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论
1、及至本朝,各种典章礼仪制度已十分齐备。接着又孕育培养了百余年,便开始有屯田员外郎柳永改变旧曲,创制新调,还出了《乐章集》,并在社会上赢得了很大的名声。不过他的词虽然合音律,其语言却庸俗低下。接着又有张先、宋祁兄弟、沈唐、元降、晁次膺辈相继出现,他们虽然常常有妙语警句,但却不注意词的整体美,因而显得破碎而欠浑成,这怎能称得上名家呢。到晏殊、欧阳修、苏轼等,都是学海中才学极高的人,他们创作小歌词,就像在大海中取一瓢水一样,然而这些词不过都是句子长短不齐的诗吧了,还往往不合音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诗文分平声仄声,而歌词则分宫、商、角、徵、羽五音,又分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又分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律,又分清音和浊音、轻音和重音。比如近代的《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的,如押上声则协律,如押入声,就不能歌唱了。王安石、曾巩,文章像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那么好,若作一小歌词,那么人们必定会笑得不能自持,因为不能读啊!于是可知词是有别于诗文的另一类文学体裁。可是知道这一点的人却很少。后来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出现,才开始能知道这一点。但晏几道的词苦于无铺陈叙事,贺铸的词苦于不够典雅庄重,秦观的词专门著重情韵风致,但缺少典故、史实,就如同穷人家的美女,虽然长得极其美丽、丰满、飘逸,而始终让人感到缺乏富贵人家那种情态。黄庭坚重视典故史实,但又多有小毛病,比如良玉上有了赤色的斑点,其价值自然就减少一半了。
2、而且这些市民的文化素养也极高。在歌厅听歌的,对歌的旋律和歌词都有较高的要求,周邦彦就应运而生了。周邦彦的词的地位周邦彦的词,主要是在词律和词的雅化两个方面贡献大。
3、可见李清照,用自己的观点把前辈都评论了一番,之所以点名这几位,就是这几位的词作,有明显和李清照对词的标准不一样的地方,李清照把他们用作了反面的教材。
4、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5、李清照点名批评的那几位,都是有违规现象的,但周邦彦做的都很好,所以就不用点名了。(李清照的词论)。
6、干货放送:裘彩萍老师建议初学昆曲者检查气息(视频)
7、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8、宝髻玲珑欹玉燕,绣巾柔腻掩香罗......
9、在论述其对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时,李清照从晚唐五代开始,到宋初,及至其所在时代的词坛大家的词作优缺点入手,逐步阐释她所认为的词的特性。
10、电脑。登陆www.51vv.com下载vv娱乐社区。(李清照的词论)。
11、李清照本人的词学观念,一言以蔽之:贵族少女的词本位,即在雅化的前提下,保持词的本色,以求区别于诗。
12、原因很简单,李清照的词的标准,就是周邦彦的词的追求。前面我们分析了,周邦彦写词,注重词律,重视词用语的高雅。他的词作基本符合李清照对词的几点要求。
13、为什么周邦彦能火呢?主要是周邦彦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北宋,是中国社会市民最会玩的时代,他们有体育博彩,有茶馆听书,当然也有歌厅听歌的习惯。
14、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
1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6、他不在汴京的这十年,在大家的口中,已经是“神”一样的存在。他的那篇吹捧文,已经圈粉无数。
17、此理论提出的学术氛围。从《王直方诗话》到《后山诗话》的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出,北宋后期,人们对词之特性、本色、诗词之差别等问题已普遍关注,且已有所探讨。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和基础上,李清照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把前人有关诗词之别的朦胧的经验感受和零星见解,发展成了明确的理性认识和较为系统的本色理论。
18、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9、由于李清照精于歌词创作又兼擅音乐,所以行家论词能够居高临下,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因而观点鲜明,见解颇为透辟。她对历代词风和本朝名家作了率直的批评,“皆摘其短,无一免者”,虽有些偏激,但从另一方面看,“学古人文字,应知其短处”的批评方法,正可看出“李清照是走学习传统、发展传统的途径”。
20、这首词又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21、有人动不动拿古代的一些女名人和李清照比,纯粹是闲得蛋淡!
22、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23、出版有《诗经里的那些动物》(20重庆)《天涯孤旅——林赶秋文选》(20台北)《国学七日谈》(20台北)《绝代有佳人——女性小品赏读》(20郑州)等专著,与人合著《九天开出一成都》(20成都)等,点校有乾隆《渠县志》、嘉庆《渠县志》、嘉庆《定远县志》、咸丰《邛巂野录》、民国《盐边厅乡土志》等旧籍。
24、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
25、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必李八郎也。”
26、不得不说,李清照还是敢说啊。也许有人会说她这是在班门弄斧,也许有人会说她这是在哗众取宠。
27、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 时而明快,时而凝重,既平易无雕琢,又不失朴厚典雅,且回环曲折中,自有一番沉郁顿挫之妙。李清照的《词论》为什么没有提到周邦彦?我们首先看一下,李清照的《词论》是一本怎样的书?
28、《词论》是李清照的一本关于词的研究的理论著作。在这本书里,李清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词,别是一家”,这是李清照第一次把词单独列出来,让它成为和“诗”的地位一样的文学体裁,在之前,人们都把词叫“诗余”,是一个不上台面的体裁。
29、所以,题主听说的这种问题,完全是不懂诗的阿猫阿狗提出来博人眼球用的,不用理会,随他们吠去就是!
30、这是一篇理论文字,同时也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秀散文,文章选材精审、构思缜密。全文有主有次,有点有面,有详有略,各得其宜。其语言生动准确,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一般。文中赛歌轶事一段,写得跌宕起伏,生动传神,饶有风趣。文章开头就引述这么一个故事,不仅能突出“词必协律”的重点,而且也有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之妙。在下面的行文中无论是叙事、写入还是抒发议论,作者也都不是平铺直叙或空发议论,而往往采用贴切新颖的比喻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如说晚唐词风用“郑卫之声日炽”,讲五代分割局面用“瓜分豆剖”,评秦观、黄庭坚词时说一个是“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一个是“如良玉有暇,价自减半矣!”这些比喻都不仅生动别致,而且说理透辟,的确堪称传神妙笔!
31、写诗,大多雄浑,宗法盛唐,常用典故,音律锵然顿挫,诗中毫无个人生活之态。
32、词从民间发展而来,经唐、五代至宋已发展到了全盛时期。在这数百年间,词坛名家名篇可谓多矣,各种风格流派也竞放异彩;但却始终无人认真地对词的创作从理论上去加以总结,而我们的女词人李清照却以她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卓越的才华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勇敢地担负起这一首创性的工作。并在认真研究词史和现状,词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写出了词坛第一篇、也是我国妇女所写的第一篇系统的词学专论来。其开创之功是永远不可磨灭的!这篇《词论》不仅是研究她本人创作思想的重要材料,同时也是研究词论、词史、文学理论批评史的重要文献。
33、一二两点是为了论证第三点而作的具体阐述,故其“词别是一家”说,是三点中最核心的问题。
34、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5、,注册登录后,在搜索框内输入“703478”即为裘彩萍昆曲网络课堂上课平台。
36、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37、把李清照比成武则天,是因为我在她们两人身上看到两个共同点——“藐视”性别差异(或者说歧视)和充分的自信。武则天,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对自己的身份认知是“权力拥有者”,在很多时候忽略了自己是个女人。不仅如此,她在权力的游戏中,表现出最顶尖的自信心,这在男性权力者中都不多见,更不用说与深居闺阁的古代女性比较。而李清照,在文学或者更广义的文化领域中,也表现出这两个特质。在她学习创作研究的过程中,她对自己的身份认知是文人、读书人,而不是女性文人。这两者很不一样。这么说吧,近现代出现了大量女性作家,其中,大部分女作家她们的作品中,有女性性别认同,有对男性权力社会的反抗等等。这就说明她们在潜意识里是十分强调自己的性别,十分关注性别差异。
38、李清照绝对是超越时代的杰出女性,才华横溢,让男人自卑、打压。《人间词话》里面的词人除了李煜,男诗人们没有一个能超越李易安。如果女人能够活到李清照的境界,她的一生就值了。别说李清照的词在中国文学史写下来神采的一页,她婉约清丽的词风,美的超凡脱俗,她是女词人的高峰,她是卓有修养的大家闺秀,她与赵明诚的爱情,在颠沛流离的那个久远的年代,不离不弃,也值得今天人们的敬慕。她的美是内外兼修,由内而外的美,她树立了女性美的典范。
39、这是一篇理论文字,同时也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秀散文,文章选材精审、构思缜密。全文有主有次,有点有面,有详有略,各得其宜。其语言生动准确,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一般。文中赛歌轶事一段,写得跌宕起伏,生动传神,饶有风趣。文章开头就引述这么一个故事,不仅能突出“词必协律”的重点,而且也有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之妙。在下面的行文中无论是叙事、写入还是抒发议论,作者也都不是平铺直叙或空发议论,而往往采用贴切新颖的比喻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如说晚唐词风用“郑卫之声日炽”,讲五代分割局面用“瓜分豆剖”,评秦观、黄庭坚词时说一个是“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一个是“如良玉有暇,价自减半矣!”这些比喻都不仅生动别致,而且说理透辟,的确堪称传神妙笔!
40、周邦彦的贡献是,他制定了一些格律,即使你不精通音乐,但是按照他制定的这个格律来写词,就合乎音律。这样人人都可以填词了。
41、这个故事就突出说明了词作为一个独立的文体,它的协律可歌,所具有的歌唱性、音乐美的特点和魅力。
42、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一代词人”(郭沬若语),《词论》是她的理论著作。《词论》又称《论词》,乃词家论词,显示了她非凡的才识和独特的判断力。《词论》历数源流评说当今,对词体的特征作了概括而又分析的说明,明确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论断,第一次确立了词的独立地位。诗与词从较大范畴上讲有其相近之处,但诗、词从渊源流变上讲,毕竟是两种文体。文章以形象性的论述和对词作的具体分析,表明了作者的理论见解,即认为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抒情为主的音乐歌词样式,应当有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特色。
43、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44、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45、 到了五代的时候,各路诸侯纷纷建国,中华大地战乱不断,斯文扫地,更无人作新曲沿途传唱了。这时只有南唐李璟、冯延巳等君臣温文尔雅,时有新作问世,其中有名的作品有李璟的《浣溪沙》、冯延巳的《谒金门》,“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更是其中的名句。句子虽然很奇特、很优美,但是要灭亡的国家所唱出来的歌声也带着很深的哀伤,就不能算曲子词中的上品了。
46、一个在天上纵横遨游,大杀四方,一个在泥里闪转腾挪,气喘吁吁。
47、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馀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48、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49、她在《词论》中总结说“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这是非常典型的“词本位”观点,即突出词之为体,区别于诗的特征。结合李清照对北宋各名家吐槽点可见,她认为的词的必备特征包括“典雅、协律、浑成、有铺叙、有故实”等。
50、但她可不是单是点评柳永一人,而是开始群攻,提到的有张子野、沈唐等六个人,他们简直被批判的什么都不是。李清照认为,他们只是偶尔有几句比较好,但是整篇都非常的凌乱,不算是名家。
51、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52、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53、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54、李清照留传下来的除了词,还有诗,还有散文,如果题主都读过就会明显发现一个事实,李清照故意将三种体裁区分了开来!
55、词的下片抒情,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感慨万千。“花飘水流”词人移情于物、借物抒情,感慨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一种”“两处”则是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56、但李清照又说,词是在唐末的时候兴起的,有很多优秀的词牌,但是在李清照看来,这些虽然很优美,但因为正是亡国,所以都带着些亡国的悲伤,所以也不算上品。简单的几句话,就把五代的词都给否定了。
57、在谈及晚唐五代时李璟的"小楼吹彻玉笙寒"、冯延巳的"吹皱一池春水"之词,她认可语奇,但认为是"亡国之音哀以思",这是对词的思想性的认识。谈到柳永时,对于他“变旧声作新声”,所创作的多种慢词,在声韵上的贡献是认同的,但又批评其“词语尘下”针对的是他语言的“雅”的欠缺。再到对张先、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评价,或者批评他们的作品有妙语但缺乏整体词境,或者认为他们词作数量少,并且不协音律。对王安石、曾巩的评价更是戏谑之语。谈到离她时代较近的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时,也是清晰指出其优缺点。加上中间所夹的对词的音律性的看法,李清照将自己对词的特性的观点一一阐述清楚。
58、年轻时候的周邦彦在乡间的名声不好,大家都觉得他“年少轻狂,恣意放浪”,就是一个不良叛逆性格的少年吧。因此参加科举考试时,政审就没过关,乡里没有开政审合格证,他就直接失去了考试的资格。
59、写词,大多清隽,多用口语,少用典故,喜欢用入声字,而且对音律效极为苛刻。
60、但是他的词在形式上却几乎近于完美。读起来抑扬顿挫,给人以特别的美的享受。
61、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