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的意思
1、这种以地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2、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舆论简单的定义是: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个人或团体的自我语言,对某一事件发表意见,影响人们的思想,行动。
3、✣上述报告专门为2020新闻传播考研的同学打造,全年13期,每月一期热点报告,全年追踪学术界、业界等与新闻传播相关的热点、考点、重点及学术大咖的论文(舆论的意思)。
4、有平台方回应表示:“这类账号早已实名认证,已经公开实名的账号显然会比发帖属地更可靠、更透明,IP属地可以不公布。”也可能是作为一个“补丁”,现在主流平台上部分大V的主页已经显示其所属的MCN机构名称。
5、之所以会出现舆情的反转,一方面是因为舆论议题的转换,网民对事件的判断往往简单而粗暴,从先入为主的信息、投射自身经历的共情效用以及简单的情绪等,都很容易影响判断。另一方面是因为舆论对象会出现转移,但在演化过程中,由于新信息的刺激、用户在平台上的社交互动,大家口诛笔伐的新目标出现,成为大家发泄的对象。
6、引证解释:冯雪峰《雪峰寓言·曾为反对派而后为宣传家的鸭》:“而在鸭群和鸭群有着争斗的时候,他还以公平的言论攻击鸭群自己的缺点。”
7、网民对于科普科幻作品的兴趣也出现现象级事件。超级工程、中兴事件、“核心技术”话题、华为5G标准及相关事件、嫦娥四号探测器月背登陆、《流浪地球》电影上映等都成为热点。2018年11月底一度沸沸扬扬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了国际科学伦理讨论和社会各界的警惕。此案也成为近年具有典型意义的科研伦理事件。
8、海量网络信息通过搜索引擎与移动应用呈现,事件碎片化与情节完整性破坏,易影响用户客观价值判断。
9、明确部门监管责任,升级技术监管手段,加强信息审核,初态巡查,帐号管理,堵住相关技术漏洞,防止IP代改等违法违规行。一旦发现恶意引导的网络行为,严惩不贷,采取屏蔽、下架或者直接封号的行动起到净化作用。
10、➤评价:宣传是一种由各种阶级、各种势力所参与的社会活动,宣传的倾向性带有强烈的阶级烙印,不同阶级的宣传,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11、例如主播殷世航直播间日常上演各种分手、复合、再分手、再复合的狗血情感大戏,吸引众多网友围观,其订婚直播的5个小时商品销售额468万。最终,23万人无法忍受其无底线的恶意炒作同时举报,账号被禁630年。
12、例句:舆论的力量就像排山倒海一般,令人无法抵挡。
13、➤舆论与舆情的关系:只要是民众所想的,不管公开和不公开,都是舆情,与强调公开意见的舆论相不同,同时舆情更是一个动态过程。舆情是指来自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只有民众;舆论包括各类公众的声音,也包含国家政府的。
14、比如在近些年出现各种涉疫谣言,如某地快递员成片阳性;某女大学生翻墙见男友后学校出现确诊病例等……增加人们的恐慌、不安情绪,导致谣言中的当事人被人肉、网暴,还为防疫工作带来更多阻碍。
15、➤分类:宣传还可按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如灌输、鼓动、教育、劝说、诱导、批判等。
16、(4)喻国明,刘夏阳.中国民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
17、➤特点: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多元性、偏差性、突发性的特点。
18、(5)郭艳秋.出版传播基本模式与网络出版(J).中州学刊,2007
19、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强烈程度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用行为舆论来表达,通常行为舆论比言语舆论的强烈程度大些。这种舆论的强烈程度,一般通过实际的观察、访谈和体验进行估量。另一种除了部分通过言语表达外,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没有用言语表达的内在态度,其强烈程度需要通过舆论调查来测量其量级。常用的量表对于舆论客体的态度通常提供择一的七个选择阶梯,中心为“中立”或“无所谓”,两边分别为正反两种意见的阶梯,例如“略加肯定、肯定、非常肯定”和“略加否定、否定、完全否定”。
20、此番公告后,结合网络情绪和信息类型来看,网络上对于“微博将标注境外ID”这一举措是“喜大普奔”,正面情绪占比76%,转发占比79%。多数观点觉得公开ID能祛除一些“魑魅魍魉”们的面具。
21、张志安,晏齐宏.《网络舆论的概念认知、分析层次与引导策略》
22、出自《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23、引用: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一页一页的历史写出来了,大是大非,终于有了无私的公论。”
24、学硕缩招?19年北大研究生招生工作会议释放什么信号
25、蓝皮书专题05|海外华文新媒体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
26、2018年网上热度较高的司法案例往往涉及量刑和舆情的反差。比如江苏昆山“宝马男砍人被反杀”的刑事案件,引发网民和专业人士关于“正当防卫”的热议。网民通过围观聚焦法律公平正义,带有一定到的诉求的“罗宾汉情结”,成为舆情上升的主要因子。罗宾汉是英国民间传说中劫富济贫、行侠仗义的侠盗,“罗宾汉情结”指的是某些人扶弱抑强的人文关怀。在大量传统媒体介入后,往往形成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相关司法机关如果对舆论心理把握失准,也可能造成不当传播的反效果。一些司法舆情出现,常常成为司法公开课。
27、建立正能量模型数据库,提供更多优质内容供给;建立低俗模型数据库,通过人工标注+机器学习强力打压低俗内容;建立谣言数据库,通过站内外数据建立模型,打老谣、辟新谣,通过回溯、弹窗等方式进行精准辟谣。
28、像美国成了世界最大的疫情国,这是中国造成的云云,这样的谎言会在一个临界点上遭到美国老百姓的愤怒拒绝。如果美国不集中精力抗疫,导致美国防疫专家福奇所说的死亡“10至20万人”,而到时中国又是好好的,这样的谎言绝对撑不住。
29、(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
30、“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31、唐人着郡望。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钦定四库全书·重编琼台藁·卷十》收录的明代大学士丘濬公所作的《贵溪丘氏族谱序》说:“自唐人着郡望,而以河南望,丘良以襄公父子之显融故也。”旧唐书载,丘和、丘行恭父子二人死后均“谥曰襄”,故“襄公父子”就是指丘和、丘行恭父子。可见,唐朝时河南郡的名门望族有丘和家族。而丘和家族就是当时的河南郡望。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就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的编修姓氏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唐贞观十二年,吏部尚书高士廉奉诏撰修《氏族志》时,因沿袭魏晋南北朝旧例,以山东崔姓为第皇族李姓为第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面干涉,改李姓为第外戚之姓为第崔姓降为第三。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32、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舆情主要是指互联网舆情,对于一个热点事件来说,从它在网络上出现到发酵,到舆论热议的顶峰,到慢慢散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网络上关于该事件的讨论信息都属于该事件的舆情。
33、为维护、推行门阀制度,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谱牒之学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引证的家谱、家传达数十种之多。这种别贵贱、分士庶的门阀制度,不仅的魏晋南北朝时十分流行,而且影响深远,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准则习俗。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对此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34、 5 文章标题,如何取,还要根据文体来说。不同的文体体裁,对标题有着成熟的讲究。诗歌散文记叙论文小说公文报告等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标题都需要特别的发挥的。
35、(2)基于公信力的长效引导优势。虽然出版物的生产周期普遍较长,不具备新闻报道迅捷、动态和广泛的优势,但是,出版物内容的系统性和舆论影响的深远性,更有利于发挥长效引导的优势。出版物所呈现出的内容是经作者精心创作,编辑细致加工的思想文化内容,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稳定性和深远性特点,也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公信力是在长期出版实践中形成的软实力和“信任”资源,得益于出版媒介组织长期坚持的“政治导向”“思想格调”“专业精神”和“文化品位”。出版媒介组织的知名度越高、权威性越大,其舆论引导的公信力就越大,舆论引导的长效性也更易显现。
36、但是,以家族为基础而盘踞于地方的门阀士族,很快就垄断了荐举权,其结果便是只论门阀家世,不论才行品。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无才无德,总被列为上品优先入仕,得授清贵之职,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能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职,以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7、舆论(PublicOpinion)即”公众+意见”,它主要是指社会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往往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到来,舆论也逐渐展现出新的特点。
38、①2018年上海大学640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论述题:根据具体案例和相关理论分析当下舆论场并说明主流媒体如何引导舆论
39、2018年互联网用户和舆论场结构出现新变化,舆情源头更加多元。经济民生、国际话题、意识形态、科技话题成为新热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升。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成为企业舆情滋生来源。媒体融合和县级融媒体建设深入推进,正能量传播成为主旋律。政务新媒体加速发展,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依法治网稳步推进,互联网综合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40、引用:冰心《寄小读者》十八:“最可敬的是他们很关心于船上别国人对于中国学生的舆论。”
41、蓝皮书解读03|互联网治理考察的两个方向,你都掌握了吗?
42、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带了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各种问题,如滋生了许多网络舆论乱象。
43、考虑到这种情况后,有些平台对一些机构、企业、明星等账号做了IP隐藏。但该举措也引来了网友质疑为何部分公众人物和机构账号拥有特权。
44、➤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主要是指使用网络者或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
45、操纵舆论是通过制造虚假消息率先抢占舆论阵地,引导舆论受众从理性认知转向感性情绪,从而消解了客观性,引导社会舆论达到自身预设的目的。
46、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议论纷纷。大家都在议论这件事。
47、引证解释:郭孝成《山东独立状况》:“始议组织临时政府,以顺舆情,而维大局。”
48、第舆论的逆向反映愈来愈强烈。政治自由实际上是对公众进行的一种公民素质的训练。由于舆论主体成熟起来,舆论的独立意识得到加强。那么,现代舆论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马克思认为:首先,舆论是对权力组织和政治活动家的制约力量。其次,舆论对立法是一种推动力量。第舆论能实现普遍的社会监督。
49、舆论的质量:含有理智与非理智成份。舆论不同于自为组织的纲领政策,可以对各种问题表现得十分理智,它的自在形态决定了它在总体上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的混合体。
50、网络环境下,互联网从信息传播平台发展为互动参与的平台,为公众讨论提供了相对自由的交流范围,公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和表达空间,由此形成的舆论可以更加直接、真实地反映出部分民意。目前中国的微博虽然还没有达到哈贝马斯所描述的那种乌托邦式的公共领域,但它依然能够为受众提供一个横向交流的平台,促进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得不承认,网络舆论生态的真实性、多元化和活跃度都已经有了质的提升,从而形成一种“作为过程的舆论”。
51、在社会多变的时代,流言经常发生。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今年3月中旬在我国发生的“抢购食盐”风潮,这是由流言的大面积迅速传播引发的。流言不是个人智力游戏的结果,而是群体议论和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与传播有关的一种集群行为方式。然而,我们习惯于一出问题,就从传媒方面找“控制不力”的线索,以便进一步加强对传媒的控制。
52、综上,舆论的形成主要源于异常的社会变动、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等外界信息对舆论主体的刺激。同时,意见的整合也是舆论形成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新媒体环境中,网络舆论的形成速度加快,内容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就更加要求新闻媒介应该提高自身引导力,发展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得网络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53、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曾对这种不合理现象做了尖锐的批评,诗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草。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中“金张”指西汉宣帝时的权贵金日磾和张安世,他们的后代凭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为汉室高官。而奇伟多才的冯唐(即诗中之“冯公”)却因出身微门,竟一生屈于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54、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所谓门阀,亦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世代显贵,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所谓“高门大姓”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姓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的地位不等,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始于西汉,形成于东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声称他们天生是要称王做帝的。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已十分盛行,门阀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如弘农华阴杨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大族。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世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且他们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股社会力量。其后代承家学而累世为官,到东汉中叶便有了世代官宦的大姓豪族。
55、控告: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司法机关揭露违法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要求依法予以惩处的行为。
56、对舆论形成过程的研究,需要涉及舆论内容的文本研究、舆论强度研究、舆论存在空间内居民态度的实证研究等多个方面。如果研究普通社会生活中的舆论形成过程,为了同时把握上述的几个方面,需要实时跟进调查,才能知道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强度和人们的态度,这显然对研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57、公安部在“净网2021”工作成效发布会上曾通报,专门针对网络电视和“动态IP代理”等网上违法有害信息滋生的重点基础资源开展治理,依法查处非法网络电视平台146个,关停非法宽带线路3万余条、宽带上网账号5千余个。
58、有媒体调查显示,在一些电商平台上通过搜索关键词,便会跳出许多付费IP代理的选项,有卖家表示,国内的服务器价格从6-8元不等,不过只是短效IP。最低6元即可更改IP,低廉的价格不免让部分用户心动,IP代理一时间成为了热门产业。
59、“议程设置”是媒介引导公众注意力转向自身设置的议程,是形成公众议程的过程。出版活动的“议程设置”能力,集中体现在出版选题策划能力上,包括选题策划的发现力、辨别力和吸引力。第选题的发现力是指善于发现公众关切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出版选题策划要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契合,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同时,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舆论走向”发挥主题出版在巩固主流思想舆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中的作用。第辨别力集中体现为辨别真伪和辨别舆论价值大小的能力。这就要求出版工作者注重对自身舆论引导意识的养成,在选题策划中,善于发现具有舆论引导价值的选题,并坚决杜绝负面、虚假内容的出现。第吸引力集中表现为“话题”的吸引力。即根据读者的现实阅读需求和信息接受特征策划选题,尊重读者信息接受情绪,激发读者的感知能力,引起读者的注意,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反之,舆论引导作用将无从谈起。
60、马克思把舆论视为“一般关系的实际的体现和明显的表露”。他认为:“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舆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马克思概括了以下几点:
61、新浪微博是国内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是网络上重要的公开舆论场,同时也是第一个实行公开IP属地的平台。
62、大众传媒若未能及时提供大众需要的信息,或传媒的公信力受到怀疑,都可能造成流言的进一步传播。对于尚未听到流言的人来说,这是提醒他们有这种说法,而对已经知道的人来说,媒介提到本身就证实了流言的影响力。
63、如果有约三分之一多的人所持的某种意见达到“略加”点,可以说这种意见转变为舆论,并表现出相对弱的强烈程度;如果三分之二人的意见处于“非常”、“完全”点上,则舆论的强烈程度趋向极点。舆论的强烈程度与公众对舆论客体的知晓程度相关。了解得越清楚,对表达的意见倾向信心越强,意见的强度也就越大。
64、我们以往习惯于以“舆论一律”的标准来防范各种不喜欢的观点。其实,意见多元本身是最安全的和谐状态,希冀只有一种意见存在和流通,反而意味着潜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
65、这种合唱的抬头,我们认为有三大原因。一是那些势力固有的对华偏执立场在当前情况下的必然反应。二是中国控制住了疫情,美欧国家反而严重沦陷,那些人有气。三是一些国家的执政精英和意识形态精英无法向舆论解释国家当前的困境,于是把向中国甩锅当成了转移国内民众愤怒的看家手段。
66、 3 标题应具有引导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以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为主基调,不要把人们的关注点往低俗、庸俗等等负能量等方向引,这样虽然会满足一部分人的好奇心和符合人的自然性等特征,但终究是不会长久的。不会具有生命力的。
67、宋代人亦常以郡望自标,比如,刘攽有两种着作分别题为《彭城集》和《中山诗话》,这里,彭城和中山均为刘氏郡望,并非其人籍贯,刘攽之籍贯在临川新喻(今江西新余)。姚铉本是庐州人,却自称其是“吴兴姚氏”之后。宋《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乃是沿袭唐代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仍然十分盛行。
68、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云:“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姚则吴兴,张则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这里王氏说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唐代士人好标郡望、多题郡望,以官方修史亦不详细考辨人物多家乡籍贯,而姑且题署郡望了事,时风所在,竟成为所谓修史之“原则”,造成了历史人物籍贯的极大混乱。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魏州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事见《史通·邑里》)。
69、现代西方的“舆论”一词,直到18世纪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组。这个词组包含了“人民主权”的理念,而这种理念产生于文艺复兴时代。1762年,法国启蒙学者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公众”与“意见”组成一个概念,即“舆论”。
70、(1)基于理论引导的思想引领优势。出版舆论引导的重点是对意见、观点和思想的“引”与“导”,其中,思想引领性是出版舆论引导的核心价值所在。这是因为出版物具备通过思想理论进行深度、渗透性舆论引导的优势,特别是具有思想启迪作用的出版物,其所传播的思想、文化、观念是舆论生成的社会文化基础。在出版舆论引导中,尤以理论出版物的思想引领作用更为显著,理论出版物中蕴含着关于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普遍性意见和深层次话题,可以通过把握理论与舆论的内在关联,让理论出版物成为引导舆论的思想力量,实现“舆论跟着理论走,理论依靠舆论推”(12)的效果。这是一个通过“发挥舆论在公众社会心理和思想意识之间的中介作用,让引导内容内化为被引导者思想认知的一部分”(13)的深刻过程。
71、(6)(7)丁柏铨.对舆情概念的认知和思考(J).编辑之友,2017
72、“舆论是社会和时势的晴雨表”,(19)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离不开正确的、有效的舆论引导,其前提就是要准确地把握舆情。因为,“舆情即民意情况”是舆论的升级状态,了解舆情是有效引导舆论的前提条件,所以,出版媒介的舆情研判力是出版舆论引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舆情研判就是对舆情发展形势、去向、可能催生结果的预测,是科学正确地引导出版舆论的前提。舆情研判力是一种集合预测、判断、应对和分析为一体的综合能力。不可否认,出版媒介与新闻、广电等媒介形式相比,在社会舆情的检测、分析和预判能力上存在不小差距,即使相比自身的选题策划力、把关力等引导力,也是急需重点强化的能力。对此,作者认为,能否及时准确地收集到社会舆情信息是研判的基础,出版媒介有必要在掌握出版舆论自身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或借助技术手段、专业人才队伍等,准确地收集社会舆情信息,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术工具进行舆情检测与分析,并在舆情研判的基础上明确舆论引导的重点、方向和问题处置预案。
73、舆论的数量,即一致性程度。一般用占某一范围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舆论的数量是辨别舆论存在与否、存在程度的一个客观标准。掌握了整体中的多少,能够对整体产生决定性影响,或者可以使整体感觉到一种重要影响的存在。这个在整体中的“点”显然是个临界点。应用数学根据系统工程理论得出的计算结果,便是被称为黄金分割比例的“0.618”。
74、这是公众对危机的应激反应,不论怎样防备,以后还会发生,但若对眼下流言发生和传播的特点有所了解,几乎同步发布权威信息,流言持续的时间就会很短。
75、(APP营销)轻松看懂此文,门外汉也能做APP营销
76、寻亲男孩刘学州、外卖打赏费被质疑太少的女子,皆因为网络暴力离世。
77、舆论的主体:公众。这里的公众,应该是能够自主发表意见的人。如果发表意见的人不是自主的人,发出的意见不是舆论。自主公众是否形成,对于估量舆论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各种社会团体(这里是指具有一定权力的团体)、d派、学校、企业和政府机关等的宣传部门、接待部门和公关部门,传播代表自己组织方针政策方面的信息,组织社会活动,执行着一种与舆论群体性质相近的职能,但他们不是舆论的主体。现在网上意见的主体是无名的、在虚拟空间聚合的网民。
78、 对于舆论主体而言,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反映更加快速
79、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有时又称“舆论的韧性”。舆论一旦形成,总要存在一段时间,即使舆论客体消失了,人们还会有所议论,因为舆论的发生总是滞后于舆论客体的。其是舆论存在的另一标志,短则几小时,长则多少年。人们对舆论的感觉,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舆论通过它的持续性存在,给人不断刺激造成的。
80、人工标注精品内容(主要是指正能量内容),设置“正能量要闻池”,通过“人工标注+算法推荐”,完善首屏要闻推荐模式,提高正能量内容的传播力和到达率。
81、舆论定义+舆论监督定义+舆论与新闻的关系+功能+特点+优缺点+困境
82、舆情不等同于舆论,舆情指的是潜在的或者显性的舆论的情势,通常可分为酝酿期、发展期、爆发期和衰退期。舆论是公开的公众意见,而舆情既包括了公开的公众意见,也包括了尚未公开的潜在的公众意见。
83、➤内容:舆论引导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84、IP属地引发的翻车事故还表现在地域上引发了一段争议。前有大V连岳解释自己为何在日本,后有帝都官微属地台湾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在平台上发表言论被某些偏激的网友质疑等等。
85、➤特征:舆论作为一种公众的意见,当然是为多数人赞成和支持的。舆论总是涉及社会安宁与幸福的问题。舆论本身含有合理性。舆论是有效的。能推动或阻碍社会上的意见就是舆论。舆论一般不是政府的意见,是广大民众的呼声。
86、在门阀制度下,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堂号的宗族也有贵贱、尊卑之分。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论》中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在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以上“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
87、舆论“代入感”情绪共振,在事件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也暴露出相关领域治理的紧迫性。
88、➤定义: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
89、在此公告之前,关于该地组织爬虫、网军、间谍等涌入微博进行“认知作战”、“舆论战”等阴谋性猜测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