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主要经历
1、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他也逐渐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他脱离社交,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从1863年起他以6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
2、 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3、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或漫画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现象中显示其可怕。描绘性格的发展和变化,自然浑成而不露斤斧痕迹。
4、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事实上,托尔斯泰是和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比肩的伟大文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以为此做出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5、伊利亚在回忆录中写道:“论出身、论教养、论举止,父亲是一位真正的贵族。别看他穿着一成不变的工作服,别看他完全蔑视所有贵族老爷式的偏见,他曾经是一位贵族,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是贵族”。
6、一百年前,俄罗斯一位伟人为我们这一代点燃了一支最纯真的火炬,照亮了我们的青春。在即将结束的十九世纪阴霾蔽日的黄昏,他像一颗能抚慰人的星星,以他的目光吸引并安慰我们年少的心。——《巨人传》(罗曼·罗兰)
7、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段话:英国人的自信,来自于他们是最有组织的国家和人民;法国人的自信来自于他们深知不管男人女人,都会被他们的身体和智慧所吸引;德国人的自信来源于他们相信能用绝对的真理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俄国人的自信,来源于他们知道自己的一无所知。
8、中期(1863~1880)这是托尔斯泰才华得到充分发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期,也是思想上发生激烈矛盾、紧张探索、酝酿转变的时期。
9、茨威格说:“他以残忍的狂热和无情的冷峻,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发掘,他一辈子都在努力通过自我写照达到自我完善,从不停歇,从不满足”。
10、后来,他发现《环球旅游80天》这本书没有插图,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故事情节,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鹅毛笔亲自为该书描制插图。托尔斯泰的时间是宝贵的,但是他认为,把时间花在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方面是值得的。
11、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理智地爱着他们,关心他们的成长。大将不言威自溢,在次子伊利亚的眼中,爸爸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们所有的秘密他都知道,他那深邃的眼睛似乎可以洞穿一切,“他几乎从没惩罚过我们。而他盯着我的眼睛的时候,他就会知道我所有的想法……我能在妈妈面前说谎,但是欺骗爸爸我做不到,因为他总是立刻就能看出来,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跟他撒谎”。
12、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
13、1891年给《俄国新闻》和《新时代》编辑部写信,声明放弃1881年后自己写的作品的版权;1891至1893年和1898年,先后组织赈济梁赞省和图拉省受灾农民的活动;他还努力维护受官方教会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尔教徒,并在1898年决定将《复活》的全部稿费资助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
14、如上所述,性爱的引诱与克制是托尔斯泰终生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曾经放浪不羁的青年,作家在晚年仍然处在性欲亢奋的折磨中,但另一方面却有着强烈的负罪感,因此表现出了异常的禁欲主义倾向,意图在各个层面上杀死这个“魔鬼”。
15、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这在《哈泽—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1901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
16、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索妮娅是沙皇御医的女儿,他们前后育有13个孩子。
17、历史已跨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后期。今天,我们何以还要阅读托尔斯泰?这是因为他思考的问题仍然存在,他追求的答案似乎仍然没有标准答案,而他由语言的火炬所点燃的真理之光还在闪烁。托尔斯泰早年曾创作了一个中篇小说《三死》,前文提到的三篇小说仿佛是它的一个回响。在死亡这面镜子的映照下,人的尘世生命暴露了它的各种缺陷,琐碎、平庸、重复、虚幻、脆弱、易朽,等等。我们面前似乎重新出现了一位贵妇死后建造的教堂、一个农民没有墓碑的孤坟和一株无辜被砍伐的死树。太阳照常升起,新绿在枯枝上绽放。与此相对应的是,死亡再次分别举行了三种仪式,从而接纳了故事里的主人公,在时间的轮回中,血肉之躯如同抖落一片片秋天的树叶,告别浮华、喧嚣的俗世,以便让灵魂平静、自然地找到自己的归宿。沿循托尔斯泰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死亡作为一种否定的存在,携带着自己的使命。它是恶的中断,也是堕落的抹除,实际是为精神的复活作出的一个准备。在这个意义上,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为人们打开了另一个窗口。一个人经历了尘世的种种苦难,那属灵的生命最终将脱离肉体的羁绊,获得了精神的解放,藉此进入一个至善而自由的王国。
18、教师导语: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俄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的创作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代表作享誉全世界,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那个年代的欧、美及亚洲的许多大作家,都曾受到他的熏陶,他的名字叫列夫·托尔斯泰。
19、 教师导语:如果我们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该怎样划分?为什么这样划分?
20、《列夫·托尔斯泰》是茨威格“作家传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因为作者渴望进入大师们的精神世界,探索大师们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所以作品呈现了以下特点:
21、《黑暗的势力》(1886)揭露金钱的罪恶,同时宣扬拯救灵魂的说教。
22、关于死亡的沉思是俄罗斯经典文学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列夫·托尔斯泰在一部哲理性随笔集《生活之路》中宣称:“铭记死亡将有助于灵魂的生活。”在他看来,人如果忘却了死亡便等同于动物,而只要时刻意识到死的存在,也就接近于神圣。
23、这位文学巨匠以自身的睿智赋予死亡以积极的含义,提请人们热爱生命,自觉地生活在至善至性中,才能最终带着一颗纯洁的灵魂去面对上帝。因为,“只要真切地想象到你正处在死亡的前夜,你就肯定不会狡诈,不会欺骗,不会撒谎,不会指责、谩骂、仇视他人,不会抢夺他人的东西。在死亡的前夜所能做的只不过是最简单的善事:帮助和安慰别人,对别人待之以爱。而这些事永远都是最需要而最快乐的事。”这段话令人想起中国的一句俗语——“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虽说后者出现在《论语》中的原意是为了消解曾子与孟敬子相互的龃龉,但也揭示了死亡对人的警示,释放了包孕在生命内核中的仁善,所以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24、《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25、1892年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列夫·托尔斯泰和他的家人在公园里饮茶。
26、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27、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不愿克制和压抑自己身上过剩的青春激情,对自由生命和感性生活充满渴望,把与伏伦斯基的爱情当作自己的最高追求和生命价值的唯一依托。爱情作为一种情感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的投入和专注;发展到一定程度,它会在给出的同时,演变成为一种占有式的、对回应的索取;对于那种发生婚外情的情侣来说,尤其如此。在小说中,安娜和伏伦斯基摆脱彼得堡周围环境的困扰、出国旅行后,享受过一段爱情的自由;但是,安娜对爱情回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以至她对伏伦斯基的爱恋以不可逆转的情势演化成了不顾死活的狂热和偏执,最后只能以死来结束一切。
28、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29、托尔斯泰的话不是说给那些思想上的特权者听的,而是说给普通人听的——他是我们的良知。他说出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想法和我们所不敢正视的内心的声音。对我们来说,他不是一位骄傲的大师,不是髙踞艺术和智慧宝座之上傲视一切的天才。正如他在信中喜欢自称的那样,他有一个最美、最温馨的名字,就是“我们的兄弟”。——《巨人传》(罗曼·罗兰)
30、读书,让人丰富自己,充实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更加谦逊。
31、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1847年4月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
32、在很小的时候孩子们就知道,爸爸工作的时候,不应该吵闹,他们全都习惯尊重他,怕他。有趣的是,伊利亚以稚气的口吻叙述道:“妈妈就不一样了,她是我们自己人,她也怕爸爸,她要为我们做所有事情”。
33、在一系列往事的回忆中,他又想到了那件事:他怎样生病和病情怎样恶化。他想到年纪越小,越是充满生气。生命里善的因素越多,生命力也就越充沛。两者互为因果。“病痛越来越厉害,整个生命也就越来越糟,”他想。“生命开始还有一点光明,后来却越来越暗淡、消逝得越来越快,离死越来越近。”他忽然想到,一块石子落下总是不断增加速度,生命也是这样,带着不断增加的痛苦,越来越快地掉落下去,掉进痛苦的深渊。“我在飞逝……”他浑身打了个哆嗦,试图抗拒,但知道这是无法抗拒的。他的眼睛虽已疲劳,却依旧瞪着前面,瞪着沙发背。他等待着,等待着那可怕的坠落、震动和灭亡。“无法抗拒,”他自言自语。“真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可是无法知道。要是说我生活得不对头,那还有理由解释,可是不能这么说,”他对自己说,想到自己一辈子奉公守法,过着正派而体面的生活。“不能这么说,”他嘴上露出冷笑,仿佛人家会看到他这个样子,并且会因此受骗似的。“可是找不到解释!折磨,死亡……为了什么呀?”
34、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中心。可是她从臂上取下红色手提包时耽搁了一下,来不及了,车厢中心过去了。只好等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投身河里游泳
35、……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6、托尔斯泰对孩子们的交流方式,幽默风趣又不失威严。他善于不露声色用机智巧妙的玩笑和源自生活的口头禅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温和责备;他会在适当的场合迸出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贴切比喻或俏皮话,让人在莞尔一笑中得以释怀,所有的窘迫和委屈顷刻间便化为乌有。
37、战争的主角,俄国将军图库佐夫是鲜活真切的一个人物,他不像纵横驰骋将军,更像一个谦卑随和的父亲,他爱兵如子,绝不会干那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赔本买卖。他像一个精明的商人,不断地算计着自己的军队同敌人军队的实力,懂得把最重要的将领、最精锐的部队放在最关键的地方。他不战而放弃莫斯科,不惜背负骂名,都是为了保全将士、保存实力,为最后的胜利做准备。战争的结局是拿破仑仓皇出逃,损失惨重,俄国不战而胜。
38、instagram owmagazine
39、课堂总结结束,下课铃声响起,挺好。不足的是我在上课之初讲解欲扬先抑手法的时候耗时有点多,生怕学生听不懂,重复了几遍,举的例子也有点多。如果那一部分能够精炼一些,后半部分的学习会从容一点。前松后紧,这个问题需要改变。每个环节的用时比列应该认真琢磨。不要因害怕学生听不懂而变得啰嗦,重复。教师的语言需要精炼。
40、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41、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巾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做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住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丰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42、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3、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
44、“亚斯纳亚·波良纳!是谁赋予你这漂亮的名字?是谁第一个看中你这神奇的角落?是谁第一个热情地用自己的劳作使它变得高尚?这都发生在什么时候?” 《托尔斯泰次子回忆录》开篇诗意的抒情语言,为全书定下了温馨的情感基调,引起后人无尽遐思。而与该书同时出版的《托尔斯泰妻妹回忆录》,是托尔斯泰的妻妹塔尼娅所著,她含着微笑,从与托尔斯泰接触的家庭生活的细节处寻找和捕捉生活的诗意,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45、托尔斯泰做事非常强健。从小他就教孩子们做体操、游泳、滑冰和骑马,希望孩子接受真正的“贵族教育”:掌握数门外语,具有良好的言行举止,并尽可能保护他们免受外界干扰。他一度曾反对自己的孩子与农民的孩子交往,要求与后者保持距离,以培养孩子们“保持贵族风范和毫无根据的自我崇拜”。
46、托尔斯泰的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虽然在艺术上要求严格,却不单纯以技巧取胜,不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也不回避冗长的复合句,而只寻求最大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