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1、 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2、 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致良知之学,所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时刻保持内心的光明,然后按照良知的指引前进,则前路也必定光明。
3、王阳明反复强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心即是理。这一点上和朱熹有很大的不同,朱熹的理学的特点是探究一切,从外处去寻求真理,以此来强化自己的心。而王阳明则说“吾性自足”。既然道理已经存在于心中,何需要借助外物呢,心即是理,心外无理。
4、这个故事不仅有内裤,还有内涵。我们如果停留在概念层面,去争论什么是良知,是不是人人有良知,就是嘴炮党,就是比赛话术的辩论,没有知行层面的意义。
5、(解读) 心作为客观存在的主体,本来无善恶可言,是本来空灵清净之物。善恶是与人的意念同时出现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动,人只要心动,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现善或恶。当善恶已经存在的时候,分清善恶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恶,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恶,就是没有良知。如果我们有良知,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只为善,去掉恶行。(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6、 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7、王阳明的理论很有魅力。如果能够穿越我很想和老先生聊一聊。不知道是不是像图片一样长得这样的辣眼睛。哈哈。
8、 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9、第三部分:接下来,让我们聊聊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王阳明如何将“心学”发扬光大。
10、养一身浩然正气,做古今完人,纵然做不到完人,也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
11、其实心学不仅背离了儒学,甚至与儒学针锋相对,堪与道家学说“同流合污”,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大逆不道”,根本行不通,故一经出现便被各路大儒群起攻之,而同时先生集徒讲学又被官府驱散。几经周折,先生怒火攻心,居然去莫干山做了隐士(也就是暂避风头)。
12、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13、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
14、心、意、良知、格物,都是代指世界之本质,本质的东西,无善无恶,有善有恶,知善知恶,为善去恶,都可以,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所以心无善无恶,意也无善无恶,良知也无善无恶,物也是无善无恶的,这种本质的东西,可以称之为至善,是一种绝对的存在,而不是一般理解的善恶对立,这实际上就已经到彼岸世界,超感性世界了,探索到世界本质的范畴了,这就叫做四无说。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里我要简单说个背景,在心学之前,儒家实际上已经有点扛不住佛学和道学的冲击了,程朱理学实际上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但是程朱理学本身也不够有说服力,因为它没有涉及到本体的东西,我打个比方,比如老子的《道德经》,不管你读不读的懂,你大概能了解这个“道”就是世界的本体,庄子《齐物论》消除万物的差别,一切看空浑然一体,直接取消了所有的相对,比如善与恶,贵与贱等等。佛学更不用说,直接讲明本体就是“无”,世界就是“无”。但是儒学,没有本体一说。那么所谓儒释道三教合那儒学必然也要有一个本体之说,因此心学的这个理解,实际上就赋予了当时儒家统治的中国,一种解放思想,开拓新风的作用,因为本来儒家是处处压制人的,但是现在有了一个可以幻化千变的本体,那么自然就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解放了。
15、所以这两种对四句教的理解方式,实际上就从基本轮廓表现了心学的博大精深,它的系统性直接体现在包容性上面,这是王阳明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已经进入极高层次的标志。
16、人生启迪: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佛家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王阳明的花与我心同在,推而广之就是天地万物皆与我同在,一心之中,可存天地宇宙、生万千气象。一切,只看你心的大小、悟的浅深,良知的大境界,本来与外物无关;心,自是万物主宰。心兵不乱,万事从容。
17、人生启迪:自省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心灵上的污点,继而照亮前进的路途。工作中,有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就是不在自身上找原因。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才会不断地提高;进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也体现在反省的能力上。自省还能帮助自己找到自身优势。有时候,人生的悲剧不在于没有用好自己的优势,而是连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都没找到。
18、首先,这四句话是站在世界的角度,对一个人具体的人说的,因为心学就是关于人心的本质的学问,它的对象首先是单个人,从单个人开始引申的,它宣讲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但是所站的角度是整个世界,所以这四句话是一个运动和超越的过程,自成一体,它自有生命力在里面。
19、这四句话非常精妙,说玄乎一点,我们可以从这四句话当中看出,王阳明的文治武功已经进入化境,不然这四句话是讲不出来的,因为它几乎囊括整个心学的核心秘密,并且横看成岭侧成峰,而且它有一种运动性在里面,一种发展性在里面,整个句子是活的,不是死的,首先我们来看两种惯常解释:
20、面对外界的评价,尤其是诋毁,不仅不要生气,还要把它当成磨炼自己强大内心的机会。
21、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22、 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23、 王阳明的弟子曾经问他如何清除心中的杂草。他回答说:“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24、也就是说“山间花开花落”之所以能被我们看到,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那一刻就赋予了这个现象“这层意义”。再直接一点来说,即“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也就是所谓的“心无外物,心即理”的通俗解读之一。因“心外无物”,所以“致良知”的表现是“知行合一”儒家孟子提出“人性善”,提出人天生拥有良知良能,但是因为人后天生活中会面对各类欲望的诱惑,导致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被蒙蔽,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吾日三省吾身”,即在反省中不断剔除蒙蔽,回归“本心”。当我们的本心不被蒙蔽时,我们就能达到所谓“致良知”境界。这个时候,人就能做到所谓的“知行合一”。
25、你会非常坦然的接受事情的成败。当然至于你是不是全力以赴了某种程度上只有你自己知道。所以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那么接下来我将要讲述的第二个方法论你也就不用看了。在第一个方法论当中,测试性格,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事件是需要去经历去做的,比如一百个美女环绕在身边,这种事你就做不了,因为大部分人都没办法让100个美女围绕在自己身边,这个事你就无法做,做不了你就测不出。有的皇帝纵欲而死有的皇帝不近女色。很显然就好色来说,天性里是有的。好色程度,又分无数个等级,这是需要测的。
26、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27、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28、也就是说,因为“心外无物”,万物的意义由“心”赋予,而我们生来就有“良知良能”,所以“仁义礼智信”等在我们身上的具体表现,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的外在显现,这种“显现”是与外界和他人无关的“心外无物”的“本心”体现。
29、 “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30、人生启迪: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不自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的辱,并不使自己处于困顿疲累、痛苦挣扎的境地。这就是自知之明,即使做不了大事,可是心是大的,境界是大的。
31、这就是我说的那个过度,也就是从钱德洪到王畿的所必须经历的一个思想过程,了解了这一点,就把之前对良知的解释,以及知行合一的解释,进行了一个完整的联系。
32、相反,如果我们找到自己的“内裤”,找到自己内心明知道不对却还在做的事,去一点点改,去一点点“致良知”,那我们就离圣人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