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
1、被苏联潜艇击沉的德国客轮“威廉·古斯特洛夫”号,死亡人数高达9343 人。(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
2、它们都有认知价值,但学科著作诉诸读者以事实与理智,鉴赏者侧重于科学真实和实用功能的评价;而文学作品诉诸读者以感情和想象,鉴赏者侧重于艺术真实和审美创造的判断。
3、苏联同样不好过,虽然是欧洲国家,俄国的经济基础却是最差的,不仅没有分享到工业革命的红利,还深陷奴奴制不能自拔,加之一战带来的损失,名为大国,实则是个外强中干的空壳子。“十月革命”以后,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各路白卫军围攻苏维埃政权,苏联经济陷入崩溃。
4、逮捕,这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突然而惊人的转变。在我们漫长而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我们时常沿着一些烂木头做的、土坯砌的、砖砌的、混凝土的、铁的围墙走过,或者是幸福地奔跑过去,或者是郁郁地踯躅独行。然而我们却没有思考过,围墙后面有什么?我们既没有试着用眼睛,也没有试着用悟性往那后面窥探一下,而那里恰好是古拉格之邦开始的地方。而且我们也没有察觉在这些望不到尽头的围墙上有着无数修得结结实实的、伪装得很隐蔽的小门。而这些小门却都是为我们准备的!——瞧,一扇不祥的小门突然就打开了,四只白嫩的、疏于劳动却善于捉人的男人的手,抓住我们的手脚,抓住我们的衣领,抓住我们的帽子、耳朵,像捆草一样把我们拖了进去,而我们身后通往我们以前生活的小门,便永远关上了。
5、于是无论是在最初的一小时,还是头几个日夜,你的脑子里什么也装不进去了。
6、艇长亚历山大·马林涅斯科少校判断这是一艘德军大船,推测是油轮,决定发动攻击。
7、本书作者写出了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病房里的各个病人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性格的形成和人性的扭曲。作者写的是人生的坎坷,但实际上是社会悲剧的写照。一个个知识分子和忠心耿耿的干部被捕、流放、劳改的事实,使作者陷入痛楚的沉思,思考产生这些悲剧的缘由。本书是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作品,同时又是剖析社会“毒瘤”、反思时代和历史的作品。
8、但一个民族的文学,如果受到权力的干涉,那就是太不幸了,因为这不仅仅是对“出版自由”的侵犯,更是关闭了整个民族的心灵,将民族的记忆击成碎片,被剥夺了其精神上的团结。
9、从来就没有人能够解答出这个我们已重复过千万次的问题。
10、超过泰坦尼克号的世界最大海难--古斯特洛夫大海难
11、一名乌克兰囚犯逃亡后曾公布称:他的队伍从一开始的200人,一路往北3个月后剩下110人,半年后只有50人活着,最后打散与其他同样不断减少人员的队伍重新合编。如果以这个速率计算,第一批5万囚犯在半年后是绝对剩不下一半的。
12、在群岛土著的生活风貌面前,文学家的想象力实在惊人地贫乏。当他们想写出点儿有关监狱的最可谴责、最丑陋的东西的时候,总是拿便桶作为非难的对象。便桶在文学中变成监狱的象征,屈辱和污秽的象征。咦,全是无知妄说!难道便桶是囚犯们的灾难?它是狱吏们最仁慈的发明。一切可怕的情景是从监室里没有了便桶的那一瞬间开始的。
13、在这一波达运输中,苏联潜艇击沉14660吨的德国豪华客轮“冯·斯陶本”,死亡4000多人。
14、传统的逮捕,有发抖的手为被带走的人收拾替换衣服、肥皂、食物等东西。然而谁也不知道应该穿什么,可以穿什么,怎样穿才更好,而行动人员却在不耐烦地催促着:“什么都不用拿。那里管饱,也很暖和。”(其实这些都是骗人的,催促只是为了恐吓他们。)
15、“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钢》)”是的,这是真话,那个无所不在的、权势熏天的、天罗地网一般的“集体”永远聪明、永远正确、永远有力,古拉格群岛的奴隶们不是正在被“集体”控制着吗?
16、这是一部充满象征和隐喻的作品。“癌症楼也叫做13号样楼”。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他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但是,下一个疗程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性能力。在多年劳改、流放、沉冤蒙难的日子中,他已淡记了女人,当他来到“癌症楼”治疗的时候,性意识在他身上猛醒,强烈的情欲,本能的欲望,成为生命力后标志……
17、这是使人眼花缭乱的。从此,现在就变为过去,而不可能的事却成为现在,这就是逮捕的含义。仅此而已。
18、以“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和“当代学术思潮译丛”为代表的一批经典学术译著在中国学界有口皆碑,且每年都推出新品种。该社出版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美学、心理学、传记等方面的图书选题独到,不少都是海外获奖作品,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切合时代潮流,如《创造者》、《发现者》、《探索者》、《枪炮、病菌与钢铁》、《费马大定理》、《斯蒂芬·霍金传》、“绿色前沿译丛”等。除“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和“当代学术思潮译丛”外,还翻译出版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史学、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学术专著、人物传记以及回忆录,如11卷一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改革政府》、《国家的作用》、《发现者》、《创造者》、《石油风云》、“海外企业家丛书”等。
19、这个神秘的群岛人们是怎样进去的呢?到那里,时时刻刻有飞机飞去,船舶开去,火车隆隆驶去——可是它们上面却没有标明目的地的字样。售票员也好,苏联旅行社和国际旅行社的经理人员也好,如果你向他们询问到那里去的票子,他们会感到惊异。无论整个群岛,还是其无数岛屿中的任何一个,他们都毫无所知,毫无所闻。
20、 《人生拼图板》La Vie mode d’emploi, de Georges Perec 乔治•佩雷克 (1936-1982)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 丁雪英 连燕堂 译
21、从扉页上这句近似谶语的告白开始,我现世中的安详、宁静忽然有种坍塌的感觉。尽管经过二手翻译后,俄罗斯长长的姓名、俄文直译过来喘不过气的长句子,让习惯了中文作品短促、简练、清朗的叙述方式的我,阅读进行得有些艰难,但索尔仁尼琴文字中弥漫的黑暗和苦难,还是迅速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一般吞噬了我。
22、“古拉格”其实就是“劳改营”,而“古拉格群岛”作为地名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取其象征含义,即古拉格下辖的各劳改营,而用“群岛”则形象地说明这种劳改营已像血管一样遍布全国各地。
23、这种夜间逮捕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无论是周围的房屋里,还是城市的街道上,都看不见一夜之间到底带走了多少人。这种夜间逮捕吓坏了街坊邻居,对于较远的住户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就像它们没有发生过似的。
24、 《长夜行》(又名《茫茫黑夜漫游》)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 de Louis-Ferdinand Céline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1894-1961) 上海译文2011年5月出版 沈志明 译
25、这个世界不是平面结构,在每一片人类聚居的地方,都有着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受到社会文明和法制程度影响,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压迫与反抗。
26、如果对你说:你被捕了——那么难道还会有什么东西能在这场地震中保持屹然不动吗?
27、这本书于1973年发表,因为这本书的发表,苏联当局把索尔仁尼琴驱逐出境;
28、而到那里去死亡的,读者朋友们,像我们这样的人进去的唯一方式,就是被逮捕。
29、 《忧郁的热带》Tristes Tropiques, de Claude Lévi-Strauss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西方现代哲学“结构主义之父” 1908-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王志明 译
30、 《一九八四》1984,de George Orwell 乔治•奥威尔 (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 上海译文2010年1月双语版 董乐山 译
31、苏联著名诗人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也是1945年1月进入东普鲁士的红军上尉,后来在他的《古拉格群岛》(Gulag Archipelago)中写道:“我们都深知只要是德国姑娘,就会被强奸后杀掉,这几乎成了一种作战荣誉”。
32、在这没有尽头的时间里,犯人们的大脑和灵魂总不能一直是不活动的吧?!从远处看,从群体上看,他们活像一堆蠕动的虱子,但是他们毕竟还是万物之灵,对吧?他们的内心不是也曾在某个时候引入过微弱的上帝的火种吗?现在它变得怎样了?
33、苏联大作家索尔尼仁琴的代表作《古拉格群岛》描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惨相,据统计,1929年到1953年的二十四年间,至少一千四百万人被监禁于古拉格,多于七百万的苏联公民被流放到苏联的垦荒地区进行垦荒。这些人生活水准极为低下,且领不到一分钱报酬,只能没日没夜在监工的棍棒底下劳作,而其成果都被国家无偿占有。
34、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阵营中不乏被迫流亡异国他乡的和被开除国籍或加入其它国家国籍的,其中之一便是有着“俄罗斯的良心”之誉的索尔仁尼琴。
35、我总结这一章,何为思想纯正分子?政治犯=独立思想并坚定!?
36、那些生存在夹缝中的群体,他们的悲惨境遇和卑微形态,也会对其他社会个体的自我认知构成潜移默化而普遍的影响。
37、在古拉格群岛里有一个看起来是笑话的真事:问“为了什么事判的?”答“平白无故!”“你瞎说!平白无故都是判十年!”
38、精英在努力攀登新的高度,帮助我们提高重新定义自己的可能,底层民众在充满恶意和贪婪的强势群体手中挣扎,努力保证自己的生存和繁衍。绝大多数的中间人,在忙着享用当下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追逐着自己的利益,思考着自身的发展。
39、 对此我们除了发出小绵羊咩咩的叫声什么也回答不出来:
40、受托尔斯泰以降俄罗斯文学的春秋笔法的影响,索尔仁尼琴一直有一个愿望,书写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历史的史诗性作品,书写一部可以超越19世纪"黄金时代"文学顶峰的作品,书写一部还原"全景历史"的作品,书写一部与苏联时代的官方解释系统完全不同的作品,打破苏联"d史权力叙事"的"遮蔽和剪裁",书写一部融会贯通了他对俄国与西方、过去与现在种种思想文化传统褒贬与取舍的作品,书写一部凡是关心俄罗斯命运的人都不得不读的书,于是就有了《红轮》的创作过程。他认为,人天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看清身边发生的一切,而在苏联体制下,即便能够捕捉到即时的"现实碎片"也无法全景展现出来,他的《红论》就是把真实"记忆片断"串联成为一部"宏大的编年史",进行历史重构纪实的创作。索尔仁尼琴说,"我和写作有一种神圣的关系,我的写作是在履行某种义务","我的工作就是找出真正的事实,并把它们紧紧地编织在一起,没有空隙留下,没有争辩的空间,所有的真实都在一起,我可以减少虚构角色的出现,为了把历史人物当作我自己的虚构人物来描写,我挑选了好几打的人,把他们当作我生活中认识的人来描写"。
41、世界文学有力量将浓缩了的经验从一个国家传送到另一个国家,这样我们也就不再分裂和惶惑,不同的价值标准也就有可能得以取得一致,一个国家能正确而概括地学习另一个国家真正的历史,这样一来它也就得以不再重复那些相同的残酷的错误。
42、《鄙视》Le Mépris, d’Alberto Moravia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1907-1990) 译林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沈萼梅 刘锡荣 译
43、索尔仁尼琴不仅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诗人,更是一位历史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毕生追求公平与正义,给俄罗斯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在有生之年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44、索尔仁尼琴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良心之是异议的化身。索尔仁尼琴的不屈不挠、个人理想以及长年多舛的一生,使得他成为继陀斯妥耶夫斯基之后的一代传奇人物。他完全有资格进入世界伟人殿堂,我对他表示深深的缅怀。——法国总统萨科齐
45、在作品第三部中,索尔仁尼琴把劳改营中的“人”详细分成了不同类别:劳改营里的妇女、杂役、政治犯的替身、思想纯正分子、密工、社会亲近分子、娃娃犯人等,他们在劳改营中的身份不同,等级不同,为了一己之利可以去告密,当“眼线”,人与人之间相互倾轧,最终目的是为了生存。
46、其实,他笔下的描写,非独是苏联,而是所有集权下,小老百姓战战兢兢地生活,担心受怕地生活,你可以认为,类似的事情,也可以发生在南美,或者其他国家,不过以苏联或者俄罗斯为甚。
47、当像阿赫玛托娃这样的卓越的作家,终生都处于活埋状态,一直到死都要在缄默中创作,那么这就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民族的一种悲哀,是整个民族的一种危险。
48、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爱国这件事,爱国现在变成了一种有利可图的炫耀资本,似乎那些口口声声的讲爱国的人都变成了一种不容推翻的政治正确,而那些不发声的人却成了抨击和迫害的对象,这种行为和《古拉格群岛》里极权有什么区别呢?不允许有不同思想的人的存在,强制性的进行思想改造,不需要也不允许个性的存在,有什么区别呢?这不就是新时代的“集中营”吗?
49、是这本书,才真正的让西方欧洲国家认识了索尔仁尼琴;
50、 《话语集》Paroles,de Jacques Prévert 雅克•普雷维尔(1900-1977)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10年9月出版 陈玮 译
51、而且它们可能会获得完全的成功,因为年轻人从未经历过多年的个人苦难,他们正在兴高采烈地重复着我们十九世纪的错误,却又误以为他们是在发现某种新的东西。
52、纳粹德国,实行的是国有化和军事化改革。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稳定经济秩序,然后以政府项目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其中,军工产业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德国经济快速稳定下来,并实现了增长。
53、索尔仁尼琴的创作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在创作中注重继承与创新。以他被逐出境的1974年为界,可将其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成就较高,早期创作有较高的艺术性。
54、这种情况下,苏联经济快速崛起,也就很好理解了。
55、提到索翁的写作手法,还要从俄罗斯文学范式的发展历程说起。其实从普希金写《上尉的女儿》、《彼得大帝的黑奴》等作品开始,俄国文学创作就开启了以历史事件为基础的写作模式,它从此摆脱了欧洲文学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报告的分类形式,而独创出一种无一定之规的"作品形式",或者被有些人称为"古怪的历史长篇小说"和"令人精神倍受折磨的全景式探索"。
56、“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钢》)”我不清楚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什么如此乐观?《古》的作者索尔仁尼琴不过是在给朋友的信中抱怨了几句,便被告密判刑了吗?
57、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58、如果要获得进步就要看励志的书,自古英雄出少年。要学习古人成功的经历,失败的教训。这才行。然后取得进步。这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看书不可明白的道理啊。看书一切有意义的书都可以看。有句话说行万里路,看万卷书。就是这个意思。看书要多,但是我觉得要精读,而不要泛泛的读,精华的读才能获得精华知识。大家说对不对啊。
59、索尔仁尼琴知道新世界总是试图让新生代陆续忘掉历史上荒诞的事情,
60、作者列举了三十多种逼供的方式,让我见识到人性的恶,为了行驶恶的行为竟然可以想出如此多、如此卑鄙的恶的方式!我认为这种情况下所有反抗都是无谓的,只有死亡才是一个人最尊严的方式面对恶。
61、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堪与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并列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为加速前苏联的民主化、“公开性”进程,推动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62、还有一股严厉的、陌生、盛气凌人的势力一连几个小时在住所里作威作福,这就是撬锁破门,从墙上扯下和扔下东西,从柜子里和桌子里把东西扔到地上,抖,撒,撕
63、所以,娱乐也就是看书,还无法去图书馆,因为图书馆隔三差五闭关
64、传统的逮捕——还有发抖的手为被带走的人收拾东西:替换衣服、一块肥皂、一些食物,然而谁也不知道该穿什么,可以穿什么,怎样容更好些,而行动人员却在催促着,阻止着:“什么也不需要。那里会给吃饱的,那里是暖和的。”(都是谎话。而催促是为了恐吓。)
65、21点,苏军潜艇发射了4枚鱼雷,结果3枚命中。
66、当然,德国经济也不是没有隐患,军工产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长期来看却不能产生实际收益,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只能通过对外扩张掠夺。希特勒发动战争,是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
67、 《安妮日记》Journal,d’Anne Frank 安妮•弗兰克 (1929年6月12日生,1945年死于德国贝尔森集中营) 上海译文2011年8月出版 彭怀栋 译
68、《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马特辽娜的家》、《第一圈》、《古拉格群岛》、《在转折关头》。
69、最近,乌克兰战争中,死了一个黑人,这个黑人是赞比亚人,去俄罗斯留学,因为犯了事,关进监狱,然后就上了战场,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