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四句真言
1、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王阳明的军事能力是一流的。除了平定宁王的叛乱外,王阳明的剿匪也是一流的。当时,湘、粤、闽、赣四省交界处有很多土匪,他们盘踞在山林里,势力很大,官府也围剿,但每次都拿这些土匪没办法,前任巡抚还因病辞职,足以看出这些土匪的难缠。
2、慢慢的,孔子弹奏出来的曲子给人感觉清新脱俗,跟普通的琴师完全不一样。
3、颜值是有保鲜期的,气质却没有,而且还会如酒一样越陈越香。分多一点时间,去多关照和修养下自己的内心吧。
4、每个人在社会上是否做了善恶之事,看做出事来结果的本质好与坏,有利或无利,就知道是从善之人,还是从恶之人。知善知恶就是人分辨是非思想明确,为善去恶才是确立良知良心的目的并表现出来。
5、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6、 当你心中有一条清晰底线的时候,就能进退自如,人事均不可触碰,留出自己的一片心中圣境。当你成为一个心中有底之人的时候,别人自然会更尊重你,更加顾及你的感受。
7、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善去恶就是从人本心出发、到改善世界的过程。阳明先生在这里用了“格物”这样一个儒家传统概念,但是这个“格物”概念和程朱理学倡导的“格物”是有区别的,程朱理学的“格物”是格天下之物、穷天下之理,而王阳明所说的“格物”,是从本心良知出发,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最终达到为善去恶目标。
8、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9、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
10、 都说男子欲成大器,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广大的人脉与钱,然而王阳明却认为,男人的后半生运势,靠的并不是钱和人脉,而是牢记七字真言,只有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人脉和金钱。为此王阳明早在明朝时,就对此有了颇深感悟,他虽生在1472年,而传下的道理直至今日依旧非常受用。他汇集毕生经验与智慧,提炼出七个字:行、勤、知、底、心、诚、耐,以此来告诫世人,助力其早日成大器。
11、人从出生到成人为一个物体,心也是在物体本身,是没有善意和恶意。善恶之意应重在后天是否有良知教育,良知教育才是从善的可靠保障。(王阳明四句真言)。
12、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13、这便是“熟能生巧,巧能生化”。孔子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他在别的曲目弹奏上也十分得心应手。
14、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15、意思在说人一定得多磨练,多用功,才能做好事情。如果只喜欢安静,那么遇到紧急之事时必定会手忙脚乱,始终很难继续长进。安静的时候看上去很收敛,实际内心却是在放纵沉沦。
16、儒家的心性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突出,从孔子开始,历经曾子、子思、孟子、荀子一直到陆九渊都备受关注,到了阳明更是将“心”提到了本体的高度,建立了其庞大的心学体系。
17、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自己的本能则是一种修养。
18、如果我看到一个境物,我的心动了,而被良知感觉到,是有物欲的牵扯,或者说是对于物质的欲望,这样就会牵扯到我们的良知,一扯偏了,结果就落实到恶上去了。
19、回复数字 118 观赏《太极武当》记录片1-7集
20、朋友之间更多的是相互扶持,一起努力。如果动不动就打击别人,很容易让他失去做事的兴趣,这样下去,彼此无法共同成长。
21、“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王阳明告诫我们,内心力量的源泉所在,正在于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实的自己。这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为,而是坚持正确的自己。
22、 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会受损。一个人无论是贫穷富有,得意失意,都应该谦逊待人。
23、带兵打仗之时,他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反而是仔细观察形势,寻找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因此他总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24、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25、以上就是王阳明的心学精髓,心学并不是读懂了几段文字就说你真的学会了,要做到知行合一可能是一生要践行的事情。
26、似乎王阳明的一生做什么都能成功,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他的知行合一!
27、“四句教”是王阳明在其教学中提出来的,“四句教”中的心,意,知,物就是围绕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展示出来的,进一步升华了“知行合格物致知”的内函,对现在的社会进行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28、这四句话很简单,又很深刻。有个故事完美的阐述了这四句话,有位老农穷的吃不上饭了,找到王阳明卖地,王阳明看他可怜,不忍心买他的地,就先借钱给他。后来王阳明游玩时,看到一块风水宝地,他说:“这块地的风水太好了。”他的弟子告诉他,本来老农要卖的就是这块地,王阳明后悔了,但他又说:“我怎么会生出‘后悔’的想法呢?”于是他闭目冥想,过了一会,睁开眼说:“刚才的私欲已经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归愉悦了。”
29、曾国藩曾说过: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30、而王阳明的“格物”是不断去恶以使心完全回归为明晰的理,指的是理无须外求,不断地为善去恶理就越来越明晰起来)。
31、 殊不知,老祖宗传下来的礼义廉耻,才是一个男人的立足之本。想成大器,不可以没有底线,这底线需自己来定夺,处在什么环境,面对什么样的人,受到什么样的诱惑,这时候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要被金钱物欲冲昏了头脑。
32、孔子又说:“我虽然掌握了技法,但却没有领悟作者写这首曲子的情感。”
33、以诚换诚,以心换心。朋友之间的交情丝毫不能取巧。
34、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35、一个人无论是贫穷富有,得意失意,都应该谦逊待人。
36、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37、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及。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
38、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
39、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的显现处,只是一个真诚恳切,这就是良知的本体。所以,真诚恳切去侍奉双亲就是孝,真诚恳切去敬爱兄长就是悌,真诚恳切去辅佐君主就是忠。
40、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41、善恶是人的意愿,是人的思想意境,是后天通过转化形成的,也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三观,也就意味着社会上的良知,培养教育很重要。
42、有善有恶意之动说的是随着后天习气的侵染,无善无恶的本体受到蒙蔽,起心动念就有了妄想、分别、执着之心。这种意念加到事物上,善恶,好坏也就随之而来。
43、坏情绪会传播,而不是消失,如果不能控制住自己,很容易带来恶性循环,让生活陷入无尽的苦恼中。
44、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45、一个人无论是贫穷富有,得意失意,都应该谦逊待人。
46、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47、小树刚发芽时,不能浇太多的水,随着它一天天长大,浇灌的水量也是在循序渐进地增多。根据树的大小来决定浇灌水量的多少。
48、论语里孔子喜欢颜回,夸赞他说“不迁怒,不贰过”。
49、良知原本自然而然的就具有善恶是非的判断能力,因为它是自知的,自明的,所以它能够明他。
50、人最容易受外在环境的裹挟,被众人的意见左右,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这个物质至上、利益为先、价值追求和内心信仰极度缺失的时代,更是如此。有人用现实和生存为自己开脱,这是说不过去的,因为远没有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先贤们也为我们垂范了穷达不堕、生死不移的骨气。
51、论语里孔子喜欢颜回,夸赞他说“不迁怒,不贰过”。
52、在践行心学过程中始终牢记心学的三个核心“心即理”、“致良知”(“良知”指的是心,致良知的意思是回归未被私欲蒙蔽的心)、“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一”指的是理,意思是说知行合乎天理、天道,合乎天道就能成大功福泽苍生。
53、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54、| 来源: 来源/网络 图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55、人但凡能够做到喜欢善良象喜爱美色,厌恶恶行象讨厌恶臭,那便称得上是圣人了。阳明先生告诉弟子,人只要喜欢善良象喜爱美色,厌恶恶行象讨厌恶臭,那便称得上是圣人了。圣人的学问,只是一个诚罢了。
56、一个人有错误,直斥其过是最粗暴的做法,很容易起到反作用,不如温言勉励,循循善诱。既可以维护友谊,还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57、王阳明笑了笑说:“我从来就没要求你丢下公务来听我讲学,其实你平常的断案就是在修行心学。”
58、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心中有脾气要发泄的时候,不妨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下,听听歌,多运动,把坏情绪在自己这里消解掉,而不是传播出去。
59、现代社会充斥着财富和权力欲望,对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追求永不满足。这一系列的不满足,让人们焦躁不安压力骤升。与之相伴的是犯罪率、自杀率、离婚率、精神病率的不断上升。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颓废,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获得感。
60、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61、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62、 过了几天,南大吉又回来了,忏悔自己最近过失好像越来越多了。王阳明温言勉励:心是一面镜子,过去镜子没开,可以藏污纳垢,如今镜子已明,自然分毫毕现。这说明心学已经入门,只要好好修行,将来一定可以成圣。
63、谦逊是一种格局。静水流深,真正见过大世面,有大格局的人反而低调谦逊,因为他们知道山高海阔,知道自己其实还很渺小。
64、谦逊是一种尊重。他们对万事万物持怀有一颗敬畏的心,不会飞扬跋扈,不会自以为是,懂得保持敬重。
65、 坏情绪会传播,而不是消失,如果不能控制住自己,很容易带来恶性循环,让生活陷入无尽的苦恼中。
66、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有时候我们的心无法正确辨别善恶,这是为什么?王阳明解释说那是因为我们普通人的心被私欲蒙蔽,导致它不能完全发挥“知善知恶”的功能。
67、 王阳明认为:“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悌,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
68、善恶是心的不同表现,当心未表现为行动之时(即传习录中说的“未发”),自然也就无所谓善恶。所以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
69、中央d校教授刘余莉:落实中央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70、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一外发就有“意”,“意”一动就可能有“过与不及”。心本无善恶,一旦外发成为行动就有了善恶。
71、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72、王阳明还用眼睛来做比方:说我们总是认为善的是好的,恶的是不好的,我们就想要好的,不要不好的,眼睛本身是不应该有任何东西在里头的,灰尘被我们看做是不好的,灰尘放到眼睛里,我们是要迷了眼的。金屑、玉屑被我们看成是好的,但是金屑玉屑被放在眼睛里,和灰尘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同样也是要迷了眼的。
73、正因为我们的心灵本体,是无善无恶的,所以我们才能够分辨一切善恶,是的便是是的,非的便是非的,还它原本的样子,一分都不错。
74、王阳明告诫我们: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75、善与恶的区别只是一字之差,却是天与地的区别。知善知美,这是圣人,知恶知丑,这是恶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来自于你的内心。就像互联网上,喷子无处不在,他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实就是为自己种下的恶果的体现。
76、价值观很简单。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不用刻意地去追求,衡量这个行为的唯一标准,就是良知,是人之初性本善。一切跟着自己的良知去做,顺其自然,知善和知恶都与你的良知有关。
77、婴儿一旦长大,一旦踏入社会,就会产生大量意念和欲望,付之行动,就会有善恶之分。这都是免不了的事情,关键是如何去认知、去改过、去责善。
78、真正成大事的人,必然是要做到知行合一的,今天说的是这样,明天又有新的想法,难免沉不住气,要知道,孤独是长期的,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坚持到底,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方能成功。
79、谦卦是《易经》之中唯一一个六爻全吉的卦象。
80、表面会并不是真的会,只有经过笃行去反复练习琢磨,才能把事情做精、做深,才能将自己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中!
81、人在社会上应该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有良知之人善意可做,恶意不能做,这就是有良知良心之人。站在伦理道德立场上,论没有良知之人,就是指没有良心之人。
82、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83、吃过才知道是酸甜还是苦辣,穿过才知道鞋子是合脚还是夹脚!
84、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悌,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王阳明
85、 “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王阳明说不该发怒的时候发怒,就是鬼迷了心窍。
86、3知行合一之学,吾侪但口说耳,何尝知行合一耶?
87、人要想成功,就不离不开勤奋,虽然有的人认为勤奋是最笨的办法,但同时也是最保险的办法,是通往目标的捷径。
88、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事情,才能在一件件事情中领悟到新的真谛。
89、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90、曾国藩曾说:“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
91、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的显现处,只是一个真诚恳切,这就是良知的本体。所以,真诚恳切去侍奉双亲就是孝,真诚恳切去敬爱兄长就是悌,真诚恳切去辅佐君主就是忠。
92、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会受损。
93、 王阳明心学最极致的八个字——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94、综上所述,便知从善就是现实社会上有伦理道德,遵纪守法正能量之人,从恶就是现实社会上无视伦理道德观念,纪律法规观念淡薄之人。当今社会有些人追求金钱利益至上,目无道德法规,最终沦落为从恶之人,是没有好的下场!
95、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96、最后总结。理解心学概念易,践行心学难。学心学不是理解了概念就结束了,就无敌了。它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它是为我们行走于世指明了方向:培养强大的内心,不为外物所扰,为人、做事业遵循天理则更容易立功业。
97、 曾国藩也说:“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不要直接说别人的过失,要先夸赞别人,顺着他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98、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99、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