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评价诸葛亮的名言(文案精选61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8-23 09:31:07 浏览59

后人评价诸葛亮的名言

1、因为战役的胜利和战争的胜利,着眼点是有区别的。

2、生活在明代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距离三国时期已有一千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据呢?

3、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曹操?

4、只是,历史真的可以由某些“专家”随意颠覆来颠覆去吗?(后人评价诸葛亮的名言)。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前《出师表》)。

6、TOP4“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罗贯中

7、诸葛亮深知“补缀天地,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自己往后刘禅必亡国,自己在一日就尽一日的忠,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况且,与其坐以待毙,不若拼死一搏,或有一线生机。只好蚕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敌人阵线的作用。

8、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9、曹军则继续保有襄阳,刘备夺取了五郡之后封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管理五郡税务征收工作,此后刘备从东吴借来了南郡,以图西川。

10、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慢则不能励精) 

11、传说这位女士还绝顶聪明,她发明了一个会磨面的木头机械人,后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在黄月英的帮助下发明的。

12、   不出茅庐,知三分天下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聪明莫过于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3、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后人评价诸葛亮的名言)。

14、对这种人,诸葛亮只想除之而后快,而绝对不可能为曹操效力。

15、不过,在黄月英的家乡湖北襄樊,当地人为这位才女修建的庙宇里,她可一点也不难看,当地还有关于她的动人故事。

16、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

17、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8、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19、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表现在临终杀魏延上。有的人说,魏延又大才,诸葛亮杀之无理,莫须有。我觉得诸葛亮是宁可错杀,也不漏杀。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诸葛亮死后必然会威胁到昏庸的刘禅的统治地位,为刘禅好,诸葛亮只好借口杀了魏延完事。

20、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礼、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21、不能倚仗自身的才华,而对别人表现出骄傲的态度,不能因为自己受到恩宠,而压服别人来大展威风。

22、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23、随着关羽、张飞、刘备的相继死去,以及荆州丢失,蜀汉的根据地益州(四川)变得越来越不牢靠。

2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5、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6、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27、史书上历来把曹操与王莽并称,可见其人品的低下。

2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9、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钧。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

30、1938年1月20日,刘湘胃部大出血,在汉口病逝。

31、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32、诸葛亮虽然一生谨慎,并不是说不会出奇,要看赌注的大小,以蜀国命运当赌注,这个赌注有点大固然不可取之。

33、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34、单纯从军事角度看,如果为了胜利铤而走险、不计牺牲的话,北伐战争一旦失利造成重大损失,会把羸弱的蜀汉政权变得更加脆弱,反而加速蜀汉的灭亡。

35、诸葛亮的北伐战争,战争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36、刘备一个势单力薄的寒族人士,先后投靠公孙赞、陶谦、袁绍、曹操、刘表,居无定所,到处流浪,惶惶如丧家之犬,自得到诸葛亮后,依靠红宝书“隆中对”的政策,方才建国。查三国史料,蜀汉在当时三国之中,面积最小,国力最弱,地薄民少。蜀汉地处荒蛮,只有四川平原和江汉平因是粮仓,可资国力。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蜀汉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可见,诸葛亮的计划是两路兵马,克复中原。

37、这个战略计划的好处是风险小,因为陇右之地本就荒凉,也是曹魏军管的薄弱之地,即使大战,不至于硬碰硬大伤元气。

38、虽然刘伯温的举动有失分寸,但是他后来的举动让人们看到了他知道自己犯错了以后改过自新的态度和条件。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也要学习他这一种态度。人人都会犯错,但是要及时改正。

39、刘备把一个烂摊子扔给诸葛亮,自己拍怕屁股一死了之。

40、演义历史,是一种民族意识的混乱!塑造圣人,更是国民精神的萎缩!“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才是国民教育的导向。老子说得好:“圣人不死,大盗不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客观理智的看待领导人,是一个国家民主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专制统治才需要偶像,而偶像大多是用别人的血染成的,基础是愚昧!文明是以理性和民主作为保障的。而领导人的威信应该以尊重人才服务国家热爱人民而获得,除此之外的神乎其神都应该是笑话!另外,必须清楚,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勋爵的名言“权力倾向腐化;绝对的权力,绝对地腐化”(Powertendstocorrupt,andabsolutepowercorruptsabsolutely),是经过历史考验的人间真理!他还有一句名言是:“伟人几乎都是坏人”(Greatmenarealmostalwaysbadmen)。

41、(2)南怀瑾《论语别裁》:这一篇《诫子书》,充分表达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后人把诸葛亮这封信上的思想,换上一件衣服,变成儒家的。

42、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43、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44、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5、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46、杜甫对于诸葛亮是很欣赏,当年他流落到四川成都,也是经常去武侯祠,写下了好几首关于诸葛亮的诗作。那这首《八阵图》也是写于那一时期,而且整首诗意境高远,有着诗人的对于前人最深沉的敬意,还有就是对于诸葛亮一生的功绩的评价,正是这样的一种描写方式,也让这首诗显得很有特色。

47、TOP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48、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人人都说关羽是古今中外“义”的化身,我看诸葛亮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义”的化身,诸葛孔明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49、所以才会有蜀汉五次北伐,即使失了街亭、死了诸葛亮,蜀国仍然进退从容,存国达29年之久。

50、一碗热鸡汤指“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果刘禅不给力,你把他丢下,自己干吧。)

51、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 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 。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52、同样,作为战略高手,面对一个疲弱的蜀汉,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同样有着自己的着眼点。

53、但演义终究是小说,三分真七分假,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呢?

54、还有就是周瑜本来就是主战派,根本不需要诸葛亮的刺激。

55、尽管黄月英既聪明又贤惠,但她毕竟长得有点难看。

56、诸葛亮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

57、诸葛亮只是吸取这些学说的营养,却不盲目迷信这些学说。

58、据史书记载,即便是赤壁大战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诸葛亮也从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率领过任何一支军队。

59、曹操于误杀吕伯奢之后,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骇人听闻之言,并如一颗毒瘤深刻地影响了此后近千年的人文价值观。时至今日,仍是许多人奉为金科玉律的哲学宝典,可谓《三国演义》中祸害最广、毒害最深、贻害最久的一句“经典之言”。

60、所以后人评价《三国志》:惜墨如金、过于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