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原文及翻译(文案精选66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26 09:10:57 浏览59

老马识途原文及翻译

1、这篇寓言故事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原文翻译《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译文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就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而不知道向有智慧的人的才智、知识学习,不是很大的错误吗?。韩非子说林上译文原文:鲁人身善织屡,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屡为履之也,而截止越人跣行;缟为之冠也,而越人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2、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3、合辑丨每段音频已截取好2019年总理答记者问

4、管仲、隰(1)朋(2)从桓公伐(3)孤竹春往冬反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故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6)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5、许译法文里,“雨雪霏霏”译为enfleur。这里借用了中国的唐诗典故“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描写雪景的名句,用雪花怒放之景,反衬还乡人哀思之情。景语也变为情语了。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释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②、祗:同“只”,只是。

7、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8、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

9、(隆中对)③确实---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易①容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记)②交换---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改变--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顾①看---君臣相顾,泣下沾襟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③反而---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举①举起---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中山狼传)②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③全④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⑤推荐---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先写到这里,

10、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11、毛尾既长,随时剪落,选其肥者,日用供厨。中有一鸟,内自思惟:“若我食多,肥则致死,若饿不食,复致丧身,宜自料量。

12、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13、宇文所安认为中国绝不该花钱让中国译者把中文典籍翻译成英文,而应该让他这样以英语为母语的译者来翻译。中国政府该不该资助中国译者翻译出版大中华文库系列丛书呢?这是一个中国文化能不能走向世界、能不能实现中国文化梦的大是大非问题,甚至是一个世界文化的大问题,非认真讨论不可。刚好外研社出版的《译家之言·西风落叶》185页谈到了这个问题,现在选抄如下:

1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年级上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15、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16、注:①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指孤竹园,在今河北卢龙。③蚁壤一寸而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的高出土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便有水。

17、着(zháo)急   沉着(zhuó)   跟着(zhe)

18、有一天,齐桓公正与管仲议事,有人来报告说北方的一个叫做山戎(róng)的少数民族又侵犯了燕国,劫夺粮食、牲畜和财物,燕国派人来求救了。

19、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⑦:“已得之矣,在沙丘。”

20、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④、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21、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22、全文翻译: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

23、跑了一阵后,马的速度减慢下来,直到马不再跑时,王亥这才勒过马头,缓缓地骑着回去。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①,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②?”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③。

24、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副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25、许渊冲:王佐良是反对我的第一人。他比我大五岁、高三班,他是公费留英第一名,我是自费留法第四名。但这并不代表什么。与他发生争论时我刚毕业,但他已经毕业好几年了。

26、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再讲讲这个故事。

27、目前我所骑的马就差多了?”岳飞答复说,平定了杨幺,不幸的是。装上鞍甲,好象就要死去那样,喜爱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骑着它起跑,它既不喘气,就要举蹄奔跑:“说得很有道理,才奔驰奋进,汗水也湿透了。

28、那老人说:“你也知道那天下的事,成功于勇气,而失败于胆怯吧?开始马之所以敢和老虎相斗的原因,是因为眼被遮蔽了,不知道那是老虎,所以它的气势很猛,猛所以不惧怕。已经知道了那是老虎,精神上就胆怯了。

29、许渊冲:中国学派的译论主要源自儒家和道家思想。“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儒家思想是文学翻译的艺术论。而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视为文学翻译的实践论。

30、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到承天寺寻张怀民。

31、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32、示例: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他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ロ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都不能刺破它!”接着,他又拿起一支矛,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无论多么坚固的东西它都能刺破!”这时,一个人上前问道:“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卖兵器的人一愣,哑口无言。什么都不能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上的。

33、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重点是写的时候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如果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就更好了。

34、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35、乐羊作为魏国的将领攻打中山国。当时他的儿子就在中山国内,中山国国君把他的儿子煮成人肉羹送给他。乐羊就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喝了起来,一杯全喝完了。魏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为了我的国家,竟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睹师赞却说:“连儿子的肉都吃了,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乐羊攻占中山国之后,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的战功,却怀疑起他的心地来。

36、  Whosehousecouldboastofasweeterdelight?

37、豆楚年华——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38、唐李白《天马歌》:“盐车上峻阪,倒行逆施长日晚。”另参见地理部·土石“盐阪”、动物部·走兽“盐车骏”、人事部·贫贱“骥服盐车”。

39、《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您重要的翻译指导思想。翻译界一直讨论的基本问题,如直译与意译、形似与神似、忠实与创造、借鉴与超越等,都可视为在“不逾矩”与“从心所欲”之间找寻平衡。结合您英译中国诗词的经验,应如何理解这一点?

40、许渊冲:宇文所安这段言论刊登在《英语世界》2015年第三期上。《英语世界》接着反问道:“你读到过任何一本由外国译者从其母语翻译成汉语的文学经典吗?”没有。但这只是说明中西语言的难度不同:中文是象形文字,具有意美、音美、形美;英文是拼音文字,一般只有意美和音美。英文说一是说二是言等于意,是一种科学的语言;中文可以说一指举一反意在言外,是一种艺术的文字。外国译者把只有“二美”的科学语言译成具有“三美”且历史悠久的艺术语言,实现达意已经十分不易,要做到传情更是难上加难。但并不能反过来说:中国译者不能把后者译为前者。

41、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42、吾盾之坚    坚固           应答    弗能应

43、◇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44、比较一下两种译文,第一行相差不大,但汪译押韵,比英译更有音美。第二行英译“杨柳”用复数,意美胜过汪译。第三行英译动词用未来时,不如汪译用现在时。第四行英译形象化,意美胜过汪译。总之,两译各有千秋:汪译理解更好,英国人译文表达力更强。现在再看中国外文出版社的译文:

45、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⑥、一食:吃一次。

46、  反:通"返",返回

47、再看最后六行,李白的原诗是:“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时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宇译和许译分别抄录如下:

48、大王杀了无罪之臣,说明有人拿了所谓‘不死之药’来欺骗大王。”楚王于是没有杀侍卫官。

49、当你陷入困境的时候,千万要冷静,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全面的分析与思考,这样,我们最终会摆脱困境,使自己得到重生。注释养食以时:按时喂饲食物。

50、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ī)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51、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2、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53、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54、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55、提示:联系下文,楚人说自己的盾很坚固,自己的矛很锋利,这是对自己的矛和盾的夸耀,所以“誉”应该是“夸耀、称赞”的意思。

56、(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5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8、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59、燕国的君主燕庄公又对齐桓公说:“附近有个无终国(今河省玉田县),与我们素有往来,他们也和山戎有仇,可否请他们给我们带路,一同攻打山戎?”

60、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包括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只要找出这六要素,再串联起来,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61、  ———whereisthegarden“gaywithjoyouscries?”

6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译文: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

63、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4、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65、注释: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