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及译文和赏析
1、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2、 第十一章强调坚守志向,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论语全文及译文和赏析)。
5、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人。”(《卫灵公》)
6、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7、注释:有:同“又” 立:站的住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9、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0、大意: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
12、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1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为政》)
14、(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15、(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16、译文:孔子说:“读书人而留恋乡里,就不配做读书人了。”子曰:“爱之,能无劳乎?忠焉,无诲乎?”《宪问》
17、(原文)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1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9、 威译:TheMastersaid,HewhobyreanimatingtheOldcangainknowledgeoftheNewisfittobeateacher.
20、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21、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2、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23、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24、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2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6、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27、(39)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8、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9、译文: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贪小便宜。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便宜就做不成大事。”
30、(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1、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32、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33、(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34、(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6、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37、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0、翻译: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41、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42、(译文)南容经常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就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43、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44、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
45、(35)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46、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不讲究吃,不讲究住;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又能亲近有道德的人,虚心求正,就算得上是好学的了。”
4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8、 第六章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49、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50、(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51、《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
5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3、(23)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5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55、(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6、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5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59、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60、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子。”(《子路》)
6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62、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
63、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孔子以松柏傲霜雪为喻,赞颂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坚强不屈、忠贞不渝的高贵品格。)
64、(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65、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
66、 因此一部经典作品就像一道特殊的光源,不同时代的读者去赏析它时,都会被这道光源照进内心中不曾被照亮的部分。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它,也会因为想法和境遇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领悟。
67、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68、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
6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70、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71、梁冬、徐文兵对话《黄帝内经》全集(65集)
72、(原文)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73、(解读)我的理解,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晚年回到鲁国的时候了。他带着满怀的感情回忆和他一起颠沛流离的那些学生和那些过往的岁月。有感慨、有惋惜、也有留恋,万般情感皆在心头。接下来他对自己的弟子做了一个总评,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孔门"四科十哲",这十哲也就是孔子一生的学生中最优秀的十个人。十哲的优秀不像我们今天所说的一定奖学金获得者,而是各具特色和突出长处的学生。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才很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