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的定义(文案精选43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24 10:24:28 浏览59

舆论的定义

1、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犯罪分子惶惶不可终日。

2、今天,真经团将带领大家细读陈力丹老师五篇关于舆论的重要论文,并为大家总结出关于舆论考察的五个重要考点:舆论概念,舆论与其他相似概念的辨析,舆论的形成过程,舆论监督以及舆论绑架。

3、造句:新闻媒体对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4、  上述对新闻舆论内涵特征的解读分歧,主要源于对新闻舆论主体认知和确定的不同意见,这也是新闻舆论决定论和反映论在概念认知上出现摇摆的根本原因。

5、非正式意见进入到准公众舆论的循环当中,并且被这一循环所使用和改变,同样这种循环本身在公众的推广之下,也获得了公共性。当然,因为公众舆论本身其实并不存在,而且因为它最多只能辨别出一些趋势,所以对于公众舆论只能给出一个相对的定义。一种意见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公众舆论,取决于如下的标准:该意见是否从公众组织内部的公共领域中产生;以及组织内部的公共领域与组织外部的公共领域的交往程度,而组织外部的公共领域是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大众传媒在社会组织和国家机构之间形成的。

6、“民意”。从以往研究来看,将民意作为独立词条的极少。字典和已有的词条定义比较偏重用“大多数人的意见”“全体人民的意志”这样的概念。但是有学者认为民意应该按照“民”所代表的群体不同而分不同层次,未必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可以是少数民意、个别民意。

7、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

8、这样一个概念全然忽视了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的意图,以至于这个概念从经验角度无法证明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是否存在。因为这样一种概念把公众舆论说成是行政实践和管理实践之间可能存在的一种摩擦,这样一种摩擦可以根据舆论研究的结果和加以加以诊断,并选择相应的手段予以控制:因为这些手段“使得政府及其机关能够面对由政策涉及到的那些人的反应所组成的现实。民意调查的使命在于把对这种现实所作的可靠的抽样分析反馈给有关的委员会和机构……这些委员会和机构的功能是要把民众的行为和政治目的协调起来”。该作者很有效地位其论点提供了证据。公众舆论从一开始就根据这样一种操纵来加以界定,政治统治者总是依靠这种操纵来尝试,把“民众倾向与政治教条和机构,与决策当时和结果协调起来”。公众舆论在迫使权力机关作出让步或者调整的时候,它也是被统治的对象。公众舆论既不受制于公众讨论的规则或其他表达形式,也不一定非得关注政治问题或者向政治权威发言。公众舆论与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后来才有的。只要有助于实现社会福利国家的行政管理功能,那么,对于轿车和电冰箱的私人欲望,同任何群体的行为方式一样,都属于“公众舆论”的范畴。

9、撇开人类及其社会生活,谈论舆论和舆情则毫无意义。人们所处其中的社会生活,为舆论和舆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富内容。社会生活是舆论和舆情共同的土壤。其中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往往是舆论和舆情共同的热点和焦点。社会问题的多发期,往往也就是舆论和舆情的活跃期。 

10、凡是舆论和舆情,都不是个体在想、在说、在议。它们所反映的是达到一定数量的人的心声、意愿乃至情绪。这是两者共同的深层内涵。因此,领导者、管理者要想了解真实的、原汁原味的民意、民声,当然要关注新闻传媒;此外,还要通过网络媒体包括自媒体,静听舆论、细察舆情,特别关注未经筛选、过滤的舆论与舆情。

11、最后需要注意的撰写舆情信息的部位,就是结尾部位。在结尾部分需要尽可能的简单,尽可能的精练一些,只需要有一个段落就可以了。

12、出自《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13、在大众当中,(1)表达意见的人比接受意见的人要少得多;因为公众群体成了受大众传媒影响的个人的抽象集合。(2)主要的交往有了严密的组织,其结果是个人很难或者不可能马上或者有效地回应。(3)运转中的意见能否实现,掌握在那些组织并且控制这一运转渠道的权威人士手中。(4)大众无法从机构中获得自主性;相反,权威机构的代理人渗透到大众当中,从而削减了大众通过讨论形成意见时任何自主性。

14、这里涉及到舆论的8个要素(舆论主体、舆论客体、舆论自身、舆论数量即一致性程度、舆论强度、舆论韧性即存在时间、舆论对客体的影响、舆论质量)。舆论的主体只能是公众,因而“官方舆论场”和“公众舆论场”的说法违反“舆论的主体是公众”的定义,只能说官方意见和公众舆论场。舆论是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有组织的意见不是舆论。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低于整体的三分之由于无法对整体形成精神压力(影响),这些意见不能视为舆论。

15、既然舆情与舆论都属于人类精神范畴,那么它们必然会对人(群体的人或个体的人)的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发生作用。作用的方式是人们发表意见和听取意见,进行思想碰撞和感受思想碰撞,受人感染和感染他人,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影响于他人同时也施影响于他人。舆论和舆情发生作用的最高表现,是表达并进而影响人心的聚散、向背。这是两者共有之处。 

16、是否舆论,不可以随便说,必须拿出证据证明那个“舆论”是舆论。某种意见的表达强度几乎使人感觉不到,或者通过舆论调查的强度接近“中立”或“无所谓”,这样的意见不能视为舆论。舆论若对舆论客体的当事人没有造成丝毫的精神压力,这样的“舆论”不是舆论,属于“今天天气哈哈哈”式的闲谈。舆论不等同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政d的主导思想,舆论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

17、公共性和公众舆论的两个方面,并不是规范与事实的关系,——就好像此处涉及的是同一个原则,只不过该原则的实际效果没有达到原先预定的效果罢了(相应地,公众的实际行为也没有达到原先所期待的水平)。如果是这样,那么,公众舆论的理想形式就能够与它的实际形式相吻合了;然而,事实显然并非如此。相反,公共性的批判功能与操纵功能之间判然有别。它们处在相反的社会功能结构当中。公共性的两种功能形式对应着公众行为的两种不同的期待,如果沿用前文的区分方式,那么可以说,一种期待以公众舆论为前提,另一种则以非公众舆论为前提。批判的公共性及其接收者绝不是规范。从资产阶级法治国没落以后,无论公共性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为一种宪法规范,批判的公共性毕竟决定了实施和均衡政治权力实际上所应遵守的那些程序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确实“存在着”这种公共性和接收者——当然不是所有的公众,但确实是能够发挥作用的替代者。可以由经验决定的另一个问题是,公共性在哪些领域中能够发挥它的这种功能,以及当今属于这一公共性的公众存在于何种范围何种条件之下。另一方面,公共性的另一种形式及其接收者也决不是事实。它具有一种特殊性的自我理解,其规范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共劳动”的实际利益相矛盾。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自我理解恰恰是从另一种公共性那里吸收了若干基本的要素。

18、媒体逼视是媒体对私人领域的过度公开。这种行为不仅给被报道对象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会造成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失调。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是现代社会环境监测和社会协调职能的重要承担者。然而媒体逼视却因为转移公众对社会重要问题的视线和破坏社会关系的协调,妨碍了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履行。

19、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舆论简单的定义是: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个人或团体的自我语言,对某一事件发表意见,影响人们的思想,行动。

20、如果我们不想为了实际上已经崩溃的公共领域而彻底放弃隐含在宪法中的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这一前提,如果我们想坚持中统治合理化的观念,那么,界定公众舆论这一概念便有两种途径。

21、简而言之,“民意”一词在各类词典中出现频率极低,定义较为笼统。“舆情”一词只用于学术讨论,没有被作为词条。“舆论”一词在新闻传播学中已有较广泛的定义和使用,但是其定义也有不同侧重和表述。

22、当然,在这两个领域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总是由大众传媒控制的联系;它通过操纵的公共性建立起来,通过这种公共性,那些参与权力实施与权力均衡的群体力求使没有权力的公众广泛参与公民投票。我们也把这种受传媒影响的意见算作正式意见;但是它们作为“公众舆论”,应当和“准公众”舆论区分开来。在正式交往领域和非正式交往领域之间存在的这种普遍联系之外,在批判传媒和试图用文学来表达其意见的个别人之间还存在着微弱联系,这种意见具有公共性,但实际上还不是公众舆论,一部分解体为脱离公众的私人的非正式意见,另一份则汇聚成为公共权力机关的正式意见。没有组织的私人所形成的公众进入操纵的公共性这一漩涡时,所依靠的是公众舆论的交往,而不是公众交往。

23、4)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24、只有通过政d,非公众舆论才能变成“公众”舆论。这两种观点都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形成大众民主意见和共识的过程中,如果民众意见独立于组织之外,那么,它几乎不再具有政治作用。但与此同时,这恰恰是该理论的弱点所在:在他们以机构代替作为公众舆论主体的公众的时候,这样一种公众舆论概念就成为中性的了。于是,我们就无法判断,这种“公众舆论”究竟是以公共交往的形式,还是以一方被剥夺了权利的非交往的形式,得以实现的;此外,应该如何理解这种“公众舆论”呢?它究竟是传达了大众自身无法表达出来的倾向,还是将完全有能力表达自己,却被强行加以整合的意见降低成一种公民表决中的随声附和?

25、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 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

26、新闻伦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是一门权衡的艺术。"规避媒体逼视"也就是在各种利益与价值的权衡比较中"合理把握对私人领域报道的度,私人事件不是不能报道"有些私人事件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是受众未知欲知和应知的。

27、基于以上,对于“民意”“舆论”“舆情”三词的定义建议如下:

28、现实性强——杂文和社评最突出,但未必是社会舆论。

29、而当前“舆情”一词不仅是社会流行语,而且在研究领域也被广泛使用。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为例,2005年至2013年立项有关舆情项目80项,其中48项为网络舆情项目。“舆情”“社会舆情”“网络舆情”“微博舆情”等等都直接出现在研究项目的题目中。同时,“舆论”“网络舆论”“微博舆论”这些词汇也广泛出现在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题目名称中,有关舆论的研究题目从1992年持续到2014年。2005年开始,尤其是2008年以后,随着“舆情”“网络舆情”等以舆情为组词的相关词汇在中国的普及和广泛使用,引发了学界关于“舆情”“舆论”“民意”词义的重新辨析和思考。

30、第对重大原则问题、明显的大是大非问题,不能当绅士和做“看风派”。有的问题本来就是d和政府坚决反对的,不能闪烁其辞,让群众产生误解,好像在包庇这些事和人似的。

31、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

32、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33、  新闻舆论从来不应该脱离现实语境而存在。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的下位潜在主体与本位主体之间呈现出的叠加融合趋势,为新闻舆论提供了新的内涵境界。考虑到新闻舆论环境建设的需要,我国现在提出新的新闻舆论观,既是新闻舆论主体高度协同的需要,也正是新闻舆论本体论研究的归因所在。

34、舆论具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

35、《诣匦疏》:“朝廷已然之失,则听舆论而有闻焉。”

36、舆情的主体中不包括官方机构。舆情的另一种表述即民意。将官方舆论的情况缩略为官方舆情显然是不能成立的。使用媒体舆情的概念是否可行呢?新闻传媒是d、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负有反映民意即舆情的使命。如果媒体反映了舆情,媒体舆情的说法尚可成立。 

37、引证解释:郭孝成《山东独立状况》:“始议组织临时政府,以顺舆情,而维大局。”

38、从以上的各类大辞典词条回顾来看,“舆情”作为词条,在辞典中几乎看不到,“民意”被视为更多的是港台学者对“PublicOpinion”使用的一种习惯,在国内的传统和习惯下,较少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条出现,而多以“民意调查”“民意测验”的复合词形式出现。而“舆论”一词则较为普遍地出现在多种辞典词条中,而且已经形成较明确的所指和内涵,舆论学也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话题之被广泛研究和讨论。作者认为,“民意”和“舆论”不仅是一个港台和大陆使用习惯的问题,港台学者将“PublicOpinion”翻译成民意使用的内涵,其实也不同于大陆使用“舆论”的内涵,所以这也不仅仅是一个不同翻译习惯的问题。

39、  决定论和反映论要阐述的是新闻舆论主体的身份认定。笔者认为,新闻舆论并不是由单一主体建构而成的,而是由上位主体、本位主体和下位潜在主体共同构成。上位主体主要指存在于媒体背后的政治或经济势力。事实上,新闻舆论与意识形态存在着“连体异构”关系,新闻舆论所遵从的d性原则均出自政d的意识形态建构。本位主体是新闻媒介本身,在具体的新闻议程设置、新闻言论表达等行为活动中是新闻舆论的操作者,因其处在社会复杂系统之中,其议程设置、舆论引导必然受到其他新闻舆论主体(上位主体和下位潜在主体)的影响甚至操控。西方媒体鼓吹的中立,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显然只是一种标榜和姿态,多年来西方媒体操弄有偏见的新闻舆论报道也说明了这一点。下位潜在主体指的是与新闻媒体发生关系的社会公众,他们既可能是充当新闻舆论的信源,利用媒体反映公众舆论,也可能是受到媒体影响而形成舆论的一员。下位潜在主体既可以影响新闻舆论,也可能受到新闻舆论影响。在具体新闻舆论活动中,新闻舆论的三个主体并不是彼此独立,而是相互链接、协同作用的。事实证明,新闻舆论的主体只有“三位一体”,形成协商机制,才能产生显著的社会舆论效果。

40、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41、引证解释:冯雪峰《雪峰寓言·曾为反对派而后为宣传家的鸭》:“而在鸭群和鸭群有着争斗的时候,他还以公平的言论攻击鸭群自己的缺点。”

42、“舆情”。中国古代关于舆情的使用和表义已经与当前时代舆情实践和现实发展差异太大。如果用古义的概念来框定舆情,既不符合当前舆情发展的实际,也容易把舆情限制在了一个狭小的发展圈,更不能反映互联网时代的搜索、大数据挖掘技术等对于舆情研究和中国社会民意研究的变革。而且,狭义的舆情与民意概念区分度太差,所以笔者建议应该重新讨论舆情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