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画的解读
1、苏格拉底以惊人之语发表了最后之言:“现在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活着。究竟谁过得更好,只有神知道。”此话概括了西方古典哲学对待死亡的态度。(苏格拉底之死画的解读)。
2、苏格拉底有个朋友,叫阿帕拉多拉斯,他⾮常热爱苏格拉底,他说道:“苏格拉底,我⾮常难过,看着他们这样如此不公地判你死刑。”
3、(法)雅克―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局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图片)
4、除此之外,苏格拉底的众弟子当时积极参与了推翻民主政治的活动,这一举动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了一大部分人的利益,处死苏格拉底成了民众为保全自己利益的必要一环。
5、 第三层,也是这幅画真正的内核。画中的人数类比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里面的12个人。但是多出来一个,这个坐在床尾沉思的人——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是当时唯一不在场的人,他也是解释画中哲理的关键。
6、他认为,⼀辈⼦过着虔诚和正义⽣活,才是最幸福的⼈,⽽⾃⼰恰恰就是这种⼈。所以死⽽⽆憾。
7、如果说革命是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那么洞穴哲学家的献身,同革命者一样,目的在于将旧秩序中受桎梏的人带出,进入新的、真实的、善的世界。
8、克利托不再说什么,他对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男孩点了点头。这个男孩跑了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他带着一个端着毒药的男人走了回来。苏格拉底对来人说:“好吧,朋友,关于这类事情你一定知道得很多,我该怎么做呢?”那人说:“没别的,你只须将毒药喝下去并来回走动就行了,当你感到双腿沉重时就可以躺下了。”
9、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年-347年),西方思想传统奠基人之同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齐名。
10、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11、……所以啊,我的裁决者们。高兴一点看待死亡吧,并且记住一个真理: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他和他所有的一切都不会被神所抛弃……
12、这幅画距离法国大革命还有两年,所以这幅画可不仅仅是用于表达苏格拉底的英勇就义,而是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也是画中最动人的部分。
13、对于苏格拉底为什么会得罪民众,可以进行一下更深的解析,当然这是施特劳斯的观点。苏格拉底所惯用的辩证法实际上是一种剖析事物的方法,苏格拉底之所以被称为西方哲学之父,不是因为他创建了哲学或者是第一提出哲学性问题的人,在苏格拉底前,希腊已经有很多哲学家致力于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并对世界本原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苏格拉底不想沿着以前的哲学的路线走。他提出了一个命题,既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实际上为西方哲学的未来与发展暗暗规定了一条路线。认识你自己,它不只引发了哲思方向的转变,更引起了一场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前者表现为苏格拉底把希腊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上,把人们对自然与世界的考察转变为对人的心灵与与伦理的考察,后者则表现为试图从各种词汇中规定出一个普遍性与确定性的概念,既把理性精神。然而,想要在民众的这些词汇中提炼出一个具有确定意义的定义,必然会瓦解这些词汇在每个人脑中原来的定义,当然在苏格拉底质疑的全部词汇中,有一些无关紧要,而有一些词汇则不可质疑的,苏格拉底正是命葬于后一些词汇手里。这后一些词汇是法律、习俗与宗教信仰,这些词汇维系着城邦的稳定,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谈话或者是理性把这些词汇统统解构了,顺理成章,他本人自然成了可能威胁雅典人民与城邦稳定的危险人物。要知道,法律习俗与宗教信仰是一个民族在群体生活中慢慢约定而成的,它无法被理性重构和把握,因为它本来就不是按照理性的精神建制的,而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哲人们,思考事物的本质与形式是他们的使命与天性,作为缺乏理性根据的习俗与法律便不可能逃脱他们的质疑。
14、苏格拉底没做过正经的工作,整日游手好闲,最大的嗜好就是光着脚走街串巷,并且喜欢用他的毒舌评论所看到的的任何事物。
15、作 者: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
16、如果苏格拉底出现在现代的网络时代,多半会被认为是顶级“杠精”,被人人喊打。当然,在他那个时代,他也是个不招人喜欢的家伙。
17、再往拱门后望去,楼梯上还有三位表情哀伤的弟子,其中一位挥手向老师告别。如果我们仔细数一数,画面上一共出现了13个角色,是的,看到你已经想到什么了吧?
18、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
19、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20、柏拉图在讲述那个重回洞穴、失败了、被杀掉的哲学家的时候,一定会想到他死去的老师苏格拉底。摆脱桎梏的哲学家本不必重回洞穴,他重回洞穴是为了拯救被囚禁的同伴。不是所有真正的哲学家都愿意承担这种的责任:“看别人干尽不法,但求自己得能终生不沾上不正义和罪恶,最后怀着良善的愿望和美好的期待而逝世,也就心满意足了。”大部分的哲学家是这样的。但是,作为王的哲学家,需要某种为了整体而自我牺牲的责任。
21、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以毒酒一杯,在处死前关押的一个月中,法庭允许犯人的亲友探监。去监狱探望苏格拉底的青年中有位名叫克里同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无什么遗言时,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别无它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
22、久而久之,雅典人都讨厌这个智商奇高,口才了得,但总是爱秀优越的家伙。加之他生的丑陋(别被雅克·路易·大卫的画骗了),于是更不为人所喜。
23、不仅如此,他还认为雅典道德衰退,城邦已经像一匹怠隋的肥马一般昏昏欲睡,需要有一只牛虻来刺激,让它重焕活力。他就要做那只牛虻。
24、这张《马拉之死》现存于巴黎凡尔赛宫,木箱上没有任何装饰。感觉这张复制作品的水准比卢浮宫那张要高一点。
25、19世纪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尼采在他的著作《快乐的科学》《朝霞》等著作中曾强烈抨击苏格拉底,把苏格拉底称作“乐观主义的科学精神”的“始祖”。所谓“科学精神”,是指“最早显现于苏格拉底人格之中的那种对于自然界之可以追根究底和知识之普遍造福能力的体现”。
26、大卫没有指明画中人物的身份,但我们能从苏格拉底实际之死描述中推断,远处的背景里有苏格拉底的妻子赞西佩,她满怀痛苦地被带走。
27、英文名称:TheDeathofSocrates
28、艺术史资料对达维德以及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一致评述是,这些创作的动因,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宣传某种道德。我们也可以比较达维德的一系列其他的画作确认这一点。他创作于1785年的《贺拉斯兄弟之誓》、于1789年攻陷巴士底狱数周后在沙龙展出的《侍从奉还布鲁图斯其子的尸体》、为纪念马拉创作的《马拉之死》,这些作品一致地表达了勇敢与牺牲的高贵品质,这些品质正是法国革命运动所倡导的道德思想。达维德本身也是革命派,他是国民议会的成员,并且在拿破仑执政后,成功地成为帝国的首席画家。
29、有人说,晚年的柏拉图因为叙拉古的政治失败,放弃了理想国、哲学王的构想,开始认识到法律在现实中的重要作用,将哲学王的统治现实化为法律的统治,从“人治”发展为“法治”。然而,通过我们对苏格拉底之死和柏拉图正义学说的解读,我们在其中看到了柏拉图学说的一致性,也看到了《理想国》中西方法治的萌芽。它不是如何与现代法治精神相一致的那些规范和原则,而是构成西方法治传统——相信存在高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只有通过理性能够看见,它能够帮助人识别现实世界;强调人和国家的正义内在于主体自身,而不是关系之中;人对正义之事的执着,表现为那种从世俗桎梏中解放,进入理念中的世界,陷入的“巴库斯的沉醉”而忘我,是自我从旧秩序中走出,通过理念建立新秩序的“自我的革命”。
30、雅克-路易·大卫1748年生于巴黎,182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逝世,他是法国新古典主义运动最重要的艺术家。
31、他并不相信雅典城邦是由宙斯、雅典娜这些神守护的,在现在看来这当然是常识,但在当时这便被认为是不敬神,这可是大罪。
32、这张现存于卢浮宫的《大卫之死》是意大利画家Gioacchino Serangeli完成的,木箱上的那行字写着:没能贿赂我,他们刺杀了我。卢浮宫于1945年购得此画。
33、《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马尔曼松皇家博物馆藏
34、在就义的当天,苏格拉底与门徒最后的谈话,仍然围绕“正义”的问题。苏格拉底说,他相信有绝对的公正、绝对的善、绝对的美,只有运用单纯的、绝对的理智,才能寻找单纯的、绝对的实质。如何运用单纯的、绝对的理智呢?当灵魂凭肉体观察的时候,就会带入变化无定的境界,迷失方向;而灵魂独自思考的时候,就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因此,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就得甩掉肉体,用灵魂观看。那么,我们要求的智慧,要等死了才可能得到。
35、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它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36、苏格拉底是枉死的。柏拉图在《游叙弗伦》中记述了苏格拉底受审前,与宗教家游叙佛伦的一番谈话。游叙弗伦因家仆的意外死亡,控告他的父亲慢神,苏格拉底就向他讨教什么是敬神,什么是慢神。但游叙弗伦的回答却表明,他其实并不明了敬与慢的本质。雅典的宗教家尚且不明了敬神、慢神的本质,雅典普通民众却认定了苏格拉底慢神的罪名。
37、一辩后被判有罪。第二次申辩中,他强调自己是一个不图钱财、不治生业,不当将帅,不求闻达的人。作为一个哲人,苏格拉底较之他的人民更清楚看到雅典社会的弊病。为了拯救雅典和人民到处奔走呼号。正如苏氏所说,如今我一贫如洗,两袖清风,这就是一心侍奉神道的结果。这个神道就是知识分子的良知,正是他要承担和应尽的社会责任。
38、另外,苏格拉底之所以自觉饮下毒酒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法律不能被破坏。他坚定践行自己对理想世界的主张,即城邦必须有权威法律约束。在以后的很长历史中,苏格拉底都被认为是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伟人。
39、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40、其间,他的追随者还多次劝说并要帮助苏格拉底越狱逃走,但他却不愿意用错误的方式来对待错误。他自认为是一名雅典公民,就要捍卫雅典的法律,而他同样要捍卫自己的思想,所以,他唯有赴死,以身殉道。
41、后世有人认为,苏格拉底是惧怕衰老,所以一心求死。而他也明白,彼时的他如果死了,将给后世留下多大的震撼,尤其是在雅典这么饿一个以言论自由为名的地方,他将用自己的死讽刺这个自由之地。
42、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
43、我想,这句话作为对苏格拉底的评价就差不多够了。
44、他认为当今法国需要寻求新的出路,这便又是一个表达传承的意义,因此画家在柏拉图的座位底下,刻下了自己的署名,表示要与柏拉图在一起,来体悟苏格拉底当初为了真理,抵制权威并为之牺牲的崇高精神。
45、他当众要求雅典政府宣布他是公民英雄,并且余生可以享受雅典市政厅提供的一日三餐。而对于自己的“罪责”他认为一点金钱就可以完全抵过。
46、根据当时雅典的法律,如果被判有罪的人承认自己的罪行便可以请求宽恕,这等于让苏格拉底承认自己的行为是有罪的,无疑是要他自己否定自己的思想。
47、那么,我们和外国打仗的时候,健康的⼈被征调当兵,战死沙场;⽽疾病的⼈免于打仗⽽活了下来。这时你说那个是好,那个是不好?”
48、大卫在人物塑造上既保留了古典主义的造型规则,又着意于人物精神面貌和情感联系的刻画,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本质特征。
49、在柏拉图的角色中,展现出严谨的伦理现实,这与画作整体意识和构建相违背,并且自接下来短短的几年里,法国大革命的崇高理想,也会被随之而来的恐惧所打破。
50、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
51、但是,由于苏格拉底生前特立独行的为人风格和颠覆性的哲学理念,使他在身后也受了不少争议。自19世纪兴起的非理性主义在欧洲的迅速传播,关于以苏格拉底等人为首的理性主义者的争议也此起彼伏。
52、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53、作品:《荷拉斯兄弟之誓》;作者:雅克·大卫 ;完成时间:1784年
54、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它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55、当时的哲学家比较关心的是自然哲学,他们喜欢探究宇宙的本源,比如认为宇宙是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构成的等等,苏格拉底却关注的是社会、伦理。
56、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
57、两位激进政治改革人物都推崇这幅画作,使它广受欢迎。
58、苏格拉底被判处死罪之后,弟子们买通了狱卒,想让他逃走,然而作为智者的苏格拉底,选择了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59、出身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758年父亲去逝,由其叔父和建筑师德麦戎抚养。他最初的绘画老师是他的亲戚,著名的罗可可画家布歇。之后于1766年和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历史画家维恩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