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过的名言有哪些
1、丛书包含五个分册,蒙学经典《三字经》,培养孩子与人为善、谦虚向学的品质;生活教材《弟子规》,教孩子学会规范言行,知仁义,懂礼仪;古典百科《千字文》,让孩子在琅琅吟诵中感受前人的智慧;而脍炙人口的经典唐诗和活泼有趣的成语故事,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文化修养,还能让他们活用语言,学会出口成章!
2、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3、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
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6、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8、孔子语录: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9、误丨“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都将文中的“立”理解为成家立业。
10、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2、圣贤作伴,经典浸润。国学经典里蕴含的高尚价值理念,少时熟读,必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为人处世的准则,进而成为他们精神生命的主脉。
13、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4、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孔子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6、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很有名的大夫,经历诸多变故,但宁武子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做两朝元老。孔子很佩服他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下次再有人说你愚不可及,你就笑着给他讲这个故事。
17、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
18、(译文)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9、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0、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21、(孔子语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出自:孔子《论语》
22、出自《论语·为政》。通晓就是通晓,不懂得就是不懂得,这便是智慧。不懂装懂就是无知,学到的知识越多,越应当虚怀若谷。
23、 试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义”的人怎么可能说出那种被千夫所指的话来,自古最凄凉者,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多少人唏嘘不已。
2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名句
25、白话译文: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2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7、10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28、(孔子语录)小不忍,则乱大谋。--出自:孔子《论语》
29、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没有错误,但大家却都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3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1、解释: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32、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33、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4、真相: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读”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35、(作文)王清铭老师写全国Ⅰ卷2018年高考作文题
36、 了解更多关注中小学家长小助手订阅号-查找添加“小学学习小助手”
3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38、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
39、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1、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4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3、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44、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
45、·“坚持正道原则,即使对国君有所冒犯,也不能放弃正道原则;臣子事君,其实不是为了给君做事,而只是在国君之下做事,是为国为民做事,归根结底则是为了行仁义,辅助国君推行仁政;对待任何人都不要有厌倦之心,一律以真诚相待,自己言行首先要遵守并坚持道义;发现君子就加以举荐,发现小人就使他远离国君;去掉你的邪恶之心,而真诚的依据礼义与国君相处。做事需要机敏,谨言慎行,按照礼义修养自己,并且使天下趋于礼义。这样,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会象兄弟一样。如果只说不做,或者行为不机敏,又不依据礼义待人,即使是住在对门恐怕也行不通。”
46、声明:文章综合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联系删除
4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8、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49、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50、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51、时评·作文丨母亲被孩子锁喉,中国式的教育掐住了谁的喉咙?
52、真相:后半句的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5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4、(美文)剪一点秋光,剪一点诗情,给心灵……
55、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56、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8、译文: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59、关于孔子与宰予之间曾有过“宰予昼寝”的典故。
60、释义: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61、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62、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6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今天我们祭奠孔子,共同缅怀先贤,表达对孔子的感念与尊崇,感受圣贤的精神和智慧,更是要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