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文案精选79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20 09:26:30 浏览59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1、《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2、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反正统反权威;反对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3、近代以来,出现现代新儒家,主张融合中国传统的儒家和西方现代文化,还要向西方传播儒学,所以所以孔子学院满天下。(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4、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5、当代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仁义的社会,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以及d的群众路线主要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纵观历史长河,追溯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源就是其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儒家学派的开创人孔子坚定而明确地主张人格的独立与尊严是不容侵犯与剥夺的。从孟子的“民贵君轻”到d的群众路线便可得知;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就是当代社会“以人为术”的重要体现。

6、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7、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8、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9、言归正传,“三从四德”很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人文环境。“三从”即使放在当代也没说错,除非人类的社会结构关系发生变化,否则永远不会过时,女人幼年时依靠老爸,出嫁了依靠老公,老公去世了靠儿子抚养,这话也可以这样说:男人幼年时靠妈妈教育,结婚了靠老婆扶持,年纪老了靠女儿抚养。“四德”放在当代也不过分,德行修养维系着社会关系,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操守,古代“四德”的制定当然是参考的当时的人文环境,男性的道德规范还要更多。“三从四德”发展到后来,确实偏了,从董仲舒“男贵女贱”的思想制定新儒家之后,就开始越偏越远了,比如后来的“裹足”,后人写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等。

10、    儒学贵和的传统与会通的品格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以儒学对话增进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融,有助于化解文明冲突,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独特价值。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理解儒学,应发掘儒学崇尚的公义和共同体意识,探究儒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超越及其对抵制现代性危机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实现以新儒学超越现代性危机的合理主张,进而形成一种新文明观和新价值观。由此开启理解现代文明转型的新视域,在中华文明史与世界文明史中重新定位儒学的现代价值,是该书对我们最为重要的学术启示。

11、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项文化政策的雏形,并非思想上层建筑;儒家敬奉给刘彻的,是儒家“天人感应”理论中的“君权神授”及“天子”以及不含周礼实际内容的礼节形式;如打坐、站立、长跪等!实质作用是驯化了臣子的奴性。

12、(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13、儒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在民间官府拥有深厚的根基。及至清朝,少数民族坐天下,满清贵族也不得不推崇儒学,以此广收天下士子之心,来稳固国家的统治。

14、主要观点: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15、(4)宋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取代。原因: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16、④评价: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走到了极端。

17、(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18、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19、陆九渊主张:世界观。心是万物本原。认识论。反省内心。王阳明主张:整顿人心才能挽救统治。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20、墨家一直在走下坡路,可以说其最兴盛的时期就应当是在创始之初。而且墨子之后再无墨家圣人。

21、③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

22、儒家是中国古代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百家之与其它诸子百家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23、所谓盛极而衰是不变的真理。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末年天下分合三百余年,这期间儒学衰落,尤其是两晋时期,大批名士反对名教。乱世动荡,人命如草芥,生活如苦海,而五胡乱华,更是几乎杀尽了中原人。在这样的乱世中,儒学一不能快速强国,二不能巩固思想,三不能给人民以安慰。而佛老思想则不同,乱世兴佛老!佛老思想给人以精神慰藉及美好幻想,成为人民苦难生活中活下去的一盏明灯。

24、面对冲击,儒学也作出反应。康有为、陈焕章创立孔教会,欲将儒教国教化。而学衡派的学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产生了新儒家。

25、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6、    概览该书89篇选文的主要内容,可见儒学的学术生命力与传播力,其知命知己与成己成性的精神追求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超越自我,并以面向世界、体现时代精神的思想姿态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力量。正如刘伟校长和朴仁国院长在序言中所言:“纵观儒学发展走向,研讨儒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审视其与世界文明发展的互动关系,已成为当今学界的自觉探索。”该书反映了学界这种自觉探索,其中约40%为海外儒学研究名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亚洲学者在儒学研究领域相互交流、切磋的印记。

27、儒学沿袭千年,是历代王朝统治思想的利器,似乎成为封建的代名词。因而在民国时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儒学第一个被拖出来吊打。

28、①儒家思想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反映古典精神,是农民意识,与工业文明不相适应

29、明清之际中国社会转型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具有民主色彩。但是他们仍然属于儒学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属于儒家的改革派,是批判中的继承与时俱进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30、及至隋朝统首创科举制度,其考试参考书籍大部分出自儒家典籍,至此“三教合归儒”。为什么是合归儒?而不是归佛归道?这就要归功于儒家思想的治世作用了。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与忠君爱国,道教虽脱胎于道家,但却讲求长生不死,白日飞升,而佛教,小乘讲究得证阿罗汉果,大乘讲究成佛,注重于避世修行,自我超脱。佛教如果大昌事实上对社会经济来说弊大于利。因此,综合比较儒学是最好的选择。

31、(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2、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开创一代朴实学风。

33、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三大杰出思想家。黄宗羲的主张:揭露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工商皆本。手工业、商业与农业都是本业。

35、先秦时齐鲁两地的儒生讲学授徒已蔚然成风,虽然有秦火之殃,但是到汉代经过朝廷提倡又迅速发展起来。浮丘伯授《诗经》、高堂生授《士礼》、伏生授《尚书》、胡母生授《公羊春秋》、田何授《易》,都是史籍有名者。汉初时黄老之学因为窦太后的提倡还能与儒学分庭抗礼,到武帝时,已经颓然大败了。武帝做太子时的太傅王臧,是儒家申培生的弟子,后来官拜九卿;赵绾,为御史大夫;太尉田蚡、丞相窦婴“俱好儒术”,武帝受这些人的熏陶,自然就埋下了心向儒术的影子。后来武帝诏举贤良对策,研习《公羊传》的董仲舒脱颖而出,其《天人三策》非常符合统治需要,因此颇受青眼。等到了公孙弘以《春秋》拜相,“天下学者靡然乡风矣”。

36、论霸道不如法家,论王道不如儒家,因此墨家的命运可以想见。墨家的一世而衰更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7、董仲舒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按照他自己的“阳尊阴卑”利润,制定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并因此作为其新儒家思想的核心。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38、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39、(4)西汉时期享“独尊”: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因而获得“独尊”地位,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0、(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41、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门学问,他的主要立意还是阐述人道,即人类入世生活所有息息相关的事物。正因为儒家只是阐述为人之道,所以在阐述人性本善还是人心本恶时是很难得出结论的,反而给后世造成了误导,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在阐述人道之外的事物就显得很无助了。儒家讲修身的层级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没有讲清楚为何要修身,以及平天下之后又归于何处,终究还是解释不了人类的终极问题“是谁?从哪来?为什么来?又去哪里”。

42、(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

43、我们来看看儒家关于中庸的阐述,中庸的最核心理论其实是这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何为“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自然之道,在乎中和,不偏不倚谓之中和,举个例子,对应在为人处世上就是既不骄傲自满,也不妄自菲薄;既不惹是生非,也不唯唯诺诺;既不欺善,也不怕恶;既不张狂,也不甘平庸……要达到中和,非要经历一番历练不可,以中和之道立身处事,方能排除万难,克服挫折,从而超越生活,从而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从而七情六欲皆发而中节。后人将中和之道理解成了导致平庸、导致懦弱,是理解上的错误。

44、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

45、至于其他的一些误解,比如说儒家重文轻武、限制了思想、过度的理想化、为统治阶级服务、铺张浪费的丧葬文化等,很多是后来人篡改了原意或者理解出现了偏差。

46、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

47、由于宗经而尊儒,这也是儒家交上好运的原因之一。孔子作古,"儒分为八"(《韩非子》),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传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传经,这便是先秦儒学。

48、提出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规范体系,以“仁义”为最高道德原则。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9、儒家思想在当代还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受假儒,腐儒的影响,导致对儒家有很深的误解,所以我们今人学习传统文化,要善于甄别,勤加思考,不盲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0、论语都是孔子和学生的对话,如果我们不研究每个与孔子对话的学生。怎么会明白孔子为何如此说。读不懂论语是没有研究孔子的学生。所以对于孔子的论调大多数都是为搏名吸引眼球的妄论。

51、我们来看看论语中这段: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跟他说:君王做好自己的事,大臣做好自己的事,父亲做好自己的事,儿子做好自己的事。齐景公对:说得好,假如君王做不好分内事,大臣做不好分内事,父亲当不好父亲,儿子做不好儿子,即使还有食物,我又哪里有心思吃得下。论语中孔子想表达的是众人各司其职,各谋其政,社会分工虽不同,但只要人人都做好了自己的事情,那么整个组织才能和谐共生。而后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言论也只是提出了五伦的道德规范,董仲舒之流,为了服务皇权统治,加上自己学问不精,罢黜百家,独尊他自己制定的新儒家,可谓害人不浅。何谓“阳尊阴卑”?易经有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在上为“尊”,地在下为“卑”,天在上,地在下,乾坤由此排列成行。三纲五常发展到后来出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多么的迂腐!

52、核心思想是“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他反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苛政暴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包含民本思想。

53、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4、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55、⑤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尊崇,以至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封建社会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56、(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

57、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主张“礼”,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58、二程主张:世界观。理是万物本原,理先物后。伦理观。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人伦者,天理也”。“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认识论。格物致知。朱熹主张: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59、明末李贽以异端自居,离经叛道。他的主张:反对个人崇拜,反对教条主义。孔子并非天生圣人,儒家经典并非神圣至尊。主张判断是非的标准,依照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60、但其衰败也正是因此,墨家的“天志”“明鬼”思想过于迂腐陈旧,而“兼爱”的政治主张并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再往深追究,墨家思想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墨子的后学者没能完善墨子的学说,没能及时修补逻辑漏洞。

61、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的思想家大力批判封建专制和儒家思想,使得入学遭受一定的冲击。

62、儒家对中国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儒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学著作如《考工记》、《天工开物》等等。

63、伦理观上主张“性向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64、(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65、    首先,该书在以往14届论坛上发表的约1300篇论文中选编89篇译成英文集萃,较为集中地展现了儒学的前沿问题与本真精神。为尽可能反映当今儒学研究概况,该书采用每位儒学研究者限选一篇代表作原则,将每届论坛中最能体现主题的佳作集中展现。这些文章体现了儒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反映了儒学创新性发展的诸多领域,揭示了儒学创造性转化面对的各种问题。从中可见儒学的德性功能、心性智慧和入世情怀,随着书中“温故而知新”的文本解读与学术探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学在安顿自我、人文教化与社会治理方面的独特价值。

66、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67、陆九渊(心学的创立者):“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68、(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9、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70、春秋乱世,封国之间混战不休。孔子创立儒学,广收弟子三千,传道授业,享有极高的赞誉,但是儒学却没能迎合争霸统一的历史趋势。也就是说儒家思想过于倡导“仁”“爱”,这是只有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才有可行性的治国安民的手段。

71、及至新中国成立,祖国繁荣富强,以儒学为代表的国学又重新复兴,并掀起一股热潮,而孔子也成为中国的文化代表走向世界。

72、中庸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重要性必将日益显现出来,这一点已经有所表现。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

73、程颢、程颐:理是万物的本源,理的核心是“仁”;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74、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75、(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76、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77、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但在战国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而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78、儒家在先秦时,和墨家并称显学。在秦始皇时受到重创,即所谓的"焚书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