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文案精选29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18 09:05:48 浏览59

保罗萨特存在主义

1、而作为一个人,我更有可能把自己的热爱和激情还原为不断重复的劳作和苦行;把自己的生命仅视为一个个要达到的目标,一个个固定的成就点——生命不再是一个包含着未知和不确定的process.

2、《第三卷:激荡人生》(LaForcedeschoses)

3、存在主义者坦然说人是痛苦的。他的意思是这样——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承担责任时,他完全意识到不但为自己的将来作了抉择,而且通过这一行动同时成了为全人类作出抉择的立法者——在这样一个时刻,人是无法摆脱那种整个的和重大的责任感的。诚然,有许多人并不表现有这种内疚。但是我们肯定他们只是掩盖或者逃避这种痛苦。

4、其次,海德格尔在胡塞尔的影响下,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然而有两个问题,第海德格尔过于强调自我,这很容易被外界看作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哲学;第海德格尔曾经很有影响,当上了大学校长,可是在希特勒纳粹掌权以后,他很快臣服于纳粹政权的淫威下,还率领一些大学教授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这不仅令人们对海德格尔侧目,也对存在主义哲学颇有微词。(保罗萨特存在主义)。

5、而且,纪德说得好,逢场作戏的情感和认真的情感是两种几乎不能区别的东西。决定留在母亲身边表示我对我母亲的爱和演一幕喜剧,而其结果只是表明我这样演过了,——这两件事情几乎是一样的。换句话说,感觉是以我们所做的行为而形成的。因此,我不能把它当作行为的指导而求教于它。这也就是说我既不能从我的自身找出真正的行为动机,也不能从伦理学中期望有指导着我行为的规则。你可以说这个青年人的确至少是到教授那里去征求意见。但是,举一个例说,假使你去一位牧师那里征求意见,那就是你已经选择了这个牧师。至少你已经或多或少知道了他会给你什么样的劝告。换句话说,选择一个劝告者仍然是自我选择。如果你是一个基督教徒,你会说:去问牧师,但牧师有折衷派的,有固执己见的,有见风转舵的,你要选择哪一类的呢?假使这青年人选择了固执己见的牧师,或是折衷派中的一个,他必已事先决定了他将获得的忠告。同样地,他来找我,也已晓得我会给他什么样的意见,而我只能给他一个答复,你是自由的,因此选择罢——这就是说,创造。在一般的道德中,没有任何规则可以告诉你必须做什么;在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确定的。天主教徒会回答说:“啊!但他们是确定的呀!”很好,可是无论如何仍然是我自己必须解释这些事情。当我在狱中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有点特殊的人。他是一个耶稣会的会员,他是在下述情况下成为会员的:他一生曾遭到一连串十分严重的挫折。他的父亲在他童年时去世,此后他就陷入了穷困之中,有个教会学校曾赠给他一个免费的学籍,在学校里他一直以为是因为受了怜悯而被收容的,事实上他被剥夺了许多使儿童感到愉快的名声和荣耀。后来,大约十八岁的时候,他因爱情而痛苦,最后在二十岁的时候——本来是非常微小的事,但这已经是他生命的杯子中流出的最后的一滴了——他军事考试失败了。于是这年轻人自认是彻底的失败者。这是一个征象——但是什么征象呢?他可以在痛苦和绝望中寻找避难所。但他把它当作是无法于尘世成功的征象,只有那些圣洁的、忠诚的宗教的皈依,对他而言是可以企求的。他把他的事迹解释为上帝的旨意,要他成为圣职的会员。谁能怀疑他对这征象的决定不是他自己的呢?而且只能是他的而已。一个人可以由一连串的失败中引申出极不相同的结论——举例说,就像他最好去做一个木匠或者一个革命d员。为了解释此一征象,他负有全部的责任。这就是“舍弃”的意义,我们有已决定我们自己的存在。而焦虑就因此和舍弃同在。 (保罗萨特存在主义)。

6、这样的题目,我们看得瞠目结舌,然而比起萨特那个时代,却又已经不晓得简单多少倍了。在法国,答不出这样的问题,是挤不进菁英行列的。

7、《第四卷:归根到底》(Toutcomptefait)

8、人只有在他计划成为什么时才能获得存在,只是希望,还不够。因为“希望”或者“意愿”一词,通常是指一种在我们已塑造出我们自己之后所作的一种自觉决定。我们可以希望加入一个政d,写一本书,或是结婚——但是在这些情形下,通常所谓“我的意愿”可能是一种先验的表现以及更自发的决定。然而,假如存在先于本质是真实的话,人就要对他自己负责。因此,存在主义的第一个作用是它使每一个人主宰他自己,把他存在的责任全然放在他自己的肩膀上。由是,当我们说人对他的本质负责时,我们并不只是说他对他个人负责而已,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主体论”具有两种意义,而我们的反对者只是接触到其中的一个而已。主体论一方面是指个人主体的自由,另一方面则指人是无法超越人类的主体性。后者才是存在主义比较深层的意义。

9、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10、    因为人有意识,人的意识总能不断超出自己,看到自己当下的存在。就好像我现在在打字,我总能意识到自己打字这一此时此地的存在方式,接下来,我又能意识到自己有意识……以此类推没有止境——“要是我能处在体验之中而不总是在一侧该多好!”——但是人的意识,总是让人可以觉察自己的体验,并借以觉察,永远地超越了纯粹的体验

11、最主要的一点,是在西方,普遍接受从柏拉图开始的决定论思想——“人”是什么,从人类诞生就已经被确定了。所以,历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都忙于对“人的本质”进行解读。但解读的结果,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背后的各种“神”决定了人的本质。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则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是人,而不是被规定好了的东西。萨特始终宣称,他是一个无神论者。而这样的观点,是很难被不少思想受决定论浸淫两千年的人们所接受的。

12、不论如何,我已说过了,我们能够判断,因为我们会为别人而选择,我们会为别人而选择了自身,人们能够判断,首先——可能这不是价值的判断,而是逻辑的判断——在某些情形之下,选择乃是根据一个错误,而在其他的情形下,则系根据事实。我们可以判断一个人说他欺骗了自己。既然我们已说过人的处境为自由选择的,没有理由,没有助力,任何以热情为借口而得到庇护,或者揑造某些决定论的教条的人,都是自欺者。有人或许会反对:"为什么他不能选择欺骗他自己?"我的答复是我不以道德去判断他,我只以他的自欺为一种错误。这里人们不能避免宣布一个真理的判断。自欺显然是虚假的,因为它是人的行为之完全自由的掩饰。同样,根据这一点,如果我说某些价值有赖于我,这仍然是自欺。如果我意欲这些价值,同时又说它们欺骗了我,我乃与我自己处于矛盾之中。如果任何一个人问我:"假使我要欺骗自己又怎么样呢?"我回答说:"你没有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的理由,但我得声明在这样做,而态度的严格一贯才是所谓忠诚。"而且,我也可以宣称一种道德的判断。因为我认为对于现实环境而言,自由除了本身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当一个人一旦见到价值依赖于他自身时,在这种被弃的情形之下,他能企求一事,那就是所有价值基础的自由。这并不意指他企求抽象的自由,只是说忠诚的人其行为最大的意义就是他本身具有寻求自由的动力。一个革命社会中的人企求某些现实的目标,这就包含有对于自由的企求,但这自由乃被企求于社会之中。

13、存在主义意味着自由和自由意志(L’existentialismeimpliquelalibertéetlelibrearbitre)。

14、在这个基础上,后面的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

15、当他们在地狱密室初始相遇时,彼此之间设防戒备,相互隐瞒生前劣迹:加尔森竭力要让他人相信自己是英雄,实际上他是个在二战中因临阵脱逃被处死的胆小鬼,同时又是个沉溺酒色,折磨妻子的虐待狂。

16、1943年,萨特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一书。《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此书充分展示了其才华。这部著作里,“将人的意识(即虚无)与存在(即物性)对立起来,意识是非物质的,并由于这个特征而摆脱决定论。”

17、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18、这问题之所以复杂,乃是因为存在主义者有两派所致。一派是基督教,其中我将举出雅斯培与马色尔,这两人都自称为天主教徒。另一派则是存在的无神论者,其中我们必须举出海德格和法国的存在主义者以及我自己。他们的共同点则是他们都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或者,如果你喜欢的话,也可以说是:主体必须作为一切的起点。我们所意指的确切意义是什么呢?

19、至于"绝望",它的意义非常简单。它只是指我们把自己限制于我们的意志和使行为实现的可能性内。每当一个人有所欲求的时候,总是有这些可能性的因素。如果我期望我的朋友前来看我,他可能坐火车或者电车前来,我预期火车将会在约定的时间到达,或者电车将不会出轨。我还是处在可能性的领域中。但是,严格说来,除了和我们的行为有关之外,我们并不寄望于任何其他可能性之中。在那考虑中的可能性不再影响我的行为时,我就必得不在意了。因为没有上帝及预先的安排可以使这世界及其一切可能性适合我的意志。当笛卡儿说:"征服你自己有甚于征服全世界。"他的意思究竟还是一样——那就是我们没有希望也得行动。 

20、存在主义似乎包含了对人类关系的一种悲观的看法。萨特认为人为了认识自己以及存在而被迫与他人生活在一起,但他也认为与他人的生活剥夺了每个人的自由,因为人自身必须考虑到别人的想法。

21、 因此,一个异化(alienate)和物化了自己的人,也很容易异化和物化自己的同类;一个认同自己内在性和独一无二性的人,也会维护他人的主观性,即我们共同作为人的尊严。

22、那么,谁能证明我是借我的决择把我对于人的概念来加诸全人类的适当人选呢?我无论如何都找不出任何证明的;也没有迹象会使我相信它。如果有一种声音在叫唤我,我仍得自己去决定这声音是否来自天使。如果我认为这样的一种行为是好的,那也只是我自己的选择,说它是好的而不是坏的。 

23、萨特重新回到笛卡尔“我思”的分叉路口进行审视。此前的哲学包括康德哲学,都是理念先于创作,本质先于存在。认为“人性”的概念普遍适用于任何人,人具有相同的基本性质,人的本质先于我们在经验中所遭逢到的历史存在。而作为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萨特在笛卡尔“我思”的路口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拒绝上帝造物。他的出发点便是:存在先于本质,主体必须作为一切的起点。

24、萨特的剧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剧本《群蝇》以奥瑞斯忒斯铲除篡位的暴君并为父报仇的古希腊传说为题材,阐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动去争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

25、小编认为,也许这里的忧虑是指,人有了很多的自由和选择之后,自身的责任也就愈发沉重,压力也越大,所以会带来一种忧虑。

26、他的一生波澜壮阔,曾参加反法西斯斗争,支持法国革命群众运动,挺身保护《人民事业报》,在侵朝战争、侵越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上,都曾发表正直的言论。与波伏娃的爱情也被人津津乐道。

27、《恶心》是萨特将自己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用小说来表现“存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全书以第一人称日记体写成,由两页没有日期的日记和1932年1月19日~2月25日的日记组成,整个故事平淡、缺少情节。

28、这可使我们了解下面这些名词的意义——或许有一点夸大——例如焦虑(anguish)、舍弃(abandonment)和绝望(despair)。你立刻可以看出,这是非常明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