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1、在罗丹朴素的乡下住宅里,我们坐在一只小桌子周围吃了一餐家常便饭。他慈祥而柔和地顾盼,他本人坦率的神情,立刻使我忘记了局促。
2、 前人的经验早就告诉了我们,站争虽然只是时代偶然抖落的一粒灰,然而落在个体身上,就会变成无法逾越的一座山。而不论过去与现在,我们都活在坐士飞扬的时代之中......
3、但审视了一回之后,忽又喃喃自语道:“只有那肩膀上面,线条仍旧嫌太硬。对不起……”
4、小学五年、中学八年之后,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茨威格进入维也纳和柏林的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大学期间发表第一部诗集,在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和随笔,自此走上了文学之路,成为了一代文豪,和罗曼罗兰、高尔基比肩。大学毕业后茨威格游历欧洲,从维也纳到柏林,从巴黎到伦敦。“那个时候还没有收音机,我只有与旅伴们交流,来打发漫长的旅途。在我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交往中,我了解到影响我们这个世界的各种力量和紧张关系,这种学习胜读百本书。”
5、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
6、奥古斯特·罗丹代表作品:加莱义民、吻、巴尔扎克、思想者、手、雨果、青铜时代。
7、在从我开始长出胡须到胡须开始灰白这样短短的时间跨度之内,亦即半个世纪之内所发生的急剧变迁,大大超过平常十代人的时间。而我们中间的每个人都觉得:变迁未免太多了一点!
8、你左看像白痴,右看像傻子,上看像头猪,下看像头驴。
9、 工业革命带来的蓬勃发展,使得欧洲呈现出了黄金时代,音乐之都,人才辈出,文化底蕴如此丰厚的维也纳,在这样的环境下茨威格孕育了独特的个人魅力,十几岁发表诗歌、文章,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
10、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11、我是在维也纳长大的,它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历经各国的首都,然而在它沦为德国的一座省城以前,我却不得不象一个罪犯似的离开了它。我用我的母语所写的文学作品在那里被焚为灰烬,但正是在那个国家里,成百万的读者把我的书籍视为朋友—这样,我也就不再有任何归属;所到之处,都不过是作为一个陌路人,或者至多是作为一个宾客;即便在我心中选择作为自己故乡的欧洲,自从它在同室操戈的战争中第二次自取灭亡地把自己撕裂得支离破碎以后,也已经在我心中消失。
12、德国亚马逊读者NikiHoliday茨威格的这部传记超越了他以往的所有传记作品。——弗洛伊德
13、图书出版丨实体书店 | 装帧设计 | 读书活动
14、 茨威格擅长抒写心灵和情绪的激荡,被誉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 《人类群星闪耀时》描写历史长河中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14个瞬间,是茨威格传记代表作 。 瞬间铸就永恒——14位时代英雄,决定历史的14个瞬间。
15、如此继续了半小时,一小时……他从没有对我说一句话。除了创造他理想中的具象之外,他什么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有这工作的存在,好像上帝着手创造世界的第一天那样。
16、 ——汉娜·阿伦特
17、在他们生活的日子里,大概也在什么地方发生过战争,不过用今天的规模来衡量,那只不过是一场小仗,而且是在遥远的边境线上进行,人们听不见隆隆的大炮声,再说半年之后也就烟消云散了,被人们所忘却,成了枯萎的一页历史。老一套的生活又重新开始。
18、——————————但是每个阴影说到底也是光明之子,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败的人,才算真正生活过了。
19、由世纪文景策划、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6?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自2006年在国内出版以来,已经从畅销书成为长销书。
20、好人成佛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而坏人只需放下屠刀。
21、叶老师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提出一直困惑她的问题。这个女人为何会这样做?为何她不向男人表达出来自己的情感?是不是她特自尊的缘故?稻友们听后,纷纷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进行了解答。
22、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
23、人们把少年的勇气当作叛逆,把成年人的懦弱当做顾全大局。
24、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茨威格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
25、 但,依然不相信还会有战争。怎么会呢?好不容易赢来的和平啊?怎么会呢?人怎么会坏到那种程度呢?
26、事实上,根据主办方的数据,上海书展在2007年前后的参展人数约为20万左右,到2012年上升到32万,去年人数则超过了40万人次,而书展上的各类活动则从最初的170余项增加到今年的超过900项。与此同时,有着27年历史的香港书展在今年则吸引了近100万读者,将之与两城的人口数据进行对比(上海有2400万人口,而香港有737万),上海书展依然显示出很大的提升空间。
27、但是,我对这些并不抱怨,因为恰恰是流离失所的人才会获得一种新的意义上的自由,而且只有和一切不再保持任何联系的人,才不必有任何顾忌。所以,我希望我至少能满足任何一部真实反映时代的作品所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公正和不抱偏见。
28、我满心的高兴。但第二天凡拉爱朗把我介绍给那位雕刻大师之后,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们两位老朋友谈天说地,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不必要的旁听者。
29、由于我脱离了所有的根源,甚至脱离了滋养这些根源的土地—所以像我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罕见的。我于一八八一年诞生在一个强大的帝国,即哈布斯堡皇朝的帝国,不过,在今天的地图上己找不到它:它已经不留痕迹地被抹掉了。
30、至于人们所读的内容,在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吗?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科幻作品的增长。在书展“文学对谈:从科幻阅读到科幻创作”活动上,科幻作家陈楸帆表示,相较于那些“陈述”以往的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是面向未来的,让人以未来为起点,反思是否要坚守现在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张新颖教授在回答“人在哪里可以变得美好”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人们通过阅读、作家通过写作,将自我的边界不断向外推,从而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弥补。
31、弗洛伊德对于人际传播的看法产生了帕洛阿尔托学派,而批判学派中的法兰克福学派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结合起来,建立了批判传播理论。
32、几十年前,茨威格是在那个时代特征的环境下来写自己回忆的。因为在全世界国与国之间的邮路已经中断,或者说,由于检查制度而受到了阻碍。他们每个人又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就象几百年前尚未发明轮船、火车、飞机和邮电时一样。所以,关于茨威格自己过去的一切,仅仅是凭他自己脑子里的记忆。
33、——————————两只手现在躺在一起,微微颤栗,却用指关节悄无声息地敲着桌子,犹如生了寒热病,上牙直打下牙。
34、茨威格喜欢结交各国文化名人,并从一些文化大师那里获得了友谊和教益。这篇文章回忆了他在年轻时与自己所景仰的雕塑大师罗丹的会面,罗丹全心全意专注雕塑创作的情景,使他领悟到成功的秘诀。文章道理简单,语言平实,先后有序,首尾呼应,而又颇有波澜。前两段已经表明这位艺术大师给了茨威格一个极大的教训,对他以后的写作意义重大,但却没有直接描写进入雕刻室那动人的一幕,而是先对会见的缘由和作为“不必要的旁听者”的第一次会面进行了一番交代。茨威格不仅想突出大师的工作态度,同时也想对罗丹的形象进行多侧面的刻画。
35、 茨威格对他笔下人物的塑造更多的是反映他一生的写照。
36、曾当过罗丹的秘书并写过《罗丹论》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写过这样的话:“人们总有一天会认识到,是什么把这位伟大的艺术家造就得如此伟大:他是一位完全倾其全力,投入他的雕刻工具的低微而硬固的存在之中而毫无其他向往的劳动者。”“他那难以名状的精神集中处处都对他有好处。”(《奥古斯特·罗丹》,见于《里尔克散文选》)茨威格在这里要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但说得更亲切。
37、斯特凡•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为著称。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以及作家和历史人物传记《三大师传》等。
38、 我们应该铭记2022年北京冬奥开幕式上的那组长镜头;各国人民肩并着肩昂首向前,每走一步,脚下的大屏铺展开无数影像一一或遥远或迫近,或温馨或苦难,共同凝结成蜿蜒曲折的昨日世界。而今崭新的道路就在脚下,我们退无可退,必须携手共进,始终铭记莎翁的叮嘱,“让我们泰然自若,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
39、爱,始于自我欺骗,终于欺骗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浪漫。
40、从民族骄傲到世人唾弃,让老茨威格不得不哀叹道:“欧洲已经死了”。从茨威格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茨威格人生经历的一个缩影。
41、稻读文学群在城展馆的城市书吧举行了“我们读茨威格”的线下活动。
42、全书分四个部分,茨威格记忆中他的成长时期,也就是一战前的欧洲社会,一战时期欧洲的变化,介于一站和二战之间的暂时和平二十年,二战来临。我将分别用四篇短文highlight出这四个部分中令人印象深刻值得一谈的点,当作读书笔记,重温茨威格所在的那个疯狂的变革时代。
43、在这场战争中,茨威格经历了朋友穿上戎装奔赴战场,看见了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变成冷冰冰的尸体。
44、于1941年完成这本书后,茨威格最终因为欧洲这个“精神家园”被毁而痛心疾首地自杀了。他曾说“比我自己的死亡更令我害怕的,是一切人针对一切人的战争。”当1942年他真正看到一切人针对一切人的战争后,他宁愿选择死。这本书或许是他最后的挣扎,对昨日世界里美好的回忆,对整个一战期间欧洲跌宕起伏的反思,对人性的失望,全部在里面了。这是他在死之前一定要完成的一段回忆。有时我在想,如果他没有完成这本书,或许还不会自杀地那么快,或许会苟延残喘活一阵后继续反思整理。写作确实是能续命的,只要还未完成书写,一切都还有被重新书写的希望。
45、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自杀。(来源于网络)
46、 好不容易一战结束,世道更加混乱。战胜国对战败国各种压榨,市面上通货膨胀,纸币如草纸,人们生活苦不堪言,世界再也回不到从前。但即便如此,茨威格说,居然大家也都这样默默活下来了。
47、世道无常。“我们在一片安逸中长大成人,忽然被抛进大千世界,无数波浪从四面向我们袭来……”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一声枪响,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大公应声倒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于享受了半个世纪的和平生活的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他们认为,战争是一种传奇,他们看到的战争始终是从教科书里或者美术馆里看到的,骑兵穿着闪闪发光的盔甲,举着长矛进行你来我往的厮杀;致命的一枪总是正中敌人心脏。大获全胜,高奏凯歌——但是现实的战争远非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所能想象。”“巨大的风暴把世界击得粉碎,太平世界不过是梦幻中的宫殿”,战争开始了。最爱和平、心地最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似的,满脸杀气。前方士兵在打仗,在忍受最残酷的苦难;疲于奔命的工人和农民一再被驱入战壕。”
48、1922年1月,经历了第一次战争的茨威格,追忆昨日的种种问题,反思自己的创作,开始了最为重要的十年创作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他思想转折期的代表作。《心灵的焦灼》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1938年在国外时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面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49、当我去翻插图的时候,找到了这张最后自尽的照片,心里忍不住一阵酸痛,这样一个优秀而纯粹的人,最后竟不得善终,真是令人难过。在这首伤感的配乐里,真的忍不住潸然泪下。《象棋的故事》里那个主人公是历经法西斯折磨幸存的人。这是他最后一篇小说。他说,自己的文字再美,也抵不过现实。以下是他在巴西自杀前的遗言:
50、根据茨威格的描述,那时的维也纳是一个没有匆忙,井井有条的社会。每个人都是“戏剧痴。”“在维也纳,爱与艺术是共同的责任。”他这样说道。所谓文化,不就是在艺术和爱情中获取生活的原质中那些最美好,最温柔,最精致的东西吗?在音乐界,格鲁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约翰.施特劳斯从这里照耀世界,这座音乐之城吸引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谁在维也纳生活,就能从空气中获得对韵律的感觉。不知不觉这座城市每位居民都被培养成了超越民族和国家的世界公民。茨威格少年时期就已经建立了“世界公民“的意识。
51、正如他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中写到的:“虽然我很早就(几乎有点儿不大合适)发表作品了,但我心中有数,直到二十六岁,我还没有创作出真正的作品。”
52、(他是富二代,他父亲垄断了奥地利的纺织业,但如他所说,父亲从不骄奢淫逸,而是谨小慎微,对他们教育也极为严格。他先毕业于高级文理学校并就此立志献身文学,然后去柏林读大学(三年自己看书写作,最后一年恶补)并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来,他家被政府抄了。大战爆发,四处流亡。)
53、可是我们这一代人过的生活、一切都不会重复,已过去的生活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再也不会回来。我们这一代人最大限度地饱尝了以往历史有节制地分落到一个国家、一个世纪的一切。
54、1924年至1933年,从通货膨胀结束到希特勒摄政,欧洲人得到了平安无事的短暂安全。巴黎、维也纳、柏林、纽约、罗马,城市变得更加美丽。这一时期,茨威格的创作达到巅峰,先后创作了《三大师传》、《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忒耳西忒斯》、《人类群星闪耀时》等传世之作。1928年茨威格还应邀到莫斯科参加纪念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结识了高尔基。
55、有标准答案的决策都不是企业家决策,企业家该何去何从?张维迎《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
56、——————————想把自己当作对手来下棋,就像想跳过自己的影子一样的不近情理。
57、人能幸福到什么程度还不太清楚,人能失望到什么程度却屡屡刷新。
5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
59、这或许也能印证到关于书的另一个话题——书店上。虽然近些年出现了大批传统书店的“关门潮”,但同时,各具特色的独立书店却正大张旗鼓地进入市场,如果说传统书店卖的是阅读内容,独立书店卖的则是“氛围”。以在台北起家、广受读书人追捧的诚品书店为例,除了卖书,它还衍生出了咖啡厅、餐厅、画廊、电影院等多元业务,满足了读者在进行阅读活动时的多种需求。而氛围式阅读之所以能够形成越来越普及的趋势,究其原因依然是人们对阅读本身的兴趣。
60、内容简介:出身寒微的邮务员克丽丝蒂娜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跻身上层社会,让众多纨绔子弟为之倾倒,她本人也沉醉于这飘忽的美梦之中,但好景不长,仅仅过了十天她的富贵梦便破灭了。在苦闷彷徨中她结识了穷困潦倒的退伍兵费迪南。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一见钟情。然而这个世界对他们是无情的,爱情和幸福不属于他们。他们绝望了,决定一同自尽,可是在最后时刻,他俩却产生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准备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去同他们无形的敌人进行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
61、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5hH7-eXvqyp3JWZWUXujg提取码:0elh书名:变形的陶醉
62、同样,我也不时觉察到,当我说起我的家时,我并不立刻就知道我指的是从前哪一个家,是在巴特的那个家还是在萨尔茨堡的那个家还是在维也纳的我的父母家或者当我说起在我们那里时,我就不得不惶惶然提醒自己:对我故乡的人们来说,我早已不属于他们中间的一员,就象我不属于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一样,我和那里已不再存在有机的联系,而在这里,我又从未完全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分子。我曾经在那里长大成人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世界,在我的心目中显得愈来愈不一样,成了完全不同的世界。
63、乐乐聊起《象棋的故事》,激起了大家的热议,从阿城的《棋王》到《三王》再到《象棋的故事》,比较起两个作家的写法独特之处。
64、 茨威格很幸运的属于前者,富裕家庭的基础使得他有着很好的平台,在战火没有燃烧到维也纳之前,茨威格度过了很幸福的童年。
65、然而那位大艺术家是十分和善的。当我们告别的时候,罗丹转过脸来对我说道:“我想你或许要看看我的雕刻作品,可惜都不在这里。但请你星期日到我梅登的乡下住宅来,我们并且可以一同用便饭。”
66、我曾被人大肆赞美过,也曾被人无端排斥过,我曾自由过,也曾不自由过,我曾富有过,也曾贫穷过。《约翰启示录》里那几匹苍白的马全都闯入过我的生活,那就是革命和饥馑、货币贬值和恐怖统治、时疫疾病和政治流亡。
67、上海译文的编辑顾真表示,村上春树系列是该社多年来长盛不衰的“销售冠军”,不过在今年书展上,他们主推的则是法国作家J.M.埃尔的福尔摩斯“同人小说”《福尔摩斯症候群》,以及由《生活》月刊编著的“中国文艺百人语”《珍物》,前者请来了作家自己与福尔摩斯迷展开多场互动,后者则有音乐人李宗盛亲自站台宣传,均受到了书展读者的热捧。此外还有全套引进的雷蒙德?6?钱德勒作品集,以及出书速度缓慢但在男性和中老年读者群中颇有受众的“译文纪实”系列非虚构作品,“(纪实系列)今年的新书是《慕尼黑的清真寺》和《东北游记》”,顾真说着把一本《慕尼黑的清真寺》递给我看,和该系列的其他书一样,封面采用的是纪实性的摄影照片,与其素来精美、简约的文学装帧大相径庭。我想,这也暗合了近些年来国际上各大文学奖的趋势。随着当代世界前所未有的全球化进程和因此产生的各种现实紧迫问题,作家对人类当下境遇的观察和体恤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倾向,涌现出大批优秀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例如白俄罗斯记者和作家斯维特拉那?6?阿列克谢耶维奇就是凭借对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事故等的“苦难和勇气的复调书写”而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68、在这个碎片化、电子化阅读已经渐成普遍趋势的当下,何以依然有那么多人愿意冒着骄阳或暴雨去书展呢?揣着满腹疑窦,我试图从乌泱泱的书展人群和书海中寻找答案。
69、《昨日的世界》是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在临终前被迫流亡的日子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于1942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
70、本书显示了茨威格杰出和独特的艺术才华,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中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