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人生经历(文案精选75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07 09:11:20 浏览59

史铁生人生经历

1、即便医生对史铁生的双腿“判了死刑”,母亲依然不死心。

2、陈希米说:“自己是史铁生妻子所以才要做更好的陈希米。”

3、从此,史铁生的人生用一句话概括:主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他说:“我是残疾人,但不是废人。”瘫痪后的史铁生一边写作,一边找工作。工作后,每天就摇着轮椅到街道工厂去上班。在仿古家具上画画,每月挣十几元钱贴补家用,一干就是7年。(史铁生人生经历)。

4、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后从事写作。

5、命运如果要跟你开玩笑,那这个玩笑想必也非常严肃认真。

6、命中注定就是,你见到他/她的那一刹那,并非臆想中的电光火石般的绚烂,而是像见到了“家乡”,他/她的一颦一笑,一语一动,所有神情,你都熟悉亲切。

7、正如他所说:“生命分为两种:一种叫作有限的身在,一种叫作无限的行魂。”

8、1980年代,史铁生是“知青情结”的第一个代言人,作品大受欢迎和推崇,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是中国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说,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此书反应零落,似乎读者不多。

9、雨停了,回到家,史铁生发了高烧,大病一场。他以为自己的身体强壮,扛一扛就过去了。结果,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一年后,下肢彻底瘫痪,从80米跨栏冠军变成了一个轮椅上的人。(史铁生人生经历)。

10、我知道,您走向成功,走过了一段很长、很坎坷的道路,尽管很多次要放弃,但最终仍是迈步前行,不曾休息过,不曾止住过步伐。

11、以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扬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12、以心绪对应四季,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

13、   在他的回忆里,史铁生告诉我们,不论是从他父亲上溯,还是从他母亲上溯,他家接连几代都是地主,并且还是他老家河北涿州当地不小的地主。尤其对他家命运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他的姥爷做过国民党的军官,还当过民国的县长,虽然也算是一个抗日名将,并对家乡的教育有过突出贡献,但还是在建国后的镇反中被枪毙了。而单纯他姥爷的死已令他们举家悲伤难过了,更何况由于那个年代家庭成分的原因所导致的在家庭所有成员心中留下的持久的阴影以及现实的窒息,反映在史铁生凄美的文字中,就成为经常出现的几个词:慌张,害怕,惶恐,犹豫,沉闷,危险,凄哀,沉郁,惭愧,抱谦,心惊胆战,噤若寒蝉……读他的文字,能深切体会到那个时代里镌入每个人骨髓里的恐惧和颤栗。

14、他甚至都不能回忆起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自此以后,他也再没有站起来。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不忍让人直视。二十一岁、二十九岁、三十八岁,史铁生三林三处出医院。尤其二十九岁那次,史铁生高烧不退,整天昏睡、呕吐。将近三个月不敢闻饭味,全靠血管去喝葡萄糖,血压也不安定。大夫们一度担心他活不过冬天了。

15、由此看出,史铁生对于生命苦难的人生态度除了坚强,还有对生命的不放弃和感恩。

16、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他的肝脏捐献给了一位需要的病人,移植手术成功。

17、18岁那年,史铁生去陕北关家庄插队。住在窑洞里,陕北的冬天,窑洞冷得像冰窟窿,史铁生就用大衣裹着脑袋,身体蜷成一团,只剩下嘴巴不停地哈气,以此熬过漫漫寒夜。碰到下雨下雪,就钻进牛棚,牛棚里尽是粪尿,连打盹的地方也没有。

18、在追思会上,我又碰到了写《半生为人》的徐晓。上一次见到她,是在十六岁即去世的天才少年子尤的追思会上。这样的场合,这样的重逢。我忍了忍,没去打招呼。   

19、我与地坛,在一个小小的、深深的世界里。《我与地坛》读后感7《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20、起初那段日子,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自己残疾的现实,他曾3次自杀,对活着没有了追求。

21、他追求"面对灵魂的写作",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史铁生代表作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作品《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2、1988年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 

23、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24、而他曾经勇敢面对的这个世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25、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26、史铁生的人生,被人铭记的从来不是苦难,而是他的文字,健康的、活跃的、温暖的、理性的,穿过黑夜,带来光亮。

27、我在深夜读史铁生的散文集《自由的夜行》时,有这样一种感受:“活着,真好。”

28、史铁生的一生,都在与死亡搏斗,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他是“轮椅上的巨人”,双腿瘫痪,重病缠身,“生”的每一天都奔着“死”而去。

29、史铁生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毒症,需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30、在家人的安慰和鼓励下,史铁生才重新拾起生活的热情,同时他开始写作。

31、孩子渐渐长大,会有朋友,有老师,结交形形色色的人,在别人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是许多人时间轴中一个转动的齿轮。如果有一天,这枚齿轮停止了转动,若齿轮是小的,就不会影响到整个时间轴的运转,若齿轮是大的,那么整个时间轴都会难以转动,若齿轮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整个时间轴就有可能崩溃。

32、1998年患尿毒症,终至透析。病情稳定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随笔集《扶轮问路》和电影剧本及影评集《妄想电影》出版。

33、在雍和宫附近一条临街却又幽静无比的胡同里,在一间低矮的小平房里,陈希米出现在了史铁生面前,而史铁生的第一句话便是:

34、致青春、奋斗者:和君2020年度国庆培训精彩摘编(下)

35、因为他那脱离残废躯壳后的心魂,他那在黑夜自由出行的心魂,看尽了人生的来龙去脉,因而坦荡平静,看清了世界的真实面貌,因而更热爱它。

36、“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上帝不忍,就把她召回天堂了。

37、在您的文章中,您多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大家,让大家勇于面对苦难的生活,与困难作斗争。

38、前两件事完成之后,就要立刻开始,万万不可拖延。拖延的最大坏处还不是耽误,而是会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不管什么事,决定了,就立刻去做,这本身就能使人生气勃勃,保持一种主动和快乐的心情。

39、《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40、这样一位身体残疾的人都能笑看生活中的苦难,我们又为何不能呢?平时里的我们,有的已经成为了小公主,小皇帝,成天依赖着父母使我们遇到困难就用“不”来回答,是永远不能在苦难中成长的。

41、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42、文中,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亲成为这世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时肚子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奉献着,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呢?

43、以梦对应四季,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

44、史铁生死后,陈希米取走史铁生的一小片骨灰,放在王安忆送的一个“优雅的盒子”,这是史铁生和她都很喜欢的一个盒子。然后随身携带,“我去到哪儿你也在哪儿”,陈希米甚至带着它一起去了德国。

45、生病的经验就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明白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才明白端坐的日子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的时光。终于明白,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有可能加上一个“更”字。

46、史铁生再见母亲时,母亲大口大口吐着鲜血,艰难地呼吸着,耗尽所剩气力,只说了半句:“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47、1951年1月4日,史铁生出生在北京,中学在清华附中就读,是学校里的顶尖学生,体育特别好,尤其擅长80米跨栏,他用外八字脚跑步,上身钟摆式打晃,跑起来像刚出斗兽场的野牛,只要有他参加的比赛,一冲就是第一名。

48、史铁生出版的书跟高产的作家比起来并不多,六卷本的文集,再加上新近的《扶轮问路》《妄想电影》,还有未出版的几万字,总共不过两百多万字。但他绝对算得上真正地“用生命写作”的勤奋者。他曾说自己,“主业是病人,副业是作家”。可以说,是主业成就了他的副业,甚至,他副业的“创收效应”也包括了弥足珍贵的爱情和婚姻。

49、您的确教会了我很多。您教会我要乐观面对生活,两点一线间的人生没有他的魅力;磨难就像磨刀石,能使我的心更加坚强……我更是这样做的,当我遇到困难的痛苦时,我总会抑制住自己悲伤的情绪,往好的方面想,我告诉自己:“我能行!”或者“没什么!”

50、读到这些我有一丝庆幸,自己三十多年来,虽然活得并不精彩,但好歹还没有碰到过什么灾难。在庆幸的背后,又十分惭愧。三十多年,一万多个日夜,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过去了。头脑空洞不接地气,双手孱弱缺乏行动。苍白太苍白。在一天天的重复中,消磨掉所有的冲动和憧憬。一生碌碌无为,到头又安慰自己平凡难能可贵。

51、而为了生存,人类应该找一些牢靠的理由,认为自己可以得到点什么,比如爱情价值感之类。所以,史铁生说: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只是因为我活着,才不得不写作。

52、一个孩子的出生,往往会使一个家庭充满希望与欢喜,因为孩子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于是,从出生那一刻起,人就开始有了责任,一个回应家人期望的责任。

53、  史铁生的故事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写作故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对生命的特殊感悟,1969年史铁生去延安插队,但是却因为双腿瘫痪在1972年返回北京,之后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就每况愈下,病情也更加严重,先是肾病,接着发展到尿毒症并且只能依靠住院透析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在他生病治疗之余,史铁生曾一度要放弃自己生存的希望,但是最终在家人的鼓励与帮助下,他战胜了自己,开始采用另一种方式给予自己生活的力量,那就是写作,在这个阶段,他的作品也因为传达出生命的含义而鼓舞了更多的残疾人重拾生活的勇气,努力的活下去。

54、寻找,去拥有自己的地坛。《我与地坛》读后感2今天早早地写完作业,想着该读一本书了,随便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便是这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好了,就读他了。

55、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代表作品《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56、十岁那年,史铁生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十八岁那年,史铁生自愿到陕西延川县插队。插队初期,史铁生脊髓损伤、腰背疼痛。有一次他在山里放牛,遇到了暴雨和冰雹。高烧以后,重现腰腿疼痛的症状,从此落下了病根。在史铁生21岁的生日第二天,因为腿疾,父亲搀扶着他第一次走进病房。那一刻,史铁生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要再这样走出来。

57、他说:“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么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真正的地坛不在安定门外大街,而在史铁生自己的内心深处。我们每个人都和史铁生一样,需要且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坛,在那里,疲惫的灵魂将得到安抚,狂燥不安的心会变得平静。“地坛”,那是我们精神的载体,我们的信仰……若我需要,它会一直在那里,那便不必去找,它自然在。

58、史铁生说:“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

59、1998年患尿毒症,终至透析。病情稳定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随笔集《扶轮问路》和电影剧本及影评集《妄想电影》出版。

60、21岁,这是一个多狂妄的年龄,理想在闪光,未来在召唤,满腔热情,向着生活迸发。而21岁的史铁生,只有一个卑微的愿望:就让这个病是因为长了肿瘤吧。是肿瘤,摘除了,还有站起来的希望。

6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62、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63、若把人仅仅视为肉身,余者不过其功能种种,当然就会看人生是一场偶然的戏剧,“死去原知万事空”,及时行乐最是明智之举。

64、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

65、以心绪对应四季,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

66、第一是分析处境,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知己,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知彼呢,就是要弄清楚外部条件允许你干什么,和要求你必须干什么。前者是估计了你的能力,而后设定的理想或愿望。后者则包括;你想干,或者也能干,但阻碍巨大到希望非常渺茫的事;以及你不想干,但必须干的事。也可以说,前者是目标,后者是为达到目标而铺路。

67、史铁生把自己的生活感悟写进文字里,他的文章深刻而富有哲理,也得到了很多奖项,并顺利进入中国作家协会。

68、因为人的欲望,想要活着,不想错过那些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但人不能消灭欲望,因为消灭人性的最好方法就是消灭欲望。

69、一日,兴许窗外树叶“唰啦唰啦”的飘落声,让他的心悸动了起来,抑或是确实闷得慌,当母亲再次提议“去北海看花”时,史铁生答应了。母亲喜出望外,高兴得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几步路的路程,她居然说要好好准备下,于是便出去了。

70、陈希米是史铁生的读者,有轻微的小儿麻痹,1989年两个人结婚。史铁生因为脊髓瘤双腿残疾之后,变成了高位截瘫。朋友何东曾开玩笑地问过他俩:你们之间到底该算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每一次陈希米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一直都是恋爱关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恋爱关系,即使是亲近如何东,也是直到亲眼目睹史铁生临终的全过程才明白。史铁生发病之后,被紧急送到朝阳医院,正在美国的学医的朋友力主开颅手术治疗。手术的医学效果会有两个:一是和不手术一样,一是史铁生变成植物人。陈希米冷静地决定,不手术。给刘海若治过病的名医凌锋来了,决定紧急把史铁生运送到宣武医院,让他可以安静地走完最后一程。在宣武医院,妻子要按照史铁生的意愿完成一系列的捐赠手续。每次希米离开铁生去签字,在医学上已经无可抢救的铁生就会全身颤抖,而希米回来,像安慰孩子一样,说:“你别闹你别闹,我不是在这儿呢嘛?”他就会安静下来。当陈希米趴在史铁生身上签完所有捐赠手续之后,她平静地说:“人,没有得到爱情时,会感觉自己痛苦;但如果人遇到了真爱情,面对此时此刻,难道不比没有得到爱情更痛苦吗?”

71、如果说史铁生是世上最不幸的那一个,那么,他的不幸在母亲身上是加倍的。

72、读者尚是如此,那么那些小说中主角的朋友家人就更不用提了。

73、写作之于史铁生,或许的确具有改头换面的意义。窃以为,文学从来就是苦闷者的事业。苦闷的层次有深有浅,因而与文学结缘的程度也就随之变化。最深的缘分,或许来自于无可违拗的命运把人推向无可选择的境地。史铁生不止一次地谈到,自己在双腿残疾之后到1983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奖之前的这段日子。命运的打击、精神的苦闷、生活的压力。那时候他整天到地坛去,默默追问生亦何欢,死亦何惧。是文学创作,让他觉得自己“用纸笔在报刊上撞开了一条路”。随着著名的《我与地坛》的发表,史铁生的路开始变得又具体又抽象:具体的是生计问题、医疗报销问题开始慢慢得到了关注和解决;抽象的是,他借助于文学找到了精神的出口,找到了与命运对话的途径。尤其是五十岁以后的他,文学变得只剩下了表达功能,核心的,除了哲学就是宗教。

74、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