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例子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文学意象实际上都是观念意象,它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分为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的意象,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有如下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以表述哲理观念作为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文学,就是意象艺术,这就使它与以再现生活为目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意境区别开来,形成了人类审美理想表现形态的又一类型。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这里的‚象征‛,是取狭义的象征论。对于狭义的象征,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象征一般由这两种因素构成,‚意义的表现‛是一种‚感性的存在‛物,如金字塔,陵园或纪念碑等,或者是一种形象如《变形记》中的大甲虫,也就是说象征的‚意义的表现‛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已经变成某种意义的载体了。所以这种形象,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这便成了判定一个艺术形象是不是象征意象的可靠尺度。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是象征意象。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荒诞‛的概念便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了。其一是指形象上的荒诞性。如神话中的刑天,头被砍掉后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战斗;二是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文学更是刻意表现人类生存的困境与荒诞,如《等待戈多》,总之形象上的‚愈出愈奇‛,生活逻辑上的这一‚不可思议‛,是古今意象的一般特征。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在相当长的时期,艺术思维被理解为形象思维,即从具象到具象,始终离不开具象的思维,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至少意象创造的思维特征,便是抽象思维直接参与的思维。事实上,生活中的客观物象与主观的抽象思维完全对应的情况是非常少的,因此作家艺术家在创造意象时就必须对客观物象进行选择、改造包括组合和重新设计等,由于意象的设计要一点一点与所表之‚意‛取得对应,生活本来的样子便被打破,从而形成奇辟荒诞的形象形态,严格地说,它已不十么‚客观对应物‛,而是亠种‚人心营构之象‛了,这种主观性在抽象型意象中会发挥到极致
2、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例子)。
3、文学体现心量,历史体现知量(识量),哲学体现智量。文学体现心量,指的是文学体现丰富的情感量、情思量、良知量。也可以说是诗量、“气”量、歌哭量、泪水量。(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例子)。
4、文学理论的对象是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对象,具体的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从这个总的对象出发,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的任务不是任意划分的,而是根据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提出的。
5、阅读下面这篇微型小说,写一篇赏析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6、比如沈从文的书改名叫《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俄国诺奖文学大师蒲宁以一本《我的青春是一场烟花散尽的漂泊》光荣身居郭敬明之列。
7、10为什么只有经过作家体验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生产的现实p110
8、①文学具有审美形态性质这就表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也就是审美和意识形态复杂的缠绕在一起,其既是审美的也是社会的
9、即审美性意识形态性,知识两者的复杂组合,文学既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态度看: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10、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11、10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学意境的理解程度,特别是对其特征有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这些特点加以精炼的说明,该题的关键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例说明。
12、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
13、什么是主题和母题?二者的区别是什么?(10′)
14、 爱尔兰现代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代表作
15、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解释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16、“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写出这段话的出处和所包含的理论内涵。
17、文学理论形态多样性的依据是因为文学活动作为文学理论的客体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所以文学理论的形态与这个客体的特征与视角密切相关。对同一认识客体可以从多种视角关照。所以文学理论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18、在诸多的体裁分类法之中,在目前流行的主要有两种,即‚三分法‛和‚四分法‛。‚三分法‛是欧洲文学史上传统的分类法,它起源于古代希腊的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不少美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在文学分类上,基本上都按照亚里斯多德所制定的准则,原则上把文学分为这样三类,然后在每一大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如黑格尔《美学》第三卷、第三部分、第三章关于‚诗‛(即文学)的部分里,就是把‚诗‛分为史诗、抒情诗、戏剧体诗这样三大类来加以叙述的。别林斯基在《诗底分类和分科》等文中,同样是采取这种分类法。这种分类法迄今在欧美各国仍然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像韦勒克、沃仑合著的《文学理论》在论及文学类型时,也完全依据‚三分法‛。‚三分法‛在‚五四‛以后介绍到我国来,但由于与我国传统的文学分类法差距较大,在实际运用中,至今仍很少为人们所接受。
19、美国学者劳•坡林——〈谈诗的象征〉“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
20、刘老头不上当,说,我不唱。我一听见这歌就难受。经理是何等精明的人,马上听出了一点端倪:您当过兵吧?老刘点点头。
21、与其他老师互动提出问题并将重点语法划出清晰明了
22、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3个主要分支,就文艺学作为3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而言,文学理论侧重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按照韦勒克的看法,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文学史侧重对文学作历史的研究,文学批评侧重对文学作现实运动状态的研究,三者密切相联、彼此包容。文学理论既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吸取营养以促使理论体系的形成,又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历史的知识及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观点评判作家、作品,吸收已有的文学批评的成果,探求文学发展、运动的历史规律。文艺学同哲学、科学,特别是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有多方面的联系。它从哲学、美学取得自己的方法论基础,还常常借鉴以至移植自然科学,尤其是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法。文艺学同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等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更加广泛明显。
23、《人间词话》说“东坡词旷,稼轩词豪“,你觉得对么?结合两人的词谈谈自己的理解
24、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据以分析、评价和判断文学作品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或准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包括了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25、艺术标准——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可以说是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艺术标准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即意蕴批评
26、“喏,头露出来了!”他的同学趁机起哄。七八个脑袋立刻一齐凑向阴沟洞。“缩回去了,等会儿还会出来的。”不消十分钟,阴沟边上已围上了几圈人,外圈的人焦急地向里层的人打听:“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白毛老鼠,绿眼睛,连尾巴两尺长。”“哟!”
2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28、有钱,有权,有颜,远比不上有才、有学识来得重要。
2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30、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所运用的语言并不是语法意义上的“语言”,而是一种实际交往的特殊“语言”--话语。(强调语言的社会关联性、活的语言)
31、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32、这样一个镇子,做什么事情都被禁止了。现在,因为惟一未被禁止的就是尖脚猫游戏,所以镇上的臣民就经常聚在镇后边的草坪上,成天地玩尖脚猫游戏。
33、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有四种学说巫术仪式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34、汉语言专业骨干教师乔岳罡老师、公共外语第二教研室主任李莹老师、法学系系主任赵群老师
35、文学与话语蕴藉: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
36、裴佳、金欣鑫老师荣获本次公共外语教研室说课大赛二等奖
37、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道文化对刘勰文论的影响。
38、马克思批评拉萨尔的悲剧《济金根》——《致裴•拉塞尔》——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倡导“莎士比亚化”人物形象丰满深刻有血有肉。
39、②由于作家的体验.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外在的现实生活也就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现实。这种生理现实可以直接转化为文学体系。
40、《庄子》——释“真”谓之“精诚之致”指的是“情感”明代李贽——是我国历史上弘扬真情而反对虚伪和矫饰的著名思想家,他提出了“童心说”
41、文学作品的本文是指作者写出的有待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在中外文学理论历史上,都有人把文本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如中国古代王弼提出过言、象、意层次。西方也提出过二层次说如黑格尔,四层次说如但丁,五层次说英加登。
42、4话语蕴藉p73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言语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活语蕴藉性质。
43、强调“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
44、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总分50分)
45、文学创造就是一种评价活动,但这种评价和判断不同于科学的尽量客观,这种评价是主观的、情感的评价。
46、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47、由于蕴藉目的的类似或相同,不同的作家会选择同种文学典型。即使是同种文学典型,创作主体塑造他们所用的情节、语言的风格和表现手法等,往往各具特色,并不重复,它们共同丰富了这种文学形象。
48、第一文学的含义,分别从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的通行含义来界定,并比较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综合得出文学的含义,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来掌握。
49、老刘说,挖坑就是挖坟。那边的冬天冷,土冻得厉害,就得在秋天上冻以前把坟预先挖好了。
50、刚才唱歌的中年人此时也凑上来了,被老头满嘴的酒气熏得后退了一大步,他笑着说,应该怎么唱法?您老让我们见识见识好不好?
51、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52、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根据你的外国文学阅读经验,论证或辩驳他的观点。
53、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54、种的尺度(客体的尺度):即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55、结合作品论述“伤痕文学”思想艺术上的局限
56、民族风格是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意义上所显示出来的作家所属民族的特色,是作家所隶属的民族生活和民族性格打在文学作品上的印记。因为任何作家都是属于一定民族,并在一定民族的生活土壤和文化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他不仅从民族的生活里提取创作是题材,而且这种民族生活和文化的特点,必然会反映到作家的审美意识中,制约着作家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对题材的提炼和加工、以及对表现手法的选择的运用,并通过作家的创作活动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使得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无不打上本民族的印记。这就使得民族性不仅成了文学、甚至一切精神产品的最基本的特征。文学作品与作家所属的民族的关系也是这样。这样就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民族风格。
57、以”體”和”style”为例,说明中西文体论异同;
58、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段自古以来广受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59、㈢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60、分为两种,寓言式和符号式,所谓寓言式是指通过故事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这在我国先秦散文中十分发达。说明这种方式是使用的最古老而又是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所谓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这类意象,又分为两种,一类是抽象型,一类是具象型。抽象型符号式意象在建筑、绘画、雕塑等视觉术中比较发达。而在语言艺术中比较少见。所谓抽象型,是指你找不出适当自然物体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而只有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比如埃及的金字塔,你只有用巨大的‚方锥体‛这个概念来描述它,某些现代塑像,你不好说出它的形态,而只能用‚S形‛不规则图形‛等等来描述它。这抽象型符号意象不仅自古有之,而且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巴黎埃菲尔塔、西方各类教堂、教堂上巨大的十字架、各国的国旗等等,都有一种令人肃然敬的崇高风格和神圣的含意。西方现代抽象雕塑和抽象绘画也属于这一类,立意隐晦。所谓具象型符号式意象,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成。不论在哪一门艺术中都是符号式意象的主要形态,在文学中这种,很常见,如闻一多的《死水》、《红烛》,等并非只有西方现代派才热衷于这类意象。
61、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人任何一个入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因此也可称作无焦点叙述:总之,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传统的叙事作品采取这种叙述方式很普遍。但正由于作者获得了充分的叙述自由,这种叙述方式容易产生的一种倾向便是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控制、任意摆布,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力,因而受到许多现代小说批评家的非难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人作品申,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介,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他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如用焦点透视方法,可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觉,近现代侧重于主观心理的叙事作品,往往采用这种方法。进一步分析便可发现,在不同作品中,这个叙述焦点的位置实际上是不尽相同的,这是因为叙述者所担任的角色在故事中地位不同:有的作品中的叙述者是故事主人公,故事如同自传,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这类作品中叙述强制最大。当然这并不是说叙述视角同故事中人物的视角必须完全重合。这类作品一般是以过去时态叙述的,那么叙述者仍有可能以回忆者的身份当时所不知的情形。还有许多作品中的叙述者只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或旁人,这样的叙述往往较为客观一些。
62、论述《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举例说明之。
63、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64、试说明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
65、所以敲门与推门皆无妨,“推”“敲”之别,乃情境之别,情感之别。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个字比较恰当,而是哪一种境界是他(作者)当时所要说出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是在情感上“推敲”。
66、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67、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68、生活活动这—特征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可以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的感觉不但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文学艺术正是人的感觉中这种诗意情感的高度发展的产物。
69、《子夜》与其一系列(原题是引用了一个词来说的,类似一系列的意思,但是我想不起来了)作品的关系
70、盛唐王昌龄《诗格》——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71、文学形象的创造需要对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形象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变,甚至需要创造出和现实完全不同的形象。形象的创造可以是人的物化,让人具有物的形体、行动或运动,也可以是物的人化,让物具有人的形体、语言、行动和心理,式样繁多。
7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73、十七年历史剧的重要作品有郭沫若的《 》、《 》,田汉的《 》和 的《胆剑篇》等.
74、以盛唐诗歌创作为例,谈谈文学流派的基本特点
75、传统的文学理论,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艺》,中国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等,都对叙事一文学的特点进行过研究,并且形成了相当系统的叙事理论。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总之,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这些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自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理论观念。这些新的叙事理论与传统的叙事理论之间一个重要的差别是,不像传统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所共有的性质;研究的对象不再限于内容要素,而把故事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以及叙述的接受等以前叙事理论较少关注的方面,作为新的研究对象。这被称为当代的叙事学。
76、从影响研究的视域,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
77、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78、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提出。其核心观点是通过艺术手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的陌生起来,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例如郭沫若的诗歌《凤凰涅槃》中写到:一切的芬芳/一的一切,芬芳/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这样的句子看起来颠三倒其实作者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陌生化的语言,让我们更有力的感受到凤凰再生之后的新鲜感、自由感、喜悦感和那种狂欢的氛围。与陌生化相对的概念是“自动化”言语,就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79、第再从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这个流动的系统来看,从文学创造到文学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不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即成文学创造和消费的是一些空灵的、超脱的、虔玄的、恬谈的产品.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纯净”而不带社会性。因此,社会学的视角无疑是—个重要的视角,文学社会学无疑是文学理论一种重要的形态,而且在所有的形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80、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81、“一只大老鼠,浑身雪白,这么大。”我那同学用手比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