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及故事
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释义: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2、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3、误解:“愚不可及”出自《论语·公冶长》,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孔子的名言及故事)。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5、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6、孔子对于弟子的教诲,讲究“里仁为美”。想像颜回似的长期与“仁‘’相伴,孝顺当然是首当其冲的。
7、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8、(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出自《论语》。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其他人。这句话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世原则。
10、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11、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1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孔子《论语》——释义: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13、“朽木不可雕也。”这是再熟悉不过的一句老话了。这句话传了几千年,我们听了几千年,也说了几千年。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释义: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16、真相:后半句的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1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论语》
1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9、《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20、丛书包含五个分册,蒙学经典《三字经》,培养孩子与人为善、谦虚向学的品质;生活教材《弟子规》,教孩子学会规范言行,知仁义,懂礼仪;古典百科《千字文》,让孩子在琅琅吟诵中感受前人的智慧;而脍炙人口的经典唐诗和活泼有趣的成语故事,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文化修养,还能让他们活用语言,学会出口成章!
21、真相:后半句的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2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上)
23、当你成功时,他告诉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4、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25、从学情来看,十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最应该去背诵记忆的应该是那些能为一生起到重要作用的经典著作,《论语》无疑是公认的!
26、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7、孔子语录: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孔子《论语》
28、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9、孔子语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孔子《论语》
30、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
31、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释义: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32、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音乐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
33、(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34、 全球化时代的当下眼光。在1974年“批孔”的高潮期间,梁漱溟先生曾经以惊人的勇气与胆识写了一篇题为《今日我们如何评价孔子》的文章,无畏地站出来为孔子说话。总的来讲,梁氏对孔子持一种“过分抑扬,贤智不为”的态度,并相信“近二千年孔子的价值到今天而一大变,固非到此为止,行且有不远而复者”。这大概是当时最孤独的一种声音。但历史不会停止脚步,我们最终还是在21世纪到来之前走出了“批孔”的迷狂,而且,今日的我们确乎已经见证了梁氏有关孔子价值“行且有不远而复者”的论断或预言的实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正面评价和充分肯定孔子、儒学和中国文化价值的声音和热情日趋高涨,那么,我们又当如何来看待这样一种现象呢?是否意味着尊孔时代的重新到来呢?在我看来,要认清这一现象的实质,必须明确我们的时代定位,也就是说,只有对于我们究竟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有一种明确的意识,我们才能具备审视这一现象的适当视角和眼光。略言之,我们当下所处的乃是一个全球化时代,而全球化的趋势又激发起了人们强烈的地方性的文化自觉或文化认同意识,这种意识昭示于人们的是——这是一个多元文明竞争并存的全球化时代,生存在这样一个时代,一方面人们应努力寻求有关“全球伦理”的共识,一方面还须审慎明智地维护自身地方性的文化身份与民族特性,只有维持这两个方面的微妙平衡,才会增进世界多元文明间的和谐相处与彼此之间的依存共生。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我认为,全面尊孔或全面批孔的时代不会重新到来,而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这并不是说没有人再会抱持简单地尊孔或简单地批孔这样的对待“孔子”的两极态度了,但我深信,简单地尊孔或简单地批孔这种两极的态度,已不可能再赢得人们的普遍认同和强制性的一致遵从了。
35、对于像宰我这样不孝之徒,孔子的批评还是很严厉的。
36、(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7、 如果我们还能严肃认真地对待孔子的话,我们当深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孔子之于我们,在过去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今日能够意味着什么?在未来又将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不可能有定论,争议肯定会不断地持续下去,然而,孔子的故事也将会因争议而一再地被人讲述。而且,在我看来,从一个不会结束的故事的角度上讲,把孔子看作是中国文化“活的传统”(而非死的偶像)的代表或象征也许是一个富有深远意义的视角。讲述孔子的故事,也就是讲述我们自身活的文化传统的过去与未来的故事。
38、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39、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40、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41、《读论语学成语》这本书的练习题量在七百道左右,考核时老师精心筛选了不到四百道题,分为近义成语、反义成语、看意思说成语、看成语说论语原句和成语运用五种题型。每个班级还特别邀请了10位家长来当考官和老师一起检验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42、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43、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也有义务将国学经典、文化瑰宝传承光大!
4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5、真相:我们来看原句,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高明的举动,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46、孔子语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47、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8、从考核结果来看,四年级每个班都涌现了一批学论语特别优秀的孩子,比如四(2)班的万芊芊同学,立志要背诵全本的《论语》,并要到曲阜游学感受儒家的文化氛围,她刻苦努力,身体力行,被老师誉为“万颜回”,李浩霖同学广学多闻,亲手绘制了孔子和部分弟子的名录,被誉为“李博学”。四(5)班的罗培致和吴雨轩同学对孔子的一生特别感兴趣,对孔子弟子的故事也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49、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说什么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50、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1、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5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3、(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54、一直以来,孔子都把颜回作为学生的榜样,不止一次的表扬和称赞颜回,勤奋好学是颜回的最大的优点。
55、(《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57、真相:这句其实是互文见义。其实原意是:“仁智者乐山水,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多少人还在洋洋得意:我喜欢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咯?
58、所以以后再有人用这句话逼婚,你都可以噎回去了。
59、(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60、而同样的问题冉也曾问过孔子,孔子的回答是这样的:“可以直接去实施。”这件事的全过程都被公西华给看到了,公西华很困惑,就问了孔子原因。孔子说:“这是我在因材施教呢,冉这个人比较畏首畏尾,做事情不果断,如果我的言论能让他勇敢,何乐而不为?而子路这个人的性格还是比较草率的,他需要别人的深切指导,才可以更好的去完成任务。”
6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6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63、君子处世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警惕贪恋美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盛,要警惕争斗好胜;等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退了,要警惕贪得无厌。
64、有教无类——释义: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65、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66、孔子语录: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
67、(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68、李文君老师为全校语文老师上了一堂《论语》教研课
69、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70、译文: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71、孔子语录:《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72、 所谓“孔子”之名的三层含义,是说当人们谈论“孔子”时,并不只是指涉孔子本人这唯一的含义,事实上“孔子”之名所指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73、 真相:后半句的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74、《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75、孔子登上东山感觉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俯览天下,感觉天下也小了。孟子也曾讲“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这都是说立志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提升境界。孔子起于累土,最终居高临下,有着非凡的气质和自信,其思想境界,超越了芸芸众生,故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7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77、孔子语录: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孔子《论语》
78、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没有错误,但大家却都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79、(简析)公平公正能使人明晓事理,偏听偏信会让人愚昧糊涂。公正使人明智,偏私导致昏暗。明白事理者,就能明察秋毫,处事公平合理。偏私之人则恰恰相反。此句揭示了“公”与“偏”、“明”与“暗”的辩证关系,在当今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80、当你愤怒时,他告诉你:“小不忍则乱大谋。”
81、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82、朝闻道,夕死可矣。——释义: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8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释义: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8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释义: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85、(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86、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
87、孔子语录: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88、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释义: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89、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90、真相: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读”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91、孔子问宰予,你这样做的话觉得安心吗?宰予回答说:“安。”可见孔子对宰我理解的孝道很不满意,并且直接批评他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