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1、西方文化对社会与人生的态度是以自然规律为指导的,在西方人眼里,自然是如何运动的,社会和人也应该如何运动,所以中国人所谓“克己复礼”而天下平的思想,在西方人眼里是很难理解的,因为自然界没有“礼”、“义”之类的东西,自然界所有的是“弱肉强食”和“适者生存”。
2、不过,科学本质上也是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对宇宙的认识,这也是为何科学回产生于西方的原因所在。
3、以先秦哲学为代表,以社会为出发点,以伦理为核心方法。
4、必须看到,资本主义的主宰是“资本”。“资本说了算”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不论它如何调动舆论工具把自己说的天花乱坠,它的“剥削”本性都不可能有丝毫改变。
5、学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创造、精神追求、价值观念的精神画像,其本质是理论与方法、学理与实践的统一。作为高度系统化、价值化、学理化的思想成果,学术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和载体。学术体系内在包含了理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知识体系侧重于概念、思想、理论、观点、学说、知识、原理等方面。研究方法体系强调解题思路、策略、技术、程序、工具等。每一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学术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学术体系共同构成了科学化、层次化、条理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是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建构关于人与社会的理论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能力、学术水平、学术贡献的集中展现,决定了当代中国人的总体思维水平、心理特征和行为秩序。
6、总之,人权天赋。任何力量,包括“上帝”,都没有剥夺人类天赋权利的权力。否则,人就可以与上帝斗一斗。像哪吒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7、正是这种区别,东西方人在感情的表达上也有区别,很多人都发现,实际上东西方人都富于感情,可东方人总感觉西方人好象没有家庭情感,但同时又迷惑于西方人对人道主义的发扬。这种区别与矛盾正是其哲学传统思想在大众的价值观上的具体社会表现。东西方人同样有感情,但西方人的感情要求符合自然规律,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不存在小养老的现象,人就也不应该;自然界的其他动物都会保护幼类的规律(尤其以群居动物明显),人自然也应该保护妇女儿童;……总之西方人的一切活动都要有自然规格的根源依据。
8、与西方人以自然规律为社会、人生规律依据不同,中国人把社会与自然分开来看待,中国人认为社会与自然最大的不同,是人有伦理观念,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而人的社会正是依靠这种伦理才得以存在与发展的。伦理不是原子,父与子、上与下的关系无法用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规律来说明。更明显的说,社会规律应该是包括自然规律的更广泛、更高级的规律系统,所以在自然中可以找到社会规律中存在的东西,而在社会中不可能找到所有自然规律能包括的内容。完全服从自然等于退化。正是为了认识这种通过自然方法无法完全认识的社会,人有必要摆脱顺应自然的方法,另辟蹊径,于是自然科学被正大光明的排斥到了哲学研究方法的大门之外了。这也正是中国自然科学不发达,但技术发明众多而又得不到发展的最深思想根源。
9、首先,如果一本书里能够顺畅阅读,这本书里面至少有30%、甚至是50%左右的内容是跟你的知识背景是重叠的。但如果说这本书对你来说是全新的,跟原有的知识背景完全不重叠,实际上是无法阅读的。
10、但是,由于西方教义存在“异教徒”之说,加之实行“羊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西方国家展现更多的则是“兽性”的一面。凡西方列强,无不嗜血好杀、穷兵黩武,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纳粹主义、霸权主义,都产自西方,绝非偶然。
11、贯穿13种较早奥义书的主题思想,虽然是"梵我同一"的客观唯心论,即把梵作为万有的本原或根本,但是,奥义书中仍有一些朴素唯物论及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在一些奥义书中提到了有物质本原意义的概念,如地、水、火、风(其中的一种或几种)、金卵、质料等,认为世界由它们聚合或变化而产生。例如:在《广森林奥义书》(V.1)中,认为"太初这个世界仅是水,那水产生实在""……这个世界只是水凝结而成的"。在《歌者奥义书》(Ⅳ。1-2)中,认为"风确是一摄入者。火熄灭时归于风,太阳落时归于风,月亮没了地归于风。……因此,它是至上神"。在《歌者奥义书》(Ⅲ。1-4)中,还系统地提出金卵产世说,认为金卵包藏宇宙,孵育宇宙;金以往是物质,物质为万有之本。其中写到:"这个世界,最初是无,由无变有,再从有中成长,变成一个鸡卵,周年成熟,破裂成两片卵壳,一片是金的,另一片是银的,金的为天,银的为地,表为群山,里为云雾,脉为河流,液为海洋"。在《鹧鸪氏奥义书》(Ⅲ。1)中,认为"万有是由质料所产生的;当它产生后,依质料而存在;它毁灭时又进入质料"。一些奥义书哲学家还提出世界是由某些最初的物质元素结合而产生的。
12、中国哲学中的道家比较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他主流哲学关心更多的是人与社会,一切研究的对象都会被赋予社会性,比如对天地的探索要与人事相结合,著名的《孙子兵法》谈的也是人与社会。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从人本身的角度去看的。正是这种对社会与人本的关注和关心,使中国的史学很发达,通过对历史的总结而研究社会的规律或走向是中国哲学自古就有的一个核心点,这方面最明显的就是中国的正统哲学家无一例外的都同时是史学家,对历史和社会都很有研究。
13、回望历史,当1964年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时,中央赋予的任务就是,开展对世界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揭示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趋势及规律。55年来,世界历史研究所几代学人始终遵循d中央要求,筚路蓝缕,开拓前行,很好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全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人才队伍配置大体合理,撰写出版了以39册《世界历史》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确立了我所在世界史研究领域的中心地位和引领作用。
14、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要求全国历史研究工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我们一定结合我所科研工作实际,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不负使命,奋发有为,为将我所建设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公认的学术精品和学术大家、领先于学术研究前沿的世界史研究重镇,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三大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15、所以对于欧洲和伊斯兰文明而言,和大自然斗争,和人斗争贯穿了整个文明体系,自古至今战争不断。
16、印度哲学的大部分体系都是以古代的吠陀经典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或者以它为理论指导,或者是以它为理论出发点。
17、在奥义书中,明显可以看出,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内容。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邬达罗迦,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耶若婆佉。
18、第四个,输出。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如果觉得确实不错的话,一定要输出,简单说是能够去画自己关于这个领域的一个脑图。比如说现在关注的是健康饮食,最好是自己有个健康饮食的脑图,读完书之后去扩展脑图。我并没有要求大家去画这本书的脑图,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叫拆书,让你把书的脑图画出来,这个做法是无效的,因为你把书的脑图画出来,最好的脑图就是它的目录,所以你画这本书的脑图是没有意义的。高效的定义是能够最终能够和原有知识体系融合,所以做自己的脑图最好是完全把这本书关上针对主题重新画,充分融合。另一个办法是什么?把这本书讲给别人听,但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讲,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讲。
19、中国哲学不关心自然问题,一切研究的现象都会被赋予社会性,如:围棋的理论就是谈人生与兵法;对天地等自然的探讨要与人事相结合;等等。正是这种对社会的关注,使中国的史学异常发达,通过对历史的总结而研究社会的走向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最明显的就是中国的正统哲学家无一例外也兼是史学家。
20、所以理解这一点,就会明白高效阅读一点都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做得到。
21、最后我说说什么东西不需要看,在目录里面,你一看就赞同、明白、理解的部分、是不需要看的。如果作者的论证过程能说服你,就不需要去看案例和论据。我们提出任何一个观点,都分论点、论据,如果论点本身已经说服你了,就不需要去看论据。
22、大多数人都不是过目不忘的高手,看过之后虽然记得七七八八但很快会遗忘。那么什么样的知识不会遗忘呢?非常重要的是在这本书里学到的新知识能够和原来的知识系统充分融合,它能成为你的一部分,从而在将来可以自如自由地调用新的知识体系。
23、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张文宏表示,学科体系是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建设的核心,话语体系是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具体表现。学科体系标志着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包括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两个基础任务。学科体系直接决定了学术体系的水平与话语体系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学术体系作为学科体系建设的核心,其主要的职能是立足实际,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体系和思想观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批判意识的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提高全民的哲学社会科学素养。话语体系是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成效的具体体现,表现在预测与解释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社会经济事件、影响国家重大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出台与完善。
24、它的特点是主要提倡以“科学数据”为我们做事的依据,也就是说理论或道理要靠数据的“实证”才能得到认可或承认。不管理论如何,只要被证明符合实验数据就是好的,本质上讲,西方哲学不是实用主义(虽然也含有实用主义,但不以实用主义为主),而是实证主义。
25、有这里,色指的是人的眼可见的一切事物及现象。
26、第一个是标题。第一一定要看标题,看标题的时间3-5分钟。标题也就是4到10个字,为什么要看那么长时间呢?你看完标题一定要问问自己,作者想透过这本书讲什么,他会怎么讲呢?猜这个作者观点会是什么?以及他会怎么去说服?
27、中国哲学很讲究实用,中国文化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实用文化。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其实很多,但相对于西方,真正能持续发展留存下来的技术却很少,因为很多发明在当时看来并不实用。而西方人呢?他们发现一种科学成果被证明后,如果现在没用,就会想办法保存下来。而我们选择的是放弃或丢弃,因为它没有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文化是最实用的文化。
28、中国人享有最充分的“民权”。因为中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推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群众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这一切又通过中国共产d这一人民政d的全面领导加以保证,坚持d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所以,中国人不仅最有资格讲人权,也最有资格讲民权。
29、古印度文化的特点是涅槃,想的是如何超越生死,解决生死的问题。
30、(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9ZTB024)、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9年度项目(19TZTSKB005)阶段性成果)
31、奥义书是一种哲学类书或对话录,从中可以了解婆罗门教的传统的哲学观点。它记载了众多思想家的学说,内容繁杂,精芜并陈。在奥义书中提到的思想家的名字达百余名,其中有以邬达罗迦为代表的唯物论者,有以耶若婆佉为代表的唯心论者。这些奥义书哲学家,有的出身婆罗门、刹帝利种姓,有的则属于下等种姓。
32、首先,这里的高效阅读不等同于经常大家所说的速度。
33、作为自然人,人本身就存在阴阳两种属性,即人性和兽性。作为社会人,教育得好,能够“克己复礼”,就会发扬人性的一面;教育得不好,就可能放纵放浪,兽性的一面就会不断释放。孔子所以被称为圣人、奉为“万世师表”,究其原因,就是穷其一生“设教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倡导“中庸”,倡导“仁义礼智信”,着力诱导人性,遏制兽性,推动形成一个“大同世界”。现在,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是有着充分的继承发扬的。所以,综观整个地球,中国人是最充满人性光辉的一群。
34、依佛教(小乘)经部宗的内容解释:事物只在当下是存在的,过去、未来没有任何实体性,属于不存在,当下的存在仅是一个点的状态,没有过程与变化,也没有所谓的静止与运动,开始就是结束,静止就是运动。所以事物在最根本的这个当下,不存在所谓的动静、起止之类的对立与判断性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事物都是空的。 依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容解释:事物是不存在的,仅是心内的一种影像幻觉,本质上如同我们想象中的事物或梦中的事物一样,都是我们心的波动所产生的一种虚假的表现,从这个角度说,一切事物都是空的。当然“心也不是实有的”,但是有。 依佛教(大乘)中观宗的内容解释:无法语言描述,仅能以一种错误但近似的方式说明,即一切事物是不存在的,是心的反映,但心本身同样是不存在的,表现在表现本身是可见的,但实际表现并不存在,空本身也谈不上空,仅是为了听者有可听才说一个空,这个谈不上空的空中,没有任何可存在的。之所以说不存在,不等于说就真的什么都没有。存在不存在,有与无等于一般人可理解的意象都对应不上这个真实的空性,所以无法用人类可理解的语言加以表述。
35、中国哲学,可能与本人是中国人,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点当局者迷之感。中国哲学以先秦哲学为代表,先秦哲学又以诸子百家为代表,诸子百家又以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为代表。从诸子百家到焚书坑儒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更好的统治社会,稳定社会发展,再辅以伦理道德的约束和绑架。其本质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36、”哲学“是研究人类的思想和对社会、万物、宇宙的认知的社会意识形态注重启迪智慧,引起人思维上的升华。
37、第二个,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记得我们不是单向的接收,而是与作者对话(或者称为主动式的阅读),不能只看文字,要想象成作者坐在你面前和你对话。把阅读的过程转变成跟作者的对话过程,作者会抛出观点,你会提出问题,作者会回答你的问题,作者会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扩张并且给出论据,这些论据有的人说服你,有的不能说服你。对话过程第一你要理解作者,充分的理解作者它是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论论点是什么?论据又是什么?第二是扩展自己?把作者的观点、论证方式和原有知识网络挂钩,每读一本新书,你是在增加知识网络的容量,使网络变宽变大。
38、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不是全盘否定中国以外的其他学术体系,也不是用中国的学术体系取代他国已有的学术体系,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汲取他国发展中的有利经验,融通古今中外各种学术资源。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时代诉求和发展需要为导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问题意识,立足中国实际、根植中国实践、聚焦中国发展、正视中国经验、围绕中国问题,解释中国发展逻辑,并且通过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创造出标识性的概念、原理、方法,凝练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创新学术话语和学术表达,着力提升原创性的学术研究能力。
39、依佛教(小乘)有部宗的内容解释:事物是存在的,过去存在,现在、未来也存在,事物是时刻变化的,不存在任何一个静止不变的状态,正因为变化,所以事物没有可静止性,在这个意义上,一切事物都是空的,空在这里包含有变化、运动的意思。
40、第二种是按肯定方式描述,认为,梵是宇宙的始基,它创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切,是宇宙人生的唯一目的和最终归宿。在《广森林奥义书》(Ⅳ。1)中,梵被描述为有6个相征:智、受乐、有、无终、妙乐和安固。在《他氏奥义书》(v.3)中,梵被描述为世界万物的始基,"世界由识指引,支撑物是识,大梵是识"。"我",梵文Atman,音译"阿特曼",原意为"气息"、"呼吸"、"空气",引申为"个体灵魂"和"宇宙灵魂"。奥义书中,"我"有两方面含义:"小我"指个我、自我或个体灵魂,它是人体的各种器官的主宰体或人生命活动的中心,即主观世界的本质;"大我"指梵,它是宇宙的始基。例如,《他氏奥义书》(Ⅱ。1)和《广森林奥义书》(Ⅰ。1)中写到:"最初只有阿特曼",这里,"阿特曼"即万有本体梵。
41、汉语里的“哲学”一词出自日本学者西周在《百一新论》中的对“philosophy”的翻译,直到1902年中国人才在《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里将“哲学”一词以回溯的方式应用于中国思想。1950年代起,中国的学术研究受前苏联影响,对思想史的研究,都套用“哲学”一词。
42、新时代加强学科体系建设,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关注新问题、聚焦大问题、把握真问题,统筹发展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冷门学科。要重点建设一批探索客观规律、推动理论繁荣、增强原始创新的基础学科,发展一批能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学科,开创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引领力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扶持一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通过科学定位、夯实基础、拓展领域、突出优势、创新培植、补齐短板的思路,使基础学科扎实稳固、应用学科更具活力、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蓬勃发展、冷门学科后继有人。
43、“‘三大体系’相辅相成、互为基础。”龚云认为,学科体系是基础,学术体系是保障,话语体系是反映形式。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健全学科体系。要把作为指导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做大做强,把基础学科做扎实,巩固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冷门学科。要让学术体系围绕学科体系展开,并通过话语体系的创新呈现出来。
44、在柯平看来,学科体系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建设面向世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学术体系是学术研究的主要目标,建设面向国际又具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任务;话语体系是学术传播的基本功能,建设面向全球又具有中国自信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话语传播的基本要求。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促进。
45、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
46、从以上所引材料中可以看出,印度哲学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就产生了关于构成宇宙万有本源的朴素唯物论思想。这些思想为以后印度的唯物论哲学家所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古代唯物论学派顺世论。
47、●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9次会晤文艺晚会》全程回放
48、以先秦哲学为代表,以社会为出发点,以伦理为核心方法。
49、印度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提出和探讨了很多问题:
50、(佛教三乘四宗对空(针对外境)不同观点)
51、(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52、(2)真实胜义名言:无任何承许。
53、印度的哲学追求的是美好的东西,但与西方人和中国人不同,后两者始终认为内心感受必须靠外界刺激才能生起,而印度人则认为感觉可以受心灵的控制任意生起,所以不必关心自然与社会,人一样可以得到最终的美与解脱,有时甚至对自然与社会的关注会妨碍人对自己的认识。于是出世思想与瑜伽的自我修行,成为印度文化中最大的万分。
54、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提倡以“科学数据”为理论的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要靠数据的“实证”才能得到认可。不管理论是否实用,只要是被证明符合实验数据的就是行,所以从本质上严格的说,西方的哲学不是实用主义,而是实证主义的。
55、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站稳中国立场,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辩证地、批判地对待西方的文明成果,打破西方话语霸权。要吸收和借鉴符合中华文化传统、民族思维、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一切文明成果。用中国思想、中国理论、中国学术来阐释中国观点、表明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同时,要以科学化、民族化、现代化的话语表达方式,打造开放融通、互学互鉴,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56、面对基于“上帝审判”的“无上神权”,拒绝神权奴役的人们开始反抗,开始像中国人那样强调“人”的伟大,佛学实际也是这样一支崛起的力量,西方尊崇的上帝在佛教的四十八重天中仅居九重天。世俗的人、主张入世救世的人,开始旗帜鲜明主张人的权利,好像就是西方历史上的“启蒙运动”,“人权”概念由此产生。佛教道教所以能够在中国发扬光大,最根本的原因是儒释道在“人权”问题上达成共识,即人可以成佛成仙,佛仙则自觉庇佑度化人。佛与仙都没有被赋予特权,即诱导一群人以“圣战”的名义去屠杀另外一群人。
57、仔细分析,西方人口中的人权并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权,而是民权,即作为公民所应拥有的民主权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权、依法享有的言论自由权、迁徙权、就业权等等。这些权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成年之后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之下通过宪法法律授予并依法得到保护、受到法律制约的。民权从本质上也是一种契约,依法享有同时要依法行使,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但也不得被滥用。滥用就会损害法治与秩序,危害公共和国家整体利益。
58、其目的主要探讨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儒家),最终走向的是一条个人修为和政治关系之路。
59、小乘有部:外境过去当下未来,三时皆实有存在。
60、古代时期(从公元前第一千年初到公元头几个世纪)、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早期,10—12世纪和中世纪晚期,17—18世纪)、近代(包括现代)。
61、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震提出,“三大体系”建设体现了我国根据自身问题思考学术研究,标志着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从跟跑、学习、模仿到自主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三大体系”建设。“三大体系”建设的提出,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力。
62、印度哲学倾向于鄙视尘世生活和超越现实人生。
63、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把社会与自然分开来看,中国人认为人有伦理观念,而自然没有,动物不会考虑这些东西。而社会正是依靠这种伦理关系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规律比自然规律更广、更深,人类完全服从自然等于退化。这同时也造成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漏洞,即自然科学被正大光明地排斥到了哲学研究的大门之外,被西方推崇的自然科学到了我们这里,都被扫地出门、遗忘和遗弃了。这正是中国自然科学不发达,虽技术众多但却得不到长远发展的思想根源之所在。
64、泰勒斯的哲学命题“水是世界的本原”不仅向前承袭了古希腊神话对创世的好奇,而且向后预示着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特质:以本体论(有关终极实在的理论)为基本内容,将其和理性原则捆绑在一起。“水”的提出标志着人类“世界观”从神学视角转到自然主义视角,从“神话”形态进到“哲学”形态。而“本原”的提出标志着哲学追求统一性的起点,“本原”从此成为西方哲学的第一范畴.
65、从三时(过去、当下、未来)实有,到无任何承许,你能理解到哪个层次,就学习哪个层次,不要用你的理解力作为正确与错误的判断标准。
66、奥义书,梵文Upanisad,音译"乌婆尼沙昙",原意为"近坐"、"秘密的相会",引申为师生对坐所传的"秘密教义"。在吠陀文献中,奥义书居吠陀、梵书、森林书之后,所以也被称为吠檀多,意为"吠陀的终结"。现存的奥义书共200多种,它们是在长期内出现的,最早的出现在公元前9世纪左右,最迟所见是公元16世纪的作品。据学者们考证,奥义书中年代较早、与吠陀传统有关的不过13种,它们包括:《广森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他氏奥义书》、《憍尸多基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由谁奥义书》、《伊莎奥义书》、《石氏奥义书》、《秃顶奥义书》、《疑问奥义书》、《白骡奥义书》、《慈氏奥义书》、《蛙氏奥义书》等。这13种奥义书中,又以《广森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他氏奥义书》、《憍尸多基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和《由谁奥义书》6种为最古(约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形成)。
67、但也有将印度文明排除在外,将中国、伊斯兰、西方文明并列视为世界三大文化体系的说法。
68、哲学(英文: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的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69、印度哲学家都轻视纯粹的理性认知,他们强调“真理存在于理性之外”,真理是不可言说的,只有通过直觉才能把握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