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风特点(文案精选49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26 09:18:45 浏览59

陶渊明的诗风特点

1、王、孟历来齐名并称。审视他们的生活道路,堪称“殊途同归”:在经历了各自的艰难跋涉后,他们都把“山水田园”当作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渴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寄托自己疲惫的身心。

2、清文:清初三大家(与诗那三大家不一样)桐城派,阳湖派

3、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节操的纯洁。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4、“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

5、南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社会背景:南北之异,艺术特色,对唐诗的影响

6、答:陶渊明的影响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在他生活的时代,他只是作为一个合于雅道的隐士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宋齐山水诗盛行的时代,他的淳朴淡泊的田园风光也不合于贵族欣赏名山大川的口味,而他的平淡自然的风格同样和当时富艳雕琢的文风大相径庭,所以仍然得不到重视。到了梁陈时期,钟嵘、萧统才开始重视他。从唐以后,陶渊明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深广的影响。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可从两方面言之。(陶渊明的诗风特点)。

7、陶诗在诗歌题材上、语言锤炼上、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田园诗继“风骚”,承“三曹”,开创了田园诗歌的先河,如《归园田居》。

8、而左思《咏史》诗歌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他对所引“史事”的处理方式。

9、于是,在长期的隐逸生活中,他们成为自然美的寻求者、发现者、欣赏者、表现者,并进而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

10、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11、这从曹植几首诗的起句里可以更形象地看出来:(陶渊明的诗风特点)。

12、但是,当陶渊明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13、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南朝文人重视骈俪辞藻,陶诗语言质朴自然,“世叹其质直”(《诗品》),在南朝不为一般文人所重视,影响亦小。另一方面,殷仲文、谢混的诗,则比较讲究对仗辞藻,“义熙中,以谢益寿(混)、殷仲文为华绮之冠”(《诗品》),成为后来谢灵运的前驱,所以得到南朝许多文人的注意和肯定。轻陶诗,重殷、谢,显然反映了南朝文人在文学欣赏和评论上的偏见。

14、檀道鸾《续晋阳秋》:“至过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许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询、绰并为一时文宗,自此作者悉体之。至义熙中,谢混始改。”(《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

15、那么,应该具体如何挑选文献资料呢?这就涉及到高老师说的第二个支架,即思辨精神。其中又包括四个点的内容。一是知人论世,心中有数。主要是阅读陶渊明的传记,并推荐阅读钱志熙教授的《陶渊明传》;二是名家解读,浅显易懂,即推荐学生阅读叶嘉莹教授的相关著作;三是矛盾分析,全面认知,就是要求学生对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和主题进行全面把握,避免得出单一的、片面的甚至是定势化的结论;四是研究前沿,不落窠臼,就是要关注陶渊明诗歌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例如武汉大学钟书林、刘林云的《古直的庐山隐逸与陶渊明研究》。这四个步骤或策略,其实也可以作为古代诗词专题阅读的文献资料选择原则。

16、此外,陶渊明这些田园诗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诗以寄其意”。这就是元好问说的“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指出了陶渊明写田园之景乃是寄托胸中之“意”。这个“意”,从本质上讲,就是诗人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境界。他反对欺诈和虚伪,向往一个世风淳朴的社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真诚友爱,“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他反对浮虚放纵,提倡过俭朴而充实的生活。这样的理想境界与他从小熟悉、喜爱的田园情景十分相近。

17、乐府:源流,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思想内容,时代精神,艺术特色,名篇分析

18、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出自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陶诗的确淡,但淡得有味,是由至醇至厚转成至淡,是美的极高境界。

19、  唐人的传奇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之作。如《莺莺传》、《李娃传》无不写得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语言华艳生动。

20、陆游: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时代意义,后世影响

21、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陶渊明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决非那些“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时髦作品所能比拟的。辛弃疾在一首《鹧鸪天》里写道“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元好问在《继愚轩和d承旨雪诗》里也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殊相悬。”辛弃疾和元好问都可以说是陶渊明的知音了!

22、(孙钧锡《陶渊明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7月,第41页)

23、答:“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陶渊明的诗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特色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24、晋宋易代之际陶渊明的生活境况非常艰难。他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清醒,人生体味更加深刻,他归隐田园、醉酒忘世也不能完全消除壮志未遂的苦闷和改变矛盾不安的心境,因而.诗人借咏史或借神话传说中失败的英雄人物,婉曲地表达自己被压迫而不屈的心志,“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诗中的精卫填海、刑天不屈,正是诗人自己嫉恶抗暴精神的生动表现,也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向污浊现实屈服的高尚品格在诗中的体现,是他济世之志至老不衰的证明。诗人少时“猛志逸四海”,恩有作为;中年归隐,“有志不获骋”;晚年决意仕进,“猛志固常在”。其匿时济世的热情贯注在诗篇中,形成了“金刚怒目式”的作品,能让人触摸到诗人崇高而痛苦的心。李白、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无数仁人志士,正是从这类诗篇中获得教益.受到激励。辛弃疾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常在”。龚自珍则清楚地看到了陶诗中的郁勃不平之气,“陶潜酷似卧龙豪,万里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而且这类诗虽豪放有力,却又“豪放得来不觉”,与田园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同之处。

2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

26、概述建安风骨:时代背景,代表作家,基本特征,后世影响

27、译文:衰荣没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邵先生瓜田中,难道像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的思想总是这样。乐观的人明白他会,我将不再怀疑。忽然给一杯酒,日夕畅饮着。

28、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文赋         

29、其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眼中景心中情。眼中景为乐景,抒发的一般是乐情;眼中景如果是哀景,一般抒发的是哀情。但也有例外,比如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那这就采用了一种反衬的手法,目的让乐情更乐,哀情更哀。

30、 概述词体的别名,结构,体式,历史嬗变等基本知识

31、此外,他的桃花源理想对后代也有积极的影响。还有,陶渊明诗中平静安谧的境界也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晚年退隐生活中,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谪居海南时期酷爱陶渊明,实际是在他那超脱现实的态度中寻求精神的安慰。

32、酒至酣时似梦似醒,能使人如行走诗中,如仙如幻,其味无穷。因此,诗和酒一直有如左右两只手,从精神和物质的不同角度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通过刺激人的神经,荡涤人的灵魂,从而激发出人的激情,让无数的诗人们在激情澎湃中得到了超越平凡、平淡和平庸的精神享受。

33、  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们,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他们诗的内容,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入广泛的反映,产生了一些“诗史”式的作品.曹操、王粲、曹植、蔡琰等都有一些描写汉末战乱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同情人民所受深重灾难的优秀诗篇,如《薤露行》《蒿里行》、《七哀诗》、《送应氏》、《悲愤诗》等.这些诗作,“感伤乱离,追怀悲愤”(范晔《后汉书·董祀妻传》),写得很有深度.建安诗歌既吸取了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的传统,又发展了“古诗”在抒情方面的优点,使诗歌的功能更趋全面.建安诗歌还在汉诗质实朴素的基础上加之以采润,形成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宋书·谢灵运传论》)的风貌,使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结合.建安诗歌还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程度不等地贯穿于建安诗人的创作中.究其成因,同汉末以来的社会动乱有着直接关联.建安诗歌体裁多样化.曹操的四言诗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是《诗经》以来少见的佳作.五言诗在建安年间进入了全盛时期,技巧上比东汉有了长足的进步.是当时诗人们采用得最多的体裁,其中尤以曹植作品最为纯熟.他的五言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卷上),或叙事状物,或抒情述志,极为得心应手.其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杂诗》 6首、《送应氏》等.文人七言诗也兴起于建安时期.曹丕的《燕歌行》,通体七言,是诗歌史上较早的比较完整而成熟的七言作品.在它出现之后,整个三国两晋长达 200年的时间里,继作者几乎寥寥,只有缪袭、韦昭、傅玄等曾写过少数几篇以七言为主的诗.其原因是由于当时一般文人对七言这种来自民间的诗体存有相当成见,认为它“体小而俗”(傅玄《拟四愁诗序》)的缘故.建安又是文人乐府诗的发达时期,“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曹操今存20余首诗全部是乐府体,“建安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也有大量乐府诗.文人写作乐府诗,从此成为传统,沿袭不衰.

34、陶渊明的诗,语言质朴自然,集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深受人们喜爱,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饮酒二十首》。这二十首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以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5、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王的生活阅历较为丰富:他后期固然消极隐退,前期却热衷政治,奋发有为,既曾居朝为官,也曾出塞问边;而孟却以隐逸终世,尽管他并不甘心终身隐沦。

36、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景和情,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正常情况下,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前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后两句,律诗的后两联,词的下篇是抒情部分。当然也有少数诗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37、楚辞:新诗体,社会文化渊源,代表作家及篇章

38、从其作品来看,“渴望建功立业”、“反对门阀等级”以及“隐逸避世”是左思诗歌的主要内容。

39、随手拈来,便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阳关三叠之绝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举杯邀明月”;杜甫“性豪业嗜酒”;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自始至终逃之不过躲之不及一脉相承的诗人,当数陶渊明“携将酒去,载得诗归”,!一代诗风,一代酒豪。陶渊明爱酒、嗜酒,因为酒,自心底流露出无比高尚的人格魅力,也因为酒,才给中国文化在骈体文玄言诗盛极的魏晋时期独辟一代文风。

40、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思想内容,风格,艺术特色

41、《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个组诗,凡五首,历来被称为陶渊明的代表作。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田躬耕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从诗中所写榆柳荫后、桃李罗前的物候看,本诗当作于归田的次年(406)。

42、但这只是就其大较而言,细加寻绎,王、孟则又各具灵光:首先从内容看,孟诗的题材较王维的更为集中。

43、司马迁与史记:作家简介,写作背景,结构分类,纪传体,互见法

44、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文学主张,创作实践,文学史意义

4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6、小说批评:李贽,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

47、明代四大小说:章回小说的产生体制,成书,作者,版本,思想内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成就,小说批评分析

48、李白和杜甫: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文学史地位,后世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