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害关羽(文案精选89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5-24 07:54:54 浏览59

诸葛亮为什么要害关羽

1、或许《三国演义》中写得已经足够美好了,现实中的三国可能更加人心险恶,刘备和诸葛亮通过借东吴这把刀除掉关羽的计划,从各方面来说都能够说得通,史学界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这一看法。

2、根据学者考证,在关羽败走麦城之前,刘备并没有进行大型的战争活动,因此在听说关羽失荆州后,他应该要立马出兵去援救关羽啊,但是刘备却没有这么做,即使听闻了关羽被杀的消息,刘备也没有多大触动,还从汉中慢慢将军队撤到了成都附近。

3、关羽自视甚高,认为比谁都强(得知五虎上将排位后对黄忠入选极为不满)。

4、正所谓“千人千言”,对于一个历史上影响甚远的著名人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本就是人之常情。

5、诸葛亮没有参与桃园结义,所以对关羽只是以大臣的眼光看待,因为坏了自己的计划而想要杀他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刘备作为关羽的好兄弟,在关羽节节败退时没有第一时间出兵救援,最后导致关羽被杀,这又是为什么呢?(诸葛亮为什么要害关羽)。

6、这虽说有在路上遇到阻挡好通关的说法,但是因为事实上他挂不挂这个旗子都能过得去(过不去就杀过去,反正也没人打得赢他),这个旗子的意义就不是他说的那么简单了。

7、抛出这一观点的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章太炎先生。他写了一本书叫《铭书》。名曰“识海之士,与张家同流合污者,亦难念也”。也就是说,连各路学者都发表了意见,太难读了。

8、首先得申明一点,章太炎这么说是根据逻辑推断的,并没有历史证据能证明这个观点,他的理由就是说关羽是蜀汉的大功臣,而且镇守一方,权力最大,一旦刘备去世后,刘禅即位,诸葛亮掌权,无法控制关羽,所以诸葛亮建议刘备除去关羽,假借孙权偷袭荆州之手害死了关羽。

9、当时,诸葛亮虽然名为“军师将军”,但他实际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收纳赋税、征兵运粮、维持治安、掌管刑律、惩治“不忠”、肃清“内敌”等等。总之,诸葛亮的工作是属于内政管理,军事谋划并不在诸葛亮的工作范畴之内。

10、因为彭羕受到刘备重视,也日如刘封一样,难以制御。

11、“傲上而不辱下”这是曹操对关羽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到位,当年关羽被曹操所擒,作为阶下囚的关羽竟然开出三个条件才肯头像,关公约三事,其实是其自傲的体现,可惜曹操爱才,未将其处死,此后关羽骄傲的性格更是不加收敛。

12、蒋琬是刘备要以渎职罪处以死刑的官员,由于诸葛亮的原因,刘备仅仅予以免职。

13、因为一般的小说中主角基本上自带光环,最终走上人生巅峰。但《三国演义》的主角刘备集团,最终不仅没能完成复国大业,而且兄弟还接二连三地死去,怎能不让人破防呢?尤其是关羽的死亡,还很可能是诸葛亮和刘备借刀杀人的结果,为何他两要除掉关羽呢?

14、但是关羽作为一员虎将,自然不会任由诸葛亮摆布,他在荆州向曹操发动攻击时,还远远没有达到诸葛亮所说的“天下大变时”的条件,关羽贸然发动地攻击在诸葛亮眼中就是实打实地破坏了自己的北伐计划。

15、关羽为什么会私放曹操?有义气的成分,可是还有更深的考虑。

16、费诗一定把关羽的反应原原本本告诉了刘备和诸葛亮。对于刘备来说,这时候非常难以抉择。

17、其实章太炎提出这样的观点也有他的道理,诸葛亮作为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为了国家今后的长治久安,也出于个人的一些私心,做出一些弊劣的行为也不足为奇,这在历史长河中的著名人物里也并不少见。不过实际的诸葛亮真的如此心狠手辣、是一个两面派的人物吗?

18、因此,我们能够看到,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当中大力推行赏罚分明的政策,更是对不服政令之人痛下杀手,不论位高权重,或是劳苦功高。

19、从书的描绘中可以知道,那是一个人才辈出,枭雄逐鹿的时代;也是一个朝生暮死,福祸难测的时代。在那样的环境里,流传出桃园结义的豪情,也有铜雀二乔的缠绵。但若说最出彩的人物,当属"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诸葛亮和"温酒斩华雄"的关羽。

20、以一己之力对付曹操和孙权,行吗?作为一个成功人士,关羽只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假装有条件也要上。

21、首先说荆州失守。荆州是军事要塞,刘备在选择镇守荆州的人员时综合考虑了许多因素,最终确定让关羽镇守荆州。而事情的结局正如我们所知,关羽最后不但失掉了荆州,也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22、曹操说,今天我兵败势危,到此已无路,希望将军念及昔日之情,网开一面。

23、知错就改,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情,因为掩饰,逃避,这都是植根于人性深处的缺点。在生活中,大家通常觉得自己是对的,当别人提出和自己不相同的意见时,大家往往听不进去,更加不会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正确?

24、同时,借此杀关羽的机会,也是对于刘封的报复。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并不看好刘封,经常发生意见冲突。故刘封若上台,必与诸葛亮反目成仇,打入冷宫。故可用这个机会问罪于刘封,趁刘备在世时就以绝后患。众说纷纭要这么来看,显然章太炎的观点也还是有迹可循,不然也不会引得整个三国圈的轰动。诸葛亮是神机妙算的智多星,有点这样的计谋自然不在话下。

25、理由之李严与诸葛亮都是刘备的托孤大臣,同样执掌军事,结果李严却被废为平民,章太炎认为诸葛亮是以“严明法律”打击政治的对手。

26、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章太炎看来,诸葛亮为了能使蜀汉集团在刘备去世后仍然上下一心,政令通畅,不惜背后促使孙权偷袭荆州,并且在关羽兵败之后不派兵相助,从而除掉了这位功高而无罪的“虎臣”。

27、总之,以上是两种主流观点。唯一不同的是,第一种“人格论”更多的是从贬低关羽的角度出发。第二种死论,却是歌颂关羽的意思。

28、要是说诸葛亮明知关羽被困于荆州,还因为私心不去营救的话,自然是有些牵强了。

29、当时诸葛亮在将荆州交给关羽的时候,其实是非常不放心的,曾问他要是曹操和孙权分别来犯,应该怎么办,关羽直接回答“分兵拒之”。果不其然,关云长水淹七军之后,中了东吴的骄兵之计。

30、刘封身份特殊,是刘备的义子,再加上刚猛,易世之后,难以制御,所以诸葛亮要借刘备之手处死刘封。

31、其五:卖关羽和刘备一个人情,同时也让刘备更加信任。

32、这种性格其实并不是很好,可能连关羽自己也没有想到,最终会因为自己那骄傲的性格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33、以诸葛亮的智慧,自然是能够想到这些的,所以尽管他安排了赵云、张飞先后埋伏堵截,但并没有全力追击曹操,而是将其逼到了华容道上,由关羽来执行放人这一道程序。

34、关羽这人,没事喜欢读《春秋》,讲大义。他追随刘备固然有兄弟义气的成分,但最根本的,还是希望能匡扶汉室,留名千古。

35、想当年,曹操对关羽那真是礼待有加,推心置腹,为了收服关羽,曹操是倾其所有,既有真金白银,也有真心实意。

36、终于,关羽被吴国所擒。到了这个时候,关羽是决定要死的。

37、可是,荀彧这个人帮曹操的目的,最终的目的不是让曹操取汉而代之,而是靠曹操这个治世之能臣来匡扶汉室。

38、被关羽大骂一顿:虎女焉能配犬子,这让孙权大怒。并导致了孙刘联合抗曹的阵线有了裂痕。

39、襄樊之战前期传到益州的都是捷报,什么水淹七军,什么威震华夏,连曹魏名将于禁、庞德都败在关羽手下,还俘虏了三万精锐曹军,从襄樊前线传送情报到益州再经过确诊,保守时间是一个月,从孙权开始偷袭荆州的当月,首先就把关羽的后路给断了,派陆逊一直沿着长江向西攻打,直到打到与蜀汉交界的秭归、巫山、永安一线,切断了关羽的退路,同时也切断了蜀汉荆州与益州的联系。

40、但就因为原先的正葛这篇文章,便成了后世人引经据典的出处。

41、但是关羽对于这个结果是非常的不满意的,他甚至还说了:“大丈夫岂能与老兵为伍”,很多人都觉得这句话是关羽说给黄忠听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而是关羽觉得自己的功劳不应该只是一个前后将军,他是借机告诉刘备,刘备其实心里也是非常明白关羽的想法的。

42、但是在汉中之战的后期,刘备和曹操的对峙陷入了僵局。刘备为了决胜汉中之战就让诸葛亮派兵前来支援。由于蜀国的全部兵力都投入到了汉中之战中,以至于男子女子都要参加战争,可以说是十分消耗蜀国的军事储备了。可见蜀国君主刘备为了彻底拿下汉中,真的是使出了全国之力。汉中之战结束之后,人员都没有修整好,关于就要带领军队前去攻打荆州,可是这个时候蜀国哪里有人员储备可以再去支援关羽的荆州之战呢?

43、然而清末的史学家章太炎却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令人咋舌的观点,在他的研究中,他认为诸葛亮并非善人。

44、他明确地说“吾言变革,布新法,皆为后王立制”,也就是要为新政权制定治国方略。而《訄书》中《正葛》一章,充满的皆是借古讽今之事,也就是为巩固政权的探索。

45、荆州对他的整个规划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在他的那篇著名的《隆中对》中,对未来的形势判断,荆州是关键的后勤保障和另一路出兵的重要友军。

46、既然如此,问题就来了:诸葛亮为什么故意派关羽去放走曹操?

47、至于他的身死,也是在部下提醒他“小路可能有埋伏”的情况下,他依旧“不怕”地从小路逃出麦城,中埋伏身亡。可见关羽晚年是相当的自大自满,于是自己葬送了性命。

48、以上诸多观点,纯属笔者个人猜测,欢迎拍砖,欢迎骂街!

49、幸得人和之利,此时的刘备在徐庶的推荐下三顾茅庐,和诸葛亮进行了一场后世皆知的“隆中对”,确定了“先取荆州,后进益州,西出秦川,东进宛、洛”的战略,这才为后来的“三足鼎立”树立了明确的规划。

50、要知道,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被奉为最神机妙算的军师,同时也是对刘备忠心不二的贤臣。而关羽是刘备结拜过的兄弟,其勇猛过人,同样也成为了武圣这样的忠义形象,为蜀汉打下了汗马功劳。

51、可是刘备和诸葛亮没有这么做,这对于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来说,完全不是他的风格,与他的谋略实力相差很远。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会恶意的揣测,是不是刘备和诸葛亮打算放弃荆州?竟然放弃荆州,也可以不放弃关羽啊,连关羽都不管,难道是连关羽也放弃了?

52、其实关羽的出身并不是很光彩,据说是看不惯乡绅欺压百姓杀了人之后自己跑出来的,所以严格来说,关羽是一位“在逃杀人犯”,只不过当时天下大乱,朝廷已经自身难保,所以压根无暇顾及关羽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53、带着荆州兵马追击曹操,结果东吴玩了一手白衣渡江,拿下了荆州,此时的关羽虽然知道中计,但是却处于一种骑虎难下的状态,最终被东吴的军队围困在麦城,而后城中粮草损失殆尽之后冒死突围,最终被东吴擒获并杀害。

54、《管子·国蓄》有言:“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政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55、诸葛亮,作为蜀汉集团创业初期的骨干成员,从最早的南征北讨,到危急时刻的受命托孤,再到后来的六出祁山,兢兢业业,始终如一。

56、而章太炎能够从纷繁浩杂的史料中,解读出诸葛亮背后的法家思想,已然是富有新意的卓见。

57、“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相比于善出计策的“凤雏”庞统,“卧龙”诸葛亮可谓治国理政的能才。

58、"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来能臣武将都是掌权者的刀剑,收刀入鞘,有的束之高阁,有的销锋镝,都是政敌和上位者的运作。

59、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诸葛亮算得确实很准,关羽此人不会乖乖听话,虽然他也是好意想壮大刘备的实力,但初期取得的战果最后全部丧失,重要的荆州也没了,关羽失败时诸葛亮没有去驰援他,想必就是因为关羽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让诸葛亮十分讨厌吧。

60、孙权向刘备讨要荆州,不是一次两次。当年鲁肃活着的时候,没事儿就去跟关羽要荆州。

61、关羽重情义的性格,十有八九会放走曹操,这样的结局,诸葛亮如此聪明的人不会料不到。

62、甚至像“杯酒释兵权”这样著名的典故,都属于是得以善终的结局。而关羽,此时就面临这样的局面。在诸葛亮的眼光里,关羽现在是功多无罪。

63、从以上来看诸葛亮认为把关羽带在身边实在是没什么意义,而且还影响自己出谋划策。所以把关羽留在荆州(注意:他并没给关羽配备什么军师,留下的全都是廖化之类只会听命的人。)可以说是直接导致关羽兵败麦城(可以想一下,假如留下的是赵云,甚至马超,或者法正,会有那么容易就被干3吗?)。

64、考虑到刘备死后,关羽辈分甚高,将无法驾驭,因此诸葛亮便有理由将他除掉。

65、其四:想要关羽还清曹操恩情,安心为刘备势力效力。

66、东吴已经将大军布置在长江沿岸,为的就是能够在赤壁之战后,重新拿回长江的控制权。追击曹操的事情就落到了诸葛亮手中,诸葛亮先后派赵云,张飞等人埋伏在乌林小路和葫芦谷口,所有的大将都被安排了出去,唯独对关羽置之不理,关羽认为诸葛亮刻意羞辱自己,于是立下军令状,告诉众人自己一定会不念旧情,斩了曹操。诸葛亮这才将关羽派到追击曹操的最后一个关隘——华容道!

67、最后,刘备非常需要关羽这样一位有勇有谋,且骁勇善战的大将,替他开疆辟土,而且关羽深得刘备信任,刘备不可能因为所谓的猜忌和关羽的什么骄纵跋扈借曹操孙权之手欲除之而后快。

68、吕蒙接替鲁肃,这个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但刘备集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69、关羽对刘备也是忠心耿耿,刘备徐州兵败曹操之后,兄弟失散,关羽保护着刘备的家眷,且战且退,终被曹操所擒,关羽假意归顺,曹操也许以关羽高官厚禄,甚至把关羽封为“寿亭侯”,后来关羽在曹营中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千里走单骑,寻兄送嫂,可见其的忠心。

70、其言之意,便是宣扬国家高度集权的优势,而痛陈多人干预政治的弊病。

71、因此,在面临内部统一和外部胜利二选一的时刻,诸葛亮都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前者。

72、关羽出兵取樊城,随后水淹三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天下。曹操是吓坏了,甚至准备迁都。

73、此时的曹操已经没有能力突破,在谋士程昱的建议下,曹操主动向关羽乞降,当年关羽在曹操手下时,曹操不仅将赤兔马送给他,还给了他十名小妾,对他不薄。如今曹操落难,关羽想起往日的旧情,最终还是选择放过了曹操。

74、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采纳法正的建议主动进攻汉中,发起了对曹操集团的作战。至219年五月,战役结束,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

75、就算刘备想害关羽,直接一个调令把关羽调离荆州,换个人接手荆州不就行了,或者学刘邦来个云游荆州,然后趁机派人拿下关羽,押到荆州不就行了,何苦要借孙权的人,要知道孙权的目的就是荆州三郡这块肥肉,要知道孙权偷袭荆州时,不仅仅是关羽死了,而且刘备损失了荆州三郡的土地、近百万人口、5万荆州军以及无数的基层官吏。

76、此战,曹操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虽然刘备占据了汉中,但也称不上是重大的胜利。

77、其实,三国的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人分别代表了三种个性。孙权嫉贤妒能,目中无人。曹操用人犯疑,唯才是举。刘备忠义,顾义弟而不顾大局。最后,都未能实现他们自己的愿望。

78、关羽生前的一个标志性动作就是手捧春秋,长年累月,夜读不倦。熟读春秋的关羽,最知道臣子如何乱国。同理,他自己熟读春秋,就是要知道如何不乱国,知道如何辅国。因此,他极其注重个人品行。

79、刘备养子刘封如此,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同样如此。

80、从某种程度上讲,诸葛亮“捧杀”了关羽,但这种“捧杀”是无心的,不是故意的。这也是刘备集团上上下下的共同错误。

81、再之后曹操又借汉献帝的名义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这个称号关羽十分看重,不管怎么说,这代表着自己是汉朝的一名官员了。即使是在之后,关羽重回刘备身边,依然很珍惜这份荣誉,高调自称“汉寿亭侯”,这明显是在刺激大哥刘备,并且在大哥眼里这就是关羽要背叛的征兆。还有华容道之战,在关羽眼里可能是还曹操当初善待的情义,但刘备的心也着实是凉了半截啊。

82、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由此可见,关羽的牺牲是必要并且必须的,诸葛亮的战略眼光也是很长远,但都是为了蜀汉的基业。

83、让关羽进西川吧,那今后一定闹翻,关羽恐怕就是荀彧的下场,自己则落下过河拆桥的恶名;让关羽继续镇守荆州吧,保不定什么时候就投降了曹操。怎么办呢?

84、虽然章太炎关于诸葛亮阴杀关羽的观点无法在学术界立足,但他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印证自己的想法,并且知错能改,虚心学习,也不算失了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聪明睿智的形象。他这种痛改前非,虚怀如谷的胸襟值得后辈晚生们学习。

85、《隆中对》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为他复兴汉室定下了根本大计,三分天下便是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而刘备向东吴集团借荆州,也是诸葛亮《隆中对》中的一部分计策。

86、那么一旦自己成功地成了皇帝,立马赫赫战功的关羽、张飞等人该怎么封赏?异姓王作乱之事在汉代并不少见,所以刘备担心关羽、张飞以后功高震主引发国乱,不如趁早将他们除掉。刘备自认为实力已经足够,有没有这一两员虎将对自身实力也造不成多大影响,为了减少将来的麻烦而选择在现在除掉关羽,似乎也说得通。

87、荀彧是最早跟随曹操的谋士,在曹操谋士中排名仅次于郭嘉,对曹操忠心耿耿,立下许多功劳,曹操对他非常尊重。荀彧家族“四世三公”,家族地位远远高于曹操,因此荀彧对于曹操的贡献还包括荀家江湖地位给曹操带来的好处。

88、第诸葛亮和关羽没有什么起冲突的机会,诸葛亮应该也不会向刘备告状,甚至和刘备密谋假手于他人杀死关羽,至于说关羽心高气傲,在西蜀和东吴尚处联盟之时,频频挑起事端,单方撕毁条约,那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