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文案精选30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23 09:14:43 浏览59

黑格尔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1、“否定的辩证法”可以称之为自否定。马克思很重视这一点,他曾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否定的辩证法(或消极辩证法)。“这主要体现为自否定的能动性。自己的不安于现状,自己否定、超越,内在的不安息、自己运动”。这在我理解,就是“扬弃”的过程,“扬弃”一次是德文是“aufheben”的中文翻译,本意就是对旧事物的批判和继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扬弃的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运动是万物尤其是人、人类社会、人类历史的本性。

2、马克思的历史分期,显然是从黑格尔的历史理性发展出来的,每一个社会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每一次飞跃到要创造出新的东西出来。所以,历史不是一大堆的资料。

3、通常讲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笑)中国当然有中国的国情,但国情就那么好呀,国情是要我们改变的,我们引进法治就是要改变中国的国情。按照中国的国情,选一个皇帝来,那不是更好吗?(笑)我们在思想理论上面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否则,我们的民族这样下去是没有希望的。

4、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5、如今天上午巳时,我按梅花易数的规律起出一卦,地水师之坤。

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是由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贺麟和王太庆共同翻译,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术专著,该书自出版以来已经再版了好多次。

7、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中国哲学》中,是这样说孔子的:

8、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到底“中国有没有哲学”或者“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的问题,中国学术界长期处在争论中,也没有取得普遍一致的认识。

9、这两大要素相互之间也有关系。否定之否定作为原则,是一贯的原则,不是否定一次以后就不否定。否定能作为原则需要返回自身,是否定之否定,否定自身。这就是“反身性”的原则,“否定”返过来否定自身,反身性就是反思。否定与反思不可分割。

10、    正的阶段:就是我们20岁以前的样子,童年的思想表现最有代表性,总是那中天真的,烂漫的,把什么都想的很美好,总以为这个世界到处都是阳光,没有丑恶,总因为王子和公主肯定会结婚,人都是那么善良,每天也快快乐乐的,没有什么烦恼.这时候的人单纯幼稚,少不更事,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更是缺少对生命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

1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2、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13、黑格尔的代表作,是他的《逻辑学》。如果要读黑格尔,就不如从《逻辑学》入手。

14、斯特恩(RobertStern)这部导读属于“劳特利奇伟大著作导读”(RoutledgeGuidestotheGreatBooks)系列,篇幅不长。它以一种简洁、自洽的方式给出了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以学术研究的标准看,斯特恩对《精神现象学》的解读尽管并非唯一的可能,却至少言之成理、可以辩护;更重要的是,以一部导读著作的标准看,它为读者进一步研究黑格尔的原著提供了一条既容易理解又引人入胜的线索。在这个意义上,斯特恩此书是一部成功的导读书。(黑格尔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15、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它所提示的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总趋势。

16、                    绝对精神

17、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18、世界上,大概有两个哲学家的书最难懂,一个是康德,再一个就是黑格尔,后一个比前一个更有甚之。

19、故以《易经》的“十段论式”与黑格尔等所谓的“三段论式”相比,简直太亏了,太冤了!

20、亦即构成简单演绎推理的判断分为三部分: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陈述的小前提;再有就是作出的特殊性陈述的结论符合一般性原则。

21、④一般和个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于不同的层次和范围)。

22、同时错综复杂、交互本体、变用的《易经》思维方法论,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卦关联到六十四卦,而六十四卦则可演绎至无穷无尽,构成一整套严密、完整的系统。

23、事物的质、量、度。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的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一定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一定的质就是一定的事物。

24、由以上这种三段论式的辩证法思想,产生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这就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5、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是独立的。

26、只要我们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它的来龙去脉,那对我们今天的法治,它的实质的把握可能要更准确一些。

27、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引起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质变准备条件。

28、为什么都翻译成理性,它们两个其实是不同的,起源都不同。一个是语言,说话,另一个是灵魂,灵魂是自动的,自己运动,并且推动万物。它们在西方都翻译成理性,我们中文遇到这两个字经常也是都把它翻译成理性。这就促使我们想到西方所谓的理性其实不是一个单纯的东西,它是一个二重结构,西方的理性本身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对立统一体。

29、也就是说,人必需要有一个“非我”作参照物,才能了解何谓“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