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辩证法在哪本书
1、那么,在“理性”前面加“绝对”二字,固然表征的是“绝对理性”,抑或“绝对理念”义,其实讲的乃就是这种“理性”或者“理念”的自在自为性。我们知道,所谓的“自在自为性”,讲的即是辩证法的性格。至少在黑格尔这里,乃是成立的。这样一来,我们就把“绝对理性”、“绝对理念”,来做了概念性的界定和描述了。(黑格尔辩证法在哪本书)。
2、黑格尔的“绝对理性说”之在哲学观念史的位置厘定:“理性”与“绝对”的概念之分辨,以康德、马克思、董、郭诸说,以及古希腊、古印度之哲学为主要的参照系
3、而青年马克思要成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其实他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从黑格尔主义及费尔巴哈主义突破出来。很有意思的是,青年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他们都曾经是作为“黑格尔左派”的重要成员来出现。这些“黑格尔左派”的成员,尽管遵循黑格尔的某些思想,却是以黑格尔的思想运用来反对黑格尔本身。其中一很重要的工具,就是黑格尔的所谓的矛盾辩证法,这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的蜕变之过程。
4、实践智慧与偶然性:吕迪格-布伯纳的实践哲学
5、《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经典文献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深思,我只是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点对其进行了阐述。其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阐述,对“发现现实的联系”这一实践观点的提出和应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事实上,在黑格尔这里,就整个宇宙的发生发展做绝对精神的自我否定辩证法的展开来看待,无论如何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此意义和价值的其中之乃在于解决了康德所谓的现象界与本体界的二分格局,而在黑格尔哲学,辄本体即是现象,现象即是本体,乃无有分别。即,绝对精神既是本体的,同时又是现象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显现的存在。故,现象界之结合本体界,在黑格尔,正是一而二而一的关系。
7、从内容看,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观点进行同“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的不同理解,他们没有局限于字面的意思,而是剖析了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内涵,针对“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命题提出了“现实的”不同于“现存的”创新性的解读,从而揭示了黑格尔哲学所具有的革命性质。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能够揭示出其背后隐藏的实质,或给予其一种符合时代思潮的创新性解读,使其服务于与或适应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黑格尔辩证法在哪本书)。
8、数风流人物,还看伟人毛泽东评点历史人物!
9、《矛盾论》是197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哲学著作,作者是毛泽东。《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d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两个超越”:一是对唯心主义的超越:批判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创立了彻底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二是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批判改造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
11、我们要是对其在整个西方哲学史框架当中的位置,来做一个估量的话,会看到黑格尔所提出来的“绝对理性说”,其实乃在古希腊那里,是有些根源性的表达的。
12、第四部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形成及其引起革命性变革的基本内容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0)《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
14、当你活着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请看看这本书!
15、篇目:《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6、从这部著作的整体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对于我国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恩格斯在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说:“关于我们和黑格尔的关系,我们曾在一些地方做了说明,但是无论哪个地方都不是全面系统的。至于费尔巴哈,虽然他在好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没有回顾过他。”在这里体现了马克思对待德国古典哲学的态度,并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是在学习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深化。同时,他们也批判了费尔巴哈用全盘否定的态度将黑格尔体系抛在一旁,没有辩证地看待其“合理内核”,故而导致费尔巴哈的体系在唯物主义观点上并不彻底。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要正确对待这种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容,重视传统文化中能为当代所用的价值观,用继承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使之能在新时代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生命力并为当今的主流思想注入活力,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不断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17、思辨的张力由自否定和反思构成,但他们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同一个“理性”,是同一个能动过程的内容和形式。
18、《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19、应该说,在马克思的早期学说当中,一般认为,他的实践唯物论,主要体现的是人生本体为其第一设定的,而事实上有别于后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以及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表达的以宇宙本体为第一设定的实践唯物论。
20、恩格斯以休谟、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例,就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争论,进行了评述。首先以休谟、康德为代表的不可知论的批判。休谟认为,感觉以外不可知。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感觉来源不可知,感觉以外是否存在什么也不可知。康德认为,“自在之物”不可知。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一旦人们企图去认识它,就会陷入“二律背反”。其次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对不可知论的批判形成对比。黑格尔:批判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是能够统一的。思维对存在的认识就是思维对自我的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绝对精神。费尔巴哈批判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认识是一种感性直观。“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最后恩格斯的结论是:实践才是最好的证明。“对不可知论和一切哲学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要得到证实,人类就要马上把他的哲学从理论移到实践中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也指出同样的回答:“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21、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以至无穷。它是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因此它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3)《关于普鲁士农民的历史》
23、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人类社会存在客观规律。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其次,研究社会规律的途径。恩格斯指出,应该研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研究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再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4、同样,为了继续深入地阐释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是如何影响艺术作品基本特征的,他又讨论了古希腊的悲剧、哥特式的建筑以及荷兰绘画等例子。在后文讨论“模仿的艺术”、“艺术品的目的”等论断时,也都是采取类似的行文结构与逻辑表达。于是从第二编到第四编,通过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特征形式、尼德兰的绘画的形成原因以及历史背景、希腊雕塑所表现出来的种族,时代,制度等的特征,去印证其在首编提出的关于艺术品的本质思考,即关于“时代精神”、“主要特征”等重要观点的印证。
25、因之,实践儒学亦讲即事而善、即事而真、即事而美、即事而是的所谓“四即事说”,此“四即事说”,其实讲的便是“用上建体”。这里,“即事”,便是着力于人伦日用之际的实际事物的“用”义来讲,即事而善、而真、而美、而是的“善、真、美、是”,辄某种意义上就是“体”了。在此意义上,我们讲儒家的“用”和“体”,讲黑格尔的本体和现象之关系,来做彼此对照地看。
26、在当今看来,唯美主义者将艺术和现实完全二元对立起来的观念有失偏颇。反之,丹纳在《艺术哲学》当中则详细讨论的艺术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即关于“模仿说”的讨论,他列举了诗歌、绘画、建筑等方面的例子来说明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随后又根据雕塑、戏剧诗有进一步补充了“模仿说”的详细理解。丹纳认为,“我们在实物中感到兴趣而要求艺术家摘录和表现的,无非是实物的内部外部的逻辑,是实物的结构、组织和配合”。
27、那么,“理性”这个概念,在黑格尔这里,是在哪一些层面,哪一些范畴去运用的呢?诸多译本是把“绝对理性”翻译成“绝对理念”,这样一来,譬如《哲学全书》所讲的哲学跟哲学及哲学各部门所发生关联,乃涉及的颇多谓之“理念”的地方,亦常常译作“理性”。此意味着,哲学本身毕竟是观念的产物,是人的思维及人的观念的某种系统化、逻辑化的呈现。不然的话,乃不会有一个主观假想的第一设定的问题。
28、而回到那段话里边“对于哲学无法给予一初步的概括的观念,因为只有这门科学的全体才是理念的表述。所以对于科学内各部门的划分,也只有从理念出发,才能够把握”,又当做何理解?
29、(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马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0、综合而来的话,梅本克己讲的“主体唯物论”,跟马克思本身的“主体唯物论”,乃有某些本质上的差异。因为在梅本克己那里,事实上是有把早期马克思学说作过多的主观化,或者说过多的主体化的改造之嫌疑存在。亦即是说,某种意义上,是把马克思的早期学说做过多的康德化、费希特化了。但事实上,青年马克思思想,更多的是着落于黑格尔主义和费尔巴哈主义的影响里面,而不是康德,抑或费希特。
31、(哲学翻译)对相关领域经典作品或前沿研究的翻译
32、恩格斯在第三部分集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主要表现在其宗教观和伦理观上。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现实,揭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3、19世纪是欧洲思想空前活跃和丰富的时期,除了丹纳《艺术哲学》,还产生了众多的形态各异,说法不一的理念和思想。此处,笔者择取了唯美主义王尔德以及黑格尔的“辩证法”同丹纳的思想进行简要的横向对比。
34、恩格斯在第二部分第一次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争论进行了评述,揭露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同时批判施达克的错误,指出了实践达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35、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争论。恩格斯对几位哲学家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争论,进行了评述。最后他的结论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要得到证实,人类就要马上把他的哲学从理论移到实践中去”。
36、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在读完《艺术哲学》之后,我们看到这本书在立意之前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因素——经济根源。艺术作品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不论其产生的原因、体现的特征、造成的影响,追其根源都离不开对于“经济基础”的讨论。
37、直接原因:为了写作书评。应《新时代》邀请评价丹麦哲学家施达克所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
38、现实原因:为了批评错误思潮。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不仅有拥护者:工人阶级;也有反对者:资产阶级;宣扬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伦理社会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一时引起思想混乱。澄清马克思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批判错误思潮成为恩格斯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39、黑格尔的美学观念则呈现出“辩证法”的思想。《美学》是黑格尔的文艺观的集大成之作,他提出了个重要的说法——“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在丹纳的《艺术哲学》当中也可以读出其中的相似之处,在第一编当中,丹纳认为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是表现该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也就是创作者的“观念”,从而使得艺术品区别于实际事物,而在艺术品形成的过程当中是由许多零散的“组件”通过创作者感性的、有计划的“融合”和“调整”再组成一个整体,特别是在诗歌、雕塑、绘画中,那些总体是与实物相符的。在这个意义上讲,丹纳的文艺观对黑格尔的美学观念有一定的继承和沿用。
40、《精神现象学》在达到最终的“绝对知识”之前,整个是一条“怀疑之路”,它将那些在意识中被认为是真理的内容一一证伪,而它最后得到的东西是一个与“自然意识”绝不相同的东西。
41、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d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42、——《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 安东尼•曼瑟
43、以“自在自为”为例,其体现的乃就是理念的自在自为,同时也是绝对精神及其辩证法的自在自为。而这种绝对精神辩证法的自然之展开,是在“逻辑学”的层面上去实现的,故“逻辑学”这部分也可以叫做“范畴辩证法”,或者“概念辩证法”。
44、恩格斯在序言部分交代了写作本书的三个原因:
45、故费尔巴哈主义,对青年马克思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一谓之“唯物主义”,一谓之“人文主体论”。而黑格尔主义的学说,对于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所谓的辩证法思想里。这种辩证法,也可以把它叫做是“唯物辩证法”,但是青年马克思讲的乃是一种平面化的唯物思想,而不是立体化的。立体化的唯物思想,辄是以宇宙世界统一于物质,像恩格斯在他的《反杜林论》里面所做的表达,是以宇宙本体为起点的,物质本体论的唯物辩证法。
46、黑格尔把整个哲学做了框架性的梳理,即分为三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并给予它们的研究对象以分别的简略之描述。研究对象里边,赅摄“自在自为”、“异在或外在化”、“由异在返回到它自身”诸表达,显示出辩证循环的思想轨迹。而这些轨迹的指向,无论是逻辑学、自然哲学,还是精神哲学,皆得以落实到“理念”的问题上来。
47、(2)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性格的自我的否定辩证法,把所谓的观念、理念、思维、思想等等,都看作是客观与主观、实体与主体的统合,而在实践儒学里边,其讲的自我之本体,在做否定辩证法的展开的过程当中,固然既是实体性格的自我,也是主体性格的自我,但实体性格的自我是讲它的实在性,主体性格的自我,则是讲它的本体性,就是它的本而后体、体而后本的“生生之谓易”的那种自为自在性。至于说客观与主观的统合之论题,实际上,实践儒学里边讲的宇宙本体的自我,某种意义上,它是物心理的构造载体的一种客体或者实体性的存在,但同时,在物心理的意义上,它们又是主体或者主动性的存在,至少其间所涉及的“心”,当落实到人伦日用的层面时,乃必体现出它应有的主观性。当然,若是将主观性的界定进一步打开,不是局限在人生本体的层面,而是推进至宇宙本体的层面去讲,则主观性的意义接近于主体性。在此意义上,宇宙之大我的本体,乃是由宇宙之大物、宇宙之大心及宇宙之大理所浑然地构造而成。
48、揭露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同唯心主义决裂了,但他到了自然的唯物主义就突然停滞不前了。费尔巴哈属于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有三大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主义历史观。
49、第二部分论述哲学基本问题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50、直接原因:为了写作书评。《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作书评:评价丹麦哲学家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一本书。1886年,恩格斯完成书评写作,并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1888年,恩格斯出版单行本,把马克思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附录发表。
5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9续)《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52、效验主义的实践儒学三要素之与黑格尔说的比照
53、第二部分论述哲学基本问题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54、在这个意义上,不能说早期的马克思学说没有所谓的主体唯物论思想,但是这样的主体性,只是一种自然人化论的主体性,而不是人化自然论的主体性。人化自然论,就像康德所讲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界是人的理性去设定与描述出来的;而自然人化论,讲自然乃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对这样的客观性之存在,我们需要用主体去认知,以实践的行为去改造。故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面,其实已然体现的蛮明显的了,即是“社会实践论”的性格。又比如说《提纲》第1条里边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的这一表达,把“事物、现实、感性”作为实践主体的对象来看待,乃即是主体实践论或者是社会实践论的典型的说法。
55、费尔巴哈认为,从人的感性出发,主张追求幸福的欲望与生俱来;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平等的。恩格斯认为,追求幸福不单纯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从根本上说,追求幸福不能离开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无阶级的泛爱论。“爱随时随地都是一个创造的神,可以帮助克服实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而且这是在一个分裂为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的社会里。这样一来,他的哲学中的最后一点革命性也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一个老调子: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拥抱吧!”
56、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丹纳本人受到19世纪自然科学的影响极深,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因此在丹纳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甚至是消灭,都是符合事物某种科学规律的。作者认为“植物学用同样的兴趣时而研究橘树和棕树,时而研究松树和桦树;美学的态度可是一样,美学本身便是一种实用植物学”丹纳通过分析经纬度、气候、地域等不同环境下所适宜的动植物特点,解释了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丹纳继续根据“科学实证主义”的态度来讨论影响艺术作品的因素,“地理环境”因素是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丹纳把这种确切不疑的实证态度沿用到了对于文学艺术领域的思考上来。
57、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大意义。恩格斯指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意味着西方传统哲学的解体和新哲学的诞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旧哲学的终结和新哲学的重建,实现了哲学领域的伟大革命。
58、 “现在彼得格勒每1万起婚姻中,有2起离婚,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且每100起离婚中,又有1起是结婚不满1年的:其中有11%不满1个月,22%不满2个月,41%不满3—6个月,只有26%是超过6个月的。这些数字表明,现在的合法婚姻,实际上不过是掩盖婚外性关系并使那些‘好色之徒’能够‘合法地’满足自己欲望的一种形式罢了。”(《经济学家》杂志第1期第83页)
59、哲学的全体性之作为真理性的最终实现及其与理念或绝对精神的纠缠
60、理念的“自己与自己的同一的思维”,乃是处于一种自在自为的过程,亦即绝对精神的辩证法,所呈现的自在自为的阶段。
61、第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大意义。恩格斯指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意味着西方传统哲学的解体和新哲学的诞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旧哲学的终结和新哲学的重建,实现了哲学领域的伟大革命。
62、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这一形式的辩证法以康德、黑格尔等为代表,在自然科学发展和社会革命兴起所显露的辩证性质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唯心主义形式将辩证法的研究推向“自觉”的新阶段。
63、恩格斯肯定了黑格尔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法,对黑格尔哲学中的革命性因素作了集中阐述,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在黑格尔看来,具有“两个不可能”:人的认识不可能最终完成;人类社会不可能停滞不前。恩格斯认为辩证法是宝贵的哲学遗产,“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保持充分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这种革命就是发展变化,批判就是辩证否定。发展离不开批判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成就巨大,问题也巨大。“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必须直面问题,而不可回避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解决了,才能实现发展。
64、第四部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形成及其在哲学上引起革命性变革的基本内容。
65、自然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66、肯定黑格尔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法,对黑格尔哲学中的革命性因素作了集中阐述,指出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这种革命就是发展变化,批判就是辩证否定。
67、恩格斯在此处第一次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问题的争论进行了评述,揭露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同时批判施达克的错误。
68、(2)与理念或绝对精神的纠缠:“异在和外在化”的否定格局之与“自然哲学”的牵涉
69、深入分析黑格尔哲学两大精神运作方式及相互关系
70、施达克认为有精神追求是唯心主义,有追求物质享受是唯物主义。但是,恩格斯指出,人们的精神追求与追求物质享受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没有必然联系。
71、丹纳的《艺术哲学》当中说,人是“高等种族”,这是由于人有“概括的观念”,在“高等种族”中,又有高智力民族和较差的民族,但终归“种族”是艺术产生,发展,辉煌和衰落的因素之一。同样,荣格解释“集体无意识”是一种从千百亿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沉积物”,并且这种集体无意识在从事艺术工作的人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这是由于艺术家对于他本民族各方面知识有过系统的了解,因此继承得更多,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艺术家的心理定势就囊括着文化历史所遗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文化风格或者韵味的艺术作品的影响。虽然精神分析学说的根源并不是直接针对艺术所生成的理论概述,但是这个学说在诞生以来就得到各个领域学者的接受和应用,其中就包括了文学艺术领域。典型的例子就是上述关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在文学艺术领域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72、普列汉诺夫称这本书“是集了两位思想家的哲学观点的大成”。这本书中首先分析了黑格尔哲学,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述了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指出了黑格尔哲学在体系和方法上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其次,这本书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学说。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再次,这本书分析了唯心主义宗教观和道德观。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他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他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心主义。再者,这本书分析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后,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最后,这本书分析了1848年革命后,德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待理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科学。
73、唯物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
74、应该说,黑格尔关于“自我”的表达,在他的诸多著述里面,都不乏其论。但问题在于,黑格尔观念当中的这种“自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指涉?概括地讲,黑格尔哲学的“自我观”大抵有这么几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