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禅心经典语录
1、佛说,凡事都需一个“忍”字,忍他人之不能忍,方为人上人。仔细想想,没有什么值得你生气的。莫要让怨恨占得一席之地。一个能宽容他人的人,必定也会得到他人的宽容,同时也会懂得宽容自己。
2、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3、为了得到身心的净化和灵魂的宁静,请走进禅的世界,方能安住清静无为的本心。万缘放下,自识本源。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达到自己与世界万物的和谐,完美的统自己也就认识了自己,识得了自家面目,寻得了自家家门。(佛语禅心经典语录)。
4、(学习大无畏)行菩萨道,要经常接受考验。遇到困难与危险时,要学佛陀大无畏、大勇猛的精进精神,心无怖畏、志不退缩,不断向前迈进。
5、(4):禅语梵音间,前尘旧事中,灯下思量着,我觉得心里似轻似重,这一生际遇似真似假。若是血肉相连的爱,一个人的离开,会让另一个人随之萎谢。你离开,我衰败,心花零落,落地成灰。
6、(多增一分真我)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U、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7、禅心是佛教用语,指清静寂定的心境。禅心谓禅定非思量之心,即心专注于一之状态,又指依禅定所得之本来清净心。
8、佛还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心身自在。(佛语禅心经典语录)。
9、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10、(12):(人生禅语)垫起脚尖的人是站不久的,跨大步的人是走不远的。老老实实,是展现自我的.最好方式。人对任何事情,都很容易形成习惯,尤其周围的人都那么做时,更是如此。人人都在追求富贵,但只要大家能看清自己因而失去的许多东西,他们应该就会把用于获取财富的精力,用来挣脱财富的束缚。
11、(14):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12、假如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13、21)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14、(菩萨行者)菩萨行者心怀慈悲,常起利益众生的念头,无论到任何地方,心都无畏惧。因此,若能做到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人怨,亦能结好缘。
15、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16、(道心不可断)学佛者,道心不可断。道心断,明灯暗;明灯暗,智慧失,就会招来障碍道业的因。修行人当看好心念,莫让外境灭了心中的明灯。
17、做人可以不聪明,但真的要有分寸感。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应该是你的,才是你的;不该是你的,连搭腔都不要。宁可藏拙,也不要露怯。话说得越多,反而会显得自己越浅薄。所以,人要实,话要藏,用做事的结果征服人,而不是说服人。
18、(动中的宁静)人要学习经得起周围人事的磨练而心不动摇,并学习在动中保持心的宁静。
19、佛和魔也许只在一念之间,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当你的心趋向恶时,地狱之门便打开了;当你的心趋向善时,天堂之门则打开了。
20、(25):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种子,我们的心就像一个花园,各种各样的种子在里面播种,我想什么就会种什么,我种什么就会有什么,或者杂草丛生,或者是鲜花满园。(禅心佛语经典语录摘抄二)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21、(运动家精神)佛教徒应具足运动家的精神,只要肯精进,一定可以到达终点--佛的境界。
22、所谓顿悟,即是无念。何名无念,佛语有言,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简单地说就是,在顿悟的这刻,一刹那间妄念俱灭。人的思维等于进入了无物,无他,无我,一切皆无的浑噩状态,即如同空明一般。
23、(理财四分法)佛陀曾教我们理财四分法:四分之一奉养父母,四分之一教育子女,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分之一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24、静慧大师说:“学佛几十年,我对佛教最重要的体会只有六个字的体会:看破,放下,自在。”
25、(5):凡心千万,心轮静守,若悟不透,禅语一片,佛心一尊,看芸芸众生里,多少的人,不是一路艰辛,泪流满面,一路开怀,欢语一生,唯叹自己的人生路,荆棘坎坷,这也许上苍赠与的最好礼物,没历经风雨的人生,是无法承载,生命中的厚重!
26、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7、一切痛苦的根源是自私自利,我执我爱。饶益一切众生,承办众生的利益才是快乐的源泉。
28、送僧之金陵胜游生末迹,杳自狎时群。卷衲消寒木,扬帆寄断云。曙瓶花外汲,午磬浪边闻。别后石城月,依依远共分。--雪窦重显送宝月禅者之天台春风吹断海山云,别夜寥寥绝四邻,月在石桥更无月,不知谁是月边人。
29、(不求回报)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乾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净真爱。
30、内心的宁静,是最有力量的修行。佛说,人的痛苦,源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常常,我们苦苦的`追逐,又执着的放不下。殊不知,有些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争取的,有些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我们要做的是让心静下来,心静下来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让心静下来,静观自在。
31、(佛性是宝藏)遗失身外财物并不可惜,可悲的是遗失了内心的宝藏却还无知觉;人人本有清净纯真的佛性,只因烦恼无明而庶厂了珍贵的宝藏。
32、莲花,蘸着些许清水,描绘出生命的瑰丽;莲花,濯清莲而不妖,透露出高尚的品质。
33、燃灯法师说:“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着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34、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35、17)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6、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37、弘一大师说:“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歉退是保身第一法。”
38、(重业轻受)过去宿业所带来的业障,如能以欢喜心去接受,就可以重业轻受。
39、(清水之爱)菩萨的爱像一杯清水,可以从上透视到底,没有一点色彩,此即「清水之爱」。
40、钟表,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感情,可以回到原点,却也不像从前。时光不能倒着走,失去就别再回头。有缘惜缘,真心相对,不离弃,更不抛弃;无缘放下,淡然一笑,别强求,更别后悔。
41、7)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42、禅的定义:禅那,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
43、境由心造,心即主人,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崖畔。胸怀坦荡,宛若长空旭日烦恼则无处藏身。
44、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45、有智慧的人,从周围取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予快乐。
46、(付出不求回报)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报,将会招来烦恼;所以,希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危则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业。
47、佛说,命运并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当命运不济时,我们需要去改变它。若想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不是改变别的,而是心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48、15)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49、佛曰: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50、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51、(15):这是一句禅语。全句是: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意思是: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52、初祖达摩说:“不谋其前,不虑其后,不恋当今。”
53、并不是说追求不好,而是因为我们容易盲目追求,却忽略了生活中每一个真实的"当下"。
54、(自己下功夫)人心与佛陀一样,都有同等的爱心;但因后天的习惯及习气不同,以致有不同的言语行动。所以,修心养生必须自己下功夫。
55、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56、15)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57、(心包太虚)能将山河大地、太虚e的任何境界都包容于心,而心却不被境所转,此即出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