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经典名句关于放下
1、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2、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3、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佛经经典名句关于放下)。
4、 其实给别人幸福,被别人需要着,是一件能给自己带来很大满足与快乐的事情,至少我会很享受别人对自己的依恋,也同时依恋着别人,这是我与外部世界对话的方式,也愿意相信这样活着才算是完整而纯粹的人生吧。
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经经典名句关于放下)。
6、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7、 他顶替了信的莫须有的罪名,也顶替了母亲暗中的罪行。这样,皇室虽然恢复了太平,众人皆大欢喜,然而律,还是一无所有地离开了皇宫,甚至是伤透了心地离开。彩京的不接受,恐怕是他心头最大的伤痛。总觉得他的眼神充满忧郁,脸上充满了若有所思的神态。但是,也许他是感觉幸福的,因为他是为爱牺牲的,他成全了那么多的人。
8、《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诸苦业增长,皆贪爱为因,故先於六根,永断诸贪欲。)《大爱道比丘尼经》女人八十四态。佛经中关于放下贪爱的句子世尊因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
9、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10、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边福德之利。--《妙法莲华经》
11、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12、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13、不读佛经,不知正理,所起的念头多是依据自己的情知臆想,随顺自己的世俗之见,不能出离三界苦海。谁知道好点的关于佛语的诗句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14、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15、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16、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17、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华严经》
18、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19、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2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1、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22、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23、 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
24、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25、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依慈父悲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
26、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27、世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8、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29、又云(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
30、 四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31、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以金钱衡量,而是一生中,你善待过多少人,有多少人怀念你。
32、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4、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35、路越艰,阻越大,险越多,只要走过去了,人生就会更精彩。
36、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7、成长的路上,总是点缀着各种各样的离别,当时我们坚信,离别是为了重逢,所以说了再见。其实世界太大。
38、世间犹如万花筒形形色色总是空悟得本来无一物莫教六贼日相攻
39、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40、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41、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2、 四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43、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44、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45、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
46、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47、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48、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49、 三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50、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51、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地藏菩萨本愿经》
52、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谋者难为全。——魏徵
53、那边那个穿得像母鸡一样的疯婆子就是顾里,旁边那个摔的四仰八叉的是她的男朋友。
54、“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自寻烦恼。
55、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原书封底)
56、五分钟时间到,林一同学,我们现在开始复习英语吧,第一个单词,abandon,你知道什么意思嘛?放弃。
57、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58、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佛经经典名句
59、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长大成人方知我合眼蒙胧又是谁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不如不来亦不去亦无烦恼亦无悲
60、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61、 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2、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63、 三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64、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5、以天为被,以地为床。足矣。万物之灵的人,更知道懂佛敬佛。: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66、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办事以尽力为有功。
67、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68、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69、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佛语经典语录
70、 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写一偈来确定接班人,夺冠呼声最高的神秀写的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时慧能还是个勤杂人员,还不识字,找了个小沙弥给念了一遍,然后就说出了那个现在很知名的偈子(还得找人帮着写在原作边上),五祖看了之后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该同志尚未悟道,擦了吧”,但是半夜把慧能叫来上了一课小灶(有点西游记的意思),然后为了避免纷争,传了学位就让六祖赶快带了衣钵溜了!
71、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72、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73、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74、我们中国人与无常鬼如此亲近稔熟或许是因为他是个地道的中国神,与印度佛教无源罢。鲁迅说:“在印度的佛经里,焰摩天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都在地狱里做主任。至于勾摄生魂的使者的这无常先生,却似乎于古无征,耳所习闻的只有什么“人生无常”之类的话”。将无常说成是人死时勾摄生魂的使者,是来接阳间死去之人的阴差。而将无常又划分为黑无常和白无常。《红楼梦》中就有著名的《恨无常》一曲,“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荣华富贵也敌不过生死有命。黑无常和白无常虽然都是无常鬼,但是前者给恶人带来的只有灾难,而后者一方面给人带来恐惧和不安,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人带来发财的好运气。这反映了汉族民间一种观念:鬼跟人一样有善恶。
75、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76、 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