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简介资料
1、夫曰:太古薄背,故不抇也;乱今厚葬,故抇也。是特奸人之误于乱说,以欺愚者而淖陷之,以偷取利焉。夫是之谓大奸。传曰:“危人而自安,害人而自利。”此之谓也。(荀子简介资料)。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荀子简介资料)。
3、歷來被稱爲“小學”的中國傳統語言學,其三大構成部分: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本爲一體。三者之中歷史尤爲悠久、應用尤爲廣泛、對傳統優秀文化傳播的貢獻碩大者,非訓詁莫屬。以典籍詞語詮釋爲核心的訓詁學從最初偶然一見的“洚水者,洪水也”、“楚人謂乳,彀;謂虎,於菟”等,到《爾雅》、《毛詩故訓傳》等訓詁專著成書,從漢人揚雄的“語之轉”到晉人楊泉所謂“在金石曰堅,在草木曰緊,在人曰賢”之類音義關聯的考察,到宋人王聖美等人的右文説,一直到清代民國學者的以聲音通訓詁、以語根探文始,數千年的實踐與探索,底藴深厚。經過20世紀西學東漸的洗禮、中西學術的碰撞與交融,在現代科學的話語環境和學術氛圍中脱胎换骨,訓詁學已超越文獻語言詮解的單一範式,邁向漢語詞彙史,成爲了奠定漢語言文字學的一塊堅實基石。
4、不过也有一些人如王安石、李觏、叶适他们不同于理学思维,尤其清代的惠栋、戴震他们否认抽象的“理”的存在,甚至否认天人间伦理贯通。另外日本古学派的荻生徂徕、太宰春台他们[14],一直到近代福泽谕吉[15],他们都批评精神高超的孟子[12](P302-303),且和荀子、戴震有共识[16]。为什么近代的梁启超[17]、胡适把戴震抬出来[18],1924年初在北京举行纪念戴震诞辰二百周纪念会并出版论文集叫《戴东原二百年生日纪念论文集》[19][20],这是从荀子到戴震再到梁启超等,他们之间有很多共识。
5、人各有志,学贵有心。让我们心中有“学”,好好学习!
6、主张:顺其自然,不求名、不求利,淡视生死。
7、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固轻也。书曰:“刑罚世轻世重。”此之谓也。
8、社会的安定或混乱,是由上天决定的吗?回答说:太陽月亮、行星恒星、祥瑞的历书,这在禹与桀是相同的;禹使天下安定,桀使天下混乱;可见社会的安定或混乱并不是由上天决定的。那么,是季节造成的吗?回答说:庄稼在春季、夏季纷纷发芽、茂盛地生长,在秋季、冬季积蓄、收藏,这在禹与桀又是相同的;禹使天下安定,桀使天下混乱;可见社会的安定或混乱并不是季节造成的。那么,是大地造成的吗?回答说:庄稼得到了大地就生长,失去了大地就死亡,这在禹与桀又是相同的;禹使天下安定,桀使天下混乱;可见社会的安定或混乱并不是大地造成的。《诗》云:“天生高大的岐山,太王使它大发展;太王已经造此都,文王使它长平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9、(1)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10、布列于天空的恒星互相伴随着旋转,太阳月亮交替照耀,四季轮流控制着节气,阴阳二气大量地化生万物,风雨普遍地施加于万物。万物各自得到了阴阳形成的和气而产生,各自得到了风雨的滋养而成长。看不见阴阳化生万物的工作过程而只见到它化生万物的成果,这就叫做神妙。人们都知道阴阳已经生成的万物,却没有人知道它那无形无踪的生成过程,这就叫做天。只有圣人是不致力于了解天的。
11、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12、《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13、现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部分为荀子本人所作,也有他的弟子和后学撰写的内容。
14、既不爱护人民,也不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而是整天干扰人民,百姓稍有不满,就把他们逮捕起来,施加酷刑,而不去调解民心。这样,人民就会背离君主,国家的灭亡,就会随时到来。这就叫做放肆妄为的威严。
15、[15]福澤諭吉﹒福澤諭吉全集(M)﹒東京:岩波書店,1958﹒
16、提出学习是“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的教育家是( )
17、礼是儒家的核心概念,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荀子更是以礼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礼义哲学系统。但由于传统对荀子的过多地以孟子“义内”的思想为参照,即认为仁义礼智都是由性内所出,而认为荀子以人之性为恶,荀子所谓的善来自外在的礼义,礼义是后天的、人为的,性是先天的、非人为的,礼义是主动的能治者,性是后天的被治者。这样荀子之善,就完全是外在于人者,而成为无本之木。以此为基点对荀子的批评,不止一次的被人提起和重复,似乎这也成了荀子思想的一个黑洞。关于这一点,长期浸淫于孟子和宋明理学性善论的学者对荀子大多有此怀疑,牟宗三先生就说:“礼义不在人性中有根,却不在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中表现,则礼义纯是外在的。”(牟宗三《荀学大略》)韦政通先生也继承了牟宗三先生的说法,认为礼义是纯外在的。“荀子视性纯是一生理生物之本能,纯是被治被化者,性不能作为人的主体。”(韦政通《荀子与古代哲学》)“荀子的治道,以礼义为本,礼义并不本于德性,礼义就是治道的最后根据”(韦政通《荀子与古代哲学》)徐复观先生:“荀子则以为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不仅与人之本性无关,并且如前所述,心的知并没有把握能直接知道仁义法正,而须要靠师、法之力,来保证心知,心始能知仁义法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18、荀子将儒者分为三个层次,提出教育者应当以培养( )为理想目标。
19、如果说孟轲承继子思学说,形成了儒家正统派的话,那么荀况则猛烈抨击子思、孟轲,形成了儒家内部的反对派。荀况反对孟轲,不在于反对孟轲对人的重视和高扬,而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与孟轲不同。荀、孟分歧的基本点在于:孟轲对人的理解,重在发掘出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再从人的内部世界拓展出人的外部世界——人对自然的主导、人与社会的联系。相反,荀况对人的理解,则重在肯定人的外部世界———人对自然的主导、人与社会的联系,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再从人的外部世界入手来塑造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简言之,孟轲是由“内圣”而“外王”,荀况则由“外王”而“内圣”。这种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导致了荀、孟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和对立,形成了荀况的独树一帜的人学体系。
20、教师节|分享幸福本来的样子——相遇太短,思念太长,陪我一程,念你一生
21、是治国的根本所在,这为宋代理学家所倡导的成性工夫论的外在规范和制约层面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可以说,由张载首倡的“变化气质”说与荀子提出的“化性起伪”人性改造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朱熹为代表的南宋理学家普遍继承和发展北宋理学家的理论和思想。
22、素材|“软肋亦铠甲”——6亿元债务已还清4亿?罗永浩是怎么做到的!
23、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分为三个层次:俗儒、雅儒和大儒。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雅儒和大儒,并以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24、是不然也:尧舜至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然而朱象独不化,是非尧舜之过,朱象之罪也。尧舜者、天下之英也;朱象者、天下之嵬,一时之琐也。今世俗之为说者,不怪朱象,而非尧舜,岂不过甚矣哉!夫是之谓嵬说。羿蜂门者、天下之善射者也,不能以拨弓曲矢中微;王梁造父者、天下之善驭者也,不能以辟马毁舆致远。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不能使嵬琐化。何世而无嵬?何时而无琐?自太皞燧人莫不有也。故作者不祥,学者受其殃,非者有庆。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此之谓也。
25、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荣辱》
26、单元学习任务|写诗入门小练习(PPT展示)
27、大凡人们的盗窃,一定是有原因的,不是为了使自己不足的东西能齐备,就是为了使自己绰绰有余的东西进一步富余。而圣明的帝王养育民众,使他们都富足宽裕而懂得满足,不可以有多余的财物,不可以超过规定的标准。所以窃贼不会来偷窃,强盗不会杀人抢劫,狗猪会不吃粮食,而农夫商人都能把财物让给别人;风俗是那样的美好,男女自然不在路上相会,而百姓都以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为羞耻。所以孔子说:“社会政治清明,盗贼大概会首先转变吧!”像这样,即使珍珠宝玉挂满了尸体,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塞满了内棺,黄金塞满了外棺,用朱砂涂刷它,用曾青粉饰它,在墓穴中用犀牛角和象牙雕刻成树,用琅玕、龙兹、华觐做成树上的果实,人们仍将没有去盗挖它的。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们求取私利的诡诈之心松懈了,而违犯道义的羞耻感增强了。
28、今传《荀子》一书,凡20卷,32篇,此前已载“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此期载“强国、天论、正论、礼论”,其它后续,不进入子菜单。
29、(11)李零:《〈容成氏〉釋文考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29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0、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31、结合荀子的人性论,我们认为,荀子所言的礼义,虽然不如孟子那样,是内在善性的扩充与延伸,但确实与人性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既是外在于人性而创生的,又完全是奠基于人性的。荀子的人性,常被理解为单纯的欲望,其实若进行细分,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个是欲望、一个是情感、一个是气性,礼与人性的这三个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32、故可以有夺人国,不可以有夺人天下;可以有窃国,不可以有窃天下也。可以夺之者可以有国,而不可以有天下;窃可以得国,而不可以得天下。是何也?曰:国、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国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
33、简介: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老庄”。
34、尧、舜,是普天下最善于进行教育感化的人,他们朝南坐着治理天下,所有的民众无不惊恐颤动听从归服以至于被感化而依顺他们。然而唯独丹朱、象不能被感化,这不是尧、舜的过错,而是丹朱、象的罪过。尧、舜是天下的英杰,丹朱、象是天下的怪物、一代的庸人。现在社会上那些庸俗的创立学说的人,不责怪丹朱、象而非议尧、舜,岂不是错得很厉害了吗?这叫做奇谈怪论。羿、逢蒙,是天下善于射箭的人,但不能用别扭的弓和弯曲的箭去射中微小的目标;王良、造父,是天下善于驾驭马车的人,但不能依靠瘸腿的马和坏车子到达远方的目的地;尧、舜,是天下善于进行教育感化的人,但不能使怪僻鄙陋的人转化。哪个社会没有怪僻的人?哪个时代没有鄙陋的人?从太皞氏、燧人氏以来没有什么时代没有过。所以那些创立学说的人不善,学习的人就受到了他们的毒害,非难他们的人才有幸福。《诗》云:“民众的灾难与不幸,并非从天来降临;当面唠叨背后恨,主要作祟在于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35、地址:临邑县恒源路新未来职业培训学校四楼山香教育(公安局特巡警大队北侧)
36、李斯:法家思想,楚国人,吕不韦门客,丞相。
37、喜报|《人间草木》刊登《现代写作》2020年第10期
38、❥普通话{在认定前完成,除语文幼儿外二乙以上}
39、 人性论中,荀子主张人性本恶的核心思想,但人的这种“恶”的本性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来加以化解。而如何化解人性“恶”的本性,强化人“善”的品性,需要通过后天教育,并辅以行为标准和道德准绳来加以约束和改善。
40、(14)李存山:《讀楚簡〈忠信之道〉及其他》,《中國哲學》(第20輯)“郭店楚簡研究”第271頁。
41、[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82﹒
42、这一段文字几乎都在使用譬喻,或正或反或并列,变化多端,生动巧妙地说明了学习要不断积累、用心专一的道理。
43、《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年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
44、大自然的规律永恒不变,它不为尧而存在,不为桀而灭亡。用导致安定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吉利,用导致混乱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凶险。加强农业这个根本而节约费用,那么天就不能使他贫穷;衣食给养齐备而活动适时,那么天就不能使他生病;遵循规律而不出差错,那么天就不能使他遭殃。所以水涝旱灾不能使他挨饿,严寒酷暑不能使他生病,自然界的反常变异不能使他遭殃。农业这个根本荒废而用度奢侈,那么天就不能使他富裕;衣食给养不足而活动又少,那么天就不能使他保全健康;违背规律而恣意妄为,那么天就不能使他吉利。所以水涝旱灾还没有来到他就挨饿了,严寒酷暑还没有迫近他就生病了,自然界的反常变异还没有出现他就遭殃了。他遇到的天时和社会安定时期相同,而灾祸却与社会安定时期不同,这不可以埋怨上天,这是他所采取的措施造成的。所以明白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区分,就可以称作是思想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了。
45、公孙子说:“楚国令尹子发带兵向讨伐蔡国,攻克了蔡国首都,俘获了蔡圣侯,回国向楚王汇报有关情况说:‘蔡侯已经把蔡国献给楚国了,我已嘱咐了几个人去治理了。’不久,楚王向他颁发奖赏。子发推辞说:‘刚一发布告示,敌人就退却了,这是君主您的威严啊;进军攻打,敌人就退却,这是将帅们的威严啊;奋勇交战,敌人退却,这是战士们的威严啊。我不能凭借战士们的威力受到奖赏。”
46、就在書稿修訂過程中,我有幸以“《毛詩》古注中的語詞替换與漢語詞彙演變的研究”爲題獲得了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雖然國家社科項目與本書稿的研究對象不同,但二者都是立足於古籍母本與其後世注文的詞彙比較所開展的詞彙演變研究,研究思路和方法一脈相承。而且,國家社科項目的獲准立項,一方面更堅定了我立足於注釋材料研究詞彙史的信心,從而放心大膽對本書稿作深入修改;另一方面也爲本書稿的最終完成提供了經費支持。
47、齐河学习中心课程咨询:18963001453桂圆老师/17705340955小璇老师
48、现在有人说荀子“性恶”是“情恶”义,其实晚清民国这么讲的人多着,姜忠奎这书满书都这么讲,而且论证很系统,一如晚清薛炳《荀子大义述》一书(插图3)
49、另外,荀子还清醒认识到制度合法性或制度权源的问题,就是荀子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差序格局中的民主、文明、和谐等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孟子说“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而荀子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富贵不足以益也,卑贱不足以损也,如此则可谓士矣”。荀子《大略》还说:“天之生民非为君,天之立君以为民,故古者裂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百姓的存在不是为了政府,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人民,这个荀子说得很清楚,而且荀子这话在汉儒董仲舒、刘向等那还有体现。
50、强胁弱也,知惧愚也,民下违上,少陵长,不以德为政,如是,则老弱有失养之忧,而壮者有分争之祸矣。
51、礼,谨慎地对待吉凶,两者互不混淆。当人垂危的时候,用新棉絮在他的鼻子前试探是否还有气息,就是忠臣孝子也就能确定人的生命垂危了,但这时候,还不能去准备敛葬的物品;虽然他们流着眼泪惊慌害怕,但是仍然希望他能活下来,侍奉活人的准备也没有停止;人死了,然后才开始准备。所以,即使有准备的人家,也一定要过一天才能入棺,到第三天才能穿丧服服丧。然后就可以去远方报丧,办理治丧的物品了。所以,停柩最长不能超过七十天,最短也不能少于五十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远方奔丧的人才能赶到,许多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各种事情才能够完成。这样人们的孝心就尽到了,也表达了子女的孝节,礼节仪式也就完备了。然后,白天通过占卜确定安葬的日期,晚上确定葬地,然后就可以安葬了。在这个时候,那道义上推行的事,谁又能禁止它呢?如果适宜这样做,谁又能要求停止不做呢?所以,三个月期限的葬礼,它是用三个月的时间仿效生前的陈设来装饰死者,这并不是为了留下死者来安慰活着的人,而是为了表达尊重怀念的意思。
52、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生存的根本;先祖是宗族的根本;君主是治国的根本。没有天地,人怎么生存?没有先祖,人从哪里来?没有君主,天下怎么太平?这三者缺少一个方面,天下就无法安宁。所以,礼上用来祭天,下用来祭地,尊崇先祖而推崇君主,这是礼的三个根本。
53、朱子虽不主张以善、恶来论性,恐“陷释氏之余”,但是通过借鉴荀子“性恶”思想说明了气质之性所含的恶从何而来。
54、圣明的帝王死了,那些拥有权势的后代没有德才,不能够用来掌握天下,天下等于没有了君主。诸侯中如果有人能够德行贤明威信崇高,那么天下的人民就无不愿意得到他让他做自己的君长;然而暴君统治的国家偏偏奢侈放纵,怎么能杀掉暴君呢,一定不伤害没有罪过的民众,那么杀掉暴虐之国的君主就像杀掉一个孤独无依的人一样。像这样,就可以说是能够使用天下人民了。能够使用天下人民的就叫做帝王。
55、一是課題設計。霍著看似只是作了一次專書詞語研究,但跟向來專書研究重在定點觀察、描述某一歷史時期詞語的静態表現不同,霍著獨特的視角就在於由點拓展到線,將静態定點的考察擴展爲跨越千年的縱向演變研究。統領全書的基本思路是:誕生於戰國時代的《荀子》,代表先秦某一特定時點的語言;唐人楊倞所作之注釋,代表《荀子》千年之後某一時代的語言。這種爲“釋古今之異言”(郭璞《爾雅》注語)而作的注釋,被注者“古詞”與注釋者“今語”,不正好構成跨越千年的一前一後兩個時點之間詞彙形義變異的鮮活實體嗎?一經如此確認,原本旨在幫助讀者閲讀的注疏文字,其原典語詞與注釋語詞瞬間變身成爲歷史長河之中兩個特定時點的對應形態,昭示了同一語詞形制跨越千年的差異與變化。
56、故天子唯其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故非圣人莫之能王。圣人备道全美者也,是县天下之权称也。桀纣者、其志虑至险也,其志意至闇也,其行为至乱也;亲者疏之,贤者贱之,生民怨之。禹汤之后也,而不得一人之与;刳比干,囚箕子,身死国亡,为天下之大僇,后世之言恶者必稽焉,是不容妻子之数也。故至贤畴四海,汤武是也;至罢不能容妻子,桀纣是也。今世俗之为说者,以桀纣为有天下,而臣汤武,岂不过甚矣哉!譬之,是犹伛巫跛匡大自以为有知也。
57、《荀子》一書,“其說多從儒家思想出發而適應新的形勢,強調性惡,以貫徹禮制與仁義。”(8)在諸篇文章中常舉堯舜禹湯文武等所謂聖人事蹟,朱象桀紂盜蹠等惡人事蹟以為其說樹立楷模。據筆者粗略統計,《荀子》三十二篇中分別述及周初以前古史人物狀況大概有百余次,諸具體人物出現頻次可參見表如《儒效》篇謂周公“履天子之籍”,武王伐商“東面而迎太歲”;《解蔽》篇則評論人君、人臣、賓孟之弊,均涉及多位古史人物情況。
58、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王制》
59、(2)荀子,战国末期人,⑴思想主张: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③提出“性恶论”伦理观;④主张进行法治.⑵荀子贡献:他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荀发展后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60、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61、“劝学”:劝各位灵活学习。处于艰苦学习阶段,我们所谓的读书是苦不堪言的。当然,机械性地背认默识,让我们无端苦闷,倒不如好好地学一下。如:背书先会意,以练熟记,以做熟背。当然死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方法,不过“死去活来”才不失为良方。
62、古往今来,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一直是研究荀学引人入胜的一个领域,因为关于人性的学说是荀子全部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石。荀子作为先秦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集大成者,其人其学汇集于《荀子》一书,对后世儒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史都具有深刻影响。
63、乘风破浪的新教材|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主要特色及使用建议(温儒敏)
64、从其“性恶论”观点出发,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
65、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
66、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没有仪式没有礼乐,我们何以涵养我们的心灵?《乐记》说“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生活里我们有礼乐活动形式,这样的礼乐活动也可包含指向鬼神。你的鬼神可以是家族的祖先,也可以是先贤先烈,还可以是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如《礼记》的《祭法》、《祭义》、《祭统》等篇所说,他们有德于我们,所以我们要祭祀他们,祭祀是一种感恩戴德。甚至能否包容道教、佛教、基督教等?我觉得儒家在礼乐方面已经包容、统摄了宗教,在明的礼乐中可蕴含幽的诸种鬼神。
67、在已经出现的事情中,人事上的反常现象才是可怕的。粗放地耕种而伤害了庄稼,粗放地锄草而妨害了年成,政治险恶而失去了民心,田地荒芜而庄稼长不好,米价昂贵而百姓挨饿,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这些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现象;政策法令不明确,采取措施不合时宜,具有根本意义的农业生产不加管理,发动劳役不顾农时,那么牛就会生出像马似的怪胎、马就会生出像牛似的怪胎,六畜就会出现怪异的现象,这些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现象;礼义不加整顿,内外没有分别,男女淫荡混乱,而父子互相猜疑,君臣离心离德,外寇内乱同时到来,这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现象。人事上的反常现象实产生于昏乱。上述这三类反常现象交错发生,就不会有安宁的国家了。这种人事上的反常现象解说起来道理很浅显,但它造成的灾难却很惨重。这是可怕的,但不值得奇怪。古代解释经文的书上说:“各种事物的怪现象,经书上不作解说。”没有用处的辩说,不是急需的明察,应该抛弃而不加研究。至于那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之间的相亲,夫妻之间的区别,那是应该每天切磋琢磨而不能丢掉的啊。
68、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虽然,则有其諰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69、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70、治古不然。凡爵列、官职、赏庆、刑罚,皆报也,以类相从者也。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昔者武王伐有商,诛纣,断其首,县之赤旆。夫征暴诛悍,治之盛也。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
71、子宋子曰:“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于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
72、刘继荣|后悔!把女儿放在熟人班上,没想到却毁了她
73、彼楚越者,且时享、岁贡,终王之属也,必齐之日祭月祀之属,然后曰受制邪?是规磨之说也。沟中之瘠也,则未足与及王者之制也。语曰:“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智,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此之谓也。
74、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年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75、其一是欲求阶段。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望是人之本性如此,欲是什么?按荀子的说法,就是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富贵等等,这是欲望的内涵。荀子以人的欲望作为一切问题的逻辑起点。他假定了人类在社会组织成立之前的状况,人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没有组成社会,是纯粹的动物性的人,有各种自然的情绪和欲望,每个人都各自去追求自己欲望,以求满足。
76、荀子(约公元前313—约公元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说”。
7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故君子结于一也。(《劝学篇》)
78、本文原载于《论楚竹书与〈荀子〉思想的互摄》,《出土文献》(第五辑),中西书局,2014年10月。感谢杨博博士授权“学衡”刊用。
79、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80、三是學術視野。霍著依托傳統訓詁學的深厚積澱,吸收現代詞義學、歷史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而且旁及社會、歷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廣闊的學術視野,提供了豐富的語言及歷史文化信息,可謂全方位地展示了歷史語詞的形義演變歷程。比如關於“梁”與“橋”的詞語歷時替换一節,就是一個精彩的例子。現代人習以爲常的“橋”,荀子時代稱爲“梁”,唐人楊倞將《荀子》文中的“梁”注爲“橋”,説明從上古到中古發生了由“梁”到“橋”的常用詞替换。但是,“橋”爲何要替代“梁”,這個替换發生在什麽時候?這些問題可不是只列舉一兩條唐代的注釋就可以説明的。霍著通過繫聯“喬”聲字探求“橋”之語源義爲“高”而並非之前有學者所説的“高而曲”。先秦時代的渡河建築並不强調高於水面,因而斷定戰國以前文獻中並無今天“橋梁”義的“橋”。憑藉豐富的文獻語料,霍著認爲,渡河“橋”一詞的使用應當在秦漢時代隨着高出水面的渡河建築的出現而發生,所引證的論據來自秦漢簡牘以及傳世文獻,至數十種。還不止於此,又采用出土文物,如漢墓畫像石拓圖,引述現代橋梁專家茅以升的《橋梁史話》等,多角度論證了“梁”、“橋”更替的時代及動因。這種全方位的詞語訓釋,無論怎麽看,其所作所爲都有點像陸游的學詩名句“功夫在詩外”所説的意思,已經超越了純訓詁的範疇,展示出作者的學術視野之廣、掘發學理之深。論證需要推理,如果一個推理有豐富的證據,結論無疑會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