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尼采写的书会疯掉(文案精选87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5-15 18:31:53 浏览59

看尼采写的书会疯掉

1、尼采一生的行为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在上帝死了之后,没有可以作为目标的神性,尼采的人生意义就回到了生命本来的欲望。尼采曾经把艺术和美指为人生的意义之一。在弗洛依德之前,尼采就说艺术的创造消耗的是跟性行为同样的能量,美学是一种生理学,所有的美都可以激起生殖欲望,艺术家是性欲旺盛的一群人。这大概是某些“艺术家”喜欢尼采的真实理由。

2、在尼采看来,大家都心神不宁地向前猛冲,就像是烙了“3M”印记的奴隶。所谓“3M”,就是德语里的Moment(当下)、Meinung(舆论)、Moden(时尚),人人脸上都烙了这三个字,成为当下、舆论、时尚的奴隶。

3、1887年,尼采和罗德决裂,导火索是罗德对尼采的朋友丹纳进行了无礼的批评,尼采信中对罗德表示:我不能原谅你,你误解我的朋友,意味着你不能理解我作品中的任何东西,你不曾给我遭受的悲惨给予安慰与帮助,连只言片语都没有……

4、我们知道尼采对基督教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基督教压制了人的生命本能,导致了颓废和虚伪,但是他并不否定宗教,他强调人应该有宗教本能,应该过真正的宗教生活。

5、尼采哲学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却很难留住它的阅读者。每个人读着他的作品若有所思,往往又不知其所云。热闹了40多年,普通人提到尼采,还是只能津津乐道他的“疯”和“狂”,却很难说清尼采哲学到底讲了什么。

6、目前的教育看来真是令人痛心的,因为在它前方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项伟大的使命,即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为此,在把全部东西放到天平上衡量之前,先需要这个天平——我指的是最高智慧的最大公正性,狂热是这种公正性的死敌,现时的“全面教育”是它的醉态和领舞者。(第54页)(看尼采写的书会疯掉)。

7、《人》续篇《杂乱无章的观点和箴言》出版,引起的是人们的回避而非抨击——可以看做是对尼采的同情,因为尼采健康恶化。

8、尼采1844年出生在德国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幼时丧父,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在他很小的时候死了。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年幼失去父亲和至亲会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总体趋于忧郁。父亲的去世,反倒加强了尼采对牧师的向往,他立志做一个牧师,从小就给小伙伴们讲解圣经。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很多尼采的传记讲,尼采因为和祖母,母亲,两个姑姑,几个姐妹共同生活,得到了非凡的宠溺,变成极其任性。我不同意这种庸俗的说法。对于立志把自己奉献给上帝的人,生活方式对他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拜家庭条件所赐,尼采读书时接受了严格的古典(精英)教育训练,熟谙音乐和文学。

9、这句话很容易去理解,“没有可怕的深度”,意思是说指湖水如果不深,湖水就没有内涵。湖水这个深度如果够的话,湖水就有内涵,有内涵自然就美丽。光有美丽而没内涵,这个美丽很快就会被人看厌,甚至不愿意看。

10、教育乃是一切希望之所在,一切给人慰藉的东西就叫做艺术;教育乃是对创造物的爱,是超出自爱的厚爱;宗教乃是“超越我们的爱”;艺术作品乃是这种超越自身之爱的完美写照。(第30页)

11、相信很多人愿意去看这个局,也是处于对朋友的相信。可没想到这是朋友和其他人所布的局。所以说,用尼采那句话来看这事,女大学生为我们揭开了湖水表面上的真面目,然来都是假的,都是做给人看的,只是为了展现出来最美的一面。

12、《不合时宜的沉思》,算是一个从最简单到中间的过渡作品,探讨消极的、亦即极令人忧虑的现象;

13、1864年,20岁的尼采已经是波恩大学的学生,主修神学与语文学。来年他便转入莱比锡大学,并在在街头的书店偶然邂逅了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WorldasWillandRepresentation,1818),叔本华的无神论以及动荡的世界观击中了尼采。尼采的哲学生涯就此展开。1867年尼采入伍,在服兵役的期间,他从马背上摔下,胸骨严重受伤,随后便退伍回到莱比锡大学。同时,他结识了著名作曲家瓦格纳(RichardWagner),后者的音乐影响了尼采一生。

14、《起源于音乐精神的悲剧的诞生》出版,瓦格纳等好友都称赞,但没有人阅读和购买,没有评论和报纸注意该书。

15、最近一段时间对讲一战的书非常感兴趣。因为按照周期律的观点,一百年以后的今天,与一战前的几年前状态非常相像。科技发展经历了一轮突破,电的应用开始深刻的改造社会和生活方式。变革中的社会冲突加剧,大部分人感到无所适从。社会思潮多样化,也可以说是乱象丛生。特别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德国,正在挑战现存的秩序。与二战不同,一战开打的时候,没有人会预料到这是一次世界大战,是摧毁旧秩序和精英阶层的战争。当然历史也不能这么简单假设对比。看过的讲一战的书里,最有意思的是今年刚出中文版的“春之祭”。

16、尼采的妹妹利用整理尼采著作的权力,任意增删、篡改尼采的作品和信件,编成了适合她自己口味的《权力意志》。她把尼采的学说变成了种族歧视的武器,也让希特勒成为了这一学说的信徒。其实,尼采本人是非常憎恨反犹主义者的。

17、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18、1844年10月15日,弗里德里希·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吕岑附近的洛肯村的一个牧师家庭。

19、1868年,他的导师李谢尔思向巴塞尔大学推荐他:“39年来,我亲眼目睹了这么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但我还从未见到有一个年轻人像这位尼采一样如此早熟,而且这样年轻就已经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长寿,我可预言他将来会成为第一流的德国语言学家。他今年24岁,体格健壮,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身心都很顽强……他是莱比锡这里整个青年语言学家圈子里的宠儿……您会说,我这是在描述某种奇迹,是的,他也就是个奇迹,同时既可爱又谦虚。”李谢尔思第一个向世间预言尼采是位天才。

20、凤凰文化:尼采的诗算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吗?

21、凤凰文化:尼采是哲学家,但也写诗。您研究哲学,但也跨界散文。这是不是受尼采的影响?

22、可是,和很多思想、艺术家一样,在他的世代,他是不被理解的。

23、此外,尼采的名作还有《不合时宜的思考》《快乐的科学》《偶像的黄昏》《反基督》《瓦格纳事件》《瞧!那个人(尼采自传)》等,都比较重要。

24、尼采更多的是伤心失望。1875年,罗门特要加入教会,不顾尼采的劝说在规定的日期离开,让尼采感到背叛的痛苦,尼采难受到大病一场,到山林中静养,并确信自己被深深伤害。

25、尼采之所以讨厌现代人的这种匆忙,是因为在它看来,对文化来说这是最不利的情形。

26、作为一个天才,他拥有超常的智力,但他仍需要别人的理解与赞同。他预言只有百年之后的人才能够读懂他的作品,事实的确如此,如今我们赞赏这位哲学家强有力的思想和文字,同样也难以想象在他孱弱的身体里究竟如何爆发出如此大的力量。也许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就像疾病缠身一样,自己牵累自己——于是我发现了有才能的人。(第79页)

27、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哲学家、语文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

28、为了更好地理解永恒轮回,我们可能先要理解他的虚无主义的结论。虚无主义是尼采对于道德的最终阐释的结论。道德的存在是为了秩序,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也一直不遗余力地寻求着秩序。然而,在尼采看来,寻求秩序这种本身不需要个人意志参与的行为,是无法容忍的。我们先前提及过,意志对于尼采是最最重要的。那么,秩序是衡量这个世界价值的工具,在尼采这里将会被虚无掉。虚无化的过程是痛苦的,那么,我们最终得到了什么?

29、1881年,梅森伯格给尼采介绍了一位俄国姑娘露莎乐美,他强烈地被吸引,但他鄙视肉体上的结合,希望不娶而精神联姻。然而,尼采和保尔李都爱上这位姑娘,误会和猜疑让他们友谊也破裂,也让尼采最终决定和他认为的品行已经无药可救的露诀别。

30、1869年2月,尼采被聘为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系副教授。此后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对愉快的时期。在巴塞尔,他结识了许多年长和年轻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艺术史学家雅可布·波克哈特(JakobBurckharat)。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卢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访了华格纳。同月28日,他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职演说,题为《荷马和古典语言学》。当时,巴塞尔城里所有贵族家的大门都对他敞开,他成为巴塞尔学术界的精英和当地上流社会的新宠。1870年,尼采被聘为正教授。不久传来了德法开战的消息,尼采主动要求上前线。在途经法兰克福时,他看到一队军容整齐的骑兵雄赳赳气昂昂地穿城而过。突然间尼采的灵感如潮水般涌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强至高的‘生命意志’决不表现在悲惨的生存斗争中,而是表现于一种‘战斗意志’,一种‘强力意志’,一种‘超强力意志’! 

31、最早版本的《尼采全集》是尼采妹妹和尼采一个弟子合编的,里面也做了一些变动;尼采妹妹写了两本《尼采传》,也是宣扬尼采的反犹太主义。其实尼采是反对反犹太主义的,你可以看他著作里面很多对反犹太主义的痛恨,尼采妹妹跟反犹太主义者结婚的时候,他是坚决不赞成的,他是讨厌那个人的。然后希特勒利用了这个,而且也接见了尼采的妹妹。

32、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哲学家、语文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33、尼采说,虚伪属于有强大信仰的时代。什么是虚伪?就是你本来是有自己的信仰的,当外在势力强迫你接受另一种信仰的时候,你假装接受了,但是内心并不放弃从前的信仰,你表里不所以是虚伪,而这种虚伪正说明你是有信仰的。

34、爱情和感情的空白和扭曲,尼采经历过两次爱情,结果都是受到伤害。尼采又被母亲和妹妹严厉管制,无法沟通。他鄙视他们,又不得不依赖他们,这种纠结也无形中损伤了神经线路。

35、当你你看到更深的时候,也就未必觉得表面的东西就很美了。那些更深处的丑陋不堪的东西就会浮现脑海。所以说尼采这句话也是一针见血,很刺耳地敲醒了许多人的处世之道。不要被眼前表面所迷惑,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更深,更远的地方。

36、尼采在巴塞尔做教授前期,演讲时指责苏格拉底,让听众震惊。

37、尼采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38、1888年,《瓦格纳事件》发表,痛苦的尼采对瓦格纳进行毫无顾虑的攻击,有人猜测尼采跟他的老师闹了别扭,而新结交的朋友也对他进行了指责,没有人理解他。

39、这本《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对我影响很大。现在想一想有很多道理还是非常正确的,如“每天你必须克服你自己十次”,“每天你必同自己合解十次”,“一切诸神都已经死了(变相是说上帝死了,这在西方是大逆不道的)”,“缄默才是更坏,一切不言的真理,成为有毒”,“自己不能再爱的地方,自己应该离开”,“绝对的权力,就是绝对的腐败”……等等,比比皆是。翻译家楚图南翻译得也好,一部哲学著作,像散文诗似的语言,让人看了很过瘾。

40、那么用尼采那句话来看这事儿,我们就不能只看到表面,要多去思考更深的一面。这家为什么要去请神婆?为什么不选择去医院拯救自己父母?为什么要相信迷信来拯救父母?这些都是该去思考的问题!相信很多人已经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41、有基础的话,基本就可以随便选了,难易程度,我会标出来,自选哈!

42、尼采的思想颠覆了西方的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后人类所必须面临的精神危机。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

43、而他妹妹却故意给发了疯的尼采穿上白色的袍子,打扮成神话传说里先知一样的展览品。

44、所以我们看这样的新闻,不能光光只看表面。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例子在发生。大多数人却只关心他们为什么打死了父母,然而就没有了下文。也只是看了个表面,却没有发现社会更深的一种现象。

45、希特勒是第三帝国,尼采那个时候是第二帝国,是俾斯麦,他对俾斯麦有很多很多的批判,总的意思就是说德国人强权政治,已经没有精神生活了。当时德国的国歌第一句就是“德意志高于一切”,他对这句话也是做了很多批判。所以他绝对不是个种族主义者,他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他喜欢的不是德国,他喜欢法国、意大利这些浪漫民族,他大量时间也是生活在法国南部、意大利,有时候是在德国南部。

46、“如果一个人能够经过悲观主义阶段而又从其中跳出来的话,那么,他对人世的体验,会远比那些肤浅的乐观主义更深刻。”

47、若你热爱哲学,可又嫌弃它深刻晦涩,三天翻了两页,那么一定要先来一波神操作,读一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一定会彻底颠覆你对哲学的偏见。它与其说是哲学书,不如说是哲学诗,它没有令人窒息的教条、呆板停滞的体系。深入沉静地去领悟它,你会感受到思维的泉水跃动成水珠儿或汇聚成洪流,时而变幻无穷,时而热情驰骋。

48、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语: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哲学家,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8月25日去世。

49、永恒轮回学说并不复杂,它的意思是世界上的一切都已经存在过,无条件地无限循环往复着。这样的人生会有意义吗?尼采这样说究竟是为了表达什么?我们可以找到的最直接的表达也许是:“热爱命运(amorfati),人希望事物就是这样的,不前不后,就在此刻”(导读第16页)。

50、《余明锋|尼采离世120年的今天,超人愈发渺茫,而末人愈加现实》,来自《文汇学人》https://mp.weixin.qq.com/s/-0dBZECssuYZJz9DxZyWbA

51、周国平:其实最早我接触到尼采的诗是我在哲学所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是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我开始学德语,开始用尼采的著作来学德语,很厉害吧?但是没有老师,我们社科院,是没有教研室的、没有老师的,都是外请的,但是德语老师不好请,请来一个他给你讲一个月就走了,所以这样的情况我就说我自己学吧。我就自己看语法,我这人对语法很通的,我数学和逻辑很好,我对语法接受得很快。看完语法以后我就开始拿着尼采的书,拿着字典开始这样读起来了。

52、尼采说:世界不疯,我疯。于是他就疯了,若干年后,整个世界为他彻底疯了一回。

53、慕尼黑清真寺与恐怖活动有着令人不安的联系。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国曾试图争取穆斯林在阿富汗对抗苏联,著名的基地组织就是在那时诞生的。但慕尼黑清真寺还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战之初。在这里,德国,穆斯林卷入的是一场心理战,一场观念之争。

54、周国平:当然是,他绝对不是业余作者写的东西,也不是哲学的一种延伸。

55、1869年初,年仅24岁的尼采便受聘于巴塞尔大学,成为该校的古典语文学教授(《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中收录的尼采遗稿也正是从1869年秋末开始)。随后他便开启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一生著作充满想象力,批判气息浓郁。1972年发表第一部作品《悲剧的诞生》,当时的读者似乎都不能理解这位天才的作品,毁誉参半。1878年作品《人性的,太人性的》批判瓦格纳,但是他依然寄给了瓦格纳夫妇,从此尼采与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也再无来往。1883年他完成《查拉图斯特拉》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第四部分,这部作品毫无疑问是他的代表作,他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也一一在这部作品中揭示出来。

56、宁肯随便做点什么也胜于一事不做,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原则,这条原则就像一根绳索一样,勒死了一切高级的趣味和教养。

57、尼采24岁时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58、超出“自我”,克服“你自己”!从宇宙的高度去感受吧!(第77页)

59、对现代人来说,教养不是真正有文化,而是要显得有文化,使自己对人的可怜和卑鄙,对竞争的残忍,对敛财的贪婪,对享乐的自私和无耻都视而不见。这些东西本来是你的基本生活状态,所以必须不时地表演一下,让自己忘记它们。

60、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由于尼采的父亲曾执教过四位公主,于是他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尼采回忆:“无论如何,我选在这一天出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整个童年时期,我的生日就是举国欢庆的日子。”尼采学话很慢,他老是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着一切,老牧师非常喜欢他,经常带着他一起散步。尼采5岁时,父亲不幸坠车震伤,患脑软化症,不久就去世了。

61、本期 柏拉图什么 ,邀请同济大学哲学系余明锋副教授做客「柏拉图什么」,一起聊聊如何阅读尼采、尼采作品的风格及其著名的哲学表述。听完这期播客,如果你又有信心重新翻开尼采的作品,希望那将会是全新的体验。

62、尼采是很讨厌美国的,欧洲人本来是很有教养的,生活是很宁静的,只有美国人才这么匆忙,是工作狂,拼命挣钱,而现在美国的拜金主义已经传染到了欧洲,使得古老的欧洲野蛮化了,在欧洲传播了一种怪异的无精神性,一个个都没有灵魂,成了一具具劳碌不休、贪图物欲的肉体。

63、尼采是一个率真又中二的人。就像一个倔强的骑士,像堂吉诃德那样,无所畏惧地挑战这个世界,骄傲而执着。在他人生中最痛苦的时候,他从原有的思想中跳脱了出来,对自身进行重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更正,在他身体最脆弱的时候,反倒是思想最充实的时候。

64、压力,无法排解的压力。尼采有着宏伟的目标,他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他想既是哲学家又是王,可能柏拉图的哲学王才是他的终极目的,或者像耶稣一样,成为万代崇拜的人神。然而以尼采所处时代的特征以及他自身的能力,这都是不切实际的。可能性与现实剧烈的冲突,导致了高度的紧张和压力,这也容易损伤神经线路。

65、   济南市图书馆在世界读书日为获得2016年度“阅读达人”的术德生及其他获奖者颁奖。

66、康德:集哲学之大成者。那是一座桥,走过去,就通往了古典哲学。

67、和叔本华类似。尼采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发表后,一直无人问津。别说卖了,送人也只送出去七本。尼采和叔本华一样,认为世界是悲观的,但他的解决办法不是叔本华的禁欲和逃避,而是提倡应该承认痛苦,迎战痛苦。尼采推崇的是一种精英道德。

68、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69、尼采如此描述他对现代人的观感:当我在闹市观望行人,看成千上万的人表情迟钝或行色匆忙地走过去,我就总是对自己说,他们一定心情恶劣。他还打比方说,这时候他就好像看见一群羊争先恐后地往前跑。是啊,干吗这样着急?你们到底要去哪里?还不就是去屠宰场吗?

70、尼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说了一些什么?他的思想为什么会受到误读与曲解?本书深入尼采的生活与著作中,力图回答这些问题。

71、05:53“长了翅膀的话语”(GeflügeltesWort)

72、甚至有些人还曾说劝说过,看尼采的书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我也只能呵呵一笑了,因为每个人想学的东西不一样罢了,你也不能强迫将别人的东西灌到他脑子里去。所以说他视而不见之举,是正确的。

73、更喜欢尼采对那些喜欢飞得很高很远的人说的这句话:“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74、疯后,笔记由其妹妹整理成两大册的《权力意志》,成为了尼采哲学最后的,也是最耀眼的辉煌。不过他妹妹对这些笔记做过篡改,所以她整理的版本不足为信,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权力意志是由后世学者根据笔记原稿整理的,可以说最真实的体现了尼采。

75、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76、现代人内心没有自己的信仰,这种没有信仰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甚至连真正的虚伪也很少见了。

77、知不觉,已经写了一年文章了。如果以阅读人数作为评价标准,回看历史数据,文章质量参差不齐。抛开被大v推荐或者转载的特定几篇文章,剩下的阅读数量也能差4倍。凭感觉总结一下,写的越实用的,比如人工智能技术的介绍文,看的人数越多。反之,谈文艺的,小情调的看的人就少。这可能是因为当前的社会就是个功利社会吧。其实作者一直认为写文章主要是为自娱自乐,有更多人看只是加分项。不忘初心,方能始终。今天继续任性一下,说说尼采。

78、他深爱父亲,从小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在1881年曾说“不管我怎么谈论基督教的事情,我也不能去否定它带给我的精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经验,我希望自己永远也不会对它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但他在此前、在之后都是一个传统基督教的批判者。

79、人生最后的十年由家人悉心照料,在1900年8月25日,他与世长辞。

80、《何为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 : 一场哲学争辩》,迈尔,华夏出版社

81、总有些乐趣自己知道就好,没必要分享给他人,因为他人只会觉得这是他不能理解的无聊。所以我喜欢尼采被人骗过后,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尼采《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82、作为个人主义的先驱和一个天才人物,尼采才华横溢。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凡读过尼采书的人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字的力量。书里能够被摘出独立成为金句的数不胜数。这样的人物为什么会疯?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因为尼采一生孤独。然而孤独的人多了去了,中国自古就有传说中的隐士,没见有疯的。尼采会疯,这里的解释是他终于控制不住内心的冲突。

83、凤凰文化:鲁迅身上的“不宽恕”和批判、战斗精神是不是正是尼采的体现?

84、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Nietzsche)生于1844年,德国哲学家。因出生日期与当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FriedrichWilhelmIV)生日相近,其父便以Friedrich为爱子命名。尼采五岁时,其父因脑部疾病不幸去世,六个月之后年仅两岁的弟弟也离开了人世。小尼采随其母搬离了伤心之地,与外祖母、姑姑和两位姑妈居住在一起。

85、尼采,这个戴着眼镜、形容枯槁、一辈子被眼疾、胃病、神经衰弱折磨得死去活来,却仍能提出超人哲学的瘦弱男子,在一九○○年,发疯后的十一年永远闭上了眼睛,而他的思想却被反犹主义的野心妹妹伊丽莎白大肆兜售给纳粹。希特勒后来将《尼采全集》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意大利政治家墨索里尼。尼采的强力意志、超人理论,被纳粹片面吸收并应用于战争。尼采的哲学深深影响了一群人:哲学家雅斯培、海德格尔、萨特、卡缪、德里达;文学家赫塞、茨威格、萧伯纳;中国的梁启超、鲁迅、陈独秀……

86、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