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教育思想
1、有稍具系统的心理学思想,提供了一份值得清理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历史遗产。中国古代虽无“心理学”这个概念,但和外国心理学一样,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包含在哲学里面的。(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中国出现,是在清朝末年西方近代科学被介绍到中国来以后。)
2、一曰存养。所谓“存养”就是“存心养性”的简称。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从另一方面来说,“存养”又是为了不使本心丧失。“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同时,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说,“存养”是为了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3、学习方法:重视自觉,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4、朱熹编写的这些儿童读物,都把宣扬儒家思想放在首位。如《小学》一书乃博采六经、史传以及孔子后学著作中有关忠君、孝亲、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故事、训诫等编写而成,集中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正如朱熹自己所言:“修身大法,小学备矣”、“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之书”(《朱子语类》卷七),那是做人的样子。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还拟订了许多道德教育规范:“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并强调“学者学此而已”(《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朱熹又在《德业相劝》中说:“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童仆,能肃政教,能事长上,能睦亲故,能择交游,能守廉介,能广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难。能导人为善,能规人过失,能为人谋事,能为众集事。能解斗争,能决是非。能兴利除害,能居官举职。”上述列举的这些“能”,要是真能做到,那就成为一个尽善尽美的人了。这虽是朱熹写的《增损吕氏乡约》一文中的条文,但也可以说是朱氏的道德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5、持志: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朱熹的教育思想)。
6、 展示了我国古代小学教育的部分面貌、理念,也为朱熹及宋代理学思想的研究者提供了一部参考文献。
7、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的教育思想)。
8、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这就是“太极”。
9、(4)教育方法:注重自学,提倡学术之间的交流。朱子读书法(口诀 心志体力渐熟)
10、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制订缜密的教育规章制度的教育家之一。朱熹主张采用严密的教育方法,让学生遵照一定的规范行动。为此,他在办学过程中曾拟定了《白鹿洞书院教规》、《童蒙须知》和《训学斋规》等缜密而严格的教育规章制度。他在《童蒙须知序》中说:“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他在《须知》中逐目条列,编为守则,对蒙童的生活、学习、言行等各方面,无不详细说明,严格规定。
11、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朱熹强调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的原则。就循序渐进的原则说,他认为各种不同的书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讲习,“通一书而后及一书”;同一部书,“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J同一篇章文句中,必须“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就熟读精思的原则说,他主张在反复练习中做到学思结合。
12、朱惑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核,皆以明此而已。"
13、如何能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习惯呢?朱熹认为须从具体的日常事务入手,所谓“圣贤千言万语,教人且从近处做去”(《朱子语类辑略》卷二)。为此,他主张培养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社会伦理具体化和条理化,让青少年遵照履行,为使他们“洒扫应对,入孝出悌,动罔或悖”(《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朱熹在其撰写的《童蒙须知》中,对儿童衣服冠履、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洒扫应对、读书写字等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都按照儒家的标准作了具体规范,比今天的《小学生守则》还要细致,要求青少年遵循不违,诚履笃行,庶几将来“自不失为谨愿之士”,甚而“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童蒙须知》)。
14、333/311带学系列⑥: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15、(3)教学内容:大学主要学习“四书”和“五经”。
16、③首创《须知》《学则》,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17、通过朱熹的主要思想,我们可以深刻总结出他主张的关于人们“修身”、“灭欲”来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提升自身个人价值的观念,由于其主旨思想明确,论述详实,作为历史悠久的儒家文化的重要领域和思想不断传承,它的传播与教育有利于提高现代人们的道德水平,完善个人素养。
18、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1173年,朱熹作《重修尤溪庙学记》,并为尤溪学宫题写《明伦堂》匾额,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教育思想。朱熹19岁登第后,除了在地方上当官7年(一说9年),在朝任侍讲46天,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讲学传道,著书立说。朱熹一生从事教育,教化民众,可谓桃李满天下。据《紫阳朱氏建安谱》记载,朱子门人可考者有蔡元定、真德秀、彭龟年等321名,不仅具名姓,且附列简历。明人伦的教育思想在他本人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佐证。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朱熹提出教育分两个阶段,8至15岁入小学,15岁之后入大学。“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朱熹主张以小学而言,主要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至于发掘和探究事物之理,则是大学教育之任务。“大学是穷其理”,“小学是事亲事长且直理会那事,大学是就上面委曲详究那理,其所以事亲是如何,所以事长是如何”(《朱子语类》卷七)。故若小学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到得渐长更历,通达事物将无所不能”(同上)。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近思录》卷九注文)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结合当今的九年义务教育来看,许多十五六岁的学生上完初中就失学了,很让人担忧。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学校教育是否有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呢?
19、 这本小书作为我人生中第一本独立撰写的学术著作,我也要送给我那顶顶可爱聪慧的女儿,愿她茁壮成长,一生幸福安康!
20、 本书除了“导论”部分之外,共计七章。第二章分别对“礼乐哲学”“朱熹礼乐哲学思想”等概念做了阐释,并大致介绍了朱熹礼乐哲学思想得以产生的思想与学术背景。第五章是全书的主体部分,以礼、理结合为理论基础,以理气二元结构为分析框架,分别从形上学、价值论、实践观三个维度对朱熹礼乐哲学思想展开了论述。第六章则从礼乐经典诠释及义理建构两个方面分析了朱熹礼乐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第七章简要介绍了朱熹礼乐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21、殿前大门两侧悬挂3幅抱柱联,一幅是赵朴初撰并书,联曰:“千古敏以求,性天学述二程子;三字‘不远复’,心地功行九曲溪。”一幅为清康熙御笔:“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22、读书应该按一定次序,不要颠倒;读书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
23、教育作用:"存天理、灭人欲",也叫"明天理,灭人欲"
24、《易》是为《易经》(《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所做的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孔子对《易经》的解读。
25、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要付诸于实际行动。
26、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27、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不要先入为主;涵泳,是指读书要反复咀嚼,细心品味。
28、(3)教育内容:以“学事”为主,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29、他还在一首诗中勉励学生“珍重个中无限乐,诸君莫苦羡腾骞。”所有这些都表明,朱熹在开办书院和州县地方学校中,表现了反科举制度的精神。自宋以来,书院制度的发展,自由讲学风气的提倡,学者研究风气的浓厚,都与他有相当的关系。后来书院的办法,也差不多都是以《白鹿洞书院教规》为准。
30、朱熹不仅自为山长,亲自给学生讲学,并常请当时知识界的名流如陆象山等来院讲演。他还亲自拟订《白鹿洞书院教规》,并在教规中批评当时的教育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办学之意,莫非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今之为学者,既反是矣。”在《静江府学记》中也认为科举制度是“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
31、教育的作用在于发挥“气质之性”中所具有的“善性”,即“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32、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重视自学,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33、他认为,所谓理,就是太极,以太极生万物,四象,八卦等等,天地一切,无不从这个理字而派生,而演进。理和气相互依存,依赖,彼此影响,所以理在前面,气追随其后,理为主人,气为仆从。
34、 师范毕业我被分配在了一所偏僻闭塞的乡中心小学教书,三年后又成为了相邻一所中学的初中英语教师。在整个工作期间,我通过成人教育断断续续获得了大学专科和本科学历。因此我严重“先天不足”,那简直快要低到尘埃里去的第一学历让我在博士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时受到了歧视;而且“出道”很晚,当与我同龄的一些学者“三十而立”,已有所成就时,我才刚刚结束十年的山村中小学教师生活,考入重庆师范大学师从孔毅教授攻读伦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才开始对什么是“学术”有了真正的了解。
35、这本书认为应当从六岁以前的儿童的自然特征出发,教给一些有关他们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基本观念和生动印象,而朱熹关于学前教育的论述,比夸氏的《母爱教育》一书要早四百多年;比瑞士著名敎育家裴斯泰洛齐在十九世纪初写的《母亲读物》则要早六百年。
36、朱熹认为只要是有价值的书籍,都是能给人以思想、睿智的。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则应倡导创造性的阅读。爱默生说:“当心灵被劳动与创造所激励时,则无论阅读何书,每一页都会变得熠熠闪光,意蕴无穷,每一句话都意义倍增。……我们觉得作者的见识有如天地一般宽广无边。”
37、朱熹虽然强调青少年的“行”,但并不等于说不重视“知”。他认为要形成青少年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还必须同时向他们灌输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这正如他所指出:“为学之实,固有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朱文公文集》卷《答曹元可》)他形象地以眼睛和脚的关系来比喻行和知二者的关系:“知与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卷九)行与知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四
38、朱熹一生编撰了多种理学教材,其中影响最深广、最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
39、②他的读书法主要是强调如何学习书本知识,忽视了书本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40、学习内容: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
41、朱熹所提倡读的书,主要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
42、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3、(2)教育内容的重点:"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44、“欲”是一个人生活的动力源,灭“欲”就是灭人性。
45、朱熹认为,人性,应该“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们的物质欲望应该承认,对佛教中“无欲”有所怀疑,万事万物都必须根据理才能成功。
46、《书》,又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现通行版是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
47、要抓紧时间,勤学苦练,反对悠悠然;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48、《春秋》又名《麟经》,鲁国编年史。原由鲁国史官所编,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 《春秋》是我国从古至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49、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婺源人(原属安徽,今江西)。他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对后世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朱熹十八岁登进士第,六十九岁罢官还乡。五十年中,他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等省担任地方官吏十四年(其中做过南宋宁宗皇帝的老师四十天),私人讲学先后约三十六年,占大部分时间。即使在任内,每到一处也积极开办书院和州县地方学校,提倡所谓“移风易俗”的教化。
50、这是朱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法。
51、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发展史第一个纲领性学规。
52、 深深的感恩除了两位导师及其他各位师长,也要送给我的众多亲人。由于我两岁时母亲去世,亲人们给予了我远超一般亲情的呵护、疼惜与宠爱。至今想起来,我的眼眶都会禁不住有些潮湿。他们给予了我太多太多,而我却少以为报,殊为憾事!
53、以上情况表明,对于朱熹的教育思想的评价是相当复杂的。朱熹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人们历来抱有不同的态度,有着不同的评价。封建统治阶级把朱熹捧为“圣人”、“大贤”,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大发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追封朱熹为“太师”、“朱夫子”,并把他的牌位抬进了孔庙。五四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以后,三十年代出版的有的中国教育史,在写到朱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部分,存在着偏于摆史料,少给或不给评价的客观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