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优缺点(文案精选76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12 09:03:33 浏览59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优缺点

1、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2、 解放儿童的嘴  解放儿童的嘴,是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疑问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起点。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1924年,陶行知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3、陶行知先生知识渊博,他用他的才华和毕生精力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他虽然同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但他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有如下三方面

4、生活是什么?在陶行知看来,生活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而发芽开花。”这一发芽开花的过程,就是种子自身不断努力劳动生长的过程,所以“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

5、他从事的幼教事业是全面的、整体的,从托儿所、婴儿院开始手,到幼儿园和小学;在师资培养方面创办了中等幼师和高等幼师专校。陈教授为了配合幼儿教育与儿童教育的需要,创办了儿童玩具、教具厂,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程序,制作了多种型式的玩具与教具。

6、他号召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地前进,我们必得参加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了。”

7、文都(中医)考研交流QQ群:831436895

8、   在这里,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社会即学校”,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少,而且与社会生活是脱离的,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抓来关在笼子一样,把社会生活搬进学校,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社会即学校”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和场所,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因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庙宇、监牢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是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使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能够接受适合他们生活的教育。  

9、提倡民主型、开放型、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新教育(微观教育)

10、陶先生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崇尚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实现生活本真、做人本真,回归人性,焕发童真。坚持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互相尊重的、相亲相爱的。

11、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而且对师德也很有研究。

12、为此,陶行知大力提倡儿童自治,他在《重视儿童自治》中提到:“积极办法,重在儿童自治。如巡察团、图书馆、园艺、音乐等,皆可指导儿童逐一组织。即以园艺一项而论,儿童自身经历之后,于以知爱护物力、重视劳动。”同时,他也为抗战“教学做”做努力,组织小孩子建立工学团,“工便是养活自己,学是了解自己,而团便是保护自己。”瑏瑤指导儿童自己管理,自己发展,自己学习,自己生利。在劳动中认识到农民的辛苦,在劳动后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儿童们的人格就在不断动手动脑中建立起来。

13、  教师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通力合作”  “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在l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陶行知明确地把“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    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将教师‘‘不能放弃争斗’’而不能‘‘谋充分之合作”视为“最可耻的行为",他真诚希望在教师间创造出“精诚团结”  “同心协力”的境界。 

14、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15、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

16、对于终身教育,早在1934年,他就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直到晚年,即1945年5月,他还强调说:“无论老少,也应该受教育。”故生活教育很早就提出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口号。

17、“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强调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年青一代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陶行知过于强调生活教育的价值,把生活教育看成改造中国教育、中国社会的唯一出路。他把“生活”和“教育”混为一体,从而降低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

18、要进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将其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陶先生称传统教育为吃人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下学生只读死书、死读书,逐渐失去了生活里、创造力。相较而言,生活教育则刚刚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读活书、活读书,这样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这种是非分明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19、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20、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应能做到。比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己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教师就应当有高尚的师德,时时躬身实践,处处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表率。

21、校庆特辑|我校师生原创音乐MV《栉沐芳华》献礼95周年校庆

22、  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而且对师德也很有研究。 

23、为了实现这一教学法,陶行知创造了“艺友制”教育:“凡以朋友之道教人艺术或手艺者,谓之艺友制教育”,陶行知认为“惟艺友制始能彻底实现教学做合一之原则。”而“艺友制”在儿童中的体现就是“小先生制”,“小先生是与他人分享教育的儿童”。小孩子教小孩子,大孩子教小孩子,小孩子教大人,当然这种“小先生制”的推行离不开导师的信任和帮助,导师要相信儿童有着巨大的能力,“小先生一无成绩,只是证明了导师冷血不努力。”如此,“做”就成了学的中心和教的中心。

24、儿童劳动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就在于促进孩子们手脑共同发展。陶行知所处的年代,贫富差距大,农民生活贫困潦倒,在这一现状下,陶行知想要培养的是未长大的儿童,通过劳动教育将他们培养成能用手用脑创造社会财富的人。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手到心到才是有意义的做。”为此他写了一首《手脑相长歌》来鼓励儿童手脑并用,歌词为:“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手脑并用的人才是能为国民生计谋利的人,这群人创造的不是“富的个人”,而是“富的社会”。我们的儿童有着创造“富的社会”的巨大潜力,教师引导他们有动手动脑的志趣,去养养小鸡,种种花草,培育和发展多种潜力。

25、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26、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那么,先生究竟应该怎样才好?我以为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于七十多年前的上述论述,与当今新课程强调的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是多么的一致啊!

27、陶行知作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先驱,终身致力于教

28、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来改名为晓庄学校。在这所学校中,陶行知确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希望从乡村教育入手,寻找改造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出路。

29、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过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0、其次,教师要有乐业精神。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是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虽然教育工作辛苦而薪水少,但是,看到小学生天天长大,由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像一颗种子萌芽而生叶,开花而结果,这里有极大的快乐。

31、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32、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建立在“实、活”基础上的一种伟大举措,他自己的名字也改了三次:陶文濬——陶知行——陶行知——陶(行知行)。他崇尚理论结合实践,倡导了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

33、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择其精要,可用八个字来阐述。

34、(摘要)陶行知作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先驱,终身致力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是其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的历练的对于教育和社会需求及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发展,作用,人生意义等方面的认知。

35、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36、杜威:教育理论的重心分为儿童,活动以及经验三部分。

37、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过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8、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走城乡共融、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农耕文明,兴盛乡村文化。这意味着我国正在从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全面反思“激进现代化”的不足,决意消融城乡二元结构,弥缝工业主义教育对乡村的“伤害”。振兴乡村教育,非旦夕之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在此过程中,历史的智慧不应缺位,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得失,在反思中不断前行。回望历史,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改造乡村教育,陶行知知行合身体力行,进行了一系列乡村教育试验,探索中国乡村教育的出路,对当前乡村教育振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9、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而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不仅教师要教学同时也应该学习。也就是说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是联系的,相关连的。同样的,教师所教与自己所学的也要联系在一起。如果教师做好了,教育的关键所在也就解决了。在当时所处的时代里,陶行知勇于实践和探索,将自己的理论真正应用到教育实践中。

40、陶行知认为新学生要有健康的身体:将强身健体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主动地加以落实;要有独立的思想:不人云亦云,具备依据事实作出判断的素养;要有独立的职业意识:能在多样化的实践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之间的关联,而不是依据自己的考分来决定学习什么。

41、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将孩子的教育片面视为学校的教育,甚至是仅仅视为文化课的学习,以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上去了,将来能够考上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那么他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他的孩子将来就是幸福的。这种想法,如果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来对照,很明显是非常偏颇的。

42、陈教授为了丰富儿童的知识,编辑出版了不少儿童课外读物,如:《中国历史故事丛书》、《小学自然故事丛书》等,他所编辑的儿童读物。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活泼,图文并茂。他还为幼教、小教界主编了多种辅导性刊物,如:《幼稚教育》、《儿童教育》、《活教育》等。

43、“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4、陈鹤琴主张活教育思想,即:“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45、解放儿童的嘴,是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疑问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起点。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1924年,陶行知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46、在这里,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社会即学校”,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少,而且与社会生活是脱离的,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抓来关在笼子一样,把社会生活搬进学校,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社会即学校”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和场所,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因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庙宇、监牢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是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使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能够接受适合他们生活的教育。

47、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48、在陶行知看来,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家长是否真心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来入校求学。这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是新学校的重要指标。新学校要敢于欢迎大家参观和批评

49、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对于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50、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5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52、*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53、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54、   第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无论什么样的孩子,教师都要同样负责,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55、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56、“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强调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年青一代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陶行知过于强调生活教育的价值,把生活教育看成改造中国教育、中国社会的唯一出路。他把“生活”和“教育”混为一体,从而降低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

57、陶先生以为,旧教育教师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陶先生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让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是潜移默化的,日新其德、日勤其业。

58、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59、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只向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效果好。

60、面对西方国家的不断侵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挽救民族危机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任务。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陆续爆发,各阶级、阶层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不断实践,陶行知先生在学习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最终发现:要救国,不但要培养好年轻的一代,更要培育好年幼的一代,发动好年长的一代;救国不能脱离大众,要与大众保持亲密的联系,教育要到民众中去,到他们关爱的孩子中去;救国不能脱离实际,要到实际中去,在实际中求得真知;救国的人要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先生从小生活在这一水深火热的环境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时刻,所以他从十六岁时就树立“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理想,二十六岁时志愿“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三十五岁在《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上,明确提出“‘为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服务’;决心‘筹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的理想随其社会实践的演变而发生变化,他将理想与实践结合,而儿童劳动教育思想也在其中不断发展与完善。陶行知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1932年创办上海工学团,1939年创办育才学校,这些学校在教学中无一不将陶先生的劳动教育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61、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莫叫生活教育,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最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区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62、教育与生活脱节、与生产劳动相分离促使陶行知关于儿童“生活、教育与劳动三结合”思想的形成

6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并认真研究汲取。

64、创造教育理论,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个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65、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将教师‘‘不能放弃争斗’’而不能‘‘谋充分之合作”视为“最可耻的行为",他真诚希望在教师间创造出“精诚团结”“同心协力”的境界。

66、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67、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68、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教学做合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69、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陶行知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70、“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徇私情。

71、其次,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身作则,必须发扬民主作风,在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关系,共同合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体现在教师要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用这种方法就能渐渐地培养。心心相印的师生关系。

72、山海工学团创办于1932年的上海郊区,是陶行知乡村建设理想的又一个实践。

73、陶行知认为当时学校用斋夫、听差、老妈子帮助儿童做了很多本该由儿童自己做的事,既剥夺了儿童做事的机会,又让儿童不知劳动之甘苦,成为游手好闲的懒人。为此,他主张尽可能减少斋夫、听差、老妈子,以便让儿童自己动手做事,通过劳动体会劳动的甘苦,从而获得教益。同时陶行知认为中国“这严重的国难,小众已经解决不了,大众必得起来担负救国的责任而中国才可以救。”大众是与掌握国家大权的小众相对的,大众以农民为主体,所以陶行知认为教师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教师带着这颗心去教育儿童,儿童也就能被这颗心感化。他在《天将明之师范学校》中提到“我看学生们在各处搬石头、挑瓦片、栽花除草,几疑学生就是农夫,农夫就是学生了。大家抖起精神来做得津津有味,丝毫没有假借。”在与农民一起劳作的过程中培养儿童对农民大众的同情心,与他们的平等互助之心。唯养成这一与农民同甘共苦之心,方可真心地为大众服务、为改变农民困苦而努力。

74、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一切从做出发,“‘做’要用锄头,即学要用锄头,教要用锄头;‘做’要用斧头,即学要用斧头,教要用斧头:‘做’要用书本,即学要用书本,教要用书本。”书本只是“做”事所用的工具,对儿童们的教育不能完全从书本出发,要想他们学到“真”知,必须教他们用身上的器官和身外的工具在大自然中去寻找,毕竟“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还能算是生活教育吗?”

75、儿童劳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儿童增进自立能力。即要让儿童认识到:只有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生活才能独立和富有,人生才有意义;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是可耻的。儿童劳动教育的另一目的是通过劳动让儿童获得真知。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求真是儿童最基本的品质,这需要教师与儿童的协同,教师教儿童追求真理,儿童学做真人,这是教学做的统一。“行动的真理必须在真理的行动中才能追求得到。”在生活中,教师和儿童从实际出发,共同行动,就会获得真知,交得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