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勤奋的成语故事
1、《韦编三绝》:孔子的一生都在学习,到了子晚年后,更是喜欢上了易经。但由于易经非常难懂,因此学起来特别吃力,但孔子却并不怕吃苦,一直反反复复的诵读,直到完全弄懂为止。而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出纸张,所以书都是使用竹简或者木简写成的,不仅笨而且非常重。将许多竹简使用皮条一同穿起后,便做成了一册书。而因为孔子过于勤奋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多了,竟弄断了三次皮条。于是,后入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此来赞颂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形容勤奋的成语故事)。
2、务农息民:甸:勉力从事。努力发展家业生产,让百姓休养生息。
3、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学,但也特别注重向别人请教,一遇到不懂的,就问别人,这就是所谓“每事问”(《八佾》)。
4、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5、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6、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7、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形容勤奋的成语故事)。
8、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9、回复“试卷”:获取1-9年级语文试卷同步更新
10、力学不倦:力学:努力学习。倦:疲倦。勤勉学习而不知疲倦。
11、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已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梁上。这样,每当想打瞌睡的时侯,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孙敬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12、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有了文化。
13、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欧阳修以荻画地)
14、 出处:《宋史》:“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5、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16、积雪囊萤:积雪:南朝孙康映雪读书。见《尚友录》卷四。囊萤:晋代车胤把萤火虫装在口袋里,借荧光读书。见《晋书·车胤传》。形容刻苦攻读。
17、 出处:《史记》,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18、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19、凿穿墙壁以借邻家的光亮。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20、(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21、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22、把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读书十分刻苦的人。
23、芝草无根:比喻人的成就,没有任何帮助,出于自己的努力。
24、奋身独步:独步:独一无无可比拟。指努力去出人头地。
25、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26、释译:晋朝车胤恭谨勤苦,学习不知疲倦。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由于家里穷,不能经常弄到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一直读到天亮。
27、〔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28、策驽砺钝:驱策劣马,磨砺钝刀。指勉为其难,努力从事。驽,低能的马;钝,不锋利的刀。
29、 出处:《颜氏家训》,(梁)元帝在江荆间,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
30、不辞辛劳:辞:推辞。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形容工作勤奋努力。
31、“映雪”的故事出自《艺文类聚》卷二: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32、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33、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他下定决心,发愤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在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剧烈的疼痛使他很快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34、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35、《穿壁引光》:穿壁引光是指西汉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36、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37、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