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语录经典(文案精选80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14 08:05:57 浏览59

老子语录经典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成本结缘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课程16G优盘可插电视,电脑,视频机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天之道,是减损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比如,山高就用风吹之,水多就有河流之。这就是科学所讲的自然生态平衡,像现在环境污染很厉害,到处在喊环保,其实不用喊,只要人什么都不做,让老天来做这个工作,想必用不了几年,大自然又能恢复到从前模样了。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道德经》(老子语录经典)。

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经》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8、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9、他说“无为”是天道道体的境界。“无不为”是道体,虽然“无为”,但即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和作用。所以便有“有无相生”、“动则愈出”等对于道体功用的说法了。他提出天道的“无为”而“无不为”,也是说明人应效法天地,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做到真能无私而大公的标准,才是天理的固然。

1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1、做学问学知识,是越学越多,反而障碍和束缚也越来越多,佛家叫“所知障”,学到的是知识,障碍的却是你的智慧;修行大道则相反,是越修欲望和毛病就越少。修道最后,什么欲望和毛病都没有,智慧也就自然生起,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了。

12、治理一个国家,应该像烧菜做饭一样,小心翼翼,掌握好火候,按自然规律去做,不要动不动各个调料都想加一点,火觉得越大越好,油放得越多越好,这样烧出的饭菜,反而成了四不像了。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应该按照无为而治的理念,一切顺其自然,休养生息,不要动辄搞这个运动那个活动的,天天折腾老百姓,不得安宁。

1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 《道德经》

1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15、(译文)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16、大音:美而宏大的音乐,比如天籁。 希声:老子曾说“听之不闻,名曰希”,这里的“希声”和“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的“无声”类似。 大音希声:那种宛如天籁一般美好宏大的音乐,总在似有似无、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里。

17、言教不如身教,做人要以身作则,而不是空话连篇,或者做点事就开始大事张扬,这样教化别人,才会让人信服,尤其现在教育孩子,家长更应该遵守这个原则。

18、胜利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炫耀的人是喜好杀戮的人。喜欢杀戮的人,便不能于天下得志。——老子《道德经》

19、  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做人就应当如一弯清泉,保持高尚的节操。

20、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1、译文:我有三宝,我一直都在持守着它。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人头地。

22、“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2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收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译文)色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味道使人味觉不灵,骑马打猎使人心思放荡发狂,贵重的物品使人的行为不轨。

25、廉:东西的棱边。为人处世应当方正,而不应生硬勉强,一直有太过有棱角,将人割伤。

2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7、  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一切随其自然发展,到了这个年纪,该走的就放手让他走,该来的岁月也不会辜负了你!

28、认字技术”是经过民间老师潜藏了15年时间,才从实践教学中挖掘出来的、全国各地都在使用,认字教学效果极好。

29、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出处)《道德经·第十一章》(译文)“有”能给人以小的利益,“无”才有真正的“大用”。

30、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译文)鱼不能离开水,国家最锐利的武器不能够让人知道。

31、真正聪明的人不卖弄自己,忧患只能来自我们自己。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

3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34、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道德经》

35、译文: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3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而之。

37、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0、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 《道德经》

4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普通人做事,往往是几乎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能慎始慎终,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4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3、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4、得意忘形,便会乐极生悲,功成身退也是一种智慧。

45、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丧失了大道,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才强调礼法。

46、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7、道势术,以势养道,以术谋势。有道无持,道乃虚空,有恃无道,其恃也忽。欲动天下,当动天下之心。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老子《道德经》

48、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9、译文: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就会越发让人感到难过。因此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50、第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5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老子 《道德经》

52、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5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 《道德经》

54、译文:真实可信的言语不华美,华美的言语不可信。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巧言善辩,巧言善辩的人不善良。有真知灼见的人不求知识广博,有广博知识的人不可能有真知灼见。

55、(译文)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只有总想表现自己、欲示己能的人,才夸夸其谈,而这种人才是“不知”

56、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57、于是有的便认为自然才是道与天的根本,有的把老子这个自然的名称,拿它当作印度哲学中的自然,或后世科学上物理世界的自然,愈说愈乱,不知何所适从!如果我们了解在老子时代中,中文单字造句的文法,那么,对于老子所说的:“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就很简单而明白了,他的话,由做人的效法标准说起,层层转进,而推到形而上道。

58、道势术,以势养道,以术谋势。有道无持,道乃虚空,有恃无道,其恃也忽。欲动天下,当动天下之心。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59、    观看如下教学视频:“补天认字法---先认字后读书”

60、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61、感悟: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行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人争。人的至柔至刚全在一念之间,生活中刚柔并济方显英雄本色。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才能通向胜利的彼岸。具有“强者”的资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态,这是岁月积淀的人生智慧。

6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 《道德经》

6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 《道德经》

64、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65、  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要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人处事。

66、大意: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以柔克刚的道理我们不难理解,但是当我们真正去做的时候却很难。

6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 《道德经》

68、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69、(译文)因此,圣人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什么并不居功自矜,他不愿意使自己显得过分突出。

7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出处)《道德经·第八章》(译文)至上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居处于众人所讨厌的低处,所以,水的性子很接近于道。

71、(译文)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

7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73、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却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7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 《道德经》

75、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固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事物,自以为是的人分不清是非。

76、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77、(今之成年人对如何教孩子高效认字,知之者甚少。故转发时敬请保留联系方式,否则让人即便看明白了认字理论,在教认字的实践操作上也是茫乎不知所以。)

78、译文:“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像生了大病一样。

79、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