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文案精选25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16 09:21:48 浏览59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1、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2、李悝(公元前455年-前395年),濮阳人,战国时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郡守。主持变法。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李悝是魏国丞相。

3、君主谨守主道,用刑名之术考核群臣,操持赏罚二柄。

4、慎到,尊称慎子。古慎国(今河南省正阳县)人,列国时祖上由山东迁居赵国。

5、思想: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6、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7、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历朝历代在吏治方面留下了很多思想与做法,比如_____中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_____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_____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

8、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9、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法家的祖师爷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鱼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鱼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之可治也。”

10、比较各国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

11、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12、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不见用,乃发愤著书立说,以求闻达。

13、致敬建d100周年!公考通特别推出0元公开课——(d史知多少)。

14、   法要“布之于众”。既然法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依据,是人民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那么法律就应当以成文的形式出现,并做到公布于众,并争取做到“家喻户晓”。法之所以公布,其目的有二:一是“使万民知所避就”,能以法律自戒,二是为了监督官吏公开断案,防止罪犯法外求情。

15、先秦文化有九流十家之说,法家为先秦学术文化九流之一。战国时期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重要学派。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代表人物主要有吴起、商鞅、慎子、申不害等,后世的曹操、诸葛亮都是法家继承人。在战国中后期,法家思想得到长足发展,法家也成为最为显赫的学派。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16、21日下午课间休息期间,蔡毅臣老师在班主任赵东明老师的陪同下,在英杰交流中心一层大厅,与北京大学华商国学班的同学们亲切合影留念。

17、君主独占权势之位,高度集权,君临万民,权力无限,超越于法令之上。

18、解析:“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出自《墨子·尚贤上》,意思是:国家拥有贤良的人多了,那么国家的统治就会坚实;贤良的人少了,那么国家的统治就会薄弱。“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的《韩非子·显学》,这两句用于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层拔的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否则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就可能是纸上谈兵,耽误国家大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出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因此,该题三句古文对应的分别是《墨子》、韩非子和孟子。

19、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目前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医家。

20、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子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21、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品是《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的伦理观认为,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儒家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儒教教育观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孔子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儒家的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22、法家思想为后世建立中央集权王朝提供了系统有效的理论依据,其影响深远,直至今天。

23、法家的政治学术思想概略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4、梁童老师帮大家梳理d史常考知识点,带你穿越风雷激荡的红色岁月,感受光荣与使命,瞻仰民族复兴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