的故事集里,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比如杨朱和墨子的故事。还有许多资料,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整理,差不多就失传了。单从这个角度来讲,博学的韩非子也是伟大的。
32、楚人将珍珠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出高价买了下来。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他将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楚人十分尴尬,没想到珍珠被精美的外包装“喧宾夺主”了,这就是买椟还珠故事的由来。
33、(解释):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34、郑国人两眼只盯在了精致的木匣上,竟然舍弃了珍贵的珠宝。可见,做事情必须主次分明,不能像买椟还珠的人那样,只注重事物的外表,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35、例句:读一本书必须吸取精华,千万别干~的蠢事。
36、前者应加强表达、展示的能力。后者应加强观察、鉴别、发现的能力。
37、(已编入沪教版《六年级第一学期》《三四中国古代寓言四则》中的第一则、长春版《五年级第一学期》《汉语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