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诗赏析(文案精选26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5-15 18:31:49 浏览59

顾城的诗赏析

1、顾城就是我们的导师,劝慰着我们,引导我们。

2、世界是由颜色构成的。作者却独独拈出三种(其间“雨是灰色的”更是诗人的主观印象),而弃其它于不顾;这些感觉是未经理性过滤的感觉,仅徘徊于感性认识的门口就被诗人敏锐地逮住,带有强烈的直观感。《感觉》有意回避对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仅仅冻结感官摄取的直觉,如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所说:“我的愿望是再现我听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宁要感觉而放弃情节的课题”,但作品却获得了成功。当读者步入诗人所描绘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领略鲜红和淡绿的明丽色调,突兀感、新鲜感、舒畅感不是象通电一样摇撼心湖吗?(顾城的诗赏析)。

3、从来就不乏奔月、盗火的人,说明有一个一直的黑暗——恰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恰如飞蛾扑火,它们的感人不是因为它们的成功,而是因为它们绝望努力的本身成为一个瞬间的永恒光明。

4、学着老师从一句话中说开去,试着把一句诗写成一段话。这就是我们说的文体转化——把诗歌变成散文或记叙文。试试看,你会很棒的。

5、而在此时,在树熊做着很多很多浆果的梦的时候,在河水里游完泳的父亲走到小王子身后跟他说:“我们放的猪已不知去向了。”

6、这是顾城描写日常生活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艺术的热爱,以及欢快的心情。

7、歌手走到顾城身边,向顾城微笑着点点头。顾城才发现他的白皙而又肮脏的手悬垂着、摆动着,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他只能用手腕去挟持着他的破碗。

8、然而“我”是坚定的,“我”在顽强地敲着,过走过敲。而“我”又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不是都在终生寻找吗!

9、我觉得顾城的《有天》是一首有生命力和知识的诗,我们可以把阳光看成知识,而叶子就是我们,只要你把它一比喻,就可以是任何东西。生命力就是我自己。

10、诗裁为两节,每节四行,格式齐整。首节驱灰色天地扑入读者眼帘:天、路、楼、雨是灰色的——这是铺垫,在色彩上是欲扬先抑;第二节别见洞天,豁然开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里,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诗人从调色盘里,仅撷取灰、红、绿三种颜色,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么精彩的印象派画景!平淡质朴、朴曝无华的语言组织成的诗的画面,之所以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其奥秘诚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诗人把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变成诗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计中淹没一切,使其它特征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并且把“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这正是诗人必须持有的“独特的感觉”。作者成功地将这独特的感觉铭刻在了诗内。

11、第一句话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伸手不见五指的处境和睁大眼睛看不见一切的无助。第二句话却是一个夜行者一个人走路也要大声唱歌般的呐喊。

12、在语言停止的地方,诗前进了;在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前进了;在玫瑰停止的地方,芬芳前进了——顾城。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

13、“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诗人为这短短的两行诗冠以《一代人》这个博大的标题,这就为我们规定了进入此诗的视角——社会评判性质的视角。但诗人没有“说明”,他是在“呈现”。“黑夜”象征着那场空前的浩劫;“黑色的眼睛”在这里具有双重寓意:一是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骗、所熏染,一是指这双眼睛在被欺骗之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一种觉悟,一种适应力和穿透力,它具有了全新的品质,最终成为“黑夜”的叛逆,成为“寻找光明”的生命意志的象征。在“黑色的眼睛”这个深层意象中,受骗和觉醒被神奇地结成一体,它们互为因果,互为向度相悖(肯定和否定),这正是庞德所说的:“不把意象用于装饰,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意象是超越公式化了的语言的道。”(转引自彼德·琼斯:《意象派诗选·序》)。这首诗体制短小,但有筋有肉有骨有气,是深层意象诗中的佼佼者。

14、一天,在飘飘细雨中,割草归来的顾城看见路旁小花含露朝他微笑,他被触动了,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诗也这样长在路畔,等着自己陌上看花缓缓归,于是他为他的诗写下了诗:

15、1969年,因父亲在单位(解放军报社)不肯违心“揭发”同事,不肯投入到那场运动里以武力去斗争同事,他们全家被赶出了北京。顾城跟着家人一起,下放到了山东农村,莱州湾附近,一片盐碱滩。临走前,他写下一首诗:

16、顾城在1978年年底看到贴于西单体育场外墙上的《今天》创刊号,他被上面的诗歌打动了。1980年的4月,顾城用“古城”的署名,首次在《今天》上发表了几首小诗。

17、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铭这样写到:我从来没有长大,但我从来没有停止过成长。读着顾城的诗歌,你会觉得他有成人的身躯,但他的心灵是浪漫瑰丽的童话王国。

18、看到这一切顾城战栗了,抓出自己所有的钱,塞进歌手的破口袋,然后在满地滚动的钢镚儿中羞愧地跑开了。他的羞愧,乃为这人世羞愧,此般人世竟然如此侮辱一个艺术家。

19、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20、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假设将这样一个关乎打得准则和价值取向的调查放在三个年前我们父辈的身上,他们所做的回答一定会更让大众满意甚至称赞。然而,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精神世界里多了更多怀疑的目光。

21、“黑夜——眼睛——光明”一个简单的意向群构成了一个开放时空…………历史转折关头特有的社会景象和人的心理结构。有限中表现出无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这是诗的特有规律。新诗潮的先行者在追寻人性复归的同时,也在追寻诗向本体的复归。

22、这首诗是作者想象中的世界,向往的的世界,也是当时所有人向往的世界,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们的诗永远不会消失、离开……

23、“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相合于无形的造物本身,望树望山望月望水,凝望中自身也在幻化。

24、生逢末世的李煜,似同中古诗人相悖,虽也知佛,更多时候却生活在女子中间,只是受了惊吓,才退进自己明艳的梦里。这种方式多少有点天真烂漫,他不做如是达观,涂抹近在眼前的生死,反而移情于梦,做了一个“流水落花”之后的“天上人间”。

25、《今天》创刊于1978年,是朦胧诗的摇篮,也是当时朦胧诗派的主阵地,在它周围凝聚了一大批年青诗人,北岛、舒婷、食指、芒克、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