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书籍
1、二次大战中,萨特从军,1940年被德军俘虏。第二年逃出集中营,与庞蒂、波伏瓦等左派知识分子积极参加抵抗运动。
2、鲁迅的世界观、宇宙观,有一度和佛教“touch”(触摸)了一下,就避开来。尼采也碰过一下,避开来。他们都急着要去建立他们的人生观。
3、《恐惧与战栗》、《非此即彼》(克尔凯郭尔的心路历程,他的文风其实挺难读的,建议先读导论)。
4、1931年4月,萨特去了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勒阿弗尔,在高中教哲学,同时写作小说和哲学论文。
5、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6、一般地说,用于韵文的词语其情况便是如此。它们不是标志着实在,而是在变异实在。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实在的碎片也即以文学的形式包含在词语之中。(萨特存在主义书籍)。
7、1924年到1928年间,萨特在具有现代法兰西思想家摇篮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
8、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之后。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9、一旦我存在着,事实上我就给他人的自由设置了一个界限。我是他人注视和评判的对象,他人也是我注视和评判的对象,然而我不知道他人如何审视我,他人也不知道我如何审视他,故而他人的存在于我是一种永久的危险,反之亦然。因而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审视,互相逃避,互相排斥的关系,但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他人,我便失去依托和参照。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深思熟虑的哲学思考在《禁闭》中得以形象地阐释。
10、进阶:开始系统地读哲学史的著作。西方哲学推荐先读张志伟老师的《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老师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再读凤凰出版社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合出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中国哲学先看冯友兰先生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再看中山大学与武汉大学合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复旦大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看哲学史的时候,可以结合地看原著选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国哲学原著选读》。
11、存在主义是在上个世纪40年,也就是二战之后,慢慢流行起来的,在二战结束之后,战争的阴霾还没有完全散去,在这种充满恐慌和消极的社会大环境中,萨特关注到那些逃避现实的年轻人,他们迫切地想要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他们的生命的意义。
12、“大概来讲,它的意思就是,发现自己被抛入世界中后,我会持续创造我自己的定义(或本性,或本质),但其他客体或生命形式却不会这样。你可能认为你可以用一些标签定义我,但你错了,因为我始终会是一件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断地通过行动创造自身,这一点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的人类境遇之中,以至于在萨特看来,它本身就是人类境遇,从有第一缕意识那一刻开始,直到死亡将其抹去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13、“此在”既然为“常人”所支配,个人不需要也不可能对任何事件作出自己的判断,更不需要,也不可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一切依“公共意见”、“公共舆论”为准绳,其结果必然使此在失去了自己本来真实的面目。对于此在这种“在的”状况,海氏取了个专有名称,叫“沉沦”。他还特别谈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为闲谈、好奇、两可等习尚所支配而处于沉沦的状况;“闲谈、好奇、两可,这些就是此在日常用以在‘此’,用以开展出在世的方式的特性……在这些特性中以及在这些特性的联系中,就暴露出日常生活中在的一个基本样式,‘我们把它称之为此在的沉沦’”。(1)(P219)
14、这就是我的哲学。要是说得文绉绉,叫做“无真理论”。
15、五十年代加缪思想转变——整个说来,存在主义是“左倾”的——他和同志们辩论,“右倾”了。六七十年代,存在主义日薄西山。1980年萨特死,存在主义思潮亦结束。
16、萨特所说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17、在他看来,人们多样的世界观使世界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差异化是必然存在的,因此一个人看世界的方式与另一个人的有时是矛盾的,两人的思想之间总是会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他人的自由(比如思想或行动等)有可能会压制自己的自由。
18、相反地,在散文中,词语具有透明性,它们可以将我们推向一个超乎其外的实在领域,萨特说:“词首先不是客体,而是客体名称。”我们将这些词认作是没有自身本质的事物,并运用它们去从事物解。基于此,萨特认为诗和散文之间并不存在通常想象的那么多的共同之处,他说:“这两个写作行为的共同点仅是画出字母的运动而已。”在文学活动中,散文和诗歌的功用也有所不同:对诗人来说,如果他“介入”(萨特提出的著名的文艺思想,即主张作家、艺术家以文艺为方式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了,那就是以错误的方式使用了词语,因为:“散文是符号的王国,而诗歌却是站在绘画、雕塑、音乐这一边的。”人们不可能画出意义,不可以能把意义谱成音乐,因此不能要求画家和音乐家介入:“要求诗人介入委实愚不可及。”而对散文作家来说,正是他使用词语的方式使得他除了介入以外别无他途。萨特认为“作家是与意义打交道的。”,作家是在使用词语,并凭借词语从事各种工作:“作家是一个说话者:他指定、证明、命令、拒绝、质问、请求、辱骂、说服、暗示。”在散文中,词语不是事物,而是行动:“任何东西一旦被人叫出名字,它就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了,它失去了自己的无邪性质。”因为我们在给某人的行为命名时首先是说出那个人的行为,而且因为那种命名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所以那个人就不能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被许多人看见。这样一来,那个人就不能将其行为再继续下去,他所处的状况也就由于命名而发生了变化。
19、每一个法语学习者也许都多多少少听过萨特和存在主义,印象可能都是:迷茫。其实,它看似高深,实则非常简单和治愈。比如,保护个体的自由、自己做决定自己负责、自己的价值自己创造、尊重变化拒绝标签等等。这些观点都会让我们深受鼓舞。因为当我们真正有了对自己的责任感之后,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好好生活的动力。
20、1927年,海德格尔38岁时,发表了他的《存在与时间》一书。这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21、萨特在文学上不愧为好样的。在政治上参与,有时瞎起劲,帮倒忙。中国没有受存在主义好处,也没有受存在主义害处。
22、其次,海德格尔在胡塞尔的影响下,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然而有两个问题,第海德格尔过于强调自我,这很容易被外界看作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哲学;第海德格尔曾经很有影响,当上了大学校长,可是在希特勒纳粹掌权以后,他很快臣服于纳粹政权的淫威下,还率领一些大学教授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这不仅令人们对海德格尔侧目,也对存在主义哲学颇有微词。
23、《西方美学思想史》-朱立元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4、存在主义初为哲学界的一个哲学名词,概念限于哲学。萨特出来后,研究克尔凯郭尔、胡塞尔、海德格尔、雅斯贝斯等人的“存在”学说,以他丰富的别具一格的文学著作、政治论文,从存在主义哲学原理,形成一种文学观点、政治态度、写作方法。他本人还参与很多社会活动。
25、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26、个人以为,就存在主义哲学来说,海德格尔不如萨特更为完善、深刻和易懂。当然,萨特晚了海德格尔几十年。个人还以为,存在主义哲学,所表现的,是一战以后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失望和无奈,但又没从根子上找到原因。
27、1946年,萨特发表了《存在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
28、社会上为什么会对存在主义哲学有疑问或“责难”呢?萨特在此书中,列出了四种疑问。
29、他们在地狱里相见,互相用言语和思想折磨着他人,他们像生前一样不肯安分守己,无休止地角逐和斗争,每当其中两人稍稍靠拢亲热的时候,总是躲不开第三者的目光、离间、挑唆、中伤和揭底,三人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里没有刑具,没有刽子手,没有皮肉之苦,他们的地狱就是日夜通明的灯光,他们不眨眼皮,毫无睡意,无法逃脱彼此的目光,他们恨不得死,却不能再死,因为他们已在地狱!纵然有再多的排斥和敌视,他们注定要在一起,注定永远呆在一个空间里彼此煎熬。剧的结尾,三个人为他们“永远在一起,我的上帝,这多么滑稽!永远在一起!”而发出了刺耳的笑声,道出了人的存在的走投无路的悲剧性。
30、主观主义这一词具有双重含义,而我们的论敌只是在一种含义上做文章。一方面,主观主义是指个人自己选择自己、自己创造自己;另一方面主观主义是指,人不可能超越人类的主观性。后一层含义是存在主义的根本意义。当我们说人选择他自身的自我时,我们的意思是指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这样做;不过我们的意思同时又指人在做出这样的选择的时候,他为所有的人做出了选择。实际上在造就一个我们想成为的那一种人时,我们没有一项行动不是在同时造就一个自己认为应该如此的人的形象。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同时就表明了我们所选择的东西的价值。因为我们决不会选择邪恶,我们总是选择善。同时,决没有一种东西,对我们来说是善的,而对于全体而言是不善的。
31、总而言之,在《什么是文学》中,萨特提出了不少关于文艺创作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说比他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更为重要,它启迪着读者的思路,给文艺开辟出一片自由想象和积极创造的广阔领域。
32、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解释说,人类通过自己的选择,定义了自己生命的意义(l’êtrehumain,parseschoix,définitlui-mêmelesensdesavie)。因此,人也通过他的选择定义了一般生活的意义。
33、在海德格尔看来,畏和“怕”不同。因为怕有确定的对象。或者怕某物,或者怕某人,总之是担心某一对象会给自己造成某种伤害。“怕”所表现的只是此在特定情况下的“当下状态”,而不是此在的“在本身”。畏与怕不同的是,不知道畏什么,“畏之所畏说明的是:进行威胁者什么也不是……但‘什么也不是’并不意味着无”。(1)(P23)这表明畏的对象不是现成的,而只是一种可能性。正是这种“畏”的情绪迫使此在去开展出在的整个境界,同时也使它有可能不受各种现成事物的制约,依照自己的意愿,处于本真的“在”之中。
34、《欧美文学导读》-卢锦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5、萨特认为,艺术作品不停留在单纯对现实世界的陈述上,艺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艺术就是在以超越现实为目的运动中去把握世界、超越世界。
36、萨特更进一步指出,作家和所有其他艺术家一样,其作品成功的标志是使他的读者产生审美愉悦。创作者因为他的创作而喜悦,这种喜悦是与欣赏者的审美意识融为一体的。
37、二是相互超越性。加尔散要说服别人,相信自己不是胆小鬼,就是要用自己的意识去征服对方的自由意识;伊内丝追求同性恋的目的,就是要艾丝黛尔的自由意识顺从自己的意识;说明每两个意识之间,不是超越对方就是被对方超越,正是二个意识各所具有的依赖性和超越性,使他们结成了特殊的社会关系。也正由于三者都把超越性凌驾于依赖性之上,只要超越性,无视依赖性,因此都陷入了“唯我论者”的泥潭。
38、其次,海德格尔认为要澄明,揭示“在”意义,必需通过“存在者”。问题是“我们应当在哪种存在者身上破解存在的意义?我们应当把哪种存在者作为出发点,好让存在展示出来?出发点是随意的吗?”。(1)(P1)对此他作了否定性的回答:出发点不是随意的,作为出发点的存在者只能是“此在”。
39、例如中世纪的欧洲,阅读和写作是专业人员才能掌握的技巧,它们只是保存和传递基督教思想的手段。萨特认为,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学如果没有明确意识到自身的自主性而屈服于世俗权力或某一意识形态时,这个时代的文学就是被异化的。他说:“行动中的文学只有在无产阶级的社会里才能与自身的本质完全等同。”在这种社会里,文学的形式与内容、读者与题材都是一致的,文学的观念得到“最完整最纯粹的体现。”
40、那什么是“存在先于本质”呢?存在主义有两种,一种是基督教的存在主义,一种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而萨特就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的代表。而两种存在主义的共同之处都是:存在先于本质。他们都认为哲学必须从主观开始,也就是世界的存在,世界的本质和意义,都是以人的存在为基础的。是先有人的存在,才有世界的存在和意义。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还算可以介绍,但其实在宗教盛行的欧洲,当时是非常离经叛道的,因为无论在上帝造物的有神论中,还是18世纪的无神论哲学中,不论在狄德罗、伏尔泰还是康德的哲学里面,都是:本质先于存在的。因为当时西方世界的世界观普遍认为:上帝就是那个本质,是先有了上帝,才有了世间万物的存在和存在的意义。
41、但第三原则最真实——世界荒谬,人生痛苦——否定了第一第二原则。这是不能改变的。萨特蛮老实的,他知道“自由选择”可以使人选择为善,也可以使人选择作恶。他悲伤地说:
42、如果说海德格尔只是把“自由”看作是他的基本本体论的一个有机环节,一个构成要素的话,那么萨特则是把“自由”看作是他的整个学说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存在主义本体论只是为其存在主义自由观服务的。
43、希望这一篇能够解开大家对存在主义的疑惑,也能启发大家的兴趣。如果有什么问题和想要补充的,欢迎大家给小编在评论区留言!
44、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在书中以美国黑人作家查理·赖特(代表作《土生子》)为例说明这一观点。这位作家的种族和出身决定了他只能描写黑人或从黑人眼里看出来的白人。他的每部书都表明了黑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内部的异化。他的读者群也不是普通的人:
45、会员新知:2019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会员新升级
46、这三个人一到密室,就互相追逐、互相戒备、互相倾轧,因为密室电铃时好时坏,无法向外界求援,电灯不分昼夜地开着,从不会断电,分不清时间,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清清楚楚暴露在别人的眼里,没有隐私,而且鬼魂们没有眼皮,他们不需要睡觉,不能休息,任何行动无从隐蔽。受卑鄙欲望的驱使,他们像生前一样不肯安分守己,明枪暗箭,互相角逐,斗争地不可开交。每当其中两个人想勾结到一处,表示亲热的时候,第三个人就会用目光监视他们,跳出来挑拨离间。
47、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的扉页上,写着向胡塞尔致敬及非常看重与其的友谊。这表明,存在主义哲学,来源自现象学派。
48、我意识到我成了另一个意识或主体的对象,他人的意识侵入了我,我通过他的注视不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49、审美意识首先是对一项价值的辨认。这里所说的价值不是通常所说的作为本质或概念意义上的价值,在萨特那里,价值的唯一根据在于自由,人们在自已的自由中选择价值或价值标准,除此而外没有任何东西保证价值的正当性。
50、在1945年至1955年期间这一哲学理论十分风靡,它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巴黎的一个街区圣日耳曼代普雷(Saint-Germain-des-Prés)也因此而变得红火起来。
51、“如果上帝不存在,至少有一种存在物,在他那里存在先于本质,这就是在用任何概念可以规定以前就存在的存在物,这种存在物是人”。
52、比如,一个小偷在大街上正在偷钱包,我们要阻止他,首先就会喊到:不准你偷东西或类似揭露他“偷东西”这一行为的话语,如此,他就会意识到人们都会知道他在“偷东西”而不得不终止这一行为。
53、《外国文学史》-黄怀军 詹志和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4、第哲理的深刻性。萨特最善于把人学哲理化为具体的戏剧冲突。《禁闭》中的阴曹地府分明是反面人生的深刻揭示,展露出来的人际关系就是人间地狱关系,三个鬼魂就是那种扭曲了的畸形关系中的你、我、他。一部《禁闭》就是那种畸形社会关系的缩影。《禁闭》最初取名“他人”是颇有深义的,说明作者表述的主旨是“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即“我的意识”和“他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两种意识共处于同一境遇中,必然具有两种特征。
55、但作为影响,存在主义对将来还会不断有影响。
56、萨特讲了一句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里面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第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 ,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
57、萨特讲了一句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里面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第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 ,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
58、《存在与虚无》是一部关于存在主义的代表作,是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的奠基之作。
59、为什么政客,有政见的人,都从来不问宇宙?避而不谈世界?避不开时,像孔孟一样敷衍几句?他们要欺骗人。进化论,乐观主义,都是要骗人。研究宇宙、世界,必然涉及衰退、毁灭,必然导致悲观主义。
60、摆脱沉轮和异化,或者说把此在从沉沦和异化中救拔出来的途径是“畏”和“死”。
61、畏的极端表现是畏“死”。死是人生之大限。海氏认为“此在”正是在畏死中才能真正由非本真状态返归于本真状态。这是因为海德格尔心目中的死和生理、心理上的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死虽然是此在的终结,但在没有成为现实之前,它只是此在存在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完全是此在本己的,与任何人无关,也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死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也无法避免的;死是不确定的。何时而死,因何而死都是难以预料的。海氏认为当此在真正领会了死的上述特征后,就能冲破,否决任何形式的羁绊和约束,就能摆脱一切形式的沉沦和异化,直面人生,本真的在,从而处于一种毫无牵挂的自由境界。这表明在海氏那里“自由”是只有当此在于畏的情绪中,特别是当此在真正理解,领悟了“死”对生的意义时才可能有的一种保持自我,独立自主的本真状态。
62、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最大尊重和包容。
63、《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如果你遇到人生困惑,我觉得这个阶段读尼采的东西比较好,易服用见效快)。
64、他长得难看,又崇拜“WG”,我起初讨厌,后来看了作品,还是佩服他。
65、人存在着,自己做选择。后来呢,本质显现出来:世界是荒谬的,于是痛苦——这是我的通俗解释,大跌价。这里是粗粗讲讲。
66、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67、以上三本哲学论著,主要阐述他受胡塞尔影响的现象学观点。
68、第三条反对理由如下:“你从这个口袋内驱除一件东西,而又将其放入另一个口袋当中。这意思是说从根本上讲来,价值是不严格的,因为都是你自己选择的。”对此,我的回答是:我很遗憾,实际过程就是如此。假如我们除掉了上帝、天父,那么,总得有一个人来发明价值。你不得不实事求是。而且说我们发明价值,其意义无非是:生活没有先天的意义。在你出生之前,是不存在生活的,生活的意义是由你来赋予的。价值无非是你选择的意义。这样,你会看到创造——人类共同体是可能的。
69、看起来存在主义是一种积极的思想,但实际上存在主义有其非常悲观的意义,这一点从萨特的著作《存在与虚无》就可以看出,存在主义其实透着一种忧郁的气质。那什么是真正的存在主义,而萨特又是如何论证存在主义的呢?
70、比如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就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批判,或者说对理性的批判;一个是对人生本质的探寻,提出了人生的三个境界:第一阶段,感性的存在,也称之为“审美境界”,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爱自己”;第二阶段,理性的存在,也称之为“伦理境界”,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爱他人”;第三阶段,宗教的存在,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爱上帝”。可见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的中心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是自由,而不是纯粹的理性。
71、他说:“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的目标。”
72、萨特所说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73、所以,人类是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取向来认知和选择事物的,从而也赋予了自己为人的责任。
74、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75、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上帝,既然绝对自由,有人问“为什么他不能选择欺骗他自己?”萨特的答复是“我不以道德去判断他,我只以为他的自欺为一种错误。这里人们不能避免宣布一个真理的判断。自欺显然是虚假的,因为它是人的行为之完全自由的掩饰”“忠诚的人其行为的最大的意义就是他本身具有寻求自由的动力”;“那些以庄严或决定论为借口而隐匿其完全自由的人,我将称之为懦夫”。也就说,有一个基本的前提真理,就是不自欺。
76、《存在与虚无》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3年。
77、他又讲: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讲,人存在,首先遇到自己。人之初,是空白的。后来露面,要造就自己。人不是上帝造就的。人是自我感觉到,然后存在。总之,存在先于本质。
78、其中《什么是文学》一书集中反映了萨特的文艺创作观,书中他重点讨论了关于文艺创作的3个问题:
79、人本主义强调理性,在实务应用中,强调个人的价值和能力、责任感、个人权利等;
80、读者之所以相信书中所讲的故事是因为他在自由中承认它。基于这种自由的承认伴随着的感情并不是被对象所支配的:“这些感情不但不吞没或掩盖我的自由,它们反而是我的自由为向自身显示而选择的各种方式。”因此,萨特主张:“阅读是一场自由的梦……任何奴役他的读者们的企图都威胁着作家的艺术本身。”他认为,作家不应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因为读者不是被动接受的奴隶。作家作为自由人不应为奴隶写作而应该为自由人写作。为奴隶写作的人最终被别人的沉默封住了嘴。这就涉及到写作与社会的关系。
81、当我们谈到孤寂——这是海德格尔爱用的字眼——时,我们的意思只是说上帝不存在,并且我们必须面对上帝不存在而产生的一切后果。存在主义强烈反对一种想用极低的代价去消灭上帝的世俗伦理学。大约在1880年,一些法国教师竭力想建立一种世俗的伦理学。它这样主张:上帝是一个无用而又昂贵的假设,我们要摒弃它。但是与此同时,为了建立一种伦理学、一种社会和一种文明,认真对待某些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先天的存在,这又是特别重要的。诚实、不撒谎、不打妻子、要有儿女等,必须被视为是先天的义务。因此,我们还需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以指明,尽管上帝不存在,但这些价值仍然是存在的,它们被铭记在理念的天堂里。换言之——而且我们相信这是在法国所称为过激派的思想趋势——上帝不存在,一切不会因之而变化。我们自己将会发现同样的诚实准则、进步准则和人道准则。我们将会把上帝作为一个过时的假设处理掉,而使其无声无息地消逝。
82、《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83、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84、《自由之路》:一部未完成的三部曲,包括《不惑之年》、《缓期执行》和《痛心疾首》。全书描写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一年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法国乃至欧洲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萨特把自由观作为《自由之路》的哲学基础,改变了一般传统小说正面人物的设计,所有的人物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异化,一般表现为真诚作弊,言不由衷,自欺欺人。《不惑之年》的情节发生在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三日前后四十八小时之内。
85、《禁闭》剧中人物所犯下的罪恶,其实根源都是不愿意正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真实形象。加尔森不愿意被他人视为“胆小鬼”,从而折磨自己的妻子;伊奈丝不愿意自己同性恋的倾向被他人知晓;艾斯黛尔则害怕自己的奸情败露影响自己的名誉。因此他们不约而同地犯下了十恶不赦的罪恶,并被下到地狱!
86、明天,在我死后,有些人可能又打算建立法西斯,而别的人可能变得很懦弱,随随便便,听凭他们为所欲为。那样,法西斯主义又成为人类的真理了。
87、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从纯粹主观性和纯粹意识活动出发,引出了两个根本不同的存在领域——“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他说,我以外的世界是“自在的存在”,而“自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这个观点,是多少受了海德格尔影响的。
88、对于整个作家群体来说也是这样。作家在社会中的状况是只消费而不生产,在这种意义上作家是无用的。因为:“有用的定义是在一个业已建成的社会的框架内,相对于各种制度,价值和业已规定的目标而确立的。”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已从物质烦恼中解脱出来并渴望对自身进行反思,因此需要艺术家向他们展示自身的形象,他们给艺术家颁发年金以养活艺术家。但是,揭示就是改变,艺术家的揭示活动引起对既定价值和制度的争议,他们向社会展示它的形象从而使社会承担这一形象,这就与养活他们的那些人的利益背道而弛。
89、德国哲学家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也是存在巨大争议的人物。
90、“不断的选择带来了一种深深的忧虑,很像是从悬崖往下看时的眩晕。它不是对坠崖的恐惧,而是对你不确定自己不会把自己扔下去的恐惧。你头晕目眩,想要抓住点儿什么来固定自己——但你不能保证自己能如此轻易地对抗伴随着自由而来的危险。克尔凯郭尔写道:‘忧虑是自由的眩晕。’在他和萨特看来,我们整个人生都处在悬崖峭壁的边缘。”
91、鲁迅他们,是从人生观半路杀出来的,世界观不成熟,更没有宇宙观。他们往往容易为政治观说服,拉过去。
92、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萨特的小说《恶心》、哲理剧《禁闭》和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等。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