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悖论如何解决(文案精选46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20 09:25:31 浏览59

罗素悖论如何解决

1、我们希望“集合”是极其灵活的事物,它们能够在数学的不同部分中起到不同作用。

2、1950年,因活跃于世界和平运动舞台,特别是坚决反对核战争,其作品《哲学问题》获“诺贝尔文学奖”。

3、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 — 公元前347) 曾经提出:“迫使灵魂用抽象的数来进行推理, 而厌弃在辩论中引入可见的和可捉摸的现象”。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 —公元前322) 认为秩序和对称是美的主要因素, 但二者都可以在数学中找到。很多数学史家都认为数学公理化思想的萌芽始自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4、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how-russells-paradox-changed-set-theory-2013-11

5、(简言之,如果B自含,则B将不属于B,则B将不自含,矛盾;如果B不自含,则B将属于B,则B将自含,矛盾。)

6、排除悖论,危机产生后,数学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人们希望能够通过对康托尔的集合论进行改造,通过对集合定义加以限制来排除悖论,这就需要建立新的原则。“这些原则必须足够狭窄,以保证排除一切矛盾;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广阔,使康托尔集合论中一切有价值的内容得以保存下来。”

7、比如,在小丑乔治的故事里,为了打破悖论,我们必须要将没资格参加自己表演后的宴会的小丑和没资格参加“没资格参加自己表演后的宴会的小丑”的宴会的小丑分开看待,这两个集合是存在“层级鸿沟”的。我们不能像故事中小丑们的逻辑那样:如果乔治属于第一个群体就自动推出他也属于第二个群体。如果罗素也在场,告诉他们这两个群体根本不是一个层级的,不能放在一块考虑,小丑乔治的处境就不会那么尴尬了。

8、罗素构造了一个集合S:S由一切不属于自身的集合所组成。然后罗素问:S是否属于S呢?如果S属于S,根据S的定义,S就不属于S;反之,如果S不属于S,同样根据定义,S就属于S。无论如何都是矛盾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除了你之外的一个存在,你还是你吗?

9、1933 年在法国出现一个以布尔巴基(Bourbaki) (这是法国历史上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 为笔名的青年数学家集团,他们用结构主义观点, 写成一本皇皇巨著《数学原本》,从1939 年到1983年, 已经出版40册。从本质上来说, 结构主义乃是形式化公理方法在方法论上的新发展, 形式化公理方法是着眼于探讨每个数学分支的公理化, 而结构主义则是着眼于探讨整个数学大厦的公理化, 他们先从全局上来分析各个数学分支之间的结构差异和内在联系, 然后再对每门数学深入分析其基本结构的组成形式。与形式化公理方法相比, 结构主义则是对数学理论的更高一步、更深一层的抽象和概括。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发掘各个数学理论之间的内在亲缘关系, 解除数学理论之中的非本质界限, 而且有助于扩大数学理论的应用范围。(罗素悖论如何解决)。

10、罗素经过了弗雷格的一番点拨,发现罗素悖论产生的根源在于集合的定义。按康托尔的说法,任何具有一定性质的事物的类都可以构成集合,正是这种概括导致了罗素悖论,因为它所允许存在的“集合”太宽泛了。

11、(2)“所有集合的集合”(注:此集合自身也是一个集合,所以它包括其自身)。

12、不可判定命题,尽管有些让人不舒服,但不足以构成一个悖论,从而完全毁掉一个逻辑系统。

13、这个论证过程是错误的,因为矛盾并不是来源于理发师存在这个前提。其实,理发师给出的规则对于“理发师要不要给自己理发”没有定义,只是给出了一个矛盾式。如果认为存在定义,就会产生矛盾。这才是矛盾的根源。所以,矛盾说明的是理发师并没有为“是否给自己理发”给出规则。如何解决呢?很简单,关于“理发师是否给自己理发”,理发师可以再制定一个新规则。

14、公理化集合系统,成功排除了集合论中出现的悖论,从而比较圆满地解决了第三次数学危机。但在另一方面,罗素悖论对数学而言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它使得数学基础问题第一次以最迫切的需要的姿态摆到数学家面前,导致了数学家对数学基础的研究。

15、如果你认为数学家是在发现客观真理,那么你就不会接受维氏的分析和解决。如果你认为数学家是在发明主观理论,那么维氏的分析和解决再清楚再简单再合理不过了。

16、微积分的合理性遭到严重质疑,险些要把整个微积分理论推翻。

17、理发师悖论与罗素悖论是等价的:如果把每个人看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的元素被定义成这个人刮脸的对象。那么,理发师宣称,他的元素,都是城里不属于自身的那些集合,并且城里所有不属于自身的集合都属于他。那么他是否属于他自己?这样就由理发师悖论得到了罗素悖论。当然这位理发师可以说自己除外,但是集合论可没有那么宽容。

18、有一本书叫《创新者的窘境》,提出了一个让大企业困惑的悖论,全书就是在阐述这个悖论和试图回答这个悖论:大公司之所以被颠覆不是因为他们管理不善,而是因为他们管理的太优秀了!那我们到底该不该管理优秀?该不该管理卓越?要不要追求管理卓越?这个悖论对一些企业的冲击很大,以至于华为多次内部各种讨论的时候,主题自然的都是聚焦在颠覆式创新的问题上来了。以至于华为人都在讨论该如何应对颠覆性创新,相反,人力资本管理问题倒显得地位次要了。最后还是任总站出来稳定军心。任总写了篇文章,认为宝马是不会被颠覆,他在文章中称,“大多数人认为,特斯拉汽车是颠覆性创新的代表,未来肯定会超越宝马。但我认为,只要宝马采取开放性的改革提升自身,也不一定会输。”这个世界上充满悖论,管理中也充满悖论。悖论本来是一个哲学上一个持续关注的问题,昨天就在想这个事儿,像罗素悖论:“理发师的头谁来理?”如果理发师的头自己来理,这个悖论前提就被推翻了。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不给自己理发,他的头应该是谁来理?哲学上类似的悖论还有很多,“万能的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神能造出方形的圆形吗?”,“神能把对的看成错的吗?”,“神能找到一件他做不到的事吗?”……有一次,柏拉图把自己假装成守桥人,让苏格拉底回答一个问题,说你要是回答正确我就让你过桥,回答不正确我就把你扔到水里面去。苏格拉底回答:你把我扔到水里面去。悖论就出来了:如果判定苏格拉底说对了,就应该让他过去;如果判定苏格拉底回答错误而将其扔进到水里,那回答又是正确的。这些在哲学上很有意思的悖论问题,现在困扰着管理学家。这提出的根本问题是:企业还要不要持续的改善管理?科学管理还有没有用?未来市场和企业谁代替谁?刚才听了文跃然教授的演讲,文教授几十年一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还创办了几年公司,用自己的经营管理实践告诉大家企业要回归科学管理,要用科学管理去解释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这个也是悖论:如果科学管理能够解释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要人力资源管理干什么?如果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够解释这些问题,要科学管理干什么?所以,管理现在不断地面临这些矛盾和这些悖论。因此,互联网思维也好,创新者的窘境也好,它提出的根本问题是:企业还要不要持续的改善管理?科学管理还有没有用?未来市场和企业谁代替谁?这个问题涉及到企业和市场的关系,让我们回到罗纳德·科斯提出的两个基本问题:“如果通过企业可以消除某些成本,那为什么还会有市场交易?”反之亦然,“如果价值体系能够决定资源分配,为什么需要企业来承担建立和运转这种行政机构的成本呢?一个视角的改变,就改变了整个世界。你不是主张自由市场吗?你不是主张看不见的手吗?看不见的手如果可以解决问题那还要企业干什么?所以,两个问题都归结到一个本质上的问题,就是讲市场和企业要看到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组织形式。这个里面关键是交易成本。谁的交易成本更低,谁就替代另外一个。不确定性时代企业的生存之道:用互联网降低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用互联网和科学管理降低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按照科斯交易成本理论我们再来看看互联网,互联网向企业提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互联网企业是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还是降低了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互联网时代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还能否低于市场交易成本?还有没有可能低于市场成本?互联网时代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你的交易成本要低于市场交易成本。因此,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生存之道就是很简单了:用互联网降低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同时,用互联网和科学管理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这个就是互联网企业生存之道。我们也不要去搞那么多互联网思维,所有的争论最终回归到一个问题,是谁替代谁的问题。这个就是华为的互联网思维,这个就是华为的互联网解决之道。这个也是今天华为还在向“蓝血十杰”学习的原因。说到底,就是要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科学管理,通过运用互联网进一步降低企业内部运作成本,内部交易成本,这样才能够在互联网时代生存下去。

19、罗素在分析哲学的创建过程中,最先强调须把形式分析或逻辑分析作为哲学的根本方法;他主张创造精确的人工语言系统;并把数学和逻辑研究中的类型理论和摹状词理论引入分析哲学,他对逻辑经验主义产生了强烈影响。 罗素的哲学影响扩展到了历史领域。 1945年,罗素出版了自己的《西方哲学史》。枯燥的诸多哲学在他笔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这部书的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不仅是哲学史,还是社会史,其力图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哲学思想和发展。此书出版后,迅速成为畅销书。很大原因,在于罗素的历史描述与哲学见解巧妙融合。由此确立了罗素作为一位历史学家的形象和地位。据说,不少年轻人,被这本书所吸引而喜欢上了哲学和历史。

20、那么,如何解决罗素悖论呢?很简单,对于“R是否属于R”此无定义处进行重新定义,属于不属于都可以,或者说此处没有意义也可以,看哪种定义比较适用。数学家构造的理论出现矛盾了,就像人们讲话出现了矛盾了一样,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对不起,我没有注意到这里有矛盾,我重新说明一下,此处应该是如此如此……”

21、除此而外, 还应该看到: 希尔伯特想把全部数学都纳入于公理化方法形式化的宏伟规划中去的愿望, 已经由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G¨odel) 在1931年发表的“不完全性定理”所表明: 那是永远不能彻底实现的。

22、当然,罗素在数学上最叫人记住的,不是他的深奥理论,而是他发现了集合论的矛盾,现在也叫做罗素悖论。这个悖论甚至引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可见其影响程度之深。

23、罗素在1901年就自己发现了这个悖论,并且为找不到解决方案而感到苦恼。而弗雷格恰好是在1902年出版他的《算数的基本规律》的第二版,罗素就在1902年的6月16日写信给弗雷格,阐述了这一悖论。弗雷格读后简直五雷轰顶,但因为已经要交付出版,没有充足时间思考这个悖论的解,只能不无遗憾地写到:“一个科学家的工作完成之日,也是这一建筑物的基础倒塌之时,没有什么比这更糟糕了,当本书即将付梓之时,罗素先生的一封信把我置于这样的境地。”

24、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Citation)

25、罗素对历史存有专爱,曾写了数十篇历史论文,并著有《自由和组织》、《1902-1914年协约国政策》等历史专著。 罗素是一个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仅举重要事例如下——

26、设这个集合为A,则A∈{x∉x}.那么,问题是:“不包含自身的集合所组成的集合,包不包含自身”,也就是A∈A?还是A∉A?

27、假设:有一个人,他有一种奇怪的色盲症。他看到的两种颜色和别人不一样,他把蓝色看成绿色,把绿色看成蓝色。

28、然而, 远在欧几里得之前,在古代巴比伦人、埃及人和希腊人那里, 就已产生了公理化思想的萌芽。公元前六世纪时期, 希腊数学的鼻祖泰勒斯(Thales, 约公元前624 – 公元前547)就把逻辑论证引入于数学之中。及至希伯索斯(Hippasus) 发现无公度线段之后,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80 — 公元前497) 学派即逐步认识到直观、经验和实践并非绝对可靠,希望对过去由经验而直接得到的几何知识都能够用严格的逻辑推理来加以证明。

29、这时候罗素老师重申:这个班里禁止套娃!!!各位集合们,如果你是自己的元素,请离开教室。有的集合这才发现自己是套娃,赶紧告辞。

30、罗素悖论激发了罗素想建立有确定性数学体系的决心。因为有问题有困难才体现天才的价值,所以他提出了一系列公理,试图化解这个集合悖论,并写出了巨著《数学原理》,企图建立一个完美的数学体系,这个数学体系没有悖论,一切由公理出发,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

31、现代集合论的诸种公理,非常具体地规定了如何建立“其他集合的集合”(setsofothersets)。

32、因此,我们有理由也会有一个“不是自然数的‘所有东西’的集合”(thesetofeverythingthatisnotanaturalnumber)。

33、如果把所有的集合分成两类:一类不以本身为元素,另外一类以本身为元素。设第一类集合的并集为R,若R属于R,那么根据之前的定义,R必须不能是R的元素;同样地,若R不属于R,那么根据定义,R必须是R的元素。由此构成悖论。

34、发明“集合论”(settheory)的人同样如此,他们从一个相当模糊的“集合”概念出发,而这种模糊导致了一些严重问题。

35、讲了那么多,悖论对于数学的发展是意义深远的,还有一些著名的数学悖论,比如希尔伯特旅馆悖论就是一个真实性悖论。

36、另外还有5大公设,除了第五大公设平行公设后来发现可以有其它路径外,其它四个都是关于点,圆,线的作图,应该也没有问题。简单说,前四大公设为,两点可以做一条直线,直线可以延长,任意点加一个长度可以画个圆,所有直角都是相等的。四大公设一看也是显然成立的。

37、所以,我可以定义“不是自然数的‘所有实数’的集合”(thesetofallrealnumbersthatarenotnaturalnumbers),但是我不能制造一个“不是自然数的‘所有东西’的集合”(asetof"everything"thatisnotanaturalnumber)。

38、至此,朴素集合论,似乎在别处仍然成立,所以我们似乎OK。

39、在形式逻辑中,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罗素悖论违反了矛盾律而又得不到解决,所以对形式逻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被称为是第三次数学危机。

40、一个关于变量的有限聚集,比如x、y、z,应该是一个集合。

41、关于罗素悖论的解决办法有ZF和NBG公理体系等,具体不在这多说。罗素悖论对数学体系的影响是深厚的,导致了对数学基础的研究,进一步地影响了数学的发展。

42、很自然,本身作为一个集合,“所有集合的集合”必须包括其自身,作为一个元素。

43、一旦开始将集合构筑在其他集合(即,大集合套着小集合),早期集合论者,便开始考虑一个有趣的命题——一个集合能否包括其自身,作为一个成员?(即,自含集合,a self-containingset)

44、吃饭的时候,我旁边坐着一个老总,问我“蓝血十杰”是谁?可能有一些在座的企业家不知道“蓝血十杰”是谁,“蓝血十杰”是二次大战时期美国陆军航空队的“统计管制处”的十位精英。十位精英擅长的是什么呢?就是数据分析。他们在战术上运用统计学,运用运筹学为美国的陆军航空队计算他的飞机,计算他的驾驶员,计算他的布局,计算他的炮弹等等。每一场战役,如果统计学上不能赢,这个仗是不会去打。这不像德国军队,不像共产d军队,我们不用统计学,我们是靠激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美国人是靠统计学来打仗。二战结束后,福特公司一次性将这10个人全部招进来了,分别进入了公司的计划、财务、事业部、质量等关键业务和管理控制队伍。这10位人在福特公司掀起了一场以数据分析、市场导向,以及强调效率和管理控制为特征的管理变革,这一场变革使得福特公司摆脱了老福特经验管理的禁锢,从低迷中重整旗鼓再现当年的辉煌。这10个人被称之为美国现代管理企业的奠基者,这个就是“蓝血十杰”的由来。“蓝血十杰”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概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基于数据和事实的理性分析和科学管理。按照“蓝血十杰”的管理哲学,事实都是可以度量的;不能够度量的事情就不是事实,最多是一种现象。第二个是建立了在计划、预算、流程和利润中心基础上的规范的管理控制系统。据说这次从中央到地方财政部门,都在大力推行的一件事情,就是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恰恰是在预算、计划流程和责任中心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管理系统。第三个是重新定义了财务部门的功能,使之在传统的会计和融资功能基础上,承担起成本分析、利润分析、投资决策等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责。第四个是客户导向和力求简单的产品开发策略。“蓝血十杰”代表了科学管理和批判性思维精神我认为基于数据和事实的理性分析和决策,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这事一种客观的、公正的、态度谦逊的和不带成见的思维方式。批判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科学管理与创新并非是对立的,二者遵循的是同样的思维规律;科学管理帮助创新发现问题,为创新奠定商业化成功的基础。至少在外国人来看,我们应该学习“蓝血十杰”对数据和事实的科学精神,学习他们从点滴做起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大厦的职业精神,学习他们敬重市场法则在缜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决策的理性主义。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决策这种理性主义,基于实践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而批判性思维它实际上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所以创造实际上是发起于批判,因此,科学管理与创新并非是对立的,二者在思维上遵循同样的逻辑。

45、那什么样的集合不能加入罗素集合呢?像“不吃香菜者集合”就不是罗素集合的成员。它虽然满足条件1“是个集合”,但不满足条件2!因为“不吃香菜者集合”也是它自身的成员!是的,“不吃香菜者集合”也是“不吃香菜”的!我们不管它的性质是“集合”还是空气还是其他的什么抽象的东西,你不能否定这个东西它就是不吃香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