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让我们举两个例子来对照一下,看看它们不同在哪里,然而又相似在哪里。试拿《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为例。这书写一个年轻女子玛吉•塔利佛;她是一个满腔热情的女子,而且自己知道。她爱上一个青年男子斯蒂芬,而斯蒂芬却与另一个平平常常的女子订了婚。这个玛吉•塔利佛并不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反而为了人类的团结牺牲自己,放弃了她心爱的男子。另一方面,在司汤达的《巴马修道院》里,拉•桑塞费林娜由于相信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有热情,当会宣称崇高的情感是值得为它做出牺牲的;应当说这要比使斯蒂芬和他订婚的小丫头结合的夫妇之爱强得多了。为了实现她自己的幸福,她就会决定牺牲后者,而且,正如司汤达所表现的,如果生活对她做出这种要求,她也会从感情的高度牺牲自己。在这里,我们碰见了两种显然对立的道德;但是我要说它们是等同的,理由是这两个事例中压倒一切的目的都是自由。你可以想象另外两种实际上完全类似的态度,即一个女子可能为了退让,宁愿放弃她的情人,而另一个则为了满足性欲,宁可不理会她爱的那个男人先前的婚约;在外表上,这两个例子看上去可能同我们适才举的两个例子一样,但事实上却完全两样。拉•桑塞费林娜的态度与玛吉•塔利佛的态度要接近的多,与那种不动脑筋的贪婪态度则相差很远。因此,你看,这第二条反对理由既是对的,同时又是错的。人可以作任何选择,但只是在自由承担责任的高水准上。
2、每个社会、每个时代,总有一些接受菁英教育的人,会产生反抗菁英教育价值的态度,提出质疑菁英教育意义的主张。正因为自身是菁英教育的受惠者,他们提出的批判、质疑格外引人注目。萨特是毫无疑问的哲学菁英,而他却起而带头批判、反对法国学院里所教的哲学内容。(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3、有时候感觉自己太懦弱,有时候又感觉自己太矫情。
4、其实每个人一生之中,心里总会藏着一个人,但往往这个人永远都不会知道。
5、即是说一千遍我爱你,但只要一句分手就可以结束,这就是爱情。
6、他的一生波澜壮阔,曾参加反法西斯斗争,支持法国革命群众运动,挺身保护《人民事业报》,在侵朝战争、侵越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上,都曾发表正直的言论。与波伏娃的爱情也被人津津乐道。
7、在这一生里,我们是被他人界定的,他人的凝视揭露了我们的丑或耻辱,但我们可以骗自己,以为他人没有看出我们真正的样子。——《密室》
8、这种想法仍然到处可见,在狄德罗,伏尔泰甚至康德的学说中,都可以找到这种思想的存在。人具有人性,这种“人性”乃是人的概念,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发现得到,这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是这种普遍概念的一个个别的例子。在康德的思想中这种普遍性是如此的广泛,以致森林中的野人,即还处于原始状态中的人,以及布尔乔亚阶级的人都包括到这同样的定义中去,而且具有相同的基本性质。在这里又和上面一样,人的本质先于我们在经验中所遭逢到的历史存在。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9、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在书中以美国黑人作家查理·赖特(代表作《土生子》)为例说明这一观点。这位作家的种族和出身决定了他只能描写黑人或从黑人眼里看出来的白人。他的每部书都表明了黑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内部的异化。他的读者群也不是普通的人:
10、对大多数正在使用这个名词的人,如果请他说明一下它的意义,一定总会感到极其含混不清。因为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字眼,人们常兴之所至地称呼这个音乐家或者那个画家是“存在主义者”。一位《光明报》的专栏作家竟自己签名为“存在主义者”,然而,事实上,这个名词现在被广泛地使用在众多的事实上,以致它已不再具有任何意义了。这好象是由于象超现实主义这种思想一样缺乏新的学说,于是,一班渴望诋毁和捣乱的人,都找到我们的哲学上来,实际上,在我们的学说里,他们找不出有什么能满足于他们的目标的。因为事实上这在所有的学说中是最少诽谤和最为严谨的:它是将为专家和哲学家而建的一种学说。同样的,它是易于界说的。
11、(存在主义关注的是个人的本质属性,不关注全人类的本质属性,这样一来就把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推翻了。)
12、这就是我所谓的人是被注定为自由的意义。说是被注定,乃由于人并不会创造自己,然而又是自由的,自从人被抛进这个世界,他就要对他所做的任何事情负责。存在主义者不相信热情的力量。他不同意巨大的热情是决定性的引导人们于行动的一道破坏性急流,因而就可以把它作为人的一种托词。他认为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热情也应该负责。
13、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己。
14、从基督教这一面,我们则被指责为否定了人事的真实和严肃。因为我们忽视了上帝的诫言和他规定的所有的永恒价值,那就除了自由意愿之外,别无所有了。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从这一个观点来看,就不能谴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了。
15、当我们讲到孤独(abandonment)的时候——海德格尔所喜欢用的一个名词——我们只是说上帝不存在,我们必须自始至终地面对它不存在一切后果。存在主义是极端反对那种以最低的代价去废弃上帝的俗世道德论的。约在一八八○年时,一些法国的哲学教授们企图建立一种俗世道德论,他们这样地说:“上帝是一个代价高但却无用的假设,所以,我们废弃他。”然而,假如我们要有道德、一个社会以及法治的世界,那么最基本的是要严肃地承认某些价值。它们必须要有一种属于它们的先验的存在。例如诚实,不说谎,不打妻子,抚育子女等被视为先验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在这个题目上略为研讨,以证明纵然上帝不存在,一切道德价值仍然同样地存在着,仍然是附属于一个睿智的天国上。换言之——这就是我们在法国所称的急进主义的旨趣——假如上帝不存在,一切都不会改变;我们将重新发现同样的诚实,进步和仁爱,同时,我们将认为上帝是一种过时的假设,它本身会默然而逝的。
16、心里永远记着那些爱你的人,然后,让自己幸福的活着。
17、可以爱很多人,但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笑得最灿烂,哭得最伤心。
18、当我对你越来越礼貌时,我们或许就越来越陌生了。
19、「听任」或译为「遗弃」,意思“只是说上帝不存在,并且必须把上帝不存在的后果一直推衍到底。”萨特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如果上帝不存在,什么事情都将是容许的。”也就是说,上帝若不存在,就没有既定的人性,那么“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由此就可以推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20、所有的计划随时可能被死亡打断,死亡无所不在,逼迫萨特、加缪他们看穿了传统哲学的无能为力。传统哲学都是以人的继续存活,探索剥离了时空限制之后的抽象真理为依归的。没有一种哲学是以人被取消了对于未来的信心为条件进行推论的。如果没有死后的灵魂作为安慰,我们怎么活下去?如果连下一刻的存在都是问号,我们又该如何活着?
21、如果你是个只能考上师大水平的人,你突然考上了华师大,那么高考对你而言就是成功!
22、如果你是个平时只能考60分的人,一次考试你考了80分,那么这次考试对你而言就是成功!
23、“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让它来协同产生作品。”
24、针对这一指责,萨特在书中首先给存在主义下了一个定义,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这种可能就是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存在主义不像大家误解的那样是主观唯心主义,而是“既包含客观环境,又包含人的主观性”。
25、萨特虽不主张作家诉诸情感,但并不是否定情感伴随着审美对象的创造。他认为:“人们是用感情来重新创造审美对象的。”只是情感在此是以自由为根据的。
26、这三种责难都不怎么严重。先讲第一种:说不管我们怎样选择都没有关系,这是不对的。在某种意义上,选择是可能的,但是不选择却是不可能的,我是总能够选择的,但是我必须懂得如果我不选择,那也仍旧是一种选择。这看上去好像只是文字游戏,但在限制想入非非或者随心所欲上却非常重要。因为当我亲自碰上时——例如,我是个可以有性生活的人,可以与异性发生关系,并且生孩子——我对这件事非得决定我的态度不可,而且从种种方面来说,我对自己的选择是负有责任的;在自己承担责任的同时,也使整个人类承担责任。即使我的选择不是有任何先天的价值决定的,它跟随心所欲总不相干;而如果有人认为这只是纪德的自由行动的老调重弹,他就是没有看出这个理论与纪德的理论之间的巨大差别。纪德不懂得处境,他的“行动”纯粹是随心所欲。相反,我们的看法是,人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有组织的处境中,它是摆脱不掉的:他的选择牵涉到整个人类,而且他没法避免选择。他或者仍旧独身,或者结婚而不生孩子,或者结婚并且生孩子。反正,不管他怎样选择,鉴于他现在的处境,他是不可能不担当全部责任的。当然,他选择时用不着参照任何既定的价值,但是责备他随心所欲是不公平的。
27、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
28、一般地说,用于韵文的词语其情况便是如此。它们不是标志着实在,而是在变异实在。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实在的碎片也即以文学的形式包含在词语之中。
29、从基督教这一面,我们则被指责为否定了人事的真实和严肃。因为我们忽视了上帝的诫言和他规定的所有的永恒价值,那就除了自由意愿之外,别无所有了。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从这一个观点来看,就不能谴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了。
30、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31、以后谁再说爱你,上去啪就一嘴巴子,他要没还手他就是真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