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和程颐(文案精选98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27 09:15:42 浏览59

程颢和程颐

1、学贵信,信在诚。诚则信矣,信则诚矣。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

2、程颐少有经世之志,但自嘉祐四年(1059)廷试落榜后,不再以科举为业,也多次放弃“恩荫”出仕的机会。英宗、神宗两朝,大臣多次举荐,他都不愿出仕。直至元丰八年(1085),明道去世后,经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的大力荐举,方以布衣出任崇政殿说书,负责教育年幼的宋哲宗,其间颇以师道自重,使得少年皇帝多有不满,遂于元祐二年(1087)罢教席,差管勾西京国子监。绍圣年间,哲宗亲政,重行王安石新法,伊川因曾反对新法被列为元祐“奸d”,先被放归田里,后又送涪州(今四川涪陵)编管。徽宗即位后被赦回洛阳,但不久又以“邪说诐行,惑乱众听”而再次被列入d籍,并遭讲学之禁。崇宁五年(1106),复宣议郎致仕,次年卒于洛阳家中。

3、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①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②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③,河、洛④之士翕然⑤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⑥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⑦时与游酢⑧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4、由此可见,兄弟二人的坎坷仕途都与北宋d争脱不开关系。而不同政见和立场,让这三人的师生关系也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

5、程颐(1033年-1107年),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对其兄程颢于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6、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山西太原一侯姓人家诞下一女,因当时女子无名,所以称为侯氏。其父侯道济,乃五代时盂县守将侯詗之子。山西归宋后,侯道济弃武从文,专攻儒家经典,后参加科举,及第任润州(今镇江)丹徒县令,累官至尚书比部员外郎。女儿侯氏自幼聪慧过人、博闻强记,“好读史书而不为词章”,深得父亲喜爱,“常以政事问之,雅合其意”,父常感叹:“恨汝非男子。”(程颢和程颐)。

7、  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程颐)

8、程颐(1033-1107年),程颢胞弟,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曾与其兄同学于周敦颐门下,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程颢和程颐)。

9、原来他们是慕名来拜访河洛大儒程颐先生。然而,不巧的是,他们发现先生正在冥坐。管家发现他们站立门外后,连忙外出相迎,并邀请二人进屋。二人顿感进退两难:进,不忍惊动先生;退,又不忍放弃请教的机会。虔诚、迫切的求学心情让二人决定在门外静候先生。

10、二程兄弟虽然年龄仅差一岁,但两人的性格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气象迥然有异。大程性格温和,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于面背,门人朋友与之交往数十年而未尝见其有忿厉之容,即使与人学术、政见有所不同,也心平气和,从容相与,其气象如阳春时雨,而又浑然天成,所以人往往将他比作颜子,认为是“天生之完器”。在宋明诸儒中,大程在气象上最为人所称道,不论后来理学分化如何,但各家各派对大程之气象均赞誉有加,无一微辞。

11、二程兄弟在十四五岁时,曾师从周敦颐问学。因此传统上认为,二程之学渊源于周敦颐,朱子作《伊洛渊源录》时,把周子列为卷首,后《宋史·道学传》也循此例,从而一般把周敦颐视为理学的开山之祖。但周程之间的传承关系到底如何,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大公案。吕大临在《东见录》中记二程语录说:“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二程遗书》卷二上,以下简称《遗书》)这大概是二程与周敦颐有师生关系的最早记载,后来伊川作《明道行状》也有类似的记载。在二程的语录及著作中,间或可以看到周敦颐的影响。但是,程颢自己又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二程外书》卷以下简称《外书》)程颐则说,二程问学周子后,“未知其要”,以至于“泛滥诸家,出入老释”(《明道行状》)。因此,诸如黄幹所说的“二程得统于周子”(《宋元学案》卷十二)之类的说法,严格上说恐怕不能成立。事实上,二程对周敦颐并不太以为然,语录中甚至有“周茂叔穷禅客”之类不太恭敬的调侃。而程颐十八岁时游太学,以《颜子所好何学论》一文,获得当时太学直讲胡瑗的赏识,程颐因此以师礼事胡瑗,称胡瑗言必称先生,而称周敦颐往往直呼名字,盖在二程心目中,并不十分认同周敦颐。

12、  程颢书院是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程颢所创办的学堂,创办于公元1065年,程颢出任泽州晋城令的时候。程颢非常重视教育,因此创办了七十二所乡校、数十所社学。程颢书院就坐落于晋城市的古书院社区,是程颢创办的第一所书院,曾因战火而遭到毁坏,现在看到的书院是明清时期在原来的基础上重修的,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3、程颢,字伯淳,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卒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享年五十四岁,由于其去世时文彦博题其墓表曰“明道先生”,故学者多尊称他为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程颢之弟。生于仁宗明道二年(1033),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享年七十五岁,学者称伊川先生。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程颢赐谥纯公,程颐赐谥正公。淳祐元年(1241),程颢封河南伯,程颐封伊川伯,皆从祀孔庙。

14、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

15、由此可知,二程也是洛学的创始人,因此卢连章在《程颢程颐评传》一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结论:“程颢、程颐是中国历史上北宋时期洛学学派的创始人,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16、朱熹接到汪的信后认为这种说法不确切,《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中录有其对汪来信的评价:“汪端明尝言二程之学,非全资于周先生者。盖《通书》人多忽略,不曾考究。今观《通书》,皆是发明《太极》,书虽不多,而统纪已尽。二程盖得其传,但二程之业广耳。”朱熹认定二程的学术观就是本自周敦颐,但他同时也说,虽然二程学得了周敦颐的观念,但确实是到了他们那里才把这种观念真正地发扬光大起来。

17、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程颢二十五岁,中进士,先后任鄠县主簿、上元主簿、代上元令、晋城令、著作佐郎。神宗时,王安石变法,曾短暂参与其事,任三司条例属官,迁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但很快由于他对王安石变法持保留与批评态度,改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历任太常丞、知扶沟、汝州酒税等职。哲宗继位后,召为宗正寺丞,未及行而辞世。

18、程颢、程颐兄弟仅差一岁,他们共同成为了理学的创始人,更为奇特者,他兄弟二人又分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别的奠基人。卢连章先生在其文中称:“程颢、程颐的人生道路有同有异,这使得他们的理学思想路向也有同有异,并最终使他们成为宋明理学体系中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两大学派的先驱。”兄弟二人独创一派,并同时是两大分支的先驱,这也足够令人感叹。

19、程颐从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慧,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和兄长程颢两人拜著名的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为师。与程颢一样,程颐也自小就深受家学的熏陶影响,年少时就已胸怀大志,在政治思想上也因受到父亲的影响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20、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21、“二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者和理学创始人,重视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主张以天理节制人欲,以道心统帅人心,以成圣成贤为人格追求。程氏家训的核心是“九思立德”: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九思立德”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讲的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修养的功夫。正是这样严格优良的家风家训,成就了程门英才辈出的家族传奇。

22、跟范仲淹、司马光、周敦颐一样,程颢、程颐两兄弟也属于自小勤奋好学,博闻强记的神童。熊孩子是难有思考和著述出息的。熊孩子一般是打打杀杀,踢踢球泡泡妞之类。

23、与眼下那些来者不拒,行贿索贿的官僚相比,程颐主动拒绝来自各个渠道的礼物与恩惠,只能说难能可贵。

24、他们极少提及周敦颐的名字,偶尔提到也是直呼其名或直呼其字。但是对于同时代的其他大V,如司马光、张载、邵雍等,他们都使用敬称。这在“尊师”观念浓重的古代学术圈着实反常。

25、次日在书斋看书,程颢见弟弟余怒未消,就劝道:“昨日座中有妓,吾心中却无妓;今日斋中无妓,汝心中却有妓。”程颐自叹不如。

26、对于大程来说,人们要体认本体,只在于“诚”“敬”二字,即《识仁篇》中所谓“以诚敬存之”。只要心存诚敬,就自然可以领会到本体所在,而无需另外向外作工夫。

27、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

28、后来,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与他郊游,而他自号为龟山先生。

29、对于自己的贡献,一向谦虚谨慎的程颢曾这样说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30、程颢说:“道路遗弃小儿,屡收养之。”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有小商,出未还而其妻死,儿女散,逐人去,惟幼者始三岁,人所不取,夫人惧其必死,使抱以归。”当时程家是个大家族,对侯氏收养弃婴的行为,许多族人表示不满,“人皆有不欲之色”。于是,侯氏就另外想办法解决弃婴们的吃饭问题(乃别籴以食之)。其父归,谢曰:“幸蒙收养,得全其生,愿以为献。”夫人曰:“我本以待汝归,非欲之也。”

31、  正家之本,在正其身。正身之道,一言一行,不可易也。……言慎行修,则身正而家治矣。(程颐)

32、  人心莫不有知,惟敝于人欲,则亡天理也。

33、程颢北宋(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现红安县二程镇,北宋行政隶属木兰县,二程父时为木兰县令)。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34、  君子不欲才过德,不欲名过实,不欲文过质。才过德者不祥,名过实者有殃,文过质者莫之于长。(程颐)

35、在我看来,侯氏的这种“等贵贱、爱众生”的思想,实在难能可贵!“身教”给孩子的,则是一种长期的悲天悯人的情感和“仁恕宽厚,不异诸庶”的道德发展及完善。难怪程颢后来总结母亲的“身教”之功,说:“颢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恶言骂人,非天性也,教之使然也。”母亲确实在关心他人和淡泊物质方面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36、  程颐,字正叔,被世人称为伊川先生,与他的兄长程颢一样,同是北宋时期颇为著名的理学家与教育家。程颐从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慧,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和兄长程颢两人拜著名的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为师。与程颢一样,程颐也自小就深受家学的熏陶影响,年少时就已胸怀大志,在政治思想上也因受到父亲的影响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37、苏轼最初极佩服周敦颐和二程学说,曾经写诗颂扬周敦颐,“夫子岂我辈,造物乃其徒”。受其影响,黄庭坚也写过“西风壮士泪,多为程颢滴”这样的诗。

38、老二程颐学业大进为世人所推崇以后,被朝廷征召进京为仁宗皇帝讲论经史,辅导读书。但程颐专心致学以后,多少有点迂腐。

39、第“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的存在。

40、近的是北宋几位牛人。二程曾经师从周敦颐和二张(张载、张戬,二程的表叔),在周氏和二张学说基础上,二程进行了拓展,成为“洛学”。

41、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42、他们的学说也被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该书校点本。

43、程颐撰、朱熹本义《周易》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刻本

44、  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程颐)

45、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46、程颐严肃地训王雱:“我正跟王参政谈论国事呐,子弟插什么话?快一边儿呆着去!”

47、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嘉祐年间中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病逝,赐谥纯公。

48、到了葬礼现场,程颐又强调司马光的孩子们不得出面接受客人吊唁,而应该躲在暗处痛哭,以示悲伤。倘若出来见客,是不够悲伤的表现。

49、宋朝学术圈,就出了一对让人难以捉摸的师徒。为师者,乃“独爱莲”的理学鼻祖——周敦颐;为徒者,乃“程朱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令人诧异的是,这对千古流芳的名师高徒,居然互!不!承!认!

50、啧啧,两次拒绝别人送到手上的黄金!那些把国库黄金偷偷往家搬的,读到这里不脸红吗?

51、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52、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53、②程颢与弟颐:程颢和其弟程颐并称“二程”,为北宋著名的理学家。

54、  二程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当政者有为天下百姓谋利益的“公心”,做到至公无私,大同无我。

55、侯氏对孩子严苛,父亲程珦看不过去,常常为之发脾气。侯氏却并不妥协,乃循循善诱加以宽解,曰:“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用白话解释就是,孩子之所以长大以后不像父母那样贤德,是因为小时候犯了错误,母亲往往出于溺爱而百般遮掩不让父亲知道。言下之意,我绝不做这种对儿子成长不利的事情。关于这一点,程颐后来明显是支持母亲的,他说:“夫人男子六人,所存唯其爱慈可谓至矣,然于教之道,不少假也。”

56、这下程颐不高兴了,教育皇上:“方春万物发生之时,不可非时毁折!”

57、可事实上,纵览古今,很多师徒或师生关系并没有得以“善终”——有的日渐疏离,有的划清界限,有的甚至成为对头。

58、颜回为啥住在破烂的屋子里,整天吃不饱饭还特别快乐?这正是周敦颐启发二程的地方,而二程果真各有心得。

59、至元六年(1340年)农历十月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

60、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跟从程颢学习的人。

61、仁宗皇祜四年(1052年),48岁的侯氏病逝于江宁(今南京)。因父亲侯道济、丈夫程珦均在朝为官,且学问人品及官声都很不错,朝廷按旧例追封侯氏为寿安县君。这个时候,程颢21岁,程颐20岁,兄弟俩尚在南安军(今大余县)跟着周敦颐求学,虽然才名俱已在外,而且程颐18岁时还上书宋仁宗,希望“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曾引起朝野学术界的巨大震动。但毕竟两兄弟均人微言轻,没能在母亲去世时彰显出母亲的“教子有方”,而使母亲获得更显贵的朝廷册封。

62、子女连连夭折,对父母内心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存活下来的孩子,溺爱当在情理之中。作为父亲的程珦,对两个小儿子就相当溺爱。

63、  至公无私,大同无我。虽渺然一身,在天地之间,而以天地无异也。(程颢)

64、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固本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足衣食。(程颐)

65、“二程”十分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程颐曾说:“天下之治,治家为先,家正则天下治。”因此,在继承祖宗立下的九思立德家训的同时,程颢还将祖上传下来的家训予以细化,写下了他对于后代的要求:“人有小过,以量容之;人有大过,以礼责之。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崇诗书,习礼仪,训子孙,宽奴仆。”

66、对于周敦颐提出的这些问题,周辅成总是不厌其烦,尽自己所知给予解答。当然,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周辅成是没有办法回答清楚的。一方面,受周辅成的知识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受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而周辅成也非常喜欢周敦颐的这一性格。

67、洛学以儒学为核心,并将佛、道渗透于其中,旨在从哲学上论证"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秩序。二程洛学是保守的和唯心的,但也包含有辩证法因素。

68、兄弟二人年少时皆师从理学大师周敦颐,入仕之后又都曾任崇福宫提举,同时在嵩阳书院讲学。二程之所以在嵩阳书院讲学,其原因有五:

69、高尚的道德确立起来了,各种善行就会相应产生。

70、再后来,王安石推行买卖度牒,程颢觉得这也是一种变相敛财的方式,就向神宗讲述了这么做的危害,而后神宗把程颢的话转告给了王安石,问王是不是会有这样的危害。王回答说:“颢所言自以为王道之正,臣以为颢未达王道之权也。今度牒所得,可置粟四十五万石。若凶年人贷三石,可全十五万人。如是而犹以为不可,岂为知权乎!”

71、程颐以辅养圣德为己任,兢兢业业,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启发皇上的机会。

72、程颐想了想说:“我只收知己的礼物。我跟李邦直已经不是知己了,干吗收他的礼?”

73、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74、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75、程珦为官清廉。在汉州做知州时,州府拥有自己的竹园,历任知州都将竹园的收入作为自己的私财。但程珦却一毫不取,他对家人说,“竹园是公家财产,我岂能中饱私囊?”

76、学生时代的师生关系无疑是最单纯的。而校园之外,在那些涉及到资源和利益分配的行业,招揽徒弟常常意味着培养潜在对手,有些时候甚至会上演“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同行三分仇”的悲剧。

77、追求富裕的生活,是人的正常欲望。假如与义相符合,虽然使自己受委屈也可去追求;如果与义不相合,就要守住贫贱以保持心志。这样做不是以贫贱为乐,而是因为义不可舍弃呀!

78、然而并没有!他们的师生关系,在后世看来,相当的微妙。

79、  尝谓凡人气量窄狭,只为私心隔断。苟以直养而无害,则无私心。苟无私心,则志气自然广大,充塞于天地之间。

80、大程有言,“天理”二字是他自家“体贴”出来的。“天理”二字不仅是二程学问的总纲领、总归宿,甚至可认为是整个宋明理学所共同关心的主题,后来“理学”之名,亦可说是依此而成立。

81、对于这件事,二程兄弟本身就没有首肯,虽然《二程集》中有这样一段话:“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

82、侯氏19岁那年,随父亲在镇江居住。恰好此时,河南洛阳籍青年才俊程珦在镇江做观察支使,与侯道济有了交往。程珦是名臣之后,其曾祖程羽乃太宗朝给事中、兵部侍郎,祖父程希振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程珦为人、为官、为学,均很出众,《宋史》评价说:“珦慈恕而刚断,居官临事孜孜不倦,温恭待下,率以清慎。”

83、在二程那里,所谓“天理”,既指的是天道自然的普遍法则,又指的是人生日用的当然原则,所谓“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遗书》卷二上)。在大程看来,此“天理”无所不在,“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善则理当喜,恶则理当恶,都是“天理自然如此”(《遗书》卷二上)。这个“天理”是一个恒常自存的普遍存在者,它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有所增减,如他说:“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它原无少欠,百理俱备。”(《遗书》卷二上)

84、还有一次,皇帝身边近臣张茂则邀请宫中侍讲官饮茶、赏画。唯独程颐作为侍讲之一拒绝去喝茶,理由是:“我平生没饮茶习惯,也不懂画。”

85、朱熹说,“以二先生昌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之后,可谓盛矣。”冯友兰更是高度赞誉“二程”,“程氏兄弟二人,开一代思想之二大派,亦可谓罕有者矣。”这里所说的“开一代思想之二大派”,指的是程颢、程颐被认为是理学开创者的同时,程颢往往还被认为是理学的一个支流——陆王心学的开创者。

86、脱脱(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87、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88、一般认为,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

89、  二程将立德作为修身之本,提出“德者本也。”“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

90、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他们的学说也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

91、做学问的人贵在讲信用,讲信用贵在诚实。诚实就能讲信用,讲信用就是诚实。人如果没有忠心和诚心,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不讲信用就不能立于世,不诚实就不能在社会上行走。没有诚心就不会有善心,没有诚心就不会成为君子。

92、其后,宋代的朱熹、陆九渊,明代的王阳明,又在二程开辟的方向上发展了理学。宋明理学是宋代之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而二程洛学则开了理学之先河。

93、程颢在十六七岁时,特别喜欢打猎,而后他改变了这种喜好。可能是他跟周敦颐说自己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喜好了,周则跟他说,这种改变并不容易,过一段时间还会重新萌发。不知当时程颐听后是否以老师所言为然,但12年后,他果真又对打猎动了心。由此可见,周敦颐是何等有预见性,同时也说明他对人性也有着洞若观火的了解。

94、但据《伊洛渊源录》载,程颐与司马光常常是谈上一天,“无一句相合”。

95、⑧游酢(zuò):北宋时文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96、他的弟弟程颐,却和他相反,总认为读书没啥意思,经常逃学,到山上、河边玩耍,对读书之事不甚了了。

97、遇到这样一位优秀青年,侯道济高兴极了,心想:这是上天专门恩赐给我那尚未出阁的爱女做女婿的。于是,赶紧请人说媒,两家联姻,侯氏嫁了程珦。常说,千里姻缘一线牵,当真不假,侯家远在山西,程家籍出河南,两家却在镇江结了亲,冥冥之中,焉无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