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死因背景
1、根据这些解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几乎没有时间从事哲学的原因。
2、(法国雅克-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1787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3、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信仰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
4、好象是说猴子吧,说猴子最早是不会吃香蕉的,它们并不知道香蕉能吃,更不知道香蕉属于好吃的食物,直到有一天一只猴子突然尝到了香蕉的美味,而且没有发生任何的病变死亡现象,于是这个部落里的猴子都学会了吃香蕉。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相隔千里之外、甚至几千里之外的并没有任何联系的猴子也都学会了吃香蕉。并且这个时间的间隔也并不会很长。
5、Science最早是翻译成格致的,后来康有为,在日本出书目志,在科学入门,科学之原理两本书里面,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文。后来严复也开始用科学来翻译science,然后慢慢大家都用科学来翻译了。实际上,用格致来翻译会更有道理。(苏格拉底死因背景)。
6、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苏格拉底死因背景)。
7、公元前399年春天,诗人迈雷托士、修辞学家赖垦、复辟民主政府中的政治家安匿托士控诉苏格拉底慢神和蛊惑青年。苏格拉底辩护自己没有,但陪审团仍以280票对220票,宣告年已70岁的苏格拉底有罪。审判官采用原告提议,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8、儒家认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人力不可强为。
9、那么,如果,碰巧、或其他什么偶然性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囚徒一不小心地回了一下头,看到了身后那些在前面墙上投下影子的真人呢?人类岂不是一下子觉悟了,真相大白了吗?No,情况可能更糟:因为他习惯了观看影子,他会以为那些真人是影子的投射,真人是影子,影子才是真人。前世的多少次修行、盼望,才换来的这一次回眸,却使他陷入迷狂。由此,一个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在柏拉图的笔下,成为一出希腊的悲剧。
10、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11、唯物主义者认为,生命至上,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人都是要死的。重在生命要活得有价值。
12、尽管他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13、第二步,人的灵魂在身体出生之前就存在了。首先,绝对的知识是依靠回忆的。比如绝对的圆,绝对的善等等这类现象我们在现实中从来没有见过,不可能从经验中学到,但是正常人的观念中都存有这类知识,这说明在人类出生进入现实世界之前头脑中就已经有这类知识了。而苏格拉底又认为,人类之所以不能画不出绝对的圆,做不到绝对的善,正是因为人类的灵魂受困于身体,肉体的存在让人产生欲望,比如贪欲,性欲,食欲等等,人的灵魂因为这些肉体欲望的污染而无法从现实中获得绝对的知识,但是头脑中仍然存在关于绝对知识的概念(比如我们都可以想象存在一个绝对的圆,也可以想象绝对的善这个概念),这说明,灵魂曾经独立于肉体存在,因为这样才能不受肉体欲望干扰而获得绝对知识,而这只能是人类出生之前,灵魂还没有进入肉体的事。以上虽然没有正面灵魂在肉体死亡之后还可以继续存在,但证明自己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接下来,就需要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的证明。
14、人类的发育期大约是18年,按照上面的公式计算,人类的合理寿命应当是120岁。
15、在法庭上,苏格拉底拒绝认罪,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我的言行一直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法庭不仅不应该审判我,而且应该赐给我荣誉,让我到卫城的圆顶餐厅上免费就餐。”
16、第一季节目数量为10期,现已更新完毕。谢谢关注!
17、Science本来没有分科的意思。代表分科之学的另一个词是discipline,学科。
18、意思就是说,年轻人并不知道自己无知,而苏格拉底却知道自己无知,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苏格拉底认为:知道自己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也就是那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这说起来很平常,但要承认自己无知可不是一件小事,这需要勇气和智慧。
19、在这点上,笔者对罗素很困惑:如果乌托邦是指完美的被神或人设计的社会,托马斯·莫尔的“亚马乌罗提城”、巴黎公社、苏维埃是乌托邦,“那流蜜与奶”的应许之地、早期基督教教会、中世纪的弗朗西斯修道院、直至十五世纪德国新教激进派托马斯·闵采尔的弗肯豪斯城.....就不是乌托邦?政治的乌托邦,是乌托邦;宗教的、教会的乌托邦就不是乌托邦?或不会变成政治的乌托邦?罗素是无神论者,为何在此作出一个偏向有神论的结论?但是,在此仅提出问题,还没有答案。
20、而整体看来,孔子毕生所宣扬的,不过是自己的一己政见,围绕这种政见,自然也会涉及价值观的宣传,包括仁义礼智信以及诸多教育理念,但核心依然是政治。既然是政治,是不允许不同的政见存在你对我也对的情形的。是以,争鸣的结果必然是你死我活,这种思路和传统在后世愈演愈烈,直至董仲舒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谓登峰造极,以致两千年过去,谭嗣同犹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这里的“大盗”,不止是政治的大盗,也是思想的大盗。这个大盗,钳制着整个社会一动不能动,动辄得咎,直到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
21、 苏格拉底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逃避死亡会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22、但是,由于苏格拉底生前特立独行的为人风格和颠覆性的哲学理念,使他在身后也受了不少争议。自19世纪兴起的非理性主义在欧洲的迅速传播,关于以苏格拉底等人为首的理性主义者的争议也此起彼伏。
23、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24、人生只有两个阶段,一个是生,一个是死。所以,探索生和死是哲学家永远的主题。
25、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他认为无论用什么手段来苟且偷生,都是对邪恶屈服、对德行的背叛。这是苏格拉底绝不能接受的。
26、从前,在希腊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名叫苏格拉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来投奔他,向他学习聪明智慧。他讲了许多开心的事情。他讲述的方式非常生动,所以听的人都不感到厌烦。
27、此外身体用爱欲望恐惧以及各种想象和大量的胡说充斥我们,结果使得我们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进行思考,发生各种战争革命争斗的根本原因,都只能归结于身体和身体的欲望,所有战争都是为了掠夺财富,而我们想要获取财富的原因在于身体,因为我们是侍奉身体的奴隶。
28、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的宇宙观,是一种数学宇宙观。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是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另外,柏拉图在人文、经济、法律、教育、爱情等等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学说。
29、我比别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30、 《苏格拉底之死》这幅画本身并没有渲染悲伤,但是看这幅画的人却感到悲伤气氛扑面而来。一个人的目光不管落在这幅画的那个地方,这个人的全身就会被一种悲怆和凝重感紧紧地包裹住,这一切都源于苏格拉底最后一课中听讲学生们的情绪。大卫在《苏格拉底之死》中的各种表达都指向这一点:这其实是苏格拉底在利用最后一点时间,为他的学生和朋友以及爱听他演讲的雅典市民上最后一课。面对苏格拉底如此悲壮而又悲伤的最后一课,确实令人心情各异。克里托右侧的那个听课者,听着听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忍不住垂下头,用双手捂住了眼睛,只留下耳朵听他的老师讲述。终于讲完最后一课的苏格拉底,到了和人和时间和神告别的时候了,苏格拉底说,“别了,阿波罗和阿耳忒弥斯!别了,提洛岛上他们这对著名的孩儿。”站在拱门下穿着绿色衣袍,始终不敢近前的那个学生,听到这句话,痛苦得双手抚墙。站在苏格拉底左侧靠墙的阿波罗多洛,听到苏格拉底的这句告别,放声大哭起来。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说,“阿波罗多洛的哭泣一直没有停止过,而此刻禁不住嚎啕大哭起来,使屋里(牢房里)的每个人更加悲伤,只有苏格拉底除外。”4在大卫的画中,克里托坐在苏格拉底对面,仰着头注视着这位伙伴,按在苏格拉底腿上的右手,似乎在给这位将死的哲学家提供安慰与力量,似乎只有他还能冷静地听完苏格拉底的最后一课,不过,按斐多说法,“其实在我之前,克里托止不住流泪而站了起来”(《斐多篇》)。在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中,坐在床脚的柏拉图一直记录着老师的讲课,此时也停止了记录,低下了头,连卷纸也掉在地上。就连那个死刑监刑官,他一只手把毒酒递给苏格拉底,但也不忍看到苏格拉底接过毒酒的场面而掉转了头。其他和他们的老师具有同样信念的学生,此刻也陷入了沉默之中,整个牢房陷入悲恸之中。不过确实如柏拉图所说,“只有苏格拉底除外”!苏格拉底仍然手指上苍,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要论证的命题论证清楚。
31、爱奥尼亚战争在公元前404年结束后,雅典面临严重的经济动荡,其中斯巴达人挫败了雅典人。到了这个时候,苏格拉底在雅典的精英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质疑那些权威人士和几个世纪以来传播的信仰。
32、实际上,最早的哲学家都是科学家,在西方,哲学跟科学不分家。
33、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34、 苏格拉底初次申辩结束后,500人议会进行投票表决,以281票对220票判决苏格拉底有罪。接下来,苏格拉底再次发言,当时苏格拉底可以提请用交纳罚款来代替死刑。但苏格拉底说道:“我从来没有过过普通人的平静生活。我不关心大多数人关心的事,挣钱、有一个舒适的家、担任文武高官以及参与其他各种活动。……一个穷人成为公众的恩人,把时间花在对你们进行道德训诫上,怎样对待他才是恰当的?只能由国家出钱养他,此外没有更恰当的办法……”
35、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有西方人爱智慧的意思。
36、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苏格拉底表现出的是一种超然的赴死态度,这种超然的死亡态度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讲的不怕死,而是一种以死为乐的态度。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曾经详细记录了赴死的苏格拉底在监狱中服毒而死的情景。
37、制作这个节目是为了讲述普及类的西方文化典故(西方文化“梗”);以讲述故事的形式进行,夹叙夹议。节目的特点是:不光讲这些“梗”的由来,还会提到它们被使用或被引用的例子;因此,节目里会推荐相关书籍或影视作品等,以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这些典故。
38、假使把所有的人的灾难都堆积到一起,然后重新分配,那么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一定都会很满意地取走他自己原有的一份。
39、关于死亡的界限,最早以肺部呼吸是否停止为判定标准。后来以心脏是否停止跳动为标准。再后来,由于医学的发达,又以脑神经是否死亡为标准。
40、有的人因为生活失意,失去了生的乐趣。“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再无作为,虽生犹死。
41、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42、也有许多人并不是因为生理上的衰老而死。他们是因为其他的种种原因而提前死亡。
43、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44、 斐多篇记录了死前苏格拉底与弟子的对话。
45、还有许多人在战争、瘟疫、地震等灾难中提前死亡。
46、在二千四百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遭遇了一场彻头彻尾的大冤案,但他用生命捍卫了思想的尊严,在监狱中演出了一场令后代人心灵震撼的生离死别。他的忠实学生、门派传人柏拉图,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哲人临终前的言谈举止,令我们瞻仰到这位著名知识精英面对死亡时的优雅和高贵。
47、人类文化传统中存在相当丰富的艺术图像。19世纪开始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正是从古老的艺术品中——建筑、碑刻、神像、雕塑、壁画、金银器、钱币等——猜想、推论和解读古文明的密码和讯息。这些艺术图像与文字文献一样,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的表达。以这些艺术图像为主体,通过借鉴艺术史学家潘诺夫斯基开创的艺术图像学的研究方法,解读图像中的法律主题及其蕴含的历史和思想,是“法律思想与艺术图像”专栏的初心。
48、而苏格拉底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只为开启民智而辩论,只为追求真理而思考,尊重不同,包容异见。这种理念后来开枝散叶,奠定了西方重视逻辑、崇尚思辨的学术传统,继而为科学、民主、自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爱因斯坦曾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