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梭罗简介
1、 在凤凰山上,有一种树冠圆润茂盛的小乔木,每年这个时候小花盛开满树,甚是好看。呈聚伞状伞房花序的小白花,一团团密集顶生,像绣花球一样,里面的小花每五瓣平展,中间是擎天一柱的雌雄蕊柄,二合一精干好办事,直伸出花冠之外。柄的顶端由一团雄蕊像贴身保镖似的,紧紧地护着中间的雌蕊小公主,悉心呵护成长,静候传粉昆虫们的青睐。夏季后,一颗颗五棱、矩圆状梨形的蒴果便会成功地挂满枝头,待成熟时果裂开,里面带翅的种子又会随风开启新的生命历程。一年又一年,如此生生不息。“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
2、《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3、我很喜欢作者所说的简朴生活,看过书后记忆最清楚的就是有关于服装的那个部分。
4、☆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生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瓦尔登湖梭罗简介)。
5、这种购买付出的不是金钱,而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它付出的是一颗挚爱的心,还有体力,它得到的自然也更珍贵。这种占有是不为物役的占有,也是一种不妨碍他人占有的占有。
6、瓦尔登湖风光本书是梭罗细致观察、发现和感知的结晶。梭罗反对通过人为活动改变大自然的物性,整个《瓦尔登湖》记录着自我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本书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全书思想清新、健康、引人积极向上,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作者主张人们应当过一种自然宁静的生活,而只有在人与自然接近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书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之处,观点精辟,见解独特,耐人寻味。
7、我们有时大概真得这样,——就像战时英国为节约能源而在火车站设置的宣传牌:“你有必要做这一次旅行吗?”——我们要这样询问一下我们自己:“你有必要做这样一件事吗?”以节省我们的生命和精力。
8、▲小果柿Diospyrosvaccinioides▲
9、另外,他还写过许多政论文。他一生支持废奴运动,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在瓦尔登湖畔生活实践期间,他还因反对美国发动的墨西哥战争、拒付人头税而甘愿蹲班房,一天后,因亲友替他交税而获释。他认为,墨西哥战争实乃南方奴隶主攫取他国土地并借此扩大奴隶制的阴谋。为此,他撰写了影响深远的政论名篇《公民不服从论》( “CivilDisobedience”,1849),阐明公民有拒不服从政府的权利,并声称“个人的良知而不是法律才是道德准绳”。他还进一步阐发了自己基于良知的个人主义思想。他说:“培养人们像尊重正义一样尊重法律是不可取的”“我有权承担的唯一义务就是在任何时候做我认为正义的事”。(2)有鉴于此,他既反对传统专制政府实行的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也不赞同杰斐逊式民主所倡导的多数人对少数的压制,他的“少数”于他而言可能就是“一”,一个人可单挑滥用权力的政府,从而将民主推向极致,可谓是民主的“终极形式”,具有良知的“个人”,是裁判事件正确与否的最高权威。《公民不服从论》就是他所倡导并亲身实践的民主形式的结果,充分反映了他对普遍社会正义的强烈诉求,对社会不公的无情谴责,他也因此被称为“终极个人主义者”。(3)如果我们深究下去还会发现,他的社会正义观实则源于他彻底的生态中心思想观。19世纪俄罗斯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LeoTolstoy,1828-1910)、印度圣雄甘地(MahatmaGandhi,1869-1948)及20世纪美国著名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LutherKingJr.,1929-68)等都深受该文所倡导的消极抵抗策略的影响。
10、梭罗自己在瓦尔登湖的实践和他的作品中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张,那就是回归自然。他在作品中不断地指出,我们大多数现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种物质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过着物欲的生活。
11、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概括梭罗的四位伟大而久远的老师,分别是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这几位老师的“历史性和唯一性”,正是梭罗在在更小意义上与他们所共有的特质。
12、有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因此他自言自语,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其它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他一心一意,锲而不舍,目不他视、心无他想,坚定而又高度虔诚,在这整个工作过程中,他的同伴逐渐离开了他,都死去了,而他在不知不觉中却保持着青春,最后当手杖完成时,它突然辉煌无比,成了梵天世界中最美丽的一件作品。
13、瓦尔登湖正在迅速地融化,大片的冰面从主体上裂开,边缘的巨大弧形与湖岸线遥遥呼应。湖裸露着的面容充满了欢乐和青春,瓦尔登湖死而复生了。
14、梭罗也谈到过哲学,他说∶"近来是哲学教授满天飞,哲学家一个没有。然而教授是可羡慕的,因为教授的生活是可羡慕的,但是,要做一个哲学家的话,不但要有精美的思想,不但要建立起一个学派来,而且要这样地爱智慧,从而按照智慧的指示,过着一种简单、独立、大度、信任的生活。"他做了他所说的,他比许多哲学教授更像是一个哲学家,一个具有古朴遗风的哲学家。他不单纯是从书本中熬出一点学问,他贡献给我们的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15、从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到一八四七年九月六日,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16、梭罗最出名的一本书叫《瓦尔登湖》,他的家乡康科德镇离波士顿不远,镇子外面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池塘,叫做瓦尔登湖。
17、然而,我们还可以说,它又不是孤独的、寂寞的、与世隔绝的。它与世界的联系和作用是通过它隐秘而深刻的根须、通过大地进行的。通过大地,它不仅和它的同类——其它的树木联系着,也和青草、鲜花、阳光、雨露和整个大自然联系着。
18、他做到了,或者说他就是这样的人。至于又离开瓦尔登湖,并不是他呆不下去了,不能忍受孤独,而是他认为他在那里已经体会到了真正的自然环境和心灵的归依,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在不在瓦尔登湖都不重要了,离开不离开又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19、就像译者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那么,为何要扰它?扰这寂寞?
20、174年前,28岁的美国作家梭罗借了一柄斧头,孤身一人,走进瓦尔登湖边的山林,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阅读写作,开始了两年多的独居生活。
21、▲粉叶轮环藤 Cycleahypoglauca▲
22、世人不断致力于占有更多的东西,梭罗也另有一种奇特的占有;世人纷纷地购进卖出,梭罗也另有一种奇特的购买方式。在他看来,如果你喜欢某处庄园,喜欢某处风景,你不必用金钱买下它,在它里面居住,而是要经常在心里想着它,经常到它那里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喜欢它,你就越可以说是它的主人,就像一个诗人,在欣赏了一片田园风景中的最珍贵部分之后就扬长而去,那庄园主还以为他拿走的仅只是几枚野苹果,诗人却把他的田园押上了韵脚,他拿走了精华,而只把撇掉了奶油的奶水留给了庄园的主人。
23、世界上有多少个窗口,就有多少种生活,所以,命题小说虽然难做,以"窗口"命题倒还不失为一个补救办法,就像前不久有人试过的。我们在大街上闲逛,特别是新到一个地方,有时会对某些窗口发生好奇∶那里面在进行着什么呢?他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想来会和我们有些不同。有的窗口对这种好奇心是敞开和欢迎的,有的窗口则在黑黑的帷幕下摆出一幅莫测高深的面孔。
24、接着,在《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中,作者描述了他生活的地方霍尔威尔“真正迷人之处”。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在想象中下田园,并亲自耕耘。作者展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在这样的地方,作者认识到,“生也好,死也好,我们仅仅追求现实”,现实才是生活所应该追求的全部。
25、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巳久,这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26、——(美)《环境主义者书架》《瓦尔登湖》一书有五种读法:①作为一部自然与人的心灵探索之书;②作为一部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指南;③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④作为一部纯文学名著;⑤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27、▲三桠苦 Melicopepteleifolia▲
28、我觉得,读这些看来枯燥的数字就像读一首诗。梭罗的手不仅拿笔,也拿斧子,梭罗的眼睛不仅看书,也看绿树、青草、落日和闪动着波光的湖水。他的脑子自然也在思考,是在接近思维之根的地方思考,在那里大概也埋着感觉之根、情感之根。
29、雌雄蕊柄 androgynophore:雌雄蕊生长在花托顶部上延长的部分。
30、“爱祖国,战疫情——春天的颂歌”线上大型朗诵会
31、梭罗性格中最吸引我们的可能就是那种与我们的性格最不同的东西,就是他整个人的独特性。他也许比别人更多地逃脱了概括,逃脱了归类。梭罗生活得有时像个隐士,他可能时常觉得那山、那水比那人更与他相投,山川草木均是他的密友,甚至他的一个朋友也说他:“我爱亨利,但无法喜欢他,我决不会想到挽着他的手臂,正如我决不会想去挽着一棵榆树的枝子一样。”
32、这是站在窗外,调换一下,站在某个临街的窗口里面,我们有时也会注意底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凝视着某个我们感兴趣的面孔,她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时我们自己的生活过腻味了,我们更想知道和我们自己的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另一些人,他们过的是另外一种生活--比方在契诃夫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想法变成了一种渴望、一种非常感人的东西--这正是契诃夫魅力的一个秘密。也许,正是这一种渴望和好奇,提供了我们第一节提出的问题的部分答案。
33、他的善意和同情并不表现为顺从别人,他的坚定和明智也不要求别人的顺从。他要自己绝对自主,也要每一个人都绝对自主。可是一个人仍然可以这种意义上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即成为一个与任何其他人(当然也包括梭罗)不同的人,成为一个可以说这一句话的人——我是我自己。
34、他的善意和同情并不表现为顺从别人,他的坚定和明智也不要求别人的顺从。他要自己绝对自主,也要每一个人都绝对自主。可是一个人仍然可以这种意义上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即成为一个与任何其他人(当然也包括梭罗)不同的人,成为一个可以说这一句话的人——我是我自己。
35、而这就要使你的心灵单纯。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你要去弄清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这往往是大自然慷慨提供给每一个人的。不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
36、梭罗说:“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
37、▲罗浮柿Diospyrosmorrisiana▲
38、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发表了对自然、人生和文艺问题的见解。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
39、☆我们说,只能这样的生活呵,可是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而生活方式有这样的多。一切变革都是值得思考的奇迹,每一刹那发生的事都可以是奇迹☆我浏览一切风景,像个皇帝,谁也不能否认我这拥有一切的权利。我们都拥有欣赏一切、享受一切的权利,不要忽视这项权利哦。
40、当我初读这本举世无双的书时,我幸福地感到,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诗歌。——苇岸
41、▲罗浮买麻藤Gnetumluofuense▲
42、植物简介参照《植物智》、《深圳植物志》、《香港植物检索手册》;
43、字正腔圆求共语,诗词歌赋铸心魂——湛江市乡村学校语文教师诵读能力提升培训班第一天活动纪实
44、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